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莱新材(605488)

搜索文档
福莱新材(605488) - 福莱新材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6-16 18:15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 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 议于 2025 年 6 月 16 日以现场结合通讯的方式召开。会议通知于 2025 年 6 月 13 日以邮件通知的方式发出,会议的召开符合《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 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的规定。会议应出席董事 7 人,实际出席董事 7 人。 本次会议由董事长夏厚君先生主持,公司全体监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了 会议。会议经过讨论审议,以书面投票表决方式通过了以下决议: 一、审议通过《关于调整 2021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回购价格及数量的议 案》 | 证券代码:605488 | 证券简称:福莱新材 | 公告编号:临 2025-078 | | --- | --- | --- | | 债券代码:111012 | 债券简称:福新转债 | | 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鉴于公司于 2025 年 5 月 26 日披露了《福莱新材 2024 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 公告》,并 ...
福莱新材(605488) - 福莱新材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集中竞价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2025-06-11 00:34
| 证券代码:605488 | 证券简称:福莱新材 | 公告编号:临 | 2025-075 | | --- | --- | --- | --- | | 债券代码:111012 | 债券简称:福新转债 | | | 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集中竞价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及相关股东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基本情况 本次减持股份计划实施前,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董事涂大记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11,745,0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5.832%;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李耀邦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972,0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483%;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聂胜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419,6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208%;高级管理人员毕立林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296,4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147%(因公司可转债处于转股期,股本总数持续变化,此持股比例根据公司 2025 年 4 月 2 日总股本 201,395 ...
福莱新材: 福莱新材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集中竞价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0 21:31
证券代码:605488 证券简称:福莱新材 公告编号:临 2025-075 债券代码:111012 债券简称:福新转债 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集中竞价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及相关股东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基本情况 本次减持股份计划实施前,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董事涂大记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11,745,0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5.832%;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李耀邦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972,0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483%;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聂胜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419,6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公司于 2025 年 5 月 30 日实施了 2024 年年度权益分派,以资本公积金转增 股本方式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转增 4 股,上述股东可减持数量相应调整。 ? 减持计划的实施结果情况 级管理人员集中竞价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告编号:临 2025-057),涂大记先 生、李耀邦先生、聂胜先生和毕 ...
福莱新材(605488) - 福莱新材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集中竞价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2025-06-10 20:19
| 证券代码:605488 | 证券简称:福莱新材 | 公告编号:临 | 2025-075 | | --- | --- | --- | --- | | 债券代码:111012 | 债券简称:福新转债 | | | 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集中竞价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及相关股东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基本情况 本次减持股份计划实施前,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董事涂大记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11,745,0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5.832%;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李耀邦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972,0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483%;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聂胜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419,6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208%;高级管理人员毕立林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296,400 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147%(因公司可转债处于转股期,股本总数持续变化,此持股比例根据公司 2025 年 4 月 2 日总股本 201,395 ...
福莱新材推“三维力”电子皮肤 年初股价涨幅曾超3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8 09:04
柔性多模态电子皮肤技术 - 柔性多模态电子皮肤是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标准配置 需具备三维压力 温度 纹理 痛觉等多模态感知能力以支撑抓握 控制 避障等操作型功能 [1] - 福莱新材发布第二代电子皮肤产品 具备"真柔性 全曲面 三维力"特点 新增横向两维感知能力 可提升灵巧手对物体表面形态和力学状态的感知精度 [1] - 公司2017年开始布局柔性传感器领域 2024年2月发布第一代触觉传感器 切入机器人行业后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0% [1] 机器人操作能力痛点 - 行业过去关注运动控制算法 关节减速器 电池散热等 但实际使用中操作能力才是通用机器人的核心难点 [2] - 三维力感知电子皮肤可解决实际应用场景需求 如抓握软塑料瓶倒水时需实时感知重量变化并调整握力 [2] - 初期人形机器人只需单向力感知 但未来需三维力触觉实现精细操作 该技术研发源于与机器人本体公司的落地需求对接 [2] 机器人发展方向争议 - 行业存在通用性与专业性发展路径的争论 终局需全方位对标人类 但短期部分观点认为特定场景功能聚焦更现实 [2]
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是什么?福莱新材首席科学家陈书厅认为是这两种能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18:28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 - 2025年被定义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产融结合将加速商业化进程 [1] - 行业面临交互能力不足等商业化障碍 提升感知与交互能力是实现大规模落地的关键 [1][5] - 柔性触觉传感器被称为"电子皮肤" 是实现人机自然交互和环境感知的核心部件 [1] 技术瓶颈与发展路径 - 算法是人形机器人底层场景应用的核心瓶颈 持续迭代可弥补硬件物理性能天花板 [6] - 训练数据严重不足 人形作为机器人形态最大公约数有利于提高数据复用效率 [6] - 行业对技术方向存在争议 建议优先发展企业垂类应用以实现快速落地 [5] 市场现状与产品创新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对柔性触觉传感器需求达152.5万平方米 市场规模274亿元 [7] - 当前人形机器人以表演为主 需向物理实操阶段转型 灵巧手需具备人手级触觉功能 [7] - 福莱新材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突破三维力检测 响应时间达毫秒级 支持定制化像素密度 [7][8] 产业链关键突破 - 新品融合多模态和剪切力感知 为复杂场景交互奠定基础 且具备低成本量产能力 [7] - 国内传感器在灵敏度、耐久性等关键性能上与国外存在差距 面临多重技术挑战 [7]
福莱新材第二代机器人触觉新品发布 解锁机器人三维感知新境界
证券日报· 2025-06-06 11:07
公司动态 - 福莱新材在浙江嘉兴举办机器人触觉第二代新品发布暨产融赋能研讨会,主题为"柔性突破,福莱领航",吸引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投资机构人士、行业研究者参会 [2] - 公司董事长夏厚君表示第二代产品是对第一代的全面升级,融合了多模态、剪切力等感知能力,优化了材料配方与制备工艺,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耐用性 [2] 产品技术 - 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具有三大关键特性:"真柔性"采用全柔性设计,能完美贴合各类复杂曲面,突破传统半柔性或平面传感器的物理限制 [3] - "全曲面"覆盖能力可在机器人灵巧手上完整部署于指尖、指腹、手心、手背等关键区域,实现全域触觉感知 [3] - "三维力"矢量感知能力能精准捕捉并解析垂直力、剪切力等多方向作用力,获取力的大小和方向信息 [3] - 核心技术包括分子层面优化的复合传感材料、仿生表面硅胶模拟人类皮肤结构与微观纹理,以及深度学习触觉识别与多模态感知数据融合技术 [3] 产品线 - 第二代触觉传感器产品线包括FOS-P300(平面版)、FOS-P300T(单曲面版)、FOS-P300S(全曲面版)以及FOS-W500(整手触觉版)等多个型号 [4] - 产品赋予机器人类似"电子皮肤"的全面感知能力,满足智能机器人对高灵敏、多维度触觉反馈的核心需求 [4] 行业前景 - 柔性传感器在未来情感机器人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搭载该技术的机器人有望通过触觉反馈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4]
机器人有电子皮肤了!能变得更加聪明吗?
第一财经· 2025-06-06 09:39
机器人电子皮肤技术发展 - 福莱新材发布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采用硅胶材料模拟人类皮肤触感,可感知力、温度等多维度信号,提升机器人决策与操作能力 [1] - 柔性触觉传感器被业内称为"具身智能的最后一块拼图",需结合算法、算力、系统集成及成本控制推动产业落地 [1] - 技术关键点包括:柔性薄膜制备工艺实现复杂曲面贴合(柱面、球面等),支持X/Y/Z三轴力矢量检测 [3] 市场需求与场景应用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对柔性触觉传感器需求预计达152.5万平方米,对应市场规模274亿元 [4] - 多维信号输入使机器人可应用于精密零件操作、手术、家庭等复杂开放场景 [4] - 当前未普及主因:贴合度、响应度不足,单只带传感器灵巧手报价10万元(配双手需20万元),阻碍批量采购 [6] 技术路线与成本优化 - 福莱新材采用压阻式技术方案(与特斯拉一致),平衡工艺难度、成本及量产规模,具备成本优势 [7] - 产业迭代逻辑:低价硬件先行(如机械狗案例),通过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性能 [6] - 行业共识:硬件成熟度提升后,需开发者结合场景进行软硬件耦合迭代 [6]
能实现全曲面触觉感知 福莱新材第二代触觉传感器面世
证券时报网· 2025-06-06 08:56
公司动态 - 福莱新材召开机器人触觉第二代新品发布会暨产融赋能研讨会 现场座无虚席 与会嘉宾来自机器人零部件企业 券商和投资公司等 [1] - 公司董事长夏厚君强调"柔性触觉传感器项目"是未来重点拓展方向 对柔性传感领域表示"兴奋"而非"乐观" [3] - 公司在涂布多功能复合材料产业深耕近20年 2017年开始布局柔性传感器领域 历时8年研发 于今年2月发布第一代触觉传感器 [5] 产品技术 - 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具有"真柔性 全曲面 三维力"三大特性 相比第一代产品实现显著功能升级 [3][5] - 第一代产品为半柔性 以平面触觉感知为主 第二代实现全柔性 能进行全曲面触觉感知 [5] - 第二代产品采用创新柔性薄膜制备工艺 结合独特结构设计 能完美贴合各种复杂曲面 包括柱面 球面等三维几何形状 [5] - 第二代产品实现全方位触觉感知覆盖 可无缝集成于机器人灵巧手不同曲率表面 实现触觉感知"零死角" [5] - 传统触觉传感器只能测量单一方向压力 无法感知水平方向力 如摩擦力 切向力等 [6] - 三维力触觉能赋予灵巧手进行复杂操作和自我调整能力 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关键功能 [7] 行业前景 - 根据GGII预测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对柔性触觉传感器需求规模将达152 5万平方米 市场规模达274亿元 [3] - 柔性触觉传感器发展仍处起步阶段 国内厂商产品性能与国外存在差距 在灵敏度 耐久性 多模态集成等关键技术面临挑战 [3] - 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关键在于提升感知与交互能力 模拟人类皮肤复杂和柔性结构同时保持良好感知功能仍是一大难题 [3] 研发投入 - 公司在核心材料研发上投入大量精力 进行压阻式传感材料机理研究和组分开发 在多个传感性能上实现突破 [7] - 公司在硅胶材料研发及硅胶材料与触觉传感器集成方面下大功夫 将两者作为整体设计和开发以实现最佳触觉效果 [7]
【私募调研记录】博海汇金调研亚太股份、福莱新材
证券之星· 2025-06-06 08:10
亚太股份调研要点 - 公司成立于1979年,专注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客户包括吉利、长安、长城等知名车企,销售网络覆盖国内外[1] - 拥有萧山本部、安徽广德、湖州安吉三大生产基地,柳州、广州、长春等地生产基地,摩洛哥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推进[1] - 毛利率上升得益于国内汽车销量增长、国际市场新项目上量、产品结构优化、内部降本增效[1] - 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内部管理应对整车企业年降要求[1] - EMB产品有技术储备但尚未量产[1] - 产能利用率高,将根据定点项目市场销量情况增加产线、扩大产能[1] - 新能源汽车配套占比逐年提升,可提供基础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线控制动及轮毂电机等产品[1] - 未来将扩大市场覆盖面,开拓合资品牌全球采购平台及自主品牌市场,推广新产品[1] 福莱新材调研要点 - 公司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实现真柔性、全曲面触觉感知覆盖和三维力感知[2] - 产品应用于精密制造、医疗康复、服务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2] - 三维力技术使机器人能进行复杂操作和判断[2] - 与国内同行相比,实现了触觉全覆盖和三维力感知,在核心材料研发和系统集成上有优势[2] - 团队迅速扩大至博士8人、技术人员30人,引进算法专家和业务开拓负责人[2] - 对行业内外延收并购机会持积极开放态度,聚焦柔性传感器、消费电子及水性环保包装领域[2] 机构背景 - 中国新一代投资银行与全球资产管理机构,由国内知名企业家和资深金融人士投资组建[3] - 管理团队具有丰富金融产品研发经验和专业资产配置能力[3] - 已成立并管理多只私募投资基金,下设全球资产管理研究中心[3] - 资本市场投研团队具有近十多年证券投资经验,以主动管理、稳中求进的投资风格经历多轮牛熊转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