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试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2025工博会开幕 首批上海市中试平台发布
新华财经· 2025-09-23 15:04
为进一步引导工业园区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工业 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将引导我国工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约化、数据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为全国 工业园区的提质增效升级提供科学的路径遵循。 新华财经上海9月23日电(记者杜康)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3日在上海开幕。加快创新成果转 化,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成熟量产提供验证和支撑,开幕式上发布了首批上海市中试平台,同时发布我 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进一步引导工业园区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6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 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记者获悉,在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开幕式上介绍,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果,推动科技 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加强推进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
上海首批中试平台发布 涵盖新型储能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11:27
中试平台建设 - 上海市首批中试平台示范名单发布 包括光刻胶及原材料 新型储能测试基地 高端机床装备和人形机器人四大领域 [1] - 中试平台功能为打通实验室创新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1] - 后续将面向各领域储备市级中试平台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开展公共服务对接实现资源共享 [1]
257.5万户!他们为何选择武汉 ——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③
长江日报· 2025-09-12 08:36
经济总量与市场主体增长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4个千亿元台阶 [1] - 民营经济年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 [1] - 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增加超过2000家 [1] - 市场主体净增幅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1] - 经营主体从2020年141万户增至2023年上半年257.5万户(增长82.6%) [5] - 2023年上半年新登记经营主体数量和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5] 营商环境改革举措 - 推出110余项涉企"集成办"事项,累计服务超250万次 [4] - 实施"免申即享"模式,企业无需主动申报即可获得政策奖励(如10万元稳规奖励) [4] - 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注册企业近3万家,超万家企业享受"免申即享"便利 [4] - 开展"数据赋能无证明城市"省级试点,120类高频电子证照近11万份材料免提交,累计调用1205万次 [5] - AI赋能政务服务(如"光谷个体通")为近9万家个体工商户提供24小时智能服务 [4] 创新生态与科技成果转化 - 建成210家市级中试平台和32家概念验证中心,加速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成果转化 [10] - 概念验证中心帮助初创项目降低成本和风险(如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 [10] -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3年孵化254家企业,培育3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0] - 环岛生物科技凭借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突破国际难题,团队估值达3亿元 [10] - 九峰山实验室吸引5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13] 产业协同与供应链优化 - 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产业园实现"隔墙供应",200余家企业形成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 [13] - 莲花跑车与武汉爱机新能源实现零部件就近配套,保障生产连续性 [13] - 九峰山创新街区打造千亿元产业街区,提供"拎包入驻"式芯片制造服务 [13] 招商引资与外资布局 - 2023年上半年招商引资项目600余个,签约金额超3300亿元,完成年度目标50%以上 [15] - 市投资促进局实施全流程闭环服务,保障项目落地效率 [15] - 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稳居中部城市第一 [20] - 国际企业加速布局(如盖瑞特创新中心、斯丹德工厂、高通电信业务) [19] 开放枢纽与贸易增长 - 阳逻国际港实现铁路与水运无缝衔接,货物通关时间压缩40% [20] - 光谷货物可通过中欧班列当日直达杜伊斯堡 [20] - 2023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142.7亿元,同比增长超20%,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中部第一 [20] - 外籍人士享受"一卡通办"服务(如全省首张外籍社保卡) [19]
梯次培育中试平台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经济日报· 2025-08-14 11:28
中试平台建设进展 - 工信部已纳入2400余家中试平台进入储备库并遴选241家为首批重点培育平台 力争2024年底培育5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1] - 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聚焦原材料 装备制造 消费品 信息技术 新兴和未来产业 共性需求等6大关键领域 [5] - 20余个省份已出台中试专项政策 初步建立部省联动与行业力量参与的工作体系 [6] 中试功能与价值 - 中试是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环节 解决"样品可不可产"和"产品好不好用"问题 [2] - 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以上 未经过中试的成功率仅为30%左右 [2] - 中试平台承担成果验证 工艺优化 设备选型 技术集成等多重任务 是连接科研与生产的桥梁 [3] 平台建设模式 - 龙头企业利用富余中试能力提供对外服务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4] - 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综合性专业化服务 [4] - 高校院所通过中试平台进行工程化试验和中试熟化 [4] 具体案例成果 -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与绍兴市共建新材料创新基地 聚焦高分子材料等4大领域12细分类别 [2][3] - 聚醚酮酮中试项目成功后将突破国内依赖进口局面 提升医学航空领域材料保障能力和成本竞争力 [3] - 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平台已建成4条公共中试线并在建2条 探索试验设备数字化和数字孪生布局 [7] 政策与标准体系 - 2024年1月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目标到2027年形成完善中试服务体系 [6] - 成立制造业中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基础通用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6] - 工信部将发布高水平中试平台目录和公共服务资源清单以加速资源开放共享 [10] 现存挑战 - 部分地方和企业对中试认知不足 将中试平台与其他研发载体等同管理导致投入分散和服务水平参差 [8] - 中试平台建设需场地设施 软硬件 技术人才等支撑 企业难以负担建设成本 [8] - 平台建设运营具有投资规模大 风险高 周期长特点 缺乏长期资本支持导致设备缺乏和服务水平不高 [8]
梯次培育中试平台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5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样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 一项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关键一步,就是迈过中试这道坎。目前,工信部正加快打 造制造业中试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夯实制造业基础。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中试又称半工业试验,是产品正式批量投产前,验证实验室研究确定的工艺和技术路线是否成熟、合 理,产品的结构、性能、功能、质量可靠性,相关生产管理流程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否接近生产要求 的过程。 中试一头连着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一头通向产业化的规模制造,紧密连接技术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是 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和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重要桥梁。 据了解,中试着力解决实验室研发过程中"样品可不可产"、产业化试制生产过程中"产品好不好用"的问 题。据统计,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以上,未经过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 左右。 "产业中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产业技术创新,也决定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工业和信息化 部总工程师谢少锋日前表示,工信部已将2400余家中试平台纳入储备库,并从中遴选产生241家首批重 点培育中试平台, ...
我省12家中试平台入选
辽宁日报· 2025-08-09 09:28
国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国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共242家中试平台入选 [1] - 辽宁省入选12家中试平台 在全国位列第七位 [1] 中试平台定义与作用 - 中试平台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过渡过程中提供中间试验的综合性支撑平台 [1] - 中试平台帮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顺利过渡到生产线 确保产品质量和可行性 [1] 辽宁省中试平台技术领域分布 - 12家中试平台涉及原材料工业 消费品工业 装备制造 新兴和未来产业4个技术领域 [1] 辽宁省中试平台地域分布 - 沈阳 大连各4家 鞍山 本溪 盘锦 沈抚示范区各1家 [1] 辽宁省中试平台牵头单位性质 - 11家中试平台由企业牵头 1家由科研单位牵头 [1] 辽宁省后续支持措施 - 省科技厅将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 力争12家中试平台入选国家级中试平台 [1] - 加强省市联动支持12家中试平台建设 提升中试基础条件能力 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1] - 结合辽宁产业特点差异化布局建设中试基地 [1] - 通过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发布中试需求和服务事项清单 组织对接活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
长沙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长沙晚报· 2025-08-05 09:45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长沙市科技局8月4日发布《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备案管理办法》,本月起实施,旨在构建高效能成果转化体系,聚焦研发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概念验证)和"最后一公里"(中试)[1] - 政策核心目标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3] 概念验证中心功能与布局 - 概念验证中心主要任务包括科技成果遴选识别、技术可行性评估、商业化价值分析,被定义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1] - 布局围绕长沙优势产业链、重点产业需求及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展开,强调顶层设计[1] 中试平台功能与历史布局 - 中试平台任务涵盖中试项目开发、工艺改进、小批量试生产、产品检测等,服务于"最后一公里"转化[1] - 长沙两年前已首批认定9家中试基地,覆盖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新能源等领域,部分填补行业空白[2] 五大支持政策细节 - 运营补贴:每年评价择优给予概念验证中心最高20万元、中试平台最高50万元[3] - 项目补助:对通过验证/熟化并落地转化的成果按规补助[3] - 人才补贴:对首次取得技术经纪高、中级职称者分别补贴1万元/5000元,个人获补比例不低于50%[3] - 场景支持:市科技局在应用场景搭建、科技金融等方面重点扶持[3] - 配套保障:鼓励区县提供环评绿色通道及用地、能源等优先保障[3]
瞭望 | 引领光子产业向新
新华社· 2025-07-14 17:18
"光电子先导院为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点亮'了前行之光,成为它们'追光逐梦'的得力伙伴。" 深度融入陕西光子产业体系中的光电子先导院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熟化速度、提高了初创企业的生存率、 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向西安聚集,成为产业链"补强""做大"的关键力量 光电子先导院不仅拥有覆盖"材料-器件-系统"全链条的研发能力,更构建了紧密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 产业资源的创新网络,不仅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更能与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即时交流碰撞,快 速组建起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郑昕 秦岭脚下,一座二层厂房的洁净车间里,身着白色无尘服装的科研人员伴着激光仪器发出的细微声响, 正细心地观测着数据变化,不时交谈几句。这里并不是某所高校或某家企业的研发基地,而是成立十年 来已经为1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中试服务,助推多个国内光子产业创新团队从试水者成为 领军者的共性技术平台——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子先导院")。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光 电子先导院是其中唯一一个涉及先进光子集成产业的中试平台,也是少数几家具 ...
瞭望 | 中试夯基
新华社· 2025-07-14 17:18
"应以科技专项支撑一批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试平台建设,凝练中试共性技术需求,支持极端复杂环 境试验、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孪生等中试关键技术的突破,及计量、标准、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基 础共性技术的研发。"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中试平台,是指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汇聚各类产业资源,输出中试服务能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作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关键一环,其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一个国家从技术创新 到产业落地的"变现"效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调研显示,未进行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仅 为30%,而开展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以高达80%。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试既不是纯科研的"放大版",也不是简单的量产预演,而是通过工程化验证、风险 过滤、资源整合,让技术创新获得"工业身份证"的必需环节。 打造强大的中试体系,强化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必由之路。记者调研发 现,目前中试平台的发展尚不能满足需求,需要以政府、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构成的 生态系统为支撑,通过完善平台建设、加强标准提高质量、开放共享等系统性措施,打造中试发展良性 生态圈。 在雄安 ...
中国改革现场|中试平台“朋友圈”扩建指南
央广网· 2025-07-07 16:48
中试平台的核心作用 - 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品市场的关键过渡阶段 主要进行新产品产业化应用的过渡性试验 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1] - 科技成果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 未经中试则产业化成功率仅30% [12] - 中试平台提供全链条支持 覆盖小批量样机制造 市场验证 关键试错等环节 有效降低科技型企业早期投入 加快研发进程 提高研发效率 降低研发成本 [9] 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建设成果 - 全国首批24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公布 涵盖原材料工业 消费品工业 装备制造等6大领域 [4] - 蜂鸟中试平台自启动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500余个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科研团队 推动300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产品化 [11] - 成都高新区中试云平台已集纳75家中试平台的服务能力 设备清单和服务报价信息 按照产业链细分领域分类呈现 [24] 中试平台具体应用案例 - 智能炒菜机器人通过蜂鸟中试平台完成样机测试和小批量试产 经过多轮测试后已达到市场投放标准 目前已有超过700台投放全国340余家门店 [5][6][11] - 四川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为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 新能源等多领域提供中试项目30余项 [27] - 成都屿西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中试云平台找到合作伙伴 已签订协议并推进射频芯片集成封装项目 [26] 中试平台人才建设 - 成都高新区全区中试平台已聚集工程师1757人 [18] - 开展"中试+技术经理人"培训 2024年培育技术经理人400余名 [18] - 将AI辅助药物设计的高级工程师等中试相关人才类别纳入"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 [18] 中试平台资金支持机制 - 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出资4500万元与高新蜂鸟中试平台共同组建1亿元国内首个中试股权基金 重点投向经过中试后的优质项目 [19] - 采用"中试+基金"模式 由国有资本牵头联合中试平台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中试基金 [19] - 修订天使母基金办法 支持中试平台获得基金保送生资格 [19] 中试云平台运营成效 - 中试云平台按照电商模式罗列呈现所有中试平台 并按产业链分类 企业可快速筛选所需中试服务 [24] - 平台开发"需求广场"功能 企业提交需求后由运营团队专人跟进对接 中试测试服务已实现线上报价下单 [24] - 多家企业通过平台获得中试服务预约 先进陶瓷材料制备技术和工艺正在逐步完善 预计2024年可交付中试服务成果和产品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