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创业(002797)
搜索文档
第一创业跌2.04%,成交额4.8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5058.3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7 14:44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17日公司股价盘中下跌2.04%至7.70元/股,成交额4.86亿元,换手率1.48%,总市值323.58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058.33万元,特大单净卖出2555.55万元(买入3362.96万元,卖出5918.51万元),大单净卖出2534.78万元(买入9865.22万元,卖出1.24亿元) [1] - 公司股价今年以来下跌6.96%,近5个交易日下跌3.87%,近20日下跌4.47%,但近60日上涨4.05% [1] 公司业务与财务概况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证券经纪、财务顾问、证券承销、自营投资、资产管理及资本中介等,并通过子公司从事直投、期货经纪等业务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资产管理及基金管理业务34.06%,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22.29%,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18.31%,固定收益业务12.91%,投资银行业务7.01% [2] -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86亿元,同比增长21.41%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4.47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6.56亿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24.27万,较上期减少1.95%,人均流通股17318股,较上期增加1.99%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十大流通股东中,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持股6484.14万股,较上期减少667.67万股;华宝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持股5021.16万股,较上期减少852.47万股 [4] - 南方中证500ETF持股6237.11万股,较上期增加849.39万股;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新进股东,持股3710.33万股 [4]
13家退市企业牵连11家券商,第一创业、五矿证券被重点点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5:43
退市新规与市场背景 - 2025年A股市场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10月15日达到13家 [1][5] - 退市新规于2025年1月1日结束过渡期,证监会全面从严监管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明显增加 [4][5] - 在13家触及退市指标的公司中,8家已完成摘牌,包括卓朗科技、东方集团等,另外5家如*ST元成、*ST东通等已被启动退市程序 [5][6] 涉及的中介机构概况 - 13家退市公司背后涉及11家券商投行,包括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第一创业、五矿证券等 [2][6] - 中介机构是否需承担责任取决于其是否尽到勤勉尽责义务,最终结果有待监管调查 [6] - 除券商投行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可能因公司涉及民事赔偿且赔付能力有限而承担先行赔付责任 [6] 已受处罚的券商投行案例 - 第一创业因其保荐的*ST东通欺诈发行被深交所出具警示函,两名保代被指未审慎核查发行人董事及高管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信息 [2][7] - 五矿证券因未能发现广道数字财务造假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监管措施,该公司虚增营业收入高达14.65亿元 [2][8] - 五矿证券拟牵头设立规模约2.2亿元的先行赔付专项基金,此案成为北交所首单先行赔付案例 [8] 投行履职的复杂图景与风险警示案例 - 部分问题公司在造假期间频繁更换投行,例如高鸿数据在2015年至2023年造假周期内接连更换了四家服务机构 [4][9] - 国融证券是11家涉事投行中唯一在持续督导期间对九有股份发出风险警示的机构,指出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12][13] - 大多数涉事投行在督导期内为后来被证实造假的公司出具了“无异议”或“未发现问题”的背书报告,例如国泰君安对锦州港、海通证券对普利制药等 [4][13][14] 行业执业操守的变化与应对 - 随着监管全面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因持续督导环节问题收到罚单的投行增多,多家投行已全面加大股权项目尽职调查力度 [15] - 投行对持续督导环节的人力投入显著增加,过去可能仅由一名保代完成尽调,现在则派多人仔细调查 [15] - 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加大投入,新增独立复核流程,并在一线审计方面加派人手,适当延长审计时间 [15]
券商赴港热潮再起:多家机构设子公司,IPO、跨境并购、财富管理成必争之地
搜狐财经· 2025-10-15 11:40
中资券商香港布局趋势 - 市场复苏与企业出海加速催化中资券商掀起新一轮香港市场布局热潮,呈现“新设子公司”与“存量增资”双线并行的特征 [2] - 具体案例包括西部证券拟出资10亿元人民币设立香港子公司、第一创业计划出资不超过5亿港元设立香港平台、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获SFC牌照,以及东北证券推进子公司筹建 [2] - 已有香港业务的券商通过增资提升竞争力,例如华安证券向香港子公司增资5亿港元、东吴证券计划增资不超过20亿港元、广发证券向香港控股公司注资21.37亿港元 [2] - 2025年以来中资券商对香港子公司的增资总额已超50亿港元,叠加新设公司资本金投入,行业在港资本布局力度创近三年新高 [3] 业务驱动因素与战略重点 - 港股融资市场活跃与跨境金融需求爆发是核心驱动力,IPO保荐、跨境并购与财富管理成为三大必争之地 [3] - IPO保荐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股权融资事件达456起同比增长34.91%,融资总额3830.91亿港元同比激增226.95% [3] - 年内已有11家A股公司完成“A+H”上市,273家港股IPO申请处于“处理中”状态,券商通过获取相关牌照(如华安证券香港子公司获6号牌照)以抓住机遇 [4] - 跨境并购与债券融资构成第二增长曲线,香港的“双市场属性”和“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为债券承销与做市业务提供流动性支撑 [4] - 财富管理业务瞄准跨境资金流动机遇,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29.06%,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7.54%,为业务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5] 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 - 政策红利形成重要支撑,港交所今年8月放宽“A+H”股公众持股限制,将“30亿港元市值+10%持股量”的双重要求改为二选一,降低了企业上市门槛 [5] - 香港市场化的股权激励机制与国际化投资者基础,能帮助券商吸引国际人才与机构客户 [5] - 香港市场已聚集逾百家中资券商分支机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凭借长期积累占据高端项目主导地位 [5] - 券商赴港布局呈现梯度特征,头部机构完善全牌照服务,中小券商则聚焦细分领域补短板 [3]
关于新增第一创业证券为万家智胜量化选股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的公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10-14 13:26
基金销售渠道拓展 - 万家基金自2025年10月14日起新增第一创业证券作为万家智胜量化选股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销售机构 [1] - 投资者可通过第一创业证券办理该基金的开户及认购业务,基金成立后也可办理申购、赎回及定投等其他业务 [1] - 万家智胜量化选股股票的募集期为2025年10月13日至2025年10月24日 [1] 基金产品信息披露 - 万家科创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和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QDII)的更新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于2025年10月14日披露 [3] - 相关文件在公司网站和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可供投资者查阅 [3]
融资节奏加快 今年以来券商发债规模同比增逾七成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6:03
券商发债规模与增长 - 今年以来券商境内发债规模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42% [1][2] - 中国银河境内发债规模1079亿元,为目前唯一超千亿券商,华泰证券981亿元,国泰君安870亿元位列行业第二、三名 [2] - 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券商境内发债规模均超过500亿元 [2] 具体发债案例 - 中金公司获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公司债券 [1] - 兴业证券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200亿元公司债券,中原证券获准发行不超过12亿元次级公司债券 [1] - 申万宏源证券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300亿元短期公司债券 [2] - 中国银河非公开发行200亿元公司债券获无异议函,第一创业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80亿元公司债券,中信证券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600亿元公司债券 [2] 发债驱动因素 - 市场交投活跃推动两融、衍生品、做市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催生融资需求 [1][3] - 公司债因低成本优势及灵活期限成为券商发债首选,适合中长期资金需求 [3] - 低利率环境使债券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可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且避免股权稀释 [4] - 券商定增、配股等股权再融资进程整体放缓,发债成为融资首选渠道 [4] 资金用途与行业趋势 - 发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补充流动资金及支持日常运营和业务发展 [3] - 发债热情提升反映行业资本补充需求旺盛,受益于市场活跃度提升及创新业务扩容 [3] - 券商通过发债优化负债结构,强化资本实力以支撑业务发展 [3]
融资节奏加快今年以来券商发债规模同比增逾七成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4:57
券商发债规模与增长 - 今年以来券商境内发债规模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42% [1][3] - 中国银河境内发债规模1079亿元,为目前唯一超千亿元的券商 [3] - 华泰证券和国泰海通境内发债规模分别为981亿元和870亿元,位列行业第二和第三 [3] 主要券商发债案例 - 中金公司获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公司债券 [2] - 兴业证券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200亿元公司债券 [2] - 申万宏源证券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300亿元短期公司债券 [2] - 中国银河、中信证券分别获准发行200亿元和600亿元公司债券 [2] 发债驱动因素 - 市场交投活跃推动两融、衍生品、做市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催生融资需求 [1][4] - 低利率环境使债券融资成本较股权融资减少,具备成本优势 [4] - 监管环境变化使券商定增、配股等股权再融资进程放缓,发债成为首选融资方式 [4] 发债方式与资金用途 - 公司债成为券商发债首选方式,因其低成本优势突出且期限灵活 [3][4] - 发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补充流动资金及支持日常运营和业务发展 [4] - 债券融资可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且避免股权稀释,保障公司治理结构稳定 [4]
沪指站上3900点,机构高呼券商战略性配置机会!顶流券商ETF(512000)放量翻红,近20日吸金逾53亿元
新浪基金· 2025-10-09 10:52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沪指突破3900点关口,创10余年新高[1] - 券商板块低开高走,震荡翻红[1] 券商板块及个股表现 - 券商ETF(512000)场内价格现涨0.5%,半日成交额超11亿元[1] - 红塔证券领涨7.13%,第一创业涨超3%,中泰证券、华创云信、国海证券涨超2%,广发证券、申万宏源等涨逾1%[2][4] - 券商ETF近20个交易日累计获资金净流入53.83亿元,最新规模超350亿元,年内日均成交额超10亿元[3] 机构观点与业绩展望 - 开源证券表示三季度市场交易活跃度和两融规模提升明显,券商三季报业绩同比增速有望进一步扩大[2] - 投行、衍生品和公募业务等业务有望接续改善,头部券商ROE有望扩张,板块估值仍在低位[2] - 浙商证券预计2025年三季度上市券商营收同比增长42.4%,净利润同比增长62.8%[3] - 非银板块当前兼具胜率与赔率,估值与业绩有望形成戴维斯双击[3] 券商ETF产品特征 - 券商ETF(512000)被动跟踪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一键囊括49只上市券商股[5] - 近6成仓位集中于十大龙头券商,另外4成仓位兼顾中小券商的业绩高弹性[5]
香港证券市场交易火热 多家中资券商落子香港
证券时报网· 2025-10-05 11:23
行业整体表现 - 香港证券业上半年净利润在创新高的交易额带动下环比增加14% [1] - 交易净佣金收入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增速最为明显,分别达到23%和33% [1] - 虚拟资产交易的佣金收入为1.28亿港元 [1] 中资券商战略布局 - 东北证券、西部证券、第一创业等券商今年以来相继宣布设立香港子公司 [1] - 香港从出海“桥头堡”升级为“战略高地”,吸引券商不断加码 [1] - 提升国际影响力已成为行业在“建设一流投行”目标下的共识 [1] 核心竞争力与前景 - 中资券商在港股IPO、财富管理等领域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1] - 核心竞争力源于对国内企业的深度理解、成熟的保荐承销经验及精准的价值挖掘能力 [1] - 头部券商正将优势转化为显著的国际业务增速,未来将在国际资本舞台赢得更大定价权 [1]
积极拥抱数智化变革 第一创业证券奋力书写“数字金融”大文章
证券日报网· 2025-09-29 21:51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积极响应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部署,以技术革新提升服务质效,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1] -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探索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多元场景的应用,加强自主研发,打造特色数字文化 [1] - 公司未来将继续深化信创建设,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推动数字化转型,并探索数字金融发展新路径 [4] 技术赋能与智能化应用 - 公司围绕“平台能力建设、业务场景落地、智能化创新、用户体验优化”四大方向探索大模型技术应用 [2] - 公司接入并集成DeepSeek、Qwen、字节豆包等主流大模型,构建AI工作流框架,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 [2] - 公司已建成大模型中台、内部知识库等六大AI核心能力,有效提升运营效率 [2] - 公司业务运营大模型协作实践课题通过深交所相关中心结项,并获行业奖项 [2] - 公司牵头深圳“金融+AI”代码开发辅助工作组,协同10余家金融机构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2] 自主研发与系统建设 - 公司将信创治理纳入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明确“145数字化战略”,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3] - 在固定收益业务方面,公司搭建eDEAL报价交易系统和策略交易系统,嵌入AI模型,实现“管理+交易+量化”全体系智能化生态 [3] - 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公司迭代P5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A10资管投资运营等系统,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3] - 在经纪与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公司以“一创智富通”App为载体,打造平台矩阵,实现智能投顾等工具及智能化运营闭环 [3] - 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系统获得11项软件著作权 [3] 信息安全与风险防控 - 公司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体系化建设,于2022年通过ISO27001认证,并参照监管要求及国际国内标准完善安全管理与技术体系 [4] - 在网络安全管理上,公司按“技术与业务分离、前台与后台分离、网络与数据分离”原则划分网络,实现多环境分离 [4] - 公司建有安全运营管理平台,集中收集告警日志并关联分析预警,以OA工单实现安全事件闭环管理 [4] - 公司完成数据中心互联网边界安全设备扩容升级,提升设备性能与攻击防护能力,保障业务系统稳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