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银行(601988)
icon
搜索文档
落实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三大行发布公告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3 09:55
政策背景 -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1] - 多家银行于8月12日及8月13日发布公告落实相关工作[1] 银行执行安排 - 中国银行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2] - 中国建设银行明确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且未委托第三方机构办理贴息业务[3] - 中国农业银行将通过官网 微信公众号 手机银行等5个官方渠道发布实施细则[4] 政策目标 - 助力扩内需促消费并激发消费潜力[2] -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并提升市场活力[3] - 有效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并激发消费市场潜力[4] 实施原则 - 中国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均强调遵循市场化 法治化原则推进贴息工作[2][4] - 所有银行均严格执行财金[2025]80号文件要求[2][3][4]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赋能,“点绿成金”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3 09:55
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信贷支持、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深度参与浙江省绿色转型实践 助力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1][2][3] 能源转型信贷支持 - 为国能梅溪天然气发电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提供绿色信贷专属优惠利率并配套前期贷款专项资金 核定授信金额24亿元 [1] - 为国家电投"雪碳行动"示范项目长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和平共储"项目核定3.74亿元授信并实现快速放款 [1]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落地浙江省首笔"两新"+"转型"贷款 将贷款利率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碳目标挂钩 [2] - 推出同业首个基于碳效综合评价的线上融资产品"碳惠E贷" [2] - 开发专项产品包括"绿色转型升级贷" "GEP生态价值贷" "VOCs减排贷"等 [2] ESG科技赋能实践 - 在系统内率先实现ESG评价数字化 [2] - 牵头筹组境内首笔中资银行ESG可持续挂钩银团贷款 金额8亿元人民币 用于微宏动力年产4GWh锂离子电池项目建设 [2]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公司持续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 深度融入生态转型实践 [1][3] - 未来将通过绿色金融持续聚焦能源转型、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三大领域 [3]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超9100亿港元 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7:18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8月12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102.88亿港元创年度历史新高为2024年同期8078.69亿港元的2倍多 [1][2] - 145个交易日中有123个交易日出现净流入占比超八成 [1][2] - 单日净流入纪录为4月9日355.86亿港元月度净流入中1月/2月/3月/4月/7月均超1200亿港元 [2] 南向资金持仓与收益 - 截至8月11日持股数量5319.70亿股较年初增加677.07亿股持仓市值5.67万亿港元较年初增加2.09万亿港元 [2] - 根据净流入金额计算今年以来浮盈1.19万亿港元 [2] - 金融行业持仓市值最高达14320.41亿港元其次为信息技术11167.63亿港元和可选消费7362.45亿港元医疗保健和通讯服务均超5100亿港元 [2] 南向资金个股操作 - 腾讯控股持仓超5600亿港元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小米集团-W持仓均超2000亿港元 [3] - 建设银行增持70.97亿股居首中国银行/昊天国际建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增持均超20亿股 [3] - 近一个月金融行业获净买入489.61亿港元信息技术270.34亿港元医疗保健228.36亿港元 [3] - 近一个月阿里巴巴-W获净买入69.89亿港元美团-W41.94亿港元小米集团-W41.21亿港元 [3] 港股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2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4.48%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22.32%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1.73% [5][6] - 医疗保健业累计上涨75.96%原材料业上涨67.53%资讯科技业上涨36.27%金融业上涨30.68% [6] - 恒生指数成分股超八成上涨中国生物制药涨逾130%石药集团涨逾110%翰森制药/周大福/中国宏桥均涨逾100% [6] - 总市值超1万亿港元股票全线上涨平均涨幅33.39%腾讯控股涨35.34%阿里巴巴-W涨43.88%建设银行涨31.14% [6] 近期市场动态 - 8月以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0.7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0.38%恒生科技指数下跌0.26% [7] - 原材料业8月累计涨逾10%医疗保健业累计跌逾2%出现回调 [7] 机构观点与配置建议 - 南向资金定价权在边际和结构上提升全年净流入或超万亿港元 [4][8] - 港股中期配置逻辑未变全球流动性倾向宽松支撑离岸市场 [8] - 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的创新药/AI产业链/反内卷行业以及中报超预期板块 [9] - 战术上推荐游戏/互联网电商龙头创新药及非银金融板块 [9]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超9100亿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5:06
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102 88亿港元 创年度净流入金额历史新高 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 [1][2] - 在145个交易日中 南向资金出现净流入的交易日有123个 占比超八成 [1][2] - 4月9日单日净流入355 86亿港元 创单日净流入纪录 [2] - 1月 2月 3月 4月 7月净流入金额均超1200亿港元 [2] - 南向资金持股数量为5319 70亿股 较2025年初增加677 07亿股 持仓市值为5 67万亿港元 较2025年初增加2 09万亿港元 [2]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浮盈1 19万亿港元 [2] 南向资金持仓行业分布 - 金融 信息技术 可选消费行业持仓市值居前 分别为14320 41亿港元 11167 63亿港元 7362 45亿港元 [2] - 医疗保健 通讯服务行业持仓市值均超5100亿港元 [2] - 近一个月南向资金加仓金融 信息技术 医疗保健行业金额居前 净买入金额分别为489 61亿港元 270 34亿港元 228 36亿港元 [3] 南向资金持仓个股情况 - 持仓腾讯控股超过5600亿港元 持仓建设银行 中国移动 工商银行 小米集团-W均超2000亿港元 [3] - 持仓阿里巴巴-W 中国海洋石油 汇丰控股 中芯国际 美团-W 中国银行均超1100亿港元 [3]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对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昊天国际建投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增持数量居前 分别为70 97亿股 48 90亿股 45 38亿股 35 30亿股 21 17亿股 [3] - 阿里巴巴-W 美团-W 中芯国际 腾讯控股 招商银行 中国神华均获南向资金加仓 增持股数分别为6 43亿股 3 63亿股 6 69亿股 0 59亿股 5 93亿股 6 34亿股 [3] - 近一个月阿里巴巴-W 美团-W 小米集团-W受到南向资金青睐 净买入金额居前 分别为69 89亿港元 41 94亿港元 41 21亿港元 [3]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分别累计上涨24 48% 22 32% 21 73% [4] - 医疗保健业 原材料业 资讯科技业领涨市场 分别累计上涨75 96% 67 53% 36 27% [4] - 金融业累计上涨30 68% 工业 地产建筑业 综合企业行业均累计涨逾20% [4] - 恒生指数成分股中超八成股票上涨 中国生物制药累计涨逾130% 石药集团累计涨逾110% [4] - 翰森制药 周大福 中国宏桥均累计涨逾100% 京东健康累计涨逾90% 药明康德累计涨逾80% [4] - 快手-W累计涨逾70% 药明生物 紫金矿业 中芯国际均累计涨逾60% [4] - 恒生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超1万亿港元的股票今年以来全线上涨 平均涨幅达33 39% [5] - 腾讯控股 工商银行 阿里巴巴-W 建设银行 中国移动今年以来分别累计上涨35 34% 24 20% 43 88% 31 14% 18 58% [5] 近期市场动态 - 8月以来恒生指数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累计上涨0 79% 0 38% 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下跌0 26% [6] - 8月以来原材料业累计涨逾10% 医疗保健业累计跌逾2% [6] 机构观点 - 南向资金定价权在边际上和结构上不断提升 [4] - 港股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依然存在 南向资金的持续净流入将优化投资者结构 改善港股风险偏好 [6] - 预计南向资金全年累计净流入或超万亿港元 [6] - 港股稀缺性资产基本面更优 或吸引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支撑港股继续向上 [6] - AI引领科技周期向上 具有稀缺性的港股科技资产向上空间更大 [6] - 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 当前港股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 [7]
多家银行App加力为证券公司开户业务引流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13 00:43
银行与券商合作升温 - 多家银行在手机银行App显著位置推广券商开户服务,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形成直观的引流入口 [1][2] - 银行通过合作可获得开户佣金、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1] - 合作券商选择标准包括牌照齐全、风控体系严谨且用户画像匹配度高,双方在技术对接、风险提示、投资者教育等环节深度协同 [3] 银行App引流策略 - 中国银行在热门活动区域展示"银证签约,好礼相迎",客户首次绑定借记卡并签约第三方存管可抽奖,最高188元支付宝红包,页面包含近60家券商开户链接 [2] - 招商银行以"银证新启,财富进阶"为主题,针对新开户用户推出资产提升专属礼遇,与7家优质券商深度联动,其中4家支持"7×24小时"转账 [2] - 兴业银行在财富专区通过滚动横幅广告推介兴业证券、华福证券开户服务,突出"7×24小时"极速开户和千元新人福利包 [3] 银证合作价值与模式 - 银行通过券商开户导流获得渠道分润,并将客户投资资金纳入资金闭环,证券资产计入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交易结算资金沉淀为活期存款 [4] - 合作形成"开户—交易—资金留存"业务循环,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强化资金黏性,并为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款等零售产品交叉销售创造场景 [4] - 银行获渠道分成、完善财富管理矩阵、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券商依托银行App高活跃用户实现获客突破 [4] 行业趋势与挑战 - 银证合作从物理网点协同向数字化深度融合演进,技术对接提升效率,如"7×24小时"银证转账和开户数据实时核验 [5] - 银行转向客户财富需求整合者,券商通过银行场景触达高净值客群,合作从流量互换向产品、数据、服务多维渗透延伸 [5] - 客户转化效率是痛点,需通过轻量化投教和适配性产品降低转化阻力,同时注重数据安全与系统协同 [5]
“最近股市表现不错,挺多人咨询”,银行网点证券开户升温
中国证券报· 2025-08-12 22:33
银证合作模式 - 银行通过抽奖、现金红包等方式为券商开户引流,例如中国银行客户首次绑定借记卡可抽最高188元支付宝红包[1][2] - 招商银行与7家券商(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合作推出线上开户活动,4家券商支持7*24小时银证转账[4][5] - 工商银行提供两种线上开户路径:直接跳转券商H5页面或展示30余家券商APP下载入口[5] 银行端业务动机 - 客户证券投资资金回流可增加银行低成本存款,并为理财、交叉销售创造机会[1][4] - 第三方存管业务考核指标加强,例如部分银行自去年股市行情后显著增加相关考核[6] - 7*24小时银证转账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尤其在行情活跃时增强资金流转效率需求[7] 券商端获客优势 - 银行庞大客户基数成为高效获客渠道,中银证券等通过银行网点驻点服务直接触达客户[1][6] - 银行引流的客户不仅提升开户量,还为打新等综合业务提供潜在客户池[6] - 合作降低获客成本,银行推荐的客户可享受比线上自助开户更低的费率[1] 行业协同效应 -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居民入市意愿增强,当前行情尚未结束[6] - 银行通过财富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客户忠诚度,券商借助银行服务体系优化开户体验[7] - 双方联合走访机构客户,平安银行等案例显示合作从零售向机构端延伸[6]
又省一笔钱!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来了 年贴息1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30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 [1][3]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1][3]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并发放资金 且资金需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3] - 经办银行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行和12家股份行共21家全国性银行 [1][4]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2][6]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2][6]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单家机构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2][6]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6]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和5家消费金融公司 [2][7] 政策实施与银行响应 - 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已表态将简化流程推动政策落地 [8][9] - 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承诺优化金融服务 合理简化手续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9] - 政策明确要求严禁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 违规将追回资金并依法处罚 [4][5][7] - 消费金融机构入选有助于扩大政策覆盖面 与传统银行形成场景和客群互补 [7] 政策目标与展望 - 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 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 [2][8] - 专家预计未来可能根据实施效果优化贴息比例、覆盖范围和经办机构 [10] - 建议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 与现有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10]
9月起,对这些贷款进行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2 21:58
政策支持范围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涵盖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涵盖中信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广发银行 平安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恒丰银行 浙商银行 渤海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涵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2] 重点支持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包括汽车购置 车辆保险及维修[4]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 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服务 托育 辅助生育消费[4] - 教育培训领域包括资格证书培训考试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8]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具备资质的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8] -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庭装修 家用电器 厨卫用品 家具[8] - 电子产品领域包括购买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8] -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 健康管理[8] 政策执行细则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5]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5]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5]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6] - 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90% 省级财政承担10%[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6]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6]
经常HUI企 中银护航:中国银行菏泽分行解企业超期退汇难题
齐鲁晚报网· 2025-08-12 21:57
中国银行菏泽分行特殊退汇业务案例 - 中国银行菏泽分行为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成功办理超180天特殊退汇业务 解决因货代操作失误导致的跨境结算问题 [1] - 企业2024年10月预收境外客户3万美元货款 2024年12月完成出口履约 但因货代公司失误导致收汇主体与发货人不符 且因业务员离职沟通中断 单据修改拖延至2025年4月未完成 [1] - 分行依据外汇管理局2024年11号文"A类企业单笔20万美元以下超期退汇可直接办理"政策 指导企业备齐材料 高效完成退汇操作 并在申报中标注"特殊退汇 超期限"确保合规 [1] 外贸金融服务策略 - 该分行作为外贸金融服务主力银行 持续聚焦小微企业跨境需求 通过精准落地政策红利和全流程跟踪服务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2] - 分行案例显示其专业服务能有效化解企业跨境结算梗阻 体现金融护航实体经济的实效 [1][2]
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多家银行火速积极响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2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明确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 [1]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且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1] - 财政部门按贷款本金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1]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贴息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2] - 贴息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且不得重复享受其他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2]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居民个人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使用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实际用于消费可享受贴息 [3]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每名借款人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贴息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银行机构响应与实施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 [5] - 农业银行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6]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均发布公告称将依法推进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工作 [7][9][13][16]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贴息政策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4] - 政策有助于激发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投放 [4] - 贴息政策是首次推出,后续可能根据实施效果对贴息比例、覆盖范围、经办机构等进行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