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宁德时代(300750)
icon
搜索文档
电池板块9月3日涨1.73%,亿纬锂能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18.96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03 16:45
电池板块整体表现 - 电池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73% 领先主要股指 当日上证指数下跌1.16% 深证成指下跌0.65% [1] - 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 亿纬锂能以12.08%涨幅领涨 道氏技术涨9.74% 派能科技涨6.69% 同时利元亨跌5.86% 正业科技跌5.82% 远航精密跌5.79% [1][2] - 板块成交活跃 亿纬锂能成交额88.07亿元 国新高科成交额99.08亿元 道氏技术成交额36.77亿元 [1] 资金流向分析 - 电池板块整体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18.96亿元 但游资资金净流出2108.72万元 散户资金净流出18.75亿元 [2] - 宁德时代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16.91亿元 占比10.81% 但同时遭遇游资净流出5.85亿元和散户净流出11.06亿元 [3] - 多只个股获得主力资金青睐 欣旺达净流入2.37亿元 中科电气净流入2.35亿元 圣阳股份净流入2.00亿元 道氏技术净流入1.77亿元 [3] 个股表现亮点 - 亿纬锂能表现突出 收盘64.01元 涨幅12.08% 成交量138.47万手 成交额88.07亿元 [1] - 中科电气涨幅6.21% 成交额28.55亿元 同时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2.35亿元 占比8.23% [1][3] - 圣阳股份涨幅4.21% 成交额14.27亿元 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2.00亿元 占比13.98% [1][3]
储能概念全线爆发!十大概念股盘点(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9-03 16:29
储能行业市场表现 - 9月3日储能概念股全线爆发 海博思创和上能电气20cm涨停 春兴精工、通润装备、世嘉科技、宝馨科技等多股涨停 亿纬锂能和阳光电源涨幅居前 [1] - 储能产业通过介质或设备存储能量 解决能源存储与调度问题 收集多余电能、余热、氢能等并在需要时释放 [1] 供需状况与产能 - 2024年储能电芯市场从产能过剩快速转变为"加价也排不到货"状态 供需反转速度超预期 [1] -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储能等企业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 [1] 全球出货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26GWh 同比增长97% [1] - 全球储能电芯出货前九名均为中国企业 国内企业储能锂电池出货全球占比超过90% [1] 海外订单情况 - 中国企业上半年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 总规模超160GWh 同比增长220.28% [2] - 阳光电源7月底签署2.4GWh欧洲储能大单 首次进入保加利亚市场 [2] - 海辰储能8月与沙特电力公司签约 获得1GW/4GWh储能设备供应与运维订单 [2] - 中汽新能8月与印度IndiGrid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计划2026至2027年开展5GWh储能系统合作 [2] 区域市场分布 - 中东地区订单达37.55GWh 占比23.44% 不仅是增速最快黑马 增量也位居全球首位 [2] - 澳大利亚订单32.31GWh 占比20.17% 欧洲订单22.81GWh 占比14.24% 日本订单15.06GWh 占比9.4% [2] - 澳大利亚、东亚等新兴市场迎来大规模订单潮 [2] 政策环境 - 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2月联合印发"136号文" 要求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2] - 2025年7月国内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84项 其中国家层面9项 地方层面32个地区发布产业相关政策 [3] - 政策涉及电价政策、低碳发展、电力市场等方面 推动储能行业市场化盈利模式逐步完善 [3] 装机规模增长 - 2025年1-6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42.6吉瓦时 同比增长27.5% [3] - 上半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装机总量达86.7吉瓦时 同比增长54% [3] - 迅猛增长速度远超行业预期 标志着储能市场正步入加速扩张新阶段 [3] 新兴市场机遇 - 中东、东南亚、南非、印度、拉美等新兴市场存在电力紧缺问题 各国政府扶持政策频出 [3] - 储能装机需求有望大幅度提升 新兴市场有望成为中国储能企业出口重要方向 [3] 重点企业业务布局 - 宁德时代为全球动力电池巨头 储能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极 产品应用于发电、输配电和用电领域 [3] - 阳光电源为全球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领先企业 产品涵盖逆变器和储能系统 海外市场占比显著 [3] - 派能科技为全球户用储能龙头 主攻分布式家用储能市场 [3] - 华自科技专注于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 基于EMS和PCS等关键技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4] - 上能电气储能逆变器广泛应用于"光伏+储能"项目 与华能集团合作推动示范项目落地 [4] - 鹏辉能源为国内领先锂铁电池规模化生产企业 储能业务覆盖移动基站、太阳能照明、家用储能和光伏储能项目 [4] - 锦浪科技专注于组串式逆变器研发、生产与销售 [4] - 德业股份为光储逆变器新兴市场出海龙头 储能逆变器在美洲市场认证壁垒高 [4] - 瑞泰新材生产满足长寿命、高安全要求的储能电池电解液 [4] - 盛弘股份储能系统集成能力突出 光储一体集装箱系统已实现量产 [4]
中际旭创市值超过东方财富,创业板市值“老二”易主!
格隆汇APP· 2025-09-03 15:53
创业板市值排名变动 - 中际旭创总市值达4735亿元 超过东方财富的4209亿元 成为创业板市值第二大成分股 [1][2] - 中际旭创单日涨幅10.99% 年内累计涨幅达246.45% 创历史新高 [1][2] - 东方财富市值排名降至第三 单日下跌4.38% 年内涨幅仅3.44% [1][2] 头部企业市值表现 - 宁德时代以14088亿元总市值保持创业板第一 年内涨幅19.49% [2] - 新易盛市值3674亿元位列第四 年内涨幅349.64% 表现突出 [2] - 迈瑞医疗市值2895亿元排名第五 年内下跌5.54% [2] 成分股涨幅特征 - 胜宏科技年内涨幅544.83% 位列涨幅榜首位 [2] - 阳光电源单日涨15.30% 年内累计涨幅58.27% [2] - 中航成飞单日跌幅14.34% 但年内仍保持27.71%正增长 [2]
A股收评:沪指跌1.16%,光伏、储能概念股走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5:24
市场整体表现 - 三大指数涨跌分化 沪指跌1.16% 深成指跌0.65% 创业板指涨0.95% [1] - 全市场超4500只个股下跌 个股呈现普跌格局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2.36万亿元 较上个交易日缩量5109亿元 [2] 板块表现 - 光伏储能概念股走强 上能电气20CM涨停 [1] - CPO概念股局部反弹 中际旭创再创历史新高 [1] - 创新药概念股冲高 百花医药涨停 [1] - 券商股集体调整 国盛金控等跌超5% [2] 个股成交表现 - 中际旭创成交额287.17亿元居首 涨幅10.99% [2][3] - 新易盛成交额265.39亿元 涨幅3.21% [2][3] - 东方财富成交额217.37亿元 跌幅4.38% [2][3] - 寒武纪成交额199.01亿元 跌幅5.07% [2][3] - 阳光电源涨幅15.30% 成交额155.88亿元 [3] - 宁德时代涨幅2.02% 成交额156.41亿元 [3]
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国内电芯厂商订单已排到10月
经济观察网· 2025-09-03 15:16
行业供需状况 - 储能电芯市场从产能过剩状态快速转变为"加价也排不到货"的供需紧张局面 [1] - 海外订单激增和国内政策变化共同推动供需关系逆转 [1] - 新兴市场爆发式增长成为海外订单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 企业生产状况 - 海辰储能厦门和重庆工厂自今年3月起持续满产 订单排期至10月 [1] - 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 瑞浦兰钧 远景储能等企业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 [1] - 行业出现客户加价仍无法排单的供应紧张状况 [1]
电池产业“反内卷”不断加码!储能电池ETF广发(159305)涨近5%,电池ETF(159755)最高涨近3%,固态电池产业进程加速
新浪财经· 2025-09-03 15:01
电池与储能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9月3日午后电池和储能板块逆市走强 阳光电源涨超15% 上能电气和亿纬锂能涨超12% 锦浪科技、派能科技、欣旺达、国轩高科等跟涨 [1] - 储能电池ETF广发(159305)涨近5% 换手率近30% 居同类产品第一 市场交投活跃 [2] - 电池ETF(159755)涨幅最高近3% 已连续3日净流入约7亿元 前十大权重股中亿纬锂能领涨超10% 欣旺达和国轩高科跟涨 [2] 政策环境与行业自律 -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竞争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研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 - 国务院和工信部相继公布系列政策 行业协会发布自律倡议 干法湿法隔膜企业和铁锂企业举办反内卷闭门座谈会 [1] - 政策落实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和缓解企业压力 中长期推动行业整合升级和优化竞争格局 稳定锂电材料价格并推动企业盈利回升 [2]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2025年8月29日全球首款半固态电池电车全新MG4正式上市 起售价6.58万元 标志半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1] - 国轩高科准固态电池实现千公里续航并计划年内批量装车 长安汽车发布能量密度400Wh/kg和续航1500公里的金钟罩电池 [1] - 宁德时代、上汽和广汽等巨头公布量产时间表 多家车企计划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 行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1][3] 锂电池行业产销数据 - 2025年9月国内锂电池排产环比增长7.5% 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回暖 [3] - 2025年前7月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达831.1Gwh 同比增长57.5% [3] - 先导智能和杭可科技等锂电设备企业1H25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61.19% 中试线陆续落地及锂电扩产周期重启推动设备企业基本面改善 [3] 行业竞争力与ETF产品 - 中国锂电池行业全球竞争优势显著 关键材料全球出货占比70%以上 其中动力电池全球占比68.79% [2] - 储能电池ETF广发(159305)跟踪国证新能源电池指数 覆盖储能电池主题 选取50只市值大流动性好股票 [4] - 电池ETF(159755)跟踪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 聚焦新能源车电池产业链 涵盖电池制造、材料、管理系统及充电桩的A股龙头企业 [4]
创业板新能源ETF鹏华(159261)上涨3%,国内外需求持续超预期
新浪财经· 2025-09-03 14:52
储能板块需求端表现 - 头部电池厂指引2026年出货增速30-50% 高于市场预期的20%+增速 [1] - 2025年1-7月国内储能中标量达202GWh 同比增长146% [1] - 独立储能项目在现货价差/频次较高省份的IRR达6%-10%+ 商业模式跑通推动需求高增 [1] - 美国IRA口径储能规划量较2024年底增加超10GW 对应超35GWh容量 [2] - 美国关税获第二次90天延期 年内开工项目可继续享受IRA补贴 [2] - 欧洲及澳洲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英国及澳洲上半年装机均实现翻倍 [2] - 锂电价格下降带动长尾新兴市场持续高增 包括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2] 产业链供给与价格动态 - 头部电池厂产能持续紧缺 宁德/亿纬/海辰储能电芯维持满产状态 [2] - 瑞浦/中航等厂商产能利用率同比大幅提升 [2] - 2024年6-7月储能电芯连续涨价 314/280Ah电芯均价升至0.295元/Wh [2] - 7月集中式PCS均价环比上涨0.005元/W至0.07元/W 为2024年首次提价 [2] - 系统端挺价趋势明确 产业链盈利进入改善通道 [2] 新能源板块市场表现 - 创业板新能源指数(399266)于2025年9月3日上涨3.98% [3] - 成分股上能电气上涨20.01% 阳光电源上涨15.91% 亿纬锂能上涨12.06% [3] - 创业板新能源ETF鹏华(159261)上涨3.00% 报收1.31元 [3]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4.15% 包括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 [3]
宁德时代成交额超100亿元,现涨0.54%
证券时报网· 2025-09-03 13:50
公司股价表现 - 宁德时代成交额超100亿元 [1] - 股价现涨0.54% [1]
宁德时代成交额达100亿元,现涨1.00%。
新浪财经· 2025-09-03 13:47
公司股价表现 - 宁德时代成交额达100亿元人民币 [1] - 宁德时代股价现涨1.00% [1]
逼近2.3万亿元!A股两融余额创历史新高,股民是“留”还是“去”?
华夏时报· 2025-09-03 13:33
A股两融余额创新高 - A股两融余额于9月1日达2.297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 超过2015年6月2.27万亿元的前峰值[2] - 自8月5日突破2万亿元后 连续20多个交易日稳定在该水平之上 9月2日略降至2.288万亿元仍处高位[2][4] - 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维持在2.3%-2.4%区间 9月2日为2.44%[3] 科技板块成为资金焦点 - 半导体 电子 计算机等科技赛道获杠杆资金集中追捧 成为领涨先锋[2][5] - 8月以来融资净买入额前十大个股中科技公司占主导 包括胜宏科技(72.76亿元) 寒武纪(69.53亿元) 新易盛(55.89亿元) 中际旭创(50.24亿元)[5][6] - 半导体行业获融资净买入额最高 通信设备 消费电子 元件 计算机设备等科技相关行业紧随其后[7] 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 - A股出现成交额与两融余额连续"双双破2万亿"现象 8月27日总交易量达3万亿元[4] - 43只个股8月以来获融资净买入额超10亿元 10只个股超20亿元[6] - 半导体 通信设备 证券 消费电子等板块同时出现在融资净买入和交易活跃度前十榜单[8] 资金呈现结构性分化 - 资金流向呈现明显结构性特征 科技赛道持续吸引流入 传统周期板块面临资金观望或流出[7] - 融资资金偏好新兴产业和成长风格 持仓分散度较2015年更高[9] - 资金在聚焦科技赛道的同时 对证券 电池 汽车零部件 小金属 软件开发等细分领域进行多元布局[7] 与2015年行情对比 - 当前市场与2015年存在相似产业背景和经济弱复苏阶段 赚钱效应推动融资余额攀升[2] - 但本轮两融规模上升节奏更平稳 A股市场体量更大 杠杆资金占市值比例相对较低[9] - 政策"组合拳"稳定市场预期 是带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的关键因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