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腾讯音乐(TME)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关于声意的下一层想象
36氪· 2025-06-13 18:01
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 - 腾讯音乐拟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收购喜马拉雅,创始股东另获不超过0.37%的激励股份 [3] - 喜马拉雅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达2.24亿元,2024年突破5亿元,连续9季度盈利 [5] - 喜马拉雅2023年底全场景月活用户达3.03亿,内容覆盖459个品类,总时长超36亿分钟 [6][12] 长音频行业竞争格局 - 早期由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完成市场教育,后腾讯、字节等巨头入场,小宇宙APP以社区黏性突围 [5] - 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2023年各平台通过垂类细分(如网文、商业财经)提升用户黏性 [11] - 喜马拉雅与220家头部出版社、150家网文平台合作,拥有520万本有声书累计播放8170亿次 [12] 音频商业化与场景创新 - 喜马拉雅覆盖98%网联车型,与80+车企合作,车载用户日均收听95分钟 [15] - 车载场景商业化分三阶段:定制开发→会员分销→品牌电台+AI Agent集成,2025年车展推出AI实时语音互动功能 [18] - AI Agent"小雅"实现商业化,"波波"助手的7日访问留存率达15%,AIGC内容占比6.6%,月活用户渗透率14.8% [21][23] 技术战略与内容生态 - 自研"珠峰AI音频大模型",支持情感输出、语种互译,建立535种合成音色库降低创作门槛 [21][23] - 采用"PGC+PUGC+UGC"战略,2023年活跃创作者290万,头部IP如"有声的紫襟"贡献优质内容 [12] - AI工具深度融入创作生态,AIGC内容达2.4亿分钟,推动内容生成效率提升 [20][23] 行业趋势与对标案例 - Spotify转型音频平台后2024年首次全年盈利,验证多元化内容(播客+有声书)的可行性 [8][10] - 国内音乐流媒体面临短视频冲击(快手音乐年播放量3864亿次),横向延伸至长音频成突破方向 [10] - 并购有望串联"耳朵经济"场景,技术联合或突破行业盈利天花板 [11][13]
喜马拉雅和虎扑,都染上了同一种“病”
雪豹财经社· 2025-06-12 22:42
规模的囚徒现象 - 互联网领域近期出现两起全资并购案:迅雷5亿元人民币收购虎扑,腾讯音乐约29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 [4] - 两家被收购公司均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成立超十年,拥有亿级用户规模,多次IPO失败后以远低于巅峰估值价格出售 [4] - 共同特点是高流量低变现,独立盈利困难,依赖外部资本输血,被称为"规模的囚徒" [4] 喜马拉雅案例分析 - 腾讯音乐以29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较其巅峰估值43亿美元大幅缩水 [7] - 公司过去十年坚持"规模至上"策略,通过烧钱换取用户增长,2021年营销支出达26.3亿元,同比增长53.8%,占同期总收入44.9% [8] - 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经调整盈利主要依靠节流而非开源 [8] - 拥有4亿条音频内容、3亿月活用户、9800万物联网设备接入,但用户规模未能有效转化为商业收益 [8] 创始人背景与经营理念 - 联席CEO余建军为连续创业者,曾尝试十余个项目,包括被百度收购的"街景",均因无法形成商业闭环而失败 [7] - 商业逻辑建立在"用户规模→估值提升→继续融资/上市"的路径上,体现强烈规模执念 [7] - 创业经历使其形成"规模至上"的深切认知,但最终未能实现商业成功 [7][9] 行业启示 - 互联网行业过去依赖"先做规模后变现"的路径,但当前市场环境更残酷,资本周期更短,估值更严苛 [10] - 资本市场要求增长故事必须导向利润,缺乏清晰盈利路径的高用户指标只是流量幻象 [10] - 新兴业态中仍有创业者重复"规模优先"的老路,但容错率更低 [10] - 增长必须具有收尾能力,不能持续空转 [11]
为什么说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受益的不仅仅是两家公司
晚点LatePost· 2025-06-12 18:23
并购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及0.37%的该等股票全资收购喜马拉雅,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保持品牌、运营、管理团队和战略方向不变[1] - 喜马拉雅CEO余建军在2022年已将IPO与巨头合作纳入战略选项,强调公司发展不应受上市节奏影响[1] - 交易估值显示喜马拉雅当前估值约27.5亿美元(200亿元人民币),显著低于b站80亿美元市值和小红书250亿美元估值[4]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喜马拉雅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达2.24亿元,2024年突破5亿元,实现连续9季度盈利[2] - 2023年喜马拉雅收入约61亿元,移动端月活跃付费用户1580万,同期腾讯音乐付费用户达1.2亿[2][4] - 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6.8亿但渗透率不足50%,显著低于美国80%的渗透率水平[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长音频行业存在版权成本攀升(喜马拉雅待摊版权成本超4亿元)、内容同质化、服务单一等问题[5] - 行业五年复合增速35%但2024-2025年增速已明显放缓,面临短视频平台竞争和注意力碎片化挑战[5][6] - 音频平台变现效率弱于视频/图文,喜马拉雅收入规模仅为b站/小红书的三分之一左右[4] 协同效应与创新方向 - 双方将在版权协同采购、技术资源共享(宽带/云服务/推荐算法)方面减少行业内耗[6] - 通过腾讯音乐5.55亿月活用户与喜马拉雅1.33亿用户的互补,拓展长音频用户场景[8] - AI技术融合是重点,包括喜马拉雅的语音识别/AIGC能力与腾讯音乐AI作曲/音效优化技术的结合[7] 行业变革案例参考 - 参考Spotify收购Anchor后全球播客收听时长增长39%,行业广告规模两年翻倍[3] - 迪士尼收购皮克斯后带动北美动画票房年均增速从3%提升至11%的行业升级案例[8] - Spotify通过并购推动播客行业实现"长尾爆发"与"头部专业化"的二元发展[9] 战略转型与增量创造 - 喜马拉雅正从纯收听平台向"可互动"社区转型,尝试会员/直播等新商业模式[5] - 计划通过腾讯音乐人资源与UGC社群开发AI有声剧等新内容形态,改变传统版权模式[9] - 并购旨在重构"听"的体验,通过多模态AI技术实现动态交互与内容自主生成[7][10]
腾讯收购喜马拉雅:单打独斗的故事越来越难书写
经济观察报· 2025-06-12 18:15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概况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股权(总计约182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喜马拉雅 [2] - 喜马拉雅保持品牌独立运营 腾讯音乐补足长音频短板 [3] - 交易创中国长音频赛道最大并购案纪录 标志行业深度整合启动 [3] 喜马拉雅估值与经营现状 - 公司估值从巅峰期360亿元腰斩至交易对价182亿元 [4] - 成立12年四次IPO折戟 2023年首次实现经调整收益2.24亿元微弱盈利 [5][6] - 累计融资超90亿元但资本回报率不佳 商业模式依赖会员订阅和广告单一模式 [6][8] 行业竞争格局与挑战 - 赛道拥挤 面临荔枝 蜻蜓FM等老对手及字节跳动番茄畅听 网易云阅读等新玩家竞争 [7] - 视频内容崛起冲击音频行业价值 用户注意力转移导致广告与付费收入增长乏力 [8] - 行业分散格局面临重塑 集中度或提升 [16] 腾讯音乐的收购战略逻辑 - 非单纯财务投资 旨在用长音频内容巩固护城河对抗字节跳动等竞争者 [9][10] - 喜马拉雅3亿注册用户 1500万创作者资源弥补非音乐类音频空白 [10] - 微信生态与QQ音乐渠道优势可提供精准流量 实现内容与用户协同 [10][11] 交易后的协同发展预期 - 技术层面 语音合成 AI推荐等技术有望在腾讯资源支持下突破 [12] - 商业模式或进化 探索"音频+社交" "音频+知识付费"等新形态 [13] - 会员体系整合与多平台曝光将推动交叉增长和商业化延伸 [11] 潜在整合挑战 - 需平衡喜马拉雅独立运营与腾讯生态协同需求 [14] - 会员权益重叠可能导致内部竞争 影响协同效应释放 [15] - 行业本质仍是用户时间争夺战 需探索可持续盈利路径 [17] 行业趋势影响 - 流量红利见顶背景下 垂直平台独立生存空间收窄 [1][16] - 存量竞争时代 补齐短板比开拓新领域更紧迫 [17] - 标志中国互联网进入深度整合期 单打独斗模式难持续 [17]
【美股盘前】印度一架787客机坠毁,波音跌逾7%;礼来替尔泊肽注射液多剂量预装笔在中国上市;游戏驿站跌超10%,拟发行价值17.5亿美元可转债;马斯克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18:00
股指期货表现 - 道指期货下跌0.55%,标普500指数期货下跌0.41%,纳指期货下跌0.38% [1] 中概股表现 - 阿里巴巴下跌超过2%,理想汽车下跌约2%,京东下跌约1%,哔哩哔哩下跌约1%,拼多多下跌近1% [2] 波音股价变动 - 波音盘前跌幅扩大至7.71%,因印度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87-8客机坠毁,机上载有242人 [3] 小鹏汽车事件 - 小鹏汽车盘前下跌4.3%,因某自媒体违反保密协议泄露新车型拍摄内容,公司已取证并将追责 [4] 腾讯音乐股价变动 - 腾讯音乐盘前上涨2.8%,高盛认为其拟议收购喜马拉雅与公司扩张策略相符,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5.5美元 [5] 游戏驿站融资计划 - 游戏驿站盘前下跌超过10%,因公司计划发行价值17.5亿美元的可转债,或成2025年迄今美国市场最大规模可转债供应 [6] 礼来新产品上市 - 礼来在中国推出替尔泊肽注射液多剂量预装笔,每支包含4个固定剂量,每周使用一个剂量 [7] OpenAI融资动态 - OpenAI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印度信实工业及阿联酋MGX洽谈400亿美元融资计划 [8] 特斯拉FSD技术进展 - 马斯克呼吁欧盟加快批准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FSD)技术应用,以提高特斯拉汽车在欧洲的安全性 [9] 经济数据发布 - 北京时间20:30发布美国5月PPI数据 [10]
为什么说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受益的不仅仅是两家公司
晚点LatePost· 2025-06-12 17:57
并购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及不超过0.37%的该等A类普通股全资收购喜马拉雅[1] - 喜马拉雅将保持品牌独立、运营独立、管理团队不变及战略方向不变[1] - 交易需满足前置条件后正式交割[1] 喜马拉雅财务表现 - 2022年Q4首次盈利后连续9季度盈利,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2024年突破5亿元[2][6] - 2023年收入约61亿元,显著低于b站和小红书的200亿元级别收入[6] - 待摊版权成本超过4亿元[7] 行业现状 - 中国在线音频用户6.8亿人,渗透率不足50%,低于美国的80%[2] - 行业五年复合增速35%,但2024-2025年增速明显放缓[7] - 存在版权成本高企、内容同质化、服务单一等问题[7] - 短视频平台正在争夺音频市场份额[8] 协同效应 - 腾讯音乐1.2亿付费用户与喜马拉雅1580万付费用户形成互补[3][12] - 可能实现版权协同采购降低交易成本[8] - 技术资源共享可减少宽带/云服务浪费[8] - 腾讯音乐5.55亿月活用户将为喜马拉雅带来增量市场[12] AI技术应用 - 喜马拉雅在语音识别、情绪识别、AIGC方向有深厚积累[10] - 腾讯音乐拥有MuseLM、琴乐大模型等技术实现全链路AI能力[10] - AI将改变内容生产模式,提升有声内容生成效率[10][13] - 多模态AI技术可能重构"听"的体验[10] 行业创新潜力 - 参考Spotify并购案例使全球播客收听时长增长39%,广告规模两年翻倍[4][14] - 迪士尼收购皮克斯推动北美动画票房年均增速从3%提升至11%[11][12] - 可能催生"长尾爆发"与"头部专业化"并行的新业态[14] - 有望改变传统版权囤积模式,推动自制内容生产[13] 战略意义 - 并购是应对行业过度竞争的解决方案[8] - 将资源从内耗转向创新和效率提升[8] - 面对注意力碎片化、创作范式迁移等行业变革的主动调整[7] - 可能成为抬升行业天花板的标杆案例[12][14]
腾讯收购喜马拉雅:单打独斗的故事越来越难书写
经济观察网· 2025-06-12 16:07
并购交易核心信息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股权(总计约182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喜马拉雅,创中国长音频赛道最大并购案[1] - 喜马拉雅保持品牌独立运营,交易后估值较巅峰期360亿元腰斩至182亿元[1][2] - 腾讯音乐通过此次收购补足长音频内容短板,形成与音乐业务的协同效应[1][3] 喜马拉雅经营现状 - 公司2023年首次实现经调整收益2.24亿元微弱盈利,但累计融资超90亿元背景下资本回报率仍不乐观[2] - 拥有3亿注册用户和1500万创作者资源,但面临广告与付费收入增长乏力问题[2][3] - 商业模式依赖会员订阅和广告,在视频内容冲击下显现后劲不足[2][4] 腾讯音乐战略动机 - 应对用户增长放缓瓶颈,通过长音频内容巩固竞争护城河[2][3] - 整合喜马拉雅非音乐类音频资源,对抗字节跳动番茄畅听等新玩家竞争[3][4] - 利用微信生态、QQ音乐等渠道为喜马拉雅导流,实现会员交叉增长[3][4]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音频行业面临视频内容崛起带来的用户注意力转移冲击[2][4] - 老牌对手荔枝、蜻蜓FM持续存在,字节跳动、网易等新势力加速入场[2][4] - 并购案可能引发行业集中度提升,改变长期分散格局[4][5] 未来协同发展潜力 - 技术层面有望推进语音合成、AI推荐等创新[4] - 商业模式可能向"音频+社交""音频+知识付费"等新形态进化[4] - 需解决会员权益重叠、独立运营与生态协同的平衡问题[4][5] 行业发展趋势 - 流量红利见顶背景下,垂直平台更需依附生态巨头生存[4][5] - 存量竞争时代,补齐业务短板比开拓新领域更具优先级[5] - 音频行业需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突破"叫好不叫座"困境[5]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下一个“音频超级平台”会是谁?
经济观察报· 2025-06-12 09:34
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总价约24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交易方式为现金+股权混合支付,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发行不超过5.2%的A类普通股及额外0.37%的激励股权 [1][2] - 收购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全资子公司,品牌和团队维持独立运营 [2] - 这是中国互联网音频领域近年来最大并购案,标志着音频营销市场生态整合加速 [1] 腾讯音乐战略布局 - 此次收购是腾讯音乐继2021年收购"懒人听书"后再次深耕长音频领域,补足其长音频短板,实现"音乐+长音频"全场景内容布局 [2][3] - 喜马拉雅拥有超3亿注册用户、1500万创作者及丰富内容版权,涵盖有声书、播客、脱口秀等,与腾讯音乐用户体系形成互补 [2][3] - 借助微信生态及QQ音乐、酷狗等渠道资源,腾讯音乐可对喜马拉雅内容进行精准推荐和多平台曝光,推动会员交叉增长 [3] 喜马拉雅发展前景 - 喜马拉雅此前受困于盈利能力薄弱、用户增长趋缓及IPO未果等问题,并入腾讯体系将获得资本与技术加持 [4] - 保持品牌独立有助于维持原有用户文化圈层与创作者信任感,同时获得腾讯在版权合作、分发网络等方面的资源支持 [4] - 面临字节跳动"番茄畅听"、网易"云阅读"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此次收购被视为战略收缩与主动求变 [4] 行业影响与营销变革 - 收购将推动音频营销从"内容分发"转向"内容经营",构建"声场经济"闭环,实现车载场景有声广告、睡前播客植入等柔性营销形式 [5][6] - 腾讯音乐的AI技术将优化长音频用户标签化与精准分发,提升广告投放ROI [7] - 喜马拉雅创作者体系接入腾讯资源后,变现路径将扩展至品牌定制播客、IP共创等新模式 [8]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洗牌加速,网易云音乐、番茄畅听等平台面临更强竞争压力 [9] - 品牌主投放决策将更注重平台是否具备"内容广度+分发深度+商业工具"的完整链条 [9] -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整合后率先占据行业制高点,重新定义音频营销边界 [9]
腾讯音乐吞下喜马拉雅,用户规模跃升能否解月活下降困局
贝壳财经· 2025-06-12 09:18
并购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拟以29亿美元(约208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喜马拉雅,支付方式包括12.6亿美元现金、不超过5.1986%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及不超过0.37%的创始人激励股份 [2] - 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保持"四个不变":品牌独立、产品独立运营、核心管理团队稳定、战略方向延续 [3] - 喜马拉雅需进行与交易相关的业务重组,具体细节未披露 [3] 腾讯音乐的布局逻辑 - 公司长音频业务始于2019年,2020年推出"酷我畅听",2021年以27亿元收购懒人听书并合并产品线 [4] - 在线音乐月活用户连续三年下滑:从2022年6.2亿降至2024年5.7亿,社交娱乐月活从1.57亿锐减至0.91亿 [5] - 付费用户数逆势增长:在线音乐付费用户从2022年8420万增至2024年1.176亿,ARPPU从8.6元提升至10.8元 [6] - 长音频已成为超级会员核心驱动力,有效提升续费率 [7] 喜马拉雅的资产价值 - 2023年平均月活达3.026亿,移动端付费用户稳定在1580万 [6] - 财务表现改善:营收从2021年58.57亿增至2023年61.63亿,净利润从亏损51.06亿转为盈利37.36亿 [10][11] - 经调整净利润2023年实现2.237亿元盈利,较2021年亏损7.178亿元明显好转 [11] 行业竞争格局 - 字节跳动旗下番茄畅听采用免费策略快速扩张,2024年6月月活达2201万(同比+733.1%) [9] - 腾讯音乐与阅文集团战略合作获得文学内容授权,具备IP开发优势 [10] - 分析师认为内容生态竞争关键仍在于优质内容变现能力 [10] 战略协同预期 - 腾讯可能向喜马拉雅输出IP资源和AI技术,强化UGC/PGC内容生产 [9] - 并购有望整合腾讯内容版权与喜马拉雅平台优势,创造"耳朵经济"新场景 [10] - 行业普遍认为整合周期较长,需解决长音频赛道盈利模式不确定性问题 [9][12]
腾讯音乐209亿收购补齐音频拼图 喜马拉雅烧光百亿融资四次IPO折戟
长江商报· 2025-06-12 07:41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 - 腾讯音乐宣布全资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对价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及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 合计约209亿元 [1][5] - 喜马拉雅曾估值超300亿元 此次交易折价约三分之一 [1][10] - 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保持品牌独立运营 核心管理团队不变 [10] 喜马拉雅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2年 已成长为国内在线音频行业龙头 [6] - 累计完成12轮融资 总额约百亿元 投后估值最高达43.45亿美元(约300亿元) [7][9] - 2021-2023年四次冲击IPO均失败 最终选择被腾讯音乐收购 [2][9] 喜马拉雅财务表现 - 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净利润2.24亿元 [3] - 2021-2023年营收增速大幅放缓 分别为58.65亿元(+43.65%) 60.61亿元(+3.34%) 61.70亿元(+1.80%) [10] 腾讯音乐战略布局 - 收购将补全腾讯音乐在音频行业拼图 旗下拥有QQ音乐 酷狗 酷我及喜马拉雅 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 [11] - 腾讯音乐2024年一季度营收73.56亿元(+8.69%) 归母净利润42.91亿元(+201.76%) [13] - 双方计划进行资源整合 包括会员体系共享 提升综合竞争力 [12][13] 行业影响 - 交易完成后 腾讯音乐在数字音乐市场占有率约70% 叠加喜马拉雅在音频领域龙头地位 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10][11] - 双方通过资源协同有望突破各自增长瓶颈 喜马拉雅可借助腾讯生态扩大用户基础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