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效应
搜索文档
数字经济时代 如何更好恢复消费动能
搜狐财经· 2025-10-22 00:20
消费市场现状 - 1至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1] - 8月社零同比增长3.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1] - 8月社零环比增长0.17%,由负转正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显示消费动能恢复偏弱 [1] 提振消费的短期目标与理论依据 - 当前提振消费主要是为了达成较短时期内的GDP增长目标 [3] - 在供给过剩条件下,增加消费可通过乘数效应使总需求成倍增加,例如增加1万元蜡烛消费可释放闲置产能并带动一系列收入增长 [2] 数字经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数字技术可能拉大收入差距,原因包括奖励高技能劳动者、人工智能替代就业岗位以及网络平台的赢者通吃效应 [4] - 数字经济导致资本与劳动力组合关系弱化,例如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兴起,造成就业减少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4] - 线上平台崛起冲击线下批发零售业,使地理空间均匀分布的房屋租金变革为依托少数头部平台集中分布的数字地租 [5] - 以数据和流量为代表的新型数字资本分布显著不平等,少数数字巨头掌握大量数据资本并获得更高资本增值率,头部直播明星也能通过掌控平台流量获取巨额收益 [6] 改善收入分配以提振消费的政策建议 - 在广泛影响就业的产业和行业应审慎推进无人经济,例如网约车行业注册司机达748.3万人,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试点但短期不应大幅铺开 [6] - 应引导促进线上与线下经济再平衡,例如构建公平一致的税收与监管框架,在城市更新中支持15分钟便民生活圈,鼓励成功的线下零售模式发展 [7] - 应推动数字资本创造财富的再分配,例如依法确定具有公共属性的数据资产权属,引导主流平台合理分配流量以缩减分配差距 [7]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更好恢复消费动能
第一财经· 2025-10-21 20:43
消费动能现状 - 1至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但8月同比增长3.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17%,消费动能恢复偏弱 [1] 短期与长期消费提振逻辑 - 在供给过剩条件下,短期增加消费可通过乘数效应释放产能、增加就业,从而达成GDP增长目标 [2] - 在长期非过剩经济条件下,储蓄通过银行信贷转化为投资,能增强未来生产力,投资是获取更多未来消费的手段 [3] - 当前提振消费主要指为达成短期GDP目标增长率而鼓励消费 [3] 影响消费率的因素与数字经济的影响 - 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包括财富数量、收入分配、增长预期、商品服务供给能力、社会保障水平及文化因素等 [4] - 数字经济可能通过奖励高技能劳动者、人工智能替代就业、平台赢者通吃效应拉大收入差距,使财富向头部集中 [4] - 数字经济亦可能通过降低工作门槛、改善农村居民创业、促进普惠金融等途径缓解收入不平等 [4] 数字经济对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影响 - 生产环节无人经济推进导致资本与劳动力组合关系弱化,减少就业并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5] - 网络销售平台崛起冲击线下批发零售业,地理空间均匀分布的实体店租金变革为依托少数头部平台集中分布的数字地租 [5] - 数据、流量等新型数字资本分布显著不平等,数字巨头掌握大量数据资本实现更高资本增值率,头部直播明星通过掌控平台流量获取巨额收益 [5] 改善收入分配以提振消费的政策建议 - 在广泛影响就业的产业和行业(如网约车、外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应审慎推进无人经济,合理控制无人化节奏 [6] - 引导线上线下经济再平衡,构建公平一致的税收与监管框架,支持15分钟便民生活圈及成功线下零售模式发展,探讨重塑地区间税收横向分配机制 [7] - 推动数字资本创造财富的再分配,依法确定具有公共属性数据资产的权属,引导平台合理分配流量以缩减分配差距 [7]
放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乘数效应
经济日报· 2025-10-09 08:54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能产生非线性增值的乘数效应 [1][3] - 深度融合是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推动产业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引领的关键举措 [4][5][6] -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凸显了推动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 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供动力 [1]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 [8]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发明专利中,通过研发获取的比例分别为89.7%和90.8% [8] - 2024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平均每件专利产业化收益达869.5万元 [8] 产业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反哺作用 - 产业创新能够牵引和激发科技创新,为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提供关键载体 [1] - 国内企业发明专利中通过研发产生的比例为86.6%,研发经费支出在100万元以上的发明专利占比17.8% [9] - 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 [9] - 产业盈利水平提升能直接带动研发投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9] 深度融合的战略意义 - 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存量提效"和新兴产业"增量扩容" [4] - 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通过企业主导研发、科研聚焦产业的模式解决"卡脖子"问题 [5] - 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引领"的转变,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瓶颈 [6][7] 推动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 - 需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转化通道,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10] - 加强需求牵引,建立产业技术需求征集和发布机制,推动产业参与技术创新全流程 [11] -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创新策源地 [12] - 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 [12]
闫相斌:放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乘数效应
经济日报· 2025-10-09 08:09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核心意义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提供动力 [1] - 产业创新能够牵引和激发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提供关键载体,促进技术迭代 [1]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凸显了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 - 深度融合能产生乘数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倍数或指数级放大,从根本上打通价值转化的关键通道 [3] 融合带来的战略价值 - 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存量提效”和新兴产业“增量扩容”,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强劲、更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4] - 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通过企业主导研发、科研聚焦产业的模式,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5] - 是实现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引领”的现实路径,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6] 当前已具备的基础与优势 - 研发投入增强源头技术供给,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 [7] - 成果转化效能提升,2024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平均每件专利产业化收益达869.5万元 [7] - 产业需求有效牵引科技创新,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 [8] - 跨主体协同的产业发展生态改变了技术研发“单打独斗”的局面,例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构建“技术共同体”实现多维度创新突破 [8] 推动深度融合的路径与举措 - 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转化通道,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9] - 构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9] - 加强需求牵引,建立产业技术需求征集和发布机制,推动产业参与技术创新全流程 [10] - 优化创新生态,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和高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创新策源地 [10][11] - 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 [11]
贴息“红包”精准滴灌消费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8-26 07:13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首次系统性对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财政补贴,以精准滴灌方式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活水,为居民消费减负并注入经济动能 [1] - 政策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大额支出领域,采用小额普惠加大额定向设计,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省级财政配套10% [2] - 政策执行采用免申即享模式,贷款经办机构结息时直接扣减贴息资金,明确23家经办机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确保政策覆盖面 [2] 宏观经济影响 - 按1%贴息比例测算,1元财政资金可撬动100元贷款投入消费领域,以汽车消费为例:10万元贷款年利息从3000元降至2000元,融资成本降低33% [3] - 教育贷款案例:20万元贷款按贴息上限5万元计算,每年节省利息500元,三年累计节省1500元,帮助中低收入家庭优化家庭资产负债表 [3] - 政策形成消费-生产-就业良性循环,带动汽车销售并激活钢铁、橡胶、物流、维修等上下游产业链 [3] 金融机构角色 - 贴息政策为银行等机构拓展消费贷业务提供契机,财政补贴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 [3] - 政策要求经办机构加强资金流向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场景和建立资金穿透式追踪系统提升风控能力 [3] 执行机制设计 - 政策需构建雷达图式管理体系,动态识别不同区域、收入层级和消费偏好人群的真实需求,借助大数据实现资源精准滴灌 [4] - 简化申请流程确保政策红利高效触达目标人群,避免资金空转风险及结构性错配风险 [4] 长期政策考量 - 政策实施期为2025年9月至2026年8月,到期后可评估延长或扩大范围 [5] - 政策需结合积极就业政策保障岗位稳定,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并优化消费环境强化市场监管 [5]
【政策把脉】贴息“红包”精准滴灌消费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8-26 02:24
政策核心与设计 - 国家首次系统性对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旨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活水,为居民消费减负并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动能 [1] - 政策设计采用“小额普惠+大额定向”模式,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以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大额支出领域 [2] - 中央财政承担90%的贴息资金,省级财政配套10%,采用“免申即享”模式由贷款经办机构在结息时直接扣减贴息资金 [2] - 政策明确23家经办机构名单,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以实现对工薪阶层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双向覆盖 [2] 宏观经济与行业影响 - 按1%的贴息比例测算,1元财政资金可撬动100元贷款投入消费领域,形成显著的“乘数效应” [3] - 以汽车消费为例,贷款10万元购车,年利息3000元,贴息后实际支付利息降至2000元,相当于直接降低33%的融资成本,能带动销售并激活上下游产业链 [3] - 对金融机构而言,财政补贴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并倒逼其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场景、建立资金穿透式追踪系统以提升风控能力 [3] 居民消费与市场效果 - 政策直接降低居民消费门槛,以教育贷款为例,申请20万元贷款,按贴息上限5万元计算,每年可节省利息500元,三年累计节省1500元,帮助中低收入家庭减负 [3] - 政策通过降低借贷成本,帮助居民优化家庭资产负债表,将原本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形成“消费能力提升—企业盈利改善—就业机会增加”的正向传导 [3]
李迅雷专栏 | 以旧换新:换什么乘数效应更大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8-13 19:32
政策资金规模与效果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使用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 [1] - 2025年资金规模增加至3000亿元,上半年1620亿元中央资金带动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 [1][5] - 中央和地方补贴资金比例约为9:1,上半年央地合计补贴1800亿元以上 [5] 2025年补贴品类与标准 - 汽车:新能源乘用车单台补贴2万元,燃油乘用车单台补贴最高1.5万元 [4] - 家电:1级能效产品补贴20%,2级能效补贴15%,每件不超过2000元 [4] - 数码产品:手机等按销售价格15%补贴,每件不超过500元 [4] - 家装:按产品价格15%-30%补贴,上海对适老化产品补贴30% [4] - 电动自行车:换购新车补贴500-600元/辆 [4] 各品类销售表现 - 汽车:2024年补贴680万辆带动9200亿元销售额,2025年上半年补贴412万份带动6689亿元 [6] - 家电:2024年补贴6200多万台带动2700亿元,2025年上半年1.09亿台带动4747亿元 [6] - 电动自行车:2024年补贴138万辆带动40亿元,2025年上半年905.7万辆带动247.7亿元 [6] - 家装:2024年补贴6000万件带动1200亿元,2025年上半年5762.6万单带动1383亿元 [6] - 数码产品:2025年上半年补贴超7400万件带动2934亿元 [6] 补贴比例与乘数效应 - 汽车补贴比例10%-20%,家电15%-20%,数码产品8%-15% [13][14]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旧换新贡献约0.74%-0.96% [11] - 家电、手机、电动自行车等单价较低商品补贴拉动作用更明显 [18] 政策优化建议 - 建议扩大补贴规模,应对下半年可能出现的资金不足 [23] - 建议将补贴品类从耐用消费品扩大到必需品和服务消费 [23] - 以旧换新对整体消费有间接拉动作用,如购车后带动车内装潢等 [24]
县域旅游火热 带来消费“乘数效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2 08:07
县域旅游市场增长趋势 - 暑期县域民宿订单同比增长76.5% 迎来近4年最火热市场 [2] - 30岁以下年轻游客占比56%以上 成为县域旅游消费主力军 [2] - 县域旅游通过露营/研学/夜间游等新兴业态满足多样化需求 [2] 消费行为与业态创新 - 年轻游客从打卡式旅游转向深度文化体验 推动非遗工坊/生态研学/数字文创等业态发展 [2][3] - 县域旅游二次消费占比显著提升 从低端平价转向高附加值服务 [3] - 超八成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旅游信息 VR漫游/数字藏品构建线上线下闭环体验 [7] 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发展 - 浙皖闽赣生态文化资源串珠成链 云贵川山地旅游带形成风景线 产生跨区域协同乘数效应 [5][6] - 浙江通过微改造提升人文温度 新疆借旅游兴疆战略激活丝路文化IP 形成东西部差异化特色 [4] - 江苏发起"水韵江苏不扎堆儿"全媒体话题 推动长三角游客感受县域旅游宁静体验 [4] 基础设施与营销变革 - 高速交通网络缩短县城与都市时空距离 道路改善增强县域旅游目的地建设效应 [4] - 新媒体平台在形象构建/营销推广中角色突出 短视频直播助力县域快速出圈 [4] - 政策支持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便利性 [2] 产业转型与挑战 - 从景点经济转向全域体验 文化活化与生态资源实现多维变现 带动农业/制造业协同发展 [8] - 面临传统产品过剩与精品供给不足矛盾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与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8] - 需通过文化挖掘/科技支撑/政策保障破解难题 构建小而美、精而特的可持续竞争力 [9]
李迅雷:以旧换新,换什么乘数效应更大|立方大家谈
搜狐财经· 2025-08-05 22:37
政策资金规模与支持范围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使用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25年资金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1] - 2024年政策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1.3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1620亿元中央资金带动相关销售额超1.6万亿元[1][2] - 中央与地方补贴资金比例约为9:1,2025年上半年央地合计补贴超1800亿元[2][3] 2025年补贴品类与标准 - 汽车:新能源乘用车报废更新补贴2万元/辆,燃油车1.5万元/辆;置换更新新能源车最高1.5万元/辆,燃油车1.3万元/辆[2] - 家电:一级能效产品补贴20%,二级能效补贴15%,新增微波炉等4类产品单件补贴不超2000元[2] - 数码产品:手机等按售价15%补贴,单件不超500元[2] - 家装:装修材料按15%-30%补贴,适老化改造产品补贴30%[2] - 电动自行车:报废换新补贴500-600元/辆,铅酸电池车额外补贴100元[2] 补贴带动销售额结构 - 汽车占比最高:2024年680万辆补贴带动9200亿元销售额,2025年上半年412万份申请带动6689亿元[3][6] - 家电:2024年6200万台带动2700亿元,2025年上半年1.09亿台带动4747亿元[3][6] - 电动自行车:2025年上半年905.7万辆带动247.7亿元,销售额为2024年同期的6.6倍[3][15] - 家装:2025年上半年5762.6万单带动1383亿元[3][6] - 数码产品:2025年上半年7400万件带动2934亿元[3][6] 补贴乘数效应与消费贡献 - 2025年上半年社零总额增长5%,限额以上家电、通讯器材等品类零售额同比增30.7%、24.1%[7][9] -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二季度较一季度提升0.6个百分点[9] - 补贴对社零总额的贡献率约0.74%-0.96%,低于整体1.3%的增速[10] - 家电、数码等低价商品补贴拉动效应更显著:家电补贴714-926亿元带动零售额净增1240-1380亿元[15][16] 补贴商品单价与比例 - 汽车估算单价10.89-13.53万元,补贴比例10%-20%[14] - 家电估算单价4355-7685元,补贴比例15%-20%[14] - 电动自行车估算单价2899-2991元,补贴比例17%-20%[14] - 手机估算单价2546元,补贴比例8%-15%[14] 政策优化方向 - 扩大补贴规模以应对资金缺口,部分地区已调整补贴标准(如贵州降低汽车补贴比例)[18] - 建议将补贴范围扩展至必需品和服务消费,提升中低收入群体受益面[18] - 补贴间接拉动关联消费(如购车后装潢、购机后配件),形成循环经济效应[19]
以旧换新:换什么乘数效应更大?
虎嗅· 2025-08-05 21:57
政策资金规模与效果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使用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1.3万亿元 [1] - 2025年资金规模增至3000亿元,上半年1620亿元中央资金带动销售额超1.6万亿元,中央与地方补贴资金比例约为9:1 [1][6] - 2024年政策拉动效果显著,汽车销售额占比最高达9200亿元,家电销售额2700亿元 [7][9] 2025年政策扩围与补贴标准 - 2025年政策扩围支持五大品类,新增国四排放汽车报废更新和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 [4] - 汽车补贴标准:新能源乘用车单台补贴2万元,燃油乘用车1.5万元;置换新能源车最高补贴1.5万元 [6] - 家电补贴标准:2级能效产品补贴15%,1级能效产品补贴20%,新增微波炉等4类家电每件补贴不超2000元 [6] - 手机等数码产品补贴标准:按售价15%补贴,每件不超500元 [6] 销售额与补贴估算 - 2025年上半年汽车带动销售额6689亿元,家电4747亿元,电动自行车247.7亿元,家装1383亿元,手机等数码产品2934亿元 [9] - 顶格估算补贴合计2334亿元,高于实际央地合计补贴1800亿元,主要因实际申领低于顶格金额及地方政策差异 [9][13] - 乘用车补贴投入产出比不高,约412-494万份补贴仅带动100万辆销量净增 [22][25] 行业销售表现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通讯器材、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7%、24.1%、22.9% [15] - 家电补贴714-926亿元带动1240-1380亿元零售额净增,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销售额达2024年的6.6倍 [23][25] - 手机售价2000-4000元和4000-6000元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3%和43% [9] 政策优化方向 - 建议扩大补贴规模并调整品类结构,从耐用消费品扩大到必需品和服务消费,提升普惠性 [26][28] - 降低补贴商品单价可激发新增消费行为,如贵州调整汽车补贴标准至9%-10% [27] - 以旧换新具有系统效应,可间接拉动关联消费如车内装潢、手机配件等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