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吉利
icon
搜索文档
乔莫·夸梅·孙达拉姆:东南亚的经济问题,不能靠“自由贸易”解决
观察者网· 2025-07-16 15:05
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流动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敦促各国放弃资本账户控制权 这直接导致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3] - 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弱化 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有效管控资本外流 非法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3][4] - 国际货币工具被武器化趋势明显 西方冻结委内瑞拉 俄罗斯等国资产的行为削弱了全球对美元体系的信任 [4] 粮食安全与农业政策 - 马来西亚30%大米依赖进口 粮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经济作物种植挤压主粮生产 [4][6] - 单一种植模式(如油棕)虽具经济优势 但导致国内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 [7] - 疫情期间粮食供应链中断暴露出政策应对失当 加剧了粮食危机 [6] 中等收入陷阱争议 - 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被质疑是为政策失败寻找借口 马来西亚人均GDP长期停滞在11000-12000美元区间 [7][8] - 核心矛盾在于劳动力报酬与生产力不匹配 过度依赖低附加值制造业 [8] - 东北亚国家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收入增长的模式值得借鉴 但东南亚国家未能复制这一路径 [8] 绿色能源转型 - 光伏和风电成本已低于多数化石能源(除煤炭)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机会 [9][11] - 中国生产全球70%光伏组件 但西方限制其推广 马来西亚曾具备太阳能板产能但成本竞争力不足 [11] - 马来西亚35年前私有化电力行业决策失误 导致煤炭发电占比仍达50% [12] 产业升级与技术合作 - 吉利与宝腾合作案例显示 马来西亚可通过合资模式参与全球汽车产业链分工 [12][13] - 中国电动车企业在马设厂带来产业升级机遇 但需避免陷入技术依赖 [12] - 半导体行业受中美冲突波及 四家马来西亚芯片公司被美列入黑名单 [15] 区域经济合作 -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际进展有限 自由贸易的普惠性受到质疑 [15][16] - RCEP覆盖全球40%经济体量 比单纯东盟合作更具战略价值 [16] - 亚洲货币基金构想获得支持 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正在推进 [16] 国际金融架构改革 - 美元主导地位因美国滥用金融制裁而削弱 但去美元化进程仍面临阻力 [17][19] - 布雷顿森林体系未能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美元超发导致全球补贴美国 [19] -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体系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诉求 [17]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6月30日—7月6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
快讯· 2025-07-16 15:05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6月30日—7月6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其中包括KKR公司收购远 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Renault do Brasil LTDA公司股权案等。 ...
债券需要想象力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7-16 15:01
港股科技板块表现 - 港股近期迎来科技小牛市,宁德时代闪电上市,18A药企密集上市,小米股价因YU7爆单创新高[2] - 港交所总裁陈翊庭在陆家嘴论坛强调科技对市场贡献显著,采用"比耶"手势象征胜利[1] 科创债市场发展 - 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大力发展科创债ETF等股债结合产品,10家公募基金7月2日获批后,10只科创债ETF7月7日单日募集300亿元[3][4] - 债券ETF规模增长加速,首个千亿规模耗时11年,当前第四个千亿仅用1个月[4] - 科创债区别于科创板债券,专指科技创新领域机构发行或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的信用债,2023年发行规模超万亿,2024年5月末存量达1.1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0.22万亿元[10][11] 科创债投资价值 - 中证AAA科创债指数2022年6月30日至2025年6月20日年化收益4.64%,最大回撤仅2.31%,同期中证TMT指数回撤达46.21%[13][14] - 指数成分以AA+以上央国企为主(如中国中铁6.05%、延长石油4.42%),民企占比提升,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战略产业[24] - 成分券剩余期限1-5年占比72%,修正久期3.88,利率风险较低,且通过信用衍生品管理违约风险[24][26] 华夏基金产品布局 - 华夏科创债ETF(551550)管理费+托管费0.2%/年,采用抽样复制策略,支持T+0交易[26][27] - 公司拥有业内最早建立的信用研究团队和独立风控体系,兼具固收与ETF领域优势[16][17] 行业转型背景 - 中国经济从土地财政转向新质生产力,债市发行主体从城投地产转向科创企业,形成债市"科技板"[7] - 科创债前身双创债2017年试点,2021年升级为科创债,2024年3月央行首次提出债市"科技板"概念[9] 低利率环境应对 - 银行存款利率下降促使资金寻求替代品,科创债ETF提供年化4.44%收益(扣除费用),高于主流信用债指数[19][20] - 产品同时满足机构底仓配置需求和零售投资者低门槛参与科技债市的需求[27] 产业升级逻辑 - 中央财经会议提出治理低价竞争,推动产能出清,科技创新被视为突破内卷的关键路径[30] - 科创债ETF通过资金精准投向硬科技企业,助力产业结构向技术驱动转型[31]
汽车行业:25年数据点评系列之八:如何看待EV及PHEV渗透率提升斜率分化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 新能源汽车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纯电和插混渗透率提升情况及原因 - 纯电渗透率提升快:今年前四个月纯电销量同比增长60万台,增长原因包括以旧换新政策拉动10万以下纯电销量,10 - 15万优质供给拉动,小米持续交付表现好拉动 [1][2] - 混动渗透率提升慢:今年同比只提升2.2个点,前四个月增量20万台,主要因比亚迪切换支架平权致插混销量同比负增长,塞里斯车型换代致插混销量下滑 [2][3] 后续展望 - 纯电:核心是20万以上插混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优质供给来自小米逾期和理想A系列7月上市带来的增量 [4] - 插混:供给更集中,20万以下有吉利银河、长城哈弗梦龙等新车,20万以上7月后有极客9X 8X、长城卫排新平台新车等 [4] - 综合考虑,预计插混渗透率下半年提升好于纯电 [5] 国内需求和库存情况 - 需求:今年前四个月销量同比正增长5.5%,参考2017年比率对应25年潜在全年同比增速约7.6%,考虑政策因素25年1 - 4月累计销量含全年同比增速小幅增长0 - 5个点,行业需求表现不错 [5][6] - 库存:截止4月底行业库存比约2.2个月,相对合理;自主品牌库存压力小,合资车企大,如比亚迪2.5个月、长安1.7个月、长城1.6个月、吉利1.3个月 [6] 中国品牌出口情况 -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品牌出口增速10%,插混提升比率更快,主要受比亚迪拉动;后续关注俄罗斯需求和比亚迪插混海外市场开拓 [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10 - 15万优质供给车型包括小狂M03、吉利银河E5、比亚迪秦RL、领跑C10B10等 [2] - 比亚迪2 - 4月插混销量同比为负,因消费者对中间智能驾驶付费意愿弱,老款非支架版本库存去化 [3]
近期新车型解读:吉利、长城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车型 - 吉利银河星耀8 - 长城魏牌全新高山 核心观点和论据 吉利银河星耀8 - **价格优势**:叠加一万块厂商置换补贴后,现实价格11.58 - 15.58万,置换补贴条件宽松,类似现金优惠[2] - **配置丰富**:部分配置搭载千里浩瀚高阶智驾H1、Flyme Auto智商系统、三个扬声器的Flyme Sound音响等;有七个配置,两种动力总成,不同电量对应不同纯电续航,部分配置有高速OVA [3] - **对比优势**:与汉DMI支架版对比,部分车型在空间、油耗、扬声器、座椅功能等方面有优势,但在安全气囊、隔音玻璃、外后视镜功能等方面有劣势 [4][5] - **销量展望**:参考汉DMI 24年月均零售销量,预计星耀8月销达7000 - 10000台 [6] 长城魏牌全新高山 - **价格优势**:高山8和高山9上市价比预售价格分别下跌2万和2.6万,与竞品相比指导价低、置换补贴多 [6][10][11] - **空间优势**:主打大空间,二三排无滑轨设计,支持前后长距离移动,中间通道宽,上下车方便,高山9第三排和第二排乘坐空间体验相似 [7] - **配置升级**:支架、座舱、舒适性配置全面升级,如前排待遇屏尺寸增大、增加HD、扬声器升级等 [9] - **销量展望**:产品力大幅提升、性价比高,参考竞品销量,预计高山8和高山9月销达5000台 [1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星耀8置换补贴只需拿自己或亲友的旧车行驶证即可享受,条件宽松 [2] - 星耀8两种续航的基础版本无高速OVA,预售之后在上海车展推出两个基础辅助驾驶车型 [3] - 老款高山月销最高1000台,平时稳态月销几百台,产品本身有瑕疵、定价偏高 [8] - 高山8和高山9主要差异在座椅布局、电池及续航、第三排座椅方面 [8] - 高山劣势主要是后备箱稍小 [12]
如何看待乘用车25Q1出口趋势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乘用车行业 - **公司**:特斯拉、通用、福特、比亚迪(秦、汉、唐系列)、大众、别克、凯迪拉克、本田、丰田、吉利汽车、坦克、阿维塔、领克、新坐标、米食集团、耐斯特、鸡丰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一季度出口情况 - **核心观点**:一季度乘用车出口增速受合资车下滑影响,后续插混出口有望带来增量 - **论据**:一季度乘用车出口同比增速6.1%,自主和合资出口增速分别为11.5%和 -16.7%,合资和独资车企下滑主要因特斯拉出口销量同比下滑57%,减少5万台;后续通用和福特有返销北美情况可能短期影响二季度出口销量,看好插混出口带来增量[1][2] 二五年全年销量增速 - **核心观点**:二五年一季度累计销量至少是零到五个点的小幅正增长,维持二五年乘用车行业量稳价缓观点 - **论据**:参考17年一季度销量占比年化后同比增速为7.8%,但24年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力度小于16年购置税优惠减半政策,所以7.8%需打折扣[3][4] 三月份竞品组合变化 - **秦PLUS组合**:迪阿迪、海康银河L6份额环比增长最多,分别增长2个点和1.2个点;大众朗译份额环比下滑最多,下滑1.7个点[4][5] - **比亚迪汉组合**:别克军威份额环比提升最多达2个点,因2月28日推出一口价策略大幅降价;其他合资燃油车如凯迪拉克CT5等也通过降价实现份额环比提升;后续关注轻药8在5月9号上市及吉利汽车星18上市带来的新产品周期[5] - **比亚迪唐组合**:坦克300因3月推出活力版本,份额环比增长1.2个点[6] - **高端SUV组合**:特斯拉Model Y因3月国内集中交付实现份额环比大幅增长,阿维塔07份额也环比正增长;后续关注4月28号上市的领克900份额提升情况[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用中端落地价划分主流车型的竞品组合分析方法,因传统用指导价划分的方法论随着合资车大幅降价有效性快速下降[4] - 推荐新坐标、米食集团、耐斯特和鸡丰,认为新坐标拐点即将出现[7]
入通后的地平线怎么看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地平线、比亚迪、吉利、奇瑞、理想、华为、小鹏 [1][6][8] - **行业**:智能驾驶行业 [9]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地平线投资价值**:团队认为2025 - 2027年智能驾驶产业处于上升期 地平线是供应链环节首选品种 目标市值可达2000亿左右 原因是车企在智能驾驶感知上差距会拉大 地平线将成二三线车企智能驾驶方案核心首选供应商 [1][2] - **价格战影响**:价格战可能阶段性影响板块β 但参考2023 - 2024年情况 每次因价格战造成的板块调整都是阶段性买点 且价格战不会使智能驾驶配置倒退 对地平线影响有限 [3] - **一级市场投资与市值**:地平线自2015年成立累计融资32轮 募得23亿美金 IPO前最后一轮大众、上汽以87亿美金估值投资 目前公司市值近800 - 900亿 相较于上市前一级股东溢价不高 千亿以下是布局机会 [4][5] - **产品与业绩增长**:Go6e和Go6m中阶芯片是今年业绩增长核心点 下半年Go6p和HSD将上市量产 产品序列从中阶往高阶切换 会带来较多投资机会 9月奇瑞、比亚迪相关合作车型将上市 后续更多合作项目可能定点 [6] - **技术竞争力**:从技术维度看 智能驾驶供应商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在低渗透率行业享受红利 地平线已和众多车企合作且有成熟产品交付 即将有全系列产品品系 其Gloopy芯片及算法高阶表现处于第一梯队 能满足二线车企智能驾驶需求 [7][8] - **行业格局与地平线市场份额**:智能驾驶行业渗透率仅10% 处于发展初期 中局来看 优秀车企和供应商将构成国内智能驾驶版图 车企格局会收敛 部分车企会将智能驾驶份额交给优秀供应商 中性预测地平线将占据2500万台车中500万台市场份额 国内市场收入超200亿 [9][10][11] - **投资机会与催化因素**:1000 - 2000亿市值区间有很多交易机会 1000亿以下是布局好时机 今年下半年和明年 支架平权主线会持续 比亚迪等车企推动城市NV功能下放到15万级车型 采用国内芯片加套件成本更低 [1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一级市场投资者因投资时间久可能有卖出想法 但市场压力测试下7块钱价位对应近900亿港币市值是合理价格 国内配置智能驾驶产业链需求多 投资者难有更好上市机会 建议此时关注智能驾驶Beta及地平线产业链卡位 [13]
日内瓦声明发布,整车&零部件继续向好!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 - **公司**:比亚迪、吉利、小鹏、理想、小米、特斯拉、蓝带、豪能、四菱、新坐标、雷迪克、荣泰股份、托普、英伦、三花、北特、艾克迪、无锡振华、博军科技、伯托利瑞胡、地平线、核赛、富藤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关税调整带来积极影响**:中美双方在初始90天暂停实施部分关税,保留部分关税并取消额外加征关税,美国从5月3号起确定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免于25%关税 ,这对市场行情和实际影响较为正面,解除了市场担忧的极端情况,使股价有所回升 [1][2][4] 2. **内需市场表现良好**:4月零售量同比增长接近15%,年初至今累计零售量同比增长接近8%,批发量创当月历史新高达到219万;消费政策取得较好销售数据,现行政策维持力度不减范围扩大,车企激进定价并预计下半年有促销活动拉动内需 [5][7] 3. **头部企业优势明显**:头部企业凭借技术、成本和全球化布局优势,新车竞争力与二三梯队企业拉开,在销量和盈利端有望持续领跑行业,如比亚迪、吉利等表现优秀 [6][7] 4. **行业景气度乐观**:Q2及下半年新车交付和国内外状态向好,对行业景气度上行保持乐观,推荐小鹏、吉利、小米、比亚迪等中概股整车企业 [8] 5. **零部件企业发展向好**:关税向好解除对海外工厂盈利的扰动,国产机器人链条和特斯拉产业链公司可放心配置,无人驾驶出租车也有正向进度催化;从业绩角度看好无锡振华等公司,优选地平线等核心件环节 [12][13][14][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部分企业有直接出口美国比例较高,部分企业计划从国内出口切换到墨西哥周边供应美国,关税调整影响企业布局 [3] - 车企在工厂层面有自身需求场景,对机器人产业链有正向推动,国产机器人产业化和加速加入进度快 [11]
如何看待汽车价格战再起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 - **公司**:比亚迪、小米、小鹏、吉利、理想、江淮、特斯拉、地平线、海灵星台、星移、米食集团、豪能股份、小型科技、大同分商、新生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价格战情况 - 今年行业折扣从4月逐渐加大,5月有7款车打出折扣,上周五一帮之家全系有1 - 1.5万折扣,目前618大促下各车企普遍跟进促销[1][5] - 价格战使整车股价有较大调整,但从停车周期、产业大周期份额提升、量价对应规模盈利维度看,价格战若能带来销量回升,规模效应可对冲价格冲击,如去年2月比亚迪荣耀版推出,销量快速回升且单车盈利收缩未超预期[1][2] 市场格局与消费特征 - 消费者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倾向购买混动、轿车及六七万的海鸥等车型作为代步工具[3] - 今年一季度合资品牌市占率回升约1个多点,因年初合资品牌一口价促销政策吸引客户[3] 销量与订单情况 - 上海区域周末订单回升约40%,其他区域有20% - 30%的回升,价格战带来订单量积极效应,支撑车型规模和各项效应[6] - 10 - 15万价格带新车型上市对原有车企存量订单有挤压,新车投放至关重要[7] 投资机会与逻辑 - 短期价格战影响和调整非关键矛盾,阶段性调整是整车再次买入机会,推荐小米、小鹏、比亚迪海外高端化、极氪新车周期、领跑等[9][11] - 小米有望在中高端市场800万销量中占25%以上份额,预计今年汽车利润超50亿,明年250 - 300亿,明年销量达100万辆[12][14] - 小鹏市场有望扩容2 - 3倍,预计今年销量40万辆,明年80 - 100万辆[16] - 比亚迪4月在欧洲超越特斯拉,二季度销量预计达130 - 140万,规模较一季度改善30% - 40%,单车利润稳定在9000元左右,欧洲市场今年预计达20 - 30万量[10][17][18] - 吉利若能稳住销量,下半年极客和领克新车推出,单车在规模降本下仍有盈利空间[19] - 理想新车型推出后订单稳定,目前处于左侧低位状态[20] - 江淮因华为系新车投放,若拿到20%市场份额,对应15万销量和单车10万利润,可支撑3000亿市值[21] 赛道推荐 - 重点推荐星座赛道的地盘剑祠、地板玻璃、座椅、车灯五个赛道,涉及地平线、海灵星台、星移等公司[24] - 米食集团基本面可能改善,盈利超预期弹性大,分红会提升[25] - 看好新生股份,预计未来两年在全民化等方面有发展,可能实现300亿收入、20亿利润,对应四五百亿市值,二季度回升明显[26][2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即将迎来新一轮密集车型投放期,6月开始有爆款新车及自驾升级带动行业长期竞争力变化,是整车新一轮买入逻辑[9] - 全球电车资产冲突等因素下,短期价格战调整后是整车买入好时机,未来整车可能从外资低配转向标配[10][11] - 20万以上中高端市场需打造自动驾驶和行销会运营思路,小米在该市场有较大潜力[12] - 欧洲市场五六月份有16款车型推出,比亚迪海外商业推动下,全球配置逻辑加强[18] - 一季度受损车企二季度随新车及车型变更销量有明显改善[23] - 自驾再升级和全球化带来产业发展机会,机车行业在融合中发展[28]
近期智驾观点及调研汇报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自动驾驶行业、减刃器行业、转向器行业 - **公司**:小鹏、广丰、日产、蔚来、华为、地平线、特斯拉、文远、小马、罗罗快跑、滴滴、一空、西迪、浴室科技、YN科技、宁波高发、万能科技、长城汽车、北极软骨、比亚迪、吉利、理想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观点 - **价格竞争**:科技掀起新一轮汽车价格竞争,如长安、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推出优惠活动,原因是供应链成熟,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以在长期发展中存活[1]。 - **市场影响**:价格竞争带来销量数据变化,汽车板块和产业链股价表现低迷,但长期看价格变化会带来销量回补和竞争上升,目前是车企实现差异化的关键时期,打造差异化客户群体和产品可避免价格内卷[3][4]。 - **自动驾驶行业前景**:关注三个方向,一是自驾渗透率提升带来整车和零部件机遇,如中低阶自驾功能渗透速度快,消费者对高阶自驾接受度高;二是高阶自驾性能上限突破推动行业落地,今年三季度左右自驾体验或上台阶,算法和硬件层面有革新;三是无人驾驶Robotaxi发展,马斯克将发布特斯拉Robotics,国内玩家也在关注,商用车无人驾驶领域机会多[5][8][16]。 公司观点 - **YN科技**:三个核心增长逻辑,一是新客户与新业务扩展迅猛,进入新车型供应链,新增两轮车ABS业务和电业转向系统业务;二是副车架业务是核心驱动力,产品量价提升,采用硬体成型空间技术,降低成本;三是作为商用车自动领域优势企业,将受益于AEB强制前装政策[31][32][34]。 - **宁波高发**:在传统优势领域做到绝对融合地位,正迈向全球核心供应链新阶段,在新势力和国际巨头方面有良好卡位,产品升级带来结构升级和价值量提升机会,加大对过往份额不高客户的深耕力度[35][36][37]。 - **万能科技**:拥有稳固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长,基本盘扎实,传统业务构筑深厚护城河,技术地位高,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实现产业革新,有成本和技术优势,新业务有望成为增长引擎[38][39]。 - **长城汽车**:旗下哈佛、坦克、欧拉等车型后续将增加自驾功能;受欧洲市场收紧和俄罗斯市场销量承压影响,但预计5月开始销量环比提升;二季度预计销量增长15% - 20%,通过推出高端车提升毛利率,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2][45][46][51][52][53]。 - **北极软骨**:通过缩减量、提升高端车型占比、推进价格优化、探索新盈利生态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部分车型降价增配,预计部分车型月销和年销有提升,设立产业品牌专属销售区域,门店预计最多100家[55][56][58]。 - **比亚迪**:短期面临竞争压力,尤其是GP针对其爆款车型推出低价竞品[66]。 - **吉利**:银河系列采用降价增配打法,受益对标比亚迪打法,销售情况较好[7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小鹏车型**:消费者对高阶自驾接受度高,小鹏用户群体偏向年轻化,如某车型约83%用户选购麦克版,大定两万左右时订购麦克版用户占比达50% - 60%[7]。 - **转向器公司**:浙江世宝在转向领域传统布局,20%产品为商用车循环球转向器,80%为乘用车产品,包括CPSR、EPS、DEP EPS等,新拓展PDP的ZPS产品,拿到RCS产品定点,未来将放量[27][28]。 - **长城汽车海外市场**:在俄罗斯有基本产能,预计7 - 8月87工厂投产,拓展南美市场,后续拓展南欧市场并引入川淮车型[48]。 - **比亚迪环保问题**:全新车型逐步切换到高压油箱,环保问题合法合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