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迪达斯(ADDYY)
icon
搜索文档
Adidas Sales Climb to Quarterly Record Despite Tariff Uncertainty
WSJ· 2025-10-29 15:02
财务表现 - 公司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2% [1] - 该季度收入创下集团历史最高纪录 [1]
adidas AG GAAP EPS of €2.57 beats by €0.18, revenue of €6.63B in-line; raises Fy25 outlook
Seeking Alpha· 2025-10-29 14:49
To ensure this doesn’t happen in the futur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okies in your browser.If you have an ad-blocker enabled you may be blocked from proceeding. Please disable your ad-blocker and refresh. ...
买阿迪达斯羽绒服的人,被上了一课
盐财经· 2025-10-28 17:42
文章核心观点 - 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普遍采用代工模式实现轻资产运营,自身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4] - 近期因消费者发现阿迪达斯羽绒服由雪中飞代工并存在显著价差,引发对代工模式及品牌溢价的讨论[4][6] - 阿迪达斯正进行供应链战略回调,增加“中国制造”比重,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并优化供应链韧性[16][17] 生产几乎全靠代工厂 - 阿迪达斯基本没有自建生产线,产品生产几乎全部依赖代工厂完成[8] - 运动鞋服行业代工模式是公开秘密,耐克与阿迪达斯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关闭在华唯一自有工厂[8] - 代工体系呈现集群化分布特点,鞋类代工厂高度集中于广东、福建等产业链完整地区[8] - 代工产能全球化,主要代工集团如申洲国际、华利集团已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建立生产基地[9][10] - 代工企业各有专长,例如万邦鞋业深耕经典系列,申洲国际则采取从面料到成衣的纵向一体化合作模式[10] 代工重回中国背后 - 品牌方与代工厂签有严格保密条款,禁止代工厂公开合作关系以维持品牌高端形象和溢价能力[14][15] - 受成本驱动,阿迪达斯自2013年起将生产重心从中国迁往东南亚,2021年柬埔寨成为其服装第一制造国(占21%),中国退居次席(占20%)[15][16] - 因东南亚供应链受疫情影响及公司内部策略失误,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收入自2021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下滑至2023年第一季度[16] - 新任CEO推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截至2025年10月,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是“中国制造”[16][17] - 增加中国本土产能是实现“以销定产”柔性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能显著缩短产品上市周期[17] 轻资产更利于赚钱 - 代工模式使品牌方能够专注于设计、研发和营销高附加值环节,显著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和资产风险[19] - 轻资产模式带来高盈利能力,阿迪达斯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高达51.7%,耐克2025财年第一季度毛利率为46.3%,远高于重资产企业18%至26%的毛利率水平[19] - 阿迪达斯曾尝试自建“速度工厂”,但年产能仅100万双(占全球年产量0.25%),每双成本高达250欧元,最终于2020年关闭[20] - 代工模式下面临质量管控挑战,阿迪达斯产品在2019年、2021年、2022年多次因不合格被监管部门通报[20] - 代工产业发达地区存在高仿品问题,品牌方需在利用代工厂产能与防止其推出竞争性产品之间取得平衡[22]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变化 - 消费者通过产品标签上的制造商信息发现代工关系,一款阿迪达斯长款羽绒服(券后价867.71元,含绒量70%)与雪中飞同款(售价569元,含绒量85%)存在近300元价差[6][24] - 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更加关注产品实际参数和生产溯源,而非仅看重品牌光环[23] -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业绩在本土化战略下改善,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0%,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已实现连续9个季度增长[19]
从运动鞋到羽绒服,阿迪达斯几乎没有自己的生产线
文章核心观点 - 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普遍采用代工模式,自身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以实现轻资产运营和高毛利率[4][15] - 代工模式使品牌方能够灵活调整全球产能布局,但同时也面临质量管控和品牌溢价的挑战[8][16][18] - 阿迪达斯近期增加了在中国的生产比重,作为其“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的一部分,以重获市场信任并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12][13][14] 代工模式的特点与现状 - 阿迪达斯基本没有自建生产线,产品几乎全部由代工厂生产,仅有极少部分专业装备或高端系列在德国本土生产[8] - 运动鞋服行业的代工模式是公开秘密,耐克于2009年、阿迪达斯于2012年分别关闭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直属工厂[8] - 代工体系呈现集群化分布,鞋类代工厂高度集中在广东、福建等产业链完整的地区[8] - 代工集团已实现全球化产能布局,重点拓展至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以优化成本和分散供应链风险[9] - 代工厂各有专长,例如万邦鞋业深耕Originals系列,荣诚集团侧重专业功能鞋款,申洲国际则提供从面料到成衣的纵向一体化服务[9] 代工合作关系的约束与品牌战略 - 品牌方与代工厂签订的合同包含严格保密条款,禁止代工厂未经许可披露合作关系[11] - 保持代工厂的“匿名性”是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旨在维护品牌的高端形象、工艺认知和溢价能力[11] - 消费者可通过产品标签上的制造商信息来识别代工企业,本次事件正是因消费者在吊牌上发现“制造商:江苏雪中飞制衣有限公司”而曝光[18] 阿迪达斯的战略调整与业绩表现 - 受东南亚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阿迪达斯认识到生产过度集中存在隐患,并开始进行战略回调[13] - 新任CEO上任后推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2025年4月数据显示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是“中国制造”[14] - 公司计划于2026年将大中华区总部设在上海,旨在更快响应中国消费者需求[14] - 2024年全年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10%,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已实现连续9个季度增长[15]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毛利率高达51.7%,其竞争对手耐克在2025财年第一季度毛利率为46.3%,均远高于重资产模式企业18%-26%的毛利率水平[15] 代工模式的利弊与消费者反应 - 轻资产模式降低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风险,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能[15] - 阿迪达斯曾尝试自建高度自动化的“速度工厂”,但年产能仅100万双(占全球年产量0.25%),每双成本高达250欧元,最终因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关闭[16] - 产能转移至越南、柬埔寨后,阿迪达斯产品在2019年、2021年、2022年均有因不合格被监管部门通报的情况[16] - 消费者对代工事件反应强烈,有消费者对比发现,一款阿迪达斯长款羽绒服(含绒量70%)券后价867.71元,而雪中飞同款长款羽绒服(含绒量85%)售价569元,价差近300元[5] - 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更加关注产品实际参数和生产溯源,这可能对品牌溢价能力构成挑战[18]
雪中飞代工阿迪达斯被质疑,性价比时代品牌溢价的出路在哪里?
钛媒体APP· 2025-10-26 10:34
事件概述 - 消费者发现其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间购买的阿迪达斯羽绒服实际由雪中飞代工生产,产品标签显示经销商为阿迪达斯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制造商为江苏雪中飞制衣有限公司 [2] - 阿迪达斯客服回应称所售产品均具备质量保障 [2] 品牌定位与产品对比 - 阿迪达斯某款短款羽绒服售价579元,填充物为鸭绒,蓬松度600+,绒子含量80% [3] - 雪中飞类似款羽绒服售价519元,蓬松度达680+,绒子含量为90%,在关键性能参数上优于价格更高的阿迪达斯产品 [3] - 阿迪达斯品牌定位走在潮流前线,致力于本土化,其在华销售产品约一半为中国本土设计,“中国制造”比例已超80% [4] - 雪中飞定位为普惠高性价比品牌,产品普遍在千元以下,与主品牌波司登(核心价格带1000-3000元)形成差异化策略 [5] 公司财务与业务表现 - 雪中飞在2024/25财年收入约为22.06亿元,占波司登集团品牌羽绒服销售额的10% [2] - 波司登贴牌加工管理业务在2024/25财年收入约为33.73亿元,占整体收入的13%,同比增长26.4%,该业务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90.4% [2] - 雪中飞在2023/24财年收入同比大幅增长65.3%至20.2亿元,集团计划将其打造为核心业务第二增长曲线 [8] -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7.94亿欧元,同比增长16.1%;全年营收34.59亿欧元,同比增长10.3% [10] 行业趋势与市场竞争 -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上升,在意低价的消费者占比从20%升至35%,看重性价比、多平台比价的消费者占比从28%升至30% [7]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份额已被安踏超越,至2024年其市场占有率低于耐克、安踏与李宁 [9][10] - 耐克大中华区在截至2025年8月31日的最新财季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自有店与合作门店客流量均下滑 [12] - 新锐国产品牌采用高维打低维策略,以高品质产品卖正常价格,形成性价比加质价比的优势 [12]
阿迪达斯中国市占率位居老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23:15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15%跌至2024年的8.7%,排名第四,位居耐克(16.2%)、安踏(10.5%)和李宁(9.4%)之后 [1][3][4] - 同期,安踏市占率从9.8%增至10.5%,李宁从9.3%增至9.4% [4] 阿迪达斯业绩下滑的原因 - 终止与坎耶·韦斯特在Yeezy鞋上的合作带来重大影响,该系列曾贡献公司总收入的8%和利润的40% [2] - 公司大中华区销售额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1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 [3] 阿迪达斯的中国市场复苏策略 - 公司强调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是"中国制造",并在设计上逐步实现中国原创 [5] - 全球首席执行官比约恩·古尔登三年内四次访华,积极拜访中国官员以加强关系,中国团队话语权提升 [6] - 大中华区是公司重要市场,2023年二季度营收占比13.4%,营业利润率达22.7%,高于欧洲(21.9%)和北美(12.8%)市场 [7] 策略的初步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 2023年二季度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而同期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 [8] - 复苏面临挑战,包括耐克也在向中国团队放权,以及国产品牌的激烈竞争和行业价格战 [9] - 行业环境承压,例如安踏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 [9]
阿迪达斯中国市占率位居老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23:07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变化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15%跌至2024年的8.7%,排名降至第四位,落后于耐克、安踏和李宁 [1] - 同期,耐克市占率从18.1%跌至16.2%,安踏市占率从9.8%增至10.5%,李宁市占率从9.3%增至9.4% [1][2] 阿迪达斯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 终止与侃爷在Yeezy鞋上的合作对业绩造成重大冲击,该系列曾贡献公司总收入的8%和利润的40% [1] - 公司大中华区销售额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1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 [1] - 国产品牌崛起和国潮兴起使市场竞争加剧,国产品牌在产品质量上与耐克、阿迪达斯已无差距 [1][2] 阿迪达斯的中国市场复苏策略与初步成效 - 公司全球CEO比约恩·古尔登强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是"中国制造",并逐步实现中国原创设计 [2] - 中国团队话语权提升,古尔登上任后三年内四次访华,积极拜访中国官方机构以打通关系 [2] - 2023年二季度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 [4] - 同期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 [4] 中国市场对阿迪达斯的重要性 - 大中华区是公司第三大市场,2023年二季度营收占比13.4%,仅次于欧洲(33.6%)和北美(22.5%) [3] - 中国市场营业利润率高达22.7%,高于欧洲市场的21.9%和北美市场的12.8% [3] - 解决中国市场问题被视作全球CEO古尔登的重要KPI之一 [3] 阿迪达斯面临的挑战与竞争环境 - 竞争对手耐克也在向中国团队放权,其大中华区董事长同时兼任户外品牌ACG的全球CEO [5] - 安踏通过多品牌矩阵(包括FILA、始祖鸟等)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5] - 行业存在价格战压力,安踏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 [5] - 国内运动品牌匹克因业务亏损实行阶梯式降薪,最高降幅达50% [5]
买阿迪达斯羽绒服的人,被上了一课
创业邦· 2025-10-25 18:14
阿迪达斯代工模式战略 - 公司基本不设自营生产线,产品生产几乎全部依赖代工厂完成,仅有极少数专业运动装备或德国本土生产的高端系列由公司自产,但占比极小可忽略不计[9] - 运动鞋服行业代工模式是公开秘密,阿迪达斯与耐克等国际一线品牌在中国均无自建工厂,全部委托第三方工厂生产,耐克于2009年关闭中国唯一鞋类生产工厂,阿迪达斯于2012年关闭在华唯一直属工厂[9] - 代工体系呈现集群化分布特点,鞋类代工厂高度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地区产业链完整且配套成熟,主要代工企业包括万邦鞋业、荣诚集团、宝成工业、清禄集团,生产基地集中于广东、福建[9] 代工体系全球化布局 - 代工企业实施全球化产能布局,几乎所有大型代工集团已将产能拓展至海外,特别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此举基于成本考量及适应公司全球供应链优化和风险分散策略[10] - 代工企业华利集团确立"越南+印度尼西亚"双基地战略,另一家代工企业申洲国际持续在越南等地新建工厂并加大生产线投入[10] - 代工企业各有专长,万邦鞋业深耕阿迪达斯Originals经典系列,荣诚集团侧重生产高尔夫球鞋、登山鞋等专业功能鞋款,申洲国际则采取纵向一体化合作模式,负责从面料研发、织造到成衣全程[11] 代工合作关系管理 - 品牌方对代工厂要求极高,验厂、验货等环节繁琐细密近乎苛刻,代工厂不会主动披露合作关系,受商业规则、法律合同与品牌战略共同约束[15] - 品牌方与代工厂签订严格保密条款,明确禁止代工厂未经许可使用品牌方名称、商标进行宣传或公开披露商业合作关系,违反条款可能导致高额赔偿甚至终止合作[15] - 品牌方维持代工厂"匿名性"以保护品牌高端形象和市场定位,避免消费者过度关注产品生产方削弱品牌溢价能力,维持消费者对"德国工艺"和"全球标准"的认知[15] 供应链区域调整历程 - 公司代工迁徙史反映全球制造成本与供应链调整,2013年前中国是公司全球供应链最重要生产基地,江苏省扮演关键角色,但2012年关闭苏州直属工厂[16] - 自2013年开始在成本因素推动下,公司将生产基地逐步迁往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国生产比重出现下滑,2021年柬埔寨取代中国成为服装产品第一制造国,占总产量21%,中国退居次席占20%[16] - 2023年3月以来公司战略回调中国生产比重,消费者反映中国制造产品变多,2025年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95%为"中国制造",设计上逐步实现中国原创,并计划2026年将大中华区总部设于上海西岸中环[19] 轻资产运营效益 - 代工模式使公司实现轻资产运营,品牌方将生产环节外包,专注于设计、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显著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和资产风险,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能布局[21] - 公司毛利率表现突出,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高达51.7%,竞争对手耐克2025财年第一季度毛利率达46.3%,远高于重资产模式企业18%-26%的毛利率,显示轻资产模式在盈利上极具优势[21] - 公司曾试水自建工厂以减少对亚洲供应链依赖,2016年在德国和美国建立"速度工厂",但年产能仅100万双,占全球年产量0.25%,且每双鞋成本高达250欧元,市场接受度低,最终于2020年4月前关闭所有工厂回归亚洲供应链[22] 代工质量与仿冒挑战 - 代工模式下面临质量管控挑战,产能向越南、柬埔寨等地转移后产品质量一度不稳定,2019年、2021年、2022年均有产品因不合格被监管部门通报,消费者反映部分"越南制造"鞋出现开胶、断底等问题[22] - 拥有发达代工产业地区一度成为高仿鞋"大本营",高仿品工艺精湛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程度,对正品品牌造成不小冲击[24] - 品牌方与代工厂关系复杂微妙,品牌方需要代工厂产能和专业能力,又要防止代工厂利用生产能力推出竞争性产品,代工厂为知名品牌代工能保证订单稳定性和提升技术水平,但代工利润微薄不利于长远发展[24]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影响 - 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不再满足于品牌光环,更加关注产品实际参数和生产溯源,产品标签成为消费者甄别代工企业的可靠途径,服装吊牌或水洗标、鞋子鞋舌必须标注制造商信息[25] - 公司大中华区业绩表现改善,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0%,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连续9个季度增长,但公司在中国市场整体份额仍面临下滑压力[21][25] - 公司通过深度本土化重获消费者信任,在中国布局更多产能是实现"以销定产"柔性供应链升级的核心环节,能显著缩短从设计到上市的周期[19]
阿迪达斯,“逆袭”耐克、安踏、李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17:24
阿迪达斯在华市场地位演变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下降至2024年的8.7%,市场排名降至第四位[1][5] - 同期,耐克市占率从18.1%降至16.2%,保持第一;安踏从9.8%增至10.5%,排名第二;李宁从9.3%增至9.4%,排名第三[5][7] 阿迪达斯业绩下滑原因 - 终止与侃爷的Yeezy合作导致重大损失,该系列曾贡献公司总收入的8%和利润的40%[3] - 大中华区销售额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1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5] - 国产品牌在产品力上已与国际品牌无差距,国潮兴起加剧市场竞争[6] 阿迪达斯的中国市场复苏策略 - 全球CEO比约恩·古尔登上任后三年内四次访华,积极拜访中国官方机构如国家体育总局[9][12] - 提升中国团队话语权,销售产品中95%为“中国制造”,并推进中国原创设计[8][9] - 2023年二季度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14] 市场竞争格局与挑战 - 耐克最新财季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但销售基数远超阿迪达斯[15][16] - 耐克同样在向中国团队放权,其大中华区董事长同时兼任户外品牌ACG全球CEO[18] - 安踏通过多品牌矩阵(如FILA、始祖鸟)扩张,但行业价格战导致其上半年毛利率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19]
有消费者称阿迪达斯羽绒服由雪中飞代工,引发品牌溢价与品质争议
犀牛财经· 2025-10-24 20:09
事件概述 - 有消费者发现其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间购买的阿迪达斯羽绒服实际由雪中飞代工生产 产品标签显示经销商为阿迪达斯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生产厂名为江苏雪中飞制衣有限公司 [2] - 阿迪达斯官方客服回应称具体产品代工信息门店不掌握 所有商品由仓库直发 但强调所售产品均具备质量保障 对于品牌溢价问题无法回应 [2] - 对比雪中飞和阿迪达斯的官方店铺 在二者产品价格相近的情况下 雪中飞羽绒服的充绒量明显高于阿迪达斯产品 [2] - 去年已有消费者反映阿迪达斯由雪中飞代工的类似问题 [2] 消费者反应与市场争议 - 消费者主要无法接受购买产品等同于“买了个品牌标”的结果 [2] - 不少消费者质疑阿迪达斯主要销售的是品牌溢价 [2] - 消费者更为关注的是“产品价值”与“品牌价值”的匹配程度 [3] 行业模式分析 - 在当前的服装市场中 代工模式并不少见 [2] - 代工模式允许品牌将生产环节外包给有资质、有规模的工厂 由代工厂承担生产职责 [2] - 品牌方可将精力集中在设计、营销等核心环节 同时省去自建工厂的成本 [2] - 代工方可以借此获得营收 并学习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经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