Workflow
中国银行(601988)
icon
搜索文档
13家银行个人存款同比增11.9万亿
第一财经· 2025-09-01 08:46
银行存款趋势分析 - 13家主要商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合计达112.07万亿元,同比增加11.9万亿元,工行和农行分别增长2.31万亿元和2.3万亿元 [3][6] - 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2025年上半年定期存款占比达59.7%,较2024年上升,仅3家银行占比下降 [12][13] - 7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减少1.1万亿元,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显示存款分流迹象 [7] 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 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约7000亿元,7月末环比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 [9] - 招行理财代销余额4.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农行代理业务收入增长62.3% [8] - 13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3804.53亿元,同比增长3.18%,农行、中行和建行分别增长47亿元、39.31亿元和25.22亿元 [9] 负债成本变化 - 13家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1.61%,较2024年下降34BP,全部银行成本率均低于2% [3][15] - 平安银行、工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交行成本率同比下降幅度超35BP,最大降幅达42BP [15] - 业内预计2025年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负债成本将分别下降17BP、16BP、19BP和24BP [14][15] 净息差状况 - 2025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13家银行平均净息差1.5%,同比下降12BP [3][18] - 除邮储银行净息差1.7%外,国有大行净息差均降至1.5%及以下,交行最低为1.21% [18] - 股份行中招行和平安银行净息差较高,分别为1.88%和1.8%,但多数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超10BP [19] 行业影响因素 - 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及外币降息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建行提及客户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 [3][19] - 二季度息差降幅趋缓,邮储银行表示一季度重定价影响较大,二季度韧性增强 [20] - 银行通过发展低成本的同业活期存款和自营存款压降成本,邮储银行同业存款超1200亿元,自营存款同比多增近1300亿元 [15]
中国银行(601988):业绩改善 非息收入表现亮眼
新浪财经· 2025-09-01 08:32
营收与利润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90亿元 同比增长3.8% 较一季度增速提升1.2个百分点 较2024年全年增速提升2.6个百分点 [1] - 归母净利润1176亿元 同比下降0.9% 但较一季度降幅收窄2.1个百分点 [1] - 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0% 净资产收益率9.11% [1] 收入结构变化 - 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5.3% 较一季度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 [1] - 非息收入表现亮眼: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9.2%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42% 较一季度增速分别提升7.1和4.7个百分点 [1] - 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达34.7% 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 [1] - 手续费增长主要来自代理业务及托管业务 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其他非息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汇兑收益、贵金属销售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 资产负债状况 - 期末资产总额36.79万亿元 贷款总额23.01万亿元 存款总额25.77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8.5%、9.1%和8.5% 较一季度增速提升1.6、1.4和2.3个百分点 [2] - 净息差1.26% 同比下降18个基点 较一季度下降3个基点 [2] - 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48个基点至2.96% 付息负债付息率同比下降33个基点至1.86% [2] 资产质量指标 - 6月末不良贷款率1.24% 较3月末下降1个基点 [3] - 加回核销处置后年化不良生成率0.62% 同比提升15个基点 零售不良贷款持续暴露 [3] - 关注率1.44%较年初下降3个基点 逾期率1.32%较年初提升13个基点 [3] - 拨备覆盖率198% 较3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 较年初下降3.2个百分点 [3]
上海多家银行房贷利率细则落地 新增房贷利率不再区分首套、二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08:25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上海多家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大连银行等上海市分行发布公告 优化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不再区分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 [1] - 工商银行等银行具体执行利率水平将根据上海市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要求 并结合银行经营状况和客户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 [1][2] 利率定价机制变化 - 银行可根据自身经营和客户风险状况确定具体利率 赋予银行自主定价权 有助于银行灵活调整策略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1] - 部分第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将触发存量房贷利率常态化调整 存量房贷利率加点值高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BP的可申请调整 [2] 具体利率水平 - 首套房利率目前最低为3.05% [3] - 有银行针对新增二套房贷将执行最低3.09%的利率 [3] - 存量房贷利率为3.45%的二套房贷款可申请降低至3.36% [3] 执行时间与办理方式 - 多数银行执行时间为9月1日 部分银行执行时间为9月5日 [3] - 办理方式包括通过手机银行"贷款—房贷利率调整"栏目申请 或线下向贷款服务行申请 也有银行会对符合条件客户电话告知并启动利率调整 [3] 政策影响与建议 - 存量房贷调整条件较多 覆盖面不会太广 此前房贷利率偏高的可能会降低 [3] - 建议各部门加大对政策的解释力度 促进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释放 [4]
国有六大行上半年业绩出炉:合计日赚超37亿 不良贷款齐升
新浪财经· 2025-09-01 08:15
核心财务表现 - 国有六大行2025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6825.24亿元,日均盈利37.7亿元 [1] - 工商银行净利润规模最高,达1681.03亿元,建设银行(1620.76亿元)和农业银行(1395.1亿元)分列二三位 [4] - 三家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工商银行(-1.4%)、建设银行(-1.37%)和中国银行(-0.85%) [3][4] - 三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农业银行(+2.66%)、邮储银行(+0.85%)和交通银行(+1.61%) [4] 营业收入表现 - 六大行营业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2024年全年仅有4家实现营收增长 [1] - 工商银行营业收入规模最高,达4270.92亿元,建设银行(3942.73亿元)和农业银行(3699.37亿元)紧随其后 [5] - 中国银行营业收入增速最高,同比增长3.76% [5] - 具体营收增速:建设银行(+2.95%)、工商银行(+1.6%)、邮储银行(+1.5%)、农业银行(+0.85%)、交通银行(+0.77%) [4] 资产质量状况 - 六大行不良贷款余额集体增加,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最高达4001.05亿元(增加206.47亿元) [7] - 五家大行不良率小幅回落:农业银行1.28%(-0.0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1.33%(-0.0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1.33%(-0.01个百分点)、中国银行1.24%(-0.0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1.28%(-0.03个百分点) [2][7] - 邮储银行不良率上升至0.92%(+0.02个百分点) [2][7]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全面上升:工商银行0.86%(较2024年末+0.13个百分点)、建设银行0.76%(+0.13个百分点)、农业银行0.77%(+0.0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0.74%(+0.13个百分点)、邮储银行0.73%(+0.09个百分点)、交通银行0.75%(+0.17个百分点) [8] 净息差变化 - 六大行净息差全面下降,邮储银行净利息收益率1.70%仍为最高但同比下降21个基点 [12] - 具体净息差变化:中国银行1.26%(-18个基点)、建设银行1.40%(-14个基点)、农业银行1.32%(-13个基点)、工商银行1.30%(-13个基点)、交通银行1.21%(-8个基点) [9][10][11][13] - 管理层预计净息差下行趋势将持续但幅度收窄,农业银行预计下半年边际趋稳 [15][16][17] 资产规模 - 工商银行资产规模最大达523179.31亿元,农业银行468558.78亿元位列第二 [4] - 建设银行资产规模444328.48亿元,中国银行367906.13亿元,邮储银行181905.21亿元,交通银行154354.05亿元 [4]
房价低迷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房贷还好吗?
数说者· 2025-09-01 07:34
房贷余额规模与占比 - 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庞大,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2025年6月末均超6万亿元,农业银行接近5万亿元,中国银行超4万亿元,交通银行达1.47万亿元[3] - 2024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比均超20%,邮储银行占比最高达26.73%[3] - 2025年6月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仍超20%,邮储银行占比25.20%[5] 房贷资产质量变化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远低于整体贷款不良率和整体个人贷款不良率,如工商银行2025年6月末个人房贷不良率0.86%,低于整体不良率1.33%和个人贷款不良率1.35%[6] - 六大行2025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均较2024年末上升,工商银行从0.73%升至0.86%,建设银行从0.63%升至0.76%[7] - 主要股份行中浦发银行2025年6月末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达1.11%,建设银行2019年末不良率仅0.24%,2025年6月末升至0.76%[7][8] 房贷余额变动趋势 - 2025年6月末四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均较2024年末下降,农业银行下降491.61亿元,建设银行下降423.60亿元,工商银行下降366.30亿元,中国银行下降39.77亿元[12][13] - 其他主要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仍在增长,邮储银行2025年6月末较2024年末增加213.16亿元,浦发银行增长569.18亿元[13]
房地产市场结构变化催生业务机会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1 01:06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情况 - 国有六大行积极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高效落地 超万亿元资金精准注入白名单项目 全力支持保交楼和稳定市场 [1] - 工商银行坚持区域 客户 项目三位一体资产选择标准 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持续优化投融资结构布局 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稳中有进 [2] - 农业银行落实协调机制支持保交房攻坚战 截至6月末累计审批通过白名单项目超1400个 审批金额超7000亿元 完成贷款投放超5300亿元 [2] - 中国银行重点支持租赁住房开发 购买和经营等融资需求 [3] - 邮储银行创设系列涉房产品 打造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加大存量盘活融资支持力度 [3] 房地产领域风险控制 - 多家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末下降 农业银行降0.05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降0.05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降0.3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降0.53个百分点 [4] - 农业银行房地产业务风险基本稳定 加强房地产项目风险精细化管理 持续推动风险防范化解 [4] - 建设银行深入研判风险演化趋势 强化监测 做好靠前防范和有序化解 [4] - 邮储银行通过加大高风险客户前瞻性退出 截至6月末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62% [4] - 中国银行预计随着政策同向发力 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实现止跌回稳 [4] 住房市场结构性变化 - 建设银行把握二手房交易占比提高的结构性机遇 针对性细化准入条件 精简贷款材料 扩展网点前端服务 [6] - 建设银行上半年二手房贷款投放同业第一 较去年同期提升超20% 贷款新增较去年同期多增436亿元 贷款余额达1.89万亿元 [6]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将进一步激发好房子需求 [6] - 农业银行将积极对接各地城市更新行动 支持拆除重建类 整治提升类城市更新项目以及保障性住房项目 [6] - 建设银行将通过延伸住房金融服务链条 完善住房金融生态布局 预计全年房贷业务表现好于去年 [7] - 交通银行将加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政策导向下市场运行和房企趋势性变化研究 统筹区域融资规划与风险防控 [7]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今日开闸!多家银行提前预热,五大热点全解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22:52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1]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2]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2] - 单家机构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2] 银行产品覆盖情况 - 中国银行中银E贷、随心智贷支持贴息 [3] - 建设银行快贷、建易贷纳入贴息范围 [3] - 浦发银行i车贷、浦闪贷符合贴息条件 [3] - 华夏银行龙e贷、菁英贷可享受贴息 [3] - 交通银行惠民贷、惠民装修贷、惠民家居贷、场景惠民贷、质押贷(消费)、线上抵押贷(消费)、交享贷、交银车贷进入产品清单 [4] - 中信银行房抵消费贷款、金融资产质押消费贷款、线下信用消费贷款、信秒贷、贝壳信秒贷、尊享信秒贷、固定场景消费贷(装修场景)、汽车消费贷款、车辆附加贷款支持贴息 [5] 银行推广举措 -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推出签约即赠50元微信立减金活动 [3] - 华夏银行手机银行设置"消贷贴息服务"专属入口 [4] - 多家银行优化智能客服系统预设贴息相关问题解答 [4] - 交通银行明确第三方平台申请的惠民贷暂不支持贴息 [4] - 中信银行平台合作类贷款(花呗、借呗、放心借、美团生活费)贴息方案尚未落实 [6] 贴息申请流程 - 农业银行系统可自动识别消费交易信息并开展贴息 [8] - 平安银行客户需在口袋银行选择借据申请贴息 5万元以下消费自动识别流水 5万元以上需上传发票 [8] - 客户需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查询贷款发放账户 [8] - 未签署协议不影响正常申请和使用贷款 [8] 客户资格与资金发放 - 交通银行明确政策期间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可享受贴息 [9] - 浦发银行允许政策实施前已审批未提款的贷款在符合条件后享受贴息 [9] - 贴息资金在结息时直接扣减应缴利息 [9] - 农业银行采用相同贴息资金发放方式 [10] 办理渠道与费用 - 兴业银行限定营业网点和手机银行为官方办理渠道 [11] - 浦发银行强调不委托第三方办理贴息业务 [11] -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均声明不收取任何贴息业务费用 [13]
超17家银行将派发2375亿“红包”,国有大行成绝对主力
北京商报· 2025-08-31 22:05
核心观点 - 2025年A股上市银行中期分红总额达2375.4亿元 国有六大行以2046.57亿元占比86%成为绝对主力 行业呈现"主力领跑、梯队跟进、部分暂歇"的分化格局 [1][3] - 银行分红行为是资本充足率、业务扩张需求、监管要求与股东回报诉求综合权衡的结果 [1][9] 分红总体规模与政策背景 - 42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7家公布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 分红总额2375.4亿元 [1][2] - 自2024年新"国九条"提出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以来 银行中期分红明显增多 [2] 国有大行分红情况 - 工商银行以503.96亿元分红总额领跑 每10股派1.414元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681.03亿元 [3] - 建设银行分红486.05亿元 每10股派1.858元 农业银行分红418.23亿元 每10股派1.195元 两家银行现金分红率长期维持在30% [3] - 中国银行分红352.50亿元 每10股派1.094元 邮储银行分红147.72亿元 每10股派1.23元 交通银行分红138.11亿元 每10股派1.563元 [3] - 六大行合计分红2046.57亿元 占17家银行总分红额的86% [3] - 国有大行成为分红主力源于雄厚的资本实力、稳定的盈利能力与充裕的现金流 [4] 股份制银行分红情况 - 4家股份行已公布中期分红计划 中信银行拟分红104.61亿元 每10股派1.88元 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 [4] - 民生银行延续中期分红节奏 拟分红59.54亿元 每10股派1.36元 [4] - 平安银行分红45.80亿元 每10股派2.36元 华夏银行分红15.91亿元 每10股派1元 [4] 城农商行分红情况 - 7家城农商行已官宣中期分红 宁波银行每10股派3元 分红金额19.81亿元 上海银行每10股派3元 分红金额42.63亿元 [5] - 上海农商行中期分红23.24亿元 长沙银行首次推出中期分红 拟派发8.04亿元 [5] - 常熟农商行每10股派1.5元 张家港农商行每10股派1元 苏州农商行每10股派0.9元 [5] 推进中分红计划 - 招商银行中期利润分配计划已获股东大会批准 将以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35%用于现金分红 [6] - 南京银行、江苏银行、齐鲁银行、苏州银行、兰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紫金农商行等多家银行通过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为中期分红铺路 [7] 暂不分红银行情况 - 浦发银行、郑州银行、青岛农商行明确2025年上半年暂不分红 [1][8] - 贵阳银行表示暂无中期分红安排 [8] - 部分银行因业绩压力或补充资本金需求迫切而选择暂不分红 [9] 分红决策考量因素 - 资产质量与经营能力是分红的核心基础 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是硬性前提 [8][9] - 需平衡当期分红与中长期资本实力增强的关系 过度分红可能制约内源性资本积累 [9] - 需响应中小投资者分红诉求 特别是在新"国九条"背景下 [8] - 持续分红有助于提升市场形象和股东信任 吸引投资者关注 为再融资提供支撑 [10]
金融中报观|超17家银行将派发2375亿“红包”,国有大行成绝对主力
北京商报· 2025-08-31 21:55
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中期分红总额达2375.4亿元 国有六大行以2046.57亿元成为绝对主力 行业呈现"主力领跑、梯队跟进、部分暂歇"的分化格局 [1][3] - 银行分红本质是资本充足率、业务扩张需求、监管要求与股东回报诉求的综合权衡结果 [1][8] 分红总额及格局 - 17家银行公布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 总额2375.4亿元 [1][3] - 国有六大行分红2046.57亿元 占17家银行总分红额的86% [3] - 工商银行分红503.96亿元领跑 每10股派1.414元 [3] - 建设银行分红486.05亿元 每10股派1.858元 [3] - 农业银行分红418.23亿元 每10股派1.195元 [3] - 中国银行分红352.50亿元 每10股派1.094元 [3] - 邮储银行分红147.72亿元 每10股派1.23元 [3] - 交通银行分红138.11亿元 每10股派1.563元 [3] 股份制银行分红情况 - 4家股份行公布中期分红计划 [4] - 中信银行分红104.61亿元 每10股派1.88元 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 [4] - 民生银行分红59.54亿元 每10股派1.36元 [4] - 平安银行分红45.80亿元 每10股派2.36元 [4] - 华夏银行分红15.91亿元 每10股派1元 [4] 城农商行分红情况 - 7家城农商行官宣中期分红 [5] - 宁波银行每10股派3元 分红金额19.81亿元 [5] - 上海银行每10股派3元 分红金额42.63亿元 [5] - 上海农商行分红23.24亿元 [5] - 长沙银行首次推出中期分红 派发8.04亿元 [5] - 常熟农商行每10股派1.5元 [5] - 张家港农商行每10股派1元 [5] - 苏州农商行每10股派0.9元 [5] 推进中分红计划 - 招商银行明确以半年度净利润的35%用于现金分红 [6] - 南京银行、江苏银行、齐鲁银行、苏州银行、兰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紫金农商行等多家银行通过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制定中期分红方案 [6] 暂不分红银行情况 - 浦发银行、郑州银行、青岛农商行明确2025年上半年暂不分红 [7] - 贵阳银行表示暂无中期分红安排 [7] 分红能力影响因素 - 资产质量与经营能力是分红核心基础 [7] - 监管要求的资本预留是硬性前提 核心一级资本等指标必须达标 [7] - 需响应中小投资者预期回报诉求 [7] - 业绩压力及补充资本金需求是部分银行暂不分红的主要原因 [8] 分红与经营平衡 - 银行需综合考量资本充足水平、业务发展投入、监管要求及股东回报期望 [8] - 持续高分红有助于提升市场形象和股东信任 但过度分红可能制约内源性资本积累 [8] - 持续分红体现经营稳定性 吸引投资者关注 为再融资提供支撑 [9] - 银行需在短期投资者回报与长期经营稳健性之间寻找平衡 [9]
13家银行个人存款同比仍增11.9万亿,定期化趋势未显著缓解
第一财经· 2025-08-31 20:40
存款规模与结构变化 - 13家主要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合计187.4万亿元 同比增加13.78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多增7.46万亿元[4] - 个人存款余额合计112.07万亿元 同比增加11.9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多增2.69万亿元[4] - 工商银行个人存款余额19.83万亿元 同比增加2.31万亿元 农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20.16万亿元 同比增加2.3万亿元[4] - 定期存款占比达59.7% 较2024年上半年有所提升 10家银行定期存款占比出现上升[9] 存款成本与定价趋势 - 存款平均成本率1.61% 较2024年上半年下降34BP[2][12] - 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存款成本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分别为1.23%和1.26%[12] - 平安银行、工商银行等5家银行存款成本率同比下降超35BP 最高降幅达42BP[12] - 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 预计2025年国有行/股份行负债成本将下降17BP/16BP[11] 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 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 较去年年末增长约7000亿元[6] - 7月末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6] - 13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3804.53亿元 同比增长3.18%[6] - 农业银行代理业务收入增长62.3% 理财代销和基金收入增加推动中收增长[6] 净息差表现与影响因素 - 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 13家银行平均净息差1.5% 同比下降12BP[2][15] - 国有大行净息差普遍降至1.5%及以下 邮储银行1.7%为最高但同比下降21BP[16] - 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48BP[17] - 二季度息差降幅趋缓 重定价一次性影响逐步消退[18] 负债端主动管理措施 - 邮储银行发展低成本同业活期存款 同业存款超1200亿元[12] - 邮储银行自营存款同比多增近1300亿元 创历史新高[12] - 多家银行明确将负债成本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方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