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火箭技术
搜索文档
商业航天:可回收火箭将极大促进卫星组网
华西证券· 2025-11-13 20: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推荐 [1] 报告核心观点 - 商业航天是11-12月最具预期差的板块 [4] - 可回收火箭技术若首飞成功将解决商业航天的最大瓶颈即火箭成本问题 [4] - 一个低成本、高频次、规模化的中国太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4] - 可回收火箭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将发射成本下降30%-50% [5] -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次产业革命将彻底改写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并带动卫星互联网、太空制造、深空探索等新兴产业发展 [6] 事件概述 - 中国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计划于2025年11月中下旬首飞其采用“不锈钢+甲烷”组合目标是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0000元以内基本与SpaceX猎鹰9号(约3000美元/公斤)相当 [3] - 2025年10月用于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海上回收系统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开工建造预计2026年底交付将为中国商业火箭提供海上回收的公共服务平台 [3] 行业技术发展与竞争格局 - 202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可回收技术的“验证元年”下半年进入密集飞行测试阶段 [5] - 中国民营可回收火箭公司根据技术成熟度可分为四个级别 [7] - I级(准入轨阶段):代表公司包括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天龙三号”预计可在2025年实现轨道级回收首飞 [7] - II级(子级验证阶段):代表公司包括深蓝“星云一号”、东方“引力一号”距离轨道级复用还需多轮子级验证 [7] - III级(动力技术验证阶段):代表公司包括星际“星河二号”、中科海“力箭一号”正在验证差异化推进和复用可行性 [9] - IV级(概念与早期研发阶段):代表公司包括智神星河“星曜一号”、箭元“元行者一号”尚未形成完整飞行器原型 [9] - 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实现高频复用、极致降低成本以及建立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6] 重点公司分析(蓝箭航天) - 蓝箭航天是国内领先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中心的“研发、制造、试验、发射”全产业链条 [9] - 2025年6月20日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顺利完成验证了全系统的匹配性与流程合理性 [10] - 2025年4月15日蓝箭航天第100台天鹊系列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下线标志着其在火箭动力系统领域成功实现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 [10] - 2024年12月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蓝箭航天投资9亿元 [10] - 2025年7月25日公司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IPO进程 [11] 受益标的梳理 - **普天科技**:深度参与“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在星间+星地链路、卫星载荷、地面站建设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协同推进“星缆计划”为“东数西算”提供天基算力传输支撑 [12] - **霍莱沃**:卫星测量领域核心厂商商业航天领域订单高速增长产品线已拓宽至整星测量系统、光学测量系统等 [12] - **国科军工**:国内少数从事导弹(火箭)固体发动机动力模块产品科研生产的企业投资343亿元建设航天动力项目实现向发动机总装企业转型其技术可满足低空卫星发射的低成本要求 [14] - **上海瀚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G60星座载荷相关通信设备的核心承研单位之一负责研制卫星通信载荷、信关站、终端等关键设备 [14] - **臻镭科技**:卫星互联网核心芯片及元器件供应商2024年一半收入来自卫星通信产品覆盖遥感卫星和商业低轨卫星已根据客户需求备货计划2025年交付 [15] - **其他产业链标的**: - 星载芯片:紫光国微、复旦微电、铖昌科技 [16] - 星载计算机:智明达 [16] - 卫星射频连接器:陕西华达 [16] - 激光通信:航天电子 [16] - 火箭材料:楚江新材 [16] - 遥感数据处理:航天宏图、中科星图 [16]
可回收火箭发展30年,为什么只有中美在竞跑
36氪· 2025-11-12 15:43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场与火箭回收系统建设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用于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海上回收系统于2025年10月正式开工建造,预计2026年底交付,该系统将具备动力定位、远程遥控、无人操作等能力,为中国商业火箭提供海上回收公共服务平台[1] 中国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运载火箭顺利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下一步将挑战火箭回收技术,预计2025年内实现首飞,标志着中国在可回收运载技术上逐步缩短与全球领先者的差距[1] - 中国航天企业如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深蓝航天等正在加速推进可回收火箭技术,部分已完成公里级垂直起降测试[11] -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集体发力,从“能不能造火箭”进化到“能不能回收火箭”的新阶段,多数企业计划在2025年前后实现首飞或关键技术验证,目前最明确的是朱雀三号已官宣年内首飞[29] 全球可回收火箭技术格局 - 全球可回收火箭领域呈现三级分化:美国以SpaceX猎鹰9号独占鳌头并实现商业化运营,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完成亚轨道回收;中国多家企业并进;欧洲、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基本停留在论证阶段[11] - 自2015年猎鹰9号首次成功回收至今近十年,全球仍未出现第二款真正成熟的可回收火箭[10] 可回收火箭技术路线 - 垂直起降回收(VTVL)是目前最主流、最成熟的方式,代表为SpaceX猎鹰9号,通过发动机反推减速实现精确着陆,中国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也采用此路线[14] - 垂直起飞、水平降落/水平起飞、水平降落(VTHL/HTHL)方式依靠机翼滑翔返回,代表为美国航天飞机和X-37B空天飞机,优点是着陆平稳、重复使用率高,但系统庞大、维护成本高[15] - 有翼助推器回收(Boosters with Wings)指助推器带可展开翼面,返回时可滑翔,代表为欧洲Callisto和中国在研方案,技术复杂度高仍处试验阶段[16] - 降落伞/气囊回收方式历史最早、门槛最低,但控制精度低、难以多次复用,基本已被淘汰[17] - 空中捕获/直升机回收方式使用直升机在半空中钩住带伞火箭,代表为火箭实验室“电子号”,因操作风险高、成功率低,该公司已转向新方案[18] - 塔臂/机械臂/网面捕捉是最新兴方式,代表为SpaceX星舰超重型助推器,由塔臂在空中夹回火箭,优点是无须着陆支架、节省重量与燃料,但要求控制精度极高[19] 可回收火箭技术挑战 - 火箭回收技术挑战包括四个“精确”:精确制导(高超音速下实时计算返回轨迹)、精确控制(用栅格舵和反推发动机调整姿态)、精确减速(发动机点火时机和推力大小分毫不差,最终以不到2米/秒速度着陆)、精确抗扰(在狂风中保持平衡)[21][22][23][24] - 实现火箭回收需要四项关键技术协同突破:发动机的“油门艺术”(推力深度节流和精确调节)、空中的“杂技表演”(栅格舵、RCS、发动机摆动三套系统无缝切换)、毫秒级的“大脑运算”(导航系统实时规划最优轨迹)、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身躯(材料与结构能重复使用20次以上)[25][26] 可回收火箭商业价值与历史案例 - SpaceX通过火箭回收复用将发射成本从行业平均6000万美元降到1500万美元左右,宣称已将发射成本降低到传统火箭的十分之一[7][8] - 美国麦道公司DC-X试验火箭在1993年至1996年完成12次成功飞行测试,最高飞到3140米,但因1996年着陆事故及当时预算限制、发射市场需求小、技术不成熟等原因,NASA最终放弃该项目[4] - SpaceX猎鹰9号在2015年12月实现轨道级火箭首次陆地回收,2017年3月实现“二手”火箭成功发射并再次回收,证明技术可形成商业闭环[7]
高华科技: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优化火箭发射成本
证券日报网· 2025-10-31 18:4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在火箭发射、回收及复用过程中,通过大量传感器对振动、温度、压力、液位及姿态等核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火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行业发展趋势 - 可回收火箭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优化火箭发射成本 [1] - 可回收火箭技术的进步将促进商业航天规模的增长 [1]
航天强国开启新征程:商业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8:08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并列表述,释放出航天产业战略地位被抬升的信号 [1] - 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市场反应积极,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股高开,通易航天、航天智装等十余只个股涨停,航天环宇、中天火箭等涨幅超15% [1] - 2024年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及商业航天,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意味着航天产业发展从探索期迈入成长期 [2] 市场前景与产业规模 - 市场普遍预计,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商业航天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重构 [2] - 参考SpaceX估值约2100亿美元,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3] - 赛迪研究院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将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3] - 上海提出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形成"箭星网端"格局 [2] 技术进展与发射动态 - 2024年中国完成68次轨道发射,2025年上半年完成35次火箭发射任务,下半年卫星组网频率进一步加快 [4] - 9月24日,吉利星座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在轨卫星达64颗,完成一期组网部署,成为我国首个完成组网并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 [4] -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 - 10月17日,长征六号甲成功发射千帆极轨18组卫星,千帆星座在轨卫星已达108颗 [4] - 10月23日,长征五号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今年以来该系列卫星已成功发射六批次,为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积累数据 [5] 火箭技术突破与成本降低 -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多型可回收或部分可回收大推力液体火箭有望陆续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双曲线三号等 [5] - 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5] - 蓝箭航天CEO预测,未来3年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发射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6] 资本市场与融资活动 - 今年以来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完成新一轮融资,卫星企业垣信卫星启动50-60亿元新一轮融资,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 [7] - 10月17日,天兵科技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辅导协议,10月23日,星河动力完成IPO辅导备案 [7] - 目前共有8家商业航天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6家企业,以及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2家企业 [7]
李剑威:中国可回收火箭的进展以及深蓝航天的实践
钛媒体APP· 2025-10-21 19:23
SpaceX发展历程与商业模式 - 公司成立于2002年,早期发展艰难,2008年第四次发射成功前现金流仅剩两个月,濒临破产[3] - 2008年9月猎鹰一号第四次发射成功挽救公司,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与马斯克注资2000万美元[3] - 2015年前发射频次极低,2010年、2013年仅发射2次,最多一年4次[3] - 2015年可回收技术成熟后业务分为两大板块:发射服务与通讯业务(星链)[3] - 2015年12月21日首次实现陆地回收,成为里程碑事件[7] - 发射次数从2015年的4次增长至2024年的134次,增长近40倍,目前每12小时可完成一次发射与回收[4] - 回收后火箭经处理11周后可再次发射,公司保有不到30枚猎鹰九号火箭,凭借高复用率理论年发射能力接近300次[4] 可回收技术带来的成本革命 - 猎鹰九号火箭原造价约6000万美元,通过回收一级火箭(成本占比超70%)和整流罩(成本占比约8%)可回收近80%的成本[4][5] - 回收部件可重复使用30次,每次发射成本降至原来的四分之一,毛利率超80%[5] - 与传统不可回收火箭相比性价比优势巨大:猎鹰重型报价约9700万美元运载64吨,NASA的SLS火箭造价10亿美元运载70-80吨,性价比为传统火箭10倍[5] - 单位发射成本从传统火箭每公斤1万-2万美元降至猎鹰九号的3000美元以下,未来有望降至500-1000美元[5] - 技术突破路径从基础测试起步,先研发单发动机缩比火箭进行垂直起降测试,高度从1.8米逐步提升至700多米,再研发接近入轨级别的一级火箭进行公里级高度测试[7] 市场份额与财务表现 - 从送入太空质量来看,SpaceX占比超90%,远超中国的8%[6] - 公司年发射次数约为中国全年约70次的两倍[6] - 公司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预计两三年内可能突破万亿美元,未来有望成为市值超5万亿美元的企业[6] - 2023年公司收入达80亿美元,经营利润率超30%;2024年收入增长至130亿美元,增幅超50%[6] - 实现回收技术前估值约10亿美元,2015年1月估值增至120亿美元,如今估值接近5000亿美元,较120亿美元翻约40倍[7]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现状与差距 -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起步较早,1971年长征一号将东方红卫星送入太空,衍生出多系列型号[9] - 主力型号包括长征二号系列(近地轨道运力约2吨)、长征三号、四号、六号系列以及新一代长征七号、八号、十二号、九号等[9] - 与SpaceX猎鹰九号相比,中国火箭在成本控制和制造周期上差距明显,单发费用和每公斤发射成本均约为猎鹰九号的3倍[6] - 国内过去十年对可回收技术的认知经历转变,早期存在争议,认为回收技术会损耗燃料、减少载重,未必划算,直至2023年所有火箭公司才达成共识液体可回收是商业火箭的未来[8] 中国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展 - 目前中国已有5家实体在液体可回收火箭领域开展高空回收实验,技术进度整体处于SpaceX 2014年中的水平,落后约11年[10] - 蓝箭航天完成了10公里级回收实验并实现发动机重启;某企业完成10公里级实验,尝试75公里级实验暂未成功;星际荣耀进行过几百米级实验;深蓝航天、箭元科技等企业也参与其中[10] - 未来半年至8个月将迎来关键节点:蓝箭航天与深蓝航天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前发射可回收版本液体火箭[11] - 若发射与回收成功,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可回收技术的里程碑事件[11] 深蓝航天技术路线与规划 - 公司聚焦星云一号与星云二号两个火箭型号,星云一号计划春节前完成发射并同步开展回收实验,为中型火箭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13] - 星云一号改进型已研发中,采用更大推力发动机,运载能力可替代长征二号丙火箭并使用清洁煤油推进剂[13] - 星云二号火箭已进入投产阶段,发动机推力从20多吨跃升至130吨,起飞重量超1200吨,具备一箭36星能力,预计2027年首飞,目标将每公斤发射成本从5万元降至1万元左右[14] - 技术路线选择煤油体系,认为同推力下煤油火箭所需空间比甲烷火箭少30%,且煤油火箭回收性能更优[16] - 核心竞争力在于垂直整合与发动机自研,借鉴SpaceX路线,从自研小推力发动机起步,目前已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17] - 公司拥有火箭总体设计、大幅变推力发动机研发、可控着陆控制系统、3D打印增材制造(发动机85%以上部件重量采用3D打印)等全链条技术能力[18]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展望 - 今明两年国内多家商业火箭公司将迎来发射爆发期,未来两年内朱雀三号、星云一号改进型等1-2个型号有望实现入轨回收,技术差距将缩小至约10年[19] - 预计2026年有火箭公司启动上市进程;2027-2028年入轨回收将成为头部公司基础能力,领先企业年发射次数有望突破10次[20] - 到2030年国内航天发射重量需较当前提升10倍,需发射超1万颗卫星,商业火箭公司有望形成产业集群[21] - 2028年底前国内商业火箭单位成本有望低于猎鹰九号[21] - 行业爆发点在于哪家企业能率先稳定实现火箭回收并大幅降低成本,一旦突破发射次数与重量将呈现陡峭增长曲线[28] - 火箭公司的核心目标是在2028年具备规模化生产大吨位、低成本可回收火箭的能力[29]
研判2025!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政策、航空发射数量、火箭运力、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卫星组网催生爆发性需求,商业火箭市场长期增长锚定千亿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9:07
行业定义与分类 - 商业运载火箭采用市场化机制 以商业盈利为主要导向 为卫星和飞船等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 [1][2] - 按推进剂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 固体火箭发射准备时间短且维护简便但运力较小 液体火箭推力大且可关停重启 是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主流方向 [3] - 按运载能力分为轻型 中型 大型和重型火箭 以满足从单颗微卫星到组网发射数十颗卫星及深空探测等不同层次需求 [3] 政策环境 - 国家密集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构建覆盖技术研发 生产制造及发射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1][7] - 北京 上海和广东等地推出差异化措施 形成中央统筹加地方竞合的政策协同模式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1][8] - 上海市提出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千亿级突破 商业火箭年总装能力达100发 卫星年智造能力突破1000颗的量化目标 [8] 市场需求与供给 - 2025年商业卫星发射需求预计接近1000颗 较2024年增长十倍 但当前运力供给仍不足 [1][13] - 2024年全国共完成68次发射 仅将约250个飞行器送入太空 难以满足高密度组网需求 [1][13] - 按一箭10-20星配置 2025年需实施50-100次发射 行业正逐步朝向航班化发射模式演进 预计2030年年均发射量不低于200次 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13] 竞争格局 - 行业以高资质门槛为基础 呈现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主导 七家持证民营企业差异化互补的梯队化特征 [1][15] - 除国家队及国家衍生企业外 仅蓝箭航天 星河动力等七家民营火箭公司持有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牌照 [15] - 第一梯队由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主导 第二梯队为七家持牌民营企业 在中小型火箭和低轨星座发射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15] 技术发展 -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是行业核心驱动力 多款液氧甲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前后首飞 目标将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至每公斤2万元以下 [16] - 朱雀三号目标成本较朱雀二代降低90% 逼近国际领先水平 [16] - 液体火箭技术更复杂 但推力大且可关停重启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主流方向 [3] 基础设施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采用高效测发模式 单个工位年发射能力达16发 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后年总发射能力有望突破60次 [17] - 海南发射场将与酒泉 太原等传统发射场及海阳东方航天港形成互补网络 缓解发射资源约束 [17] - 基础设施扩容支撑发射频率迈向航班化 以满足星网和千帆等星座未来上万颗卫星的部署需求 [16] 应用生态拓展 - 行业将向太空旅游 在轨服务和深空探测等多元化应用生态拓展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新体系 [1][19] - 中科宇航研发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支持太空旅游 力箭二号火箭计划承担中国空间站货运任务 [19] - 产业从未来1-5年聚焦低轨星座组网 向5-10年的中高轨及深空探测拓展 [19] 产业链协同 - 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协同 上游涵盖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核心材料与组件 中游包括商业发射服务和卫星运营 下游面向通信导航遥感等传统场景及卫星互联网等新兴场景 [8] - 中游以卫星发射 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为核心 形成从发射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8] - 下游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驱动 持续拓宽商业航天应用边界 [8]
商业航天行业专家电话会
2025-10-30 23:21
**商业航天行业专家电话会纪要关键要点** **一 行业与公司概览** * 纪要涉及中国商业航天行业 涵盖火箭制造与发射 卫星应用 以及相关产业链[1] * 头部商业火箭公司包括星际荣耀 蓝箭航天 星河动力 天兵科技 东方空间等[1][4][21][23] * 主要卫星公司包括星网 垣信 蓝箭(打造生态系统) 银河航天(转型供应商) 宏图等[12] **二 核心发展态势与机遇** *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卫星互联网和星网组网是关键驱动力[3] * 中国计划2030年前完成载人登月 将推动近地旅游和采矿等领域突破[1][6] * 积极探索小行星采矿 具备相关潜力 可能带来能源资源的重大突破[1][6] * 通导遥算一体化是未来主流发展方向 能提高单星服务能力(相当于传统7~8颗卫星)并降低成本[13][17] * 海上发射技术日趋成熟 活动日益频繁 例如广东阳江和山东海洋的发射[1][7] **三 火箭技术发展与挑战** * 液体大推力可回收火箭被视为未来最优解 可显著降低运输成本 SpaceX已验证其可行性[1][4] * 可回收技术是最大挑战之一 涉及发动机端(要求更长寿命)和姿态控制端(难度极大)[11] * 国内火箭成本仍远高于SpaceX 猎鹰9号每公斤成本低于1000美元 国内火箭真实成本约4-5万人民币/公斤[18] * 降低成本需通过提高产量和实现可回收[11] 传统火箭设计需简化 例如减少零件数量[28] * 长征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强大 长五B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 长七甲低轨道运载能力超14吨[10] **四 发射场与产能瓶颈** * 商业发射场建设提速 布局包括文昌 酒泉 太原 西昌等地[1][3][8][9] * 海南自贸港商发工位日趋成熟 拥有长八甲11号专属工位和2号复合型工位[1][3] * 酒泉是商业火箭公司建设工位的重要地点[3][25] * 整体发射场数量和火箭产能不足 是提升运力的关键制约[19][20] * 长征八号计划将发射周期压缩至10天以提高年均发射次数[1][20] **五 产业链与价值分布** * 火箭制造产业链集中在航天一院和八院及其配套商[2][26] * 发动机是成本占比最高的环节 占整个火箭制造成本近一半[26] * 其他高价值环节包括箭体(结构部分 占比约百分之十几) 遥测控系统和制导控制系统[26] * 未来产能提升瓶颈在于发动机制造和制导控制技术[2][26] **六 具体公司进展与规划**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甲烷燃料火箭计划实现可回收 已完成10公里级别回收测试[21]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计划在酒泉首次发射 近地轨道载重20吨 具备几公里级可回收能力[21] * 星际荣耀:固体火箭发射成功率高 液体火箭智神星计划2025年发射 已建可复用工厂[4][22] * 星河动力:频繁进行固体小型卫星发射(运力两三百公斤) 推进智神星项目[21] * 东方空间:计划2026年推出液体火箭 大固体运力强 近期将进行多次固体火箭海上发射[1][23] **七 其他重要内容** * 通导遥算一体化的技术难点在于功能集成(如通讯对地指向稳定与遥感拍摄调姿的矛盾)和重量控制[16] * 商业火箭公司必须通过成功发射并入轨来验证其服务能力和运载能力[24] * 可回收技术的发展需要足够多的发射次数来积累数据和经验[29] * 传统遥感技术应用面窄且滞后 营业收入整体不高[13] * 国内导航卫星(如北斗)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宏图获得巴基斯坦10亿订单展示了数据出口重要性[12]
解决火箭运力不足问题,广东推动液体燃料技术攻关
选股宝· 2025-08-20 07:29
政策支持 - 广东省提出鼓励企业聚焦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1] - 对符合配套条件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省级给予不超过50%的配套资金支持 [1] - 落实企业研发支出10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 技术趋势 - 液体燃料火箭凭借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及系统适配性高等优势,正成为新一代可复用火箭的主流选择 [1] - 发展可回收火箭与液体燃料等技术是提升运力的关键 [1] - 预计2030年至少需要年均64发火箭才能满足规划的组网计划 [1] - 2030年火箭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1] 行业进展 - 2025年下半年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等大运力民营液体火箭即将首飞 [1] - 民营液体火箭商业化运营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突破 [1] 公司动态 - 斯瑞新材启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的建设 [2] - 泰胜风能的火箭贮箱是用于储存液体火箭推进剂的关键压力容器,为运载火箭核心部件之一 [2]
国泰海通:低轨卫星加速部署 商业火箭应势启航
智通财经· 2025-08-11 14:05
低轨卫星组网加速 - 低轨卫星凭借广覆盖、低延迟、部署灵活等优势成为地面通信网络重要补充 [2] - 全球频轨资源竞争白热化 我国进入密集部署阶段 计划2030年前部署约2.3万颗卫星 [2] - 星网星座和千帆星座等国家项目加速推进 对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终端设备提出更高要求 [2] 火箭运力成为核心瓶颈 - 我国当前年均火箭运力仅200吨 远低于低轨卫星组网所需的1500-2000吨需求 [3] - 国家队火箭优先保障军用和遥感任务 商业火箭供给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 [1][3] - 预计2030年需年均64发火箭才能满足组网计划 对应市场空间达千亿规模 [3] 商业火箭技术发展方向 - 可回收技术可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 重点突破一级火箭和整流罩复用 [4] - 液体燃料火箭因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成为可复用火箭主流选择 [4] - 火箭结构采用铝合金、碳纤维等轻质高强材料 推动材料、发动机、3D打印等技术发展 [4] 产业链投资机会 - 商业火箭产业链成为解决发射瓶颈的关键路径 建议重点关注相关领域 [1] - 卫星规模化制造、高频次发射服务、地面终端设备等环节存在结构性机会 [2][3]
商业航天行业更新:低轨卫星发射提速,可回收火箭推动降本增效
2025-08-05 11:16
商业航天行业及公司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概述与发展趋势 - 商业航天产业链经历显著变化,低成本运载火箭批量生产降低运力成本,如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将每公斤运输成本降至2万元以内[1] - 液体可回收火箭是未来运力降本主要方向,航天科技集团及多家民营火箭公司计划进行液体可回收火箭首发或试验[1][10] - 中美商业航天差距扩大,美国猎鹰9号成熟后年发射量增速30%-40%,中国年发射量徘徊在60左右[3][14] -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占比接近50%,2021年不到13%,民营企业发射速度明显加快[15] 卫星互联网发展 - 2024年卫星互联网板块受原信G60融资和头部公司IPO推动出现节奏性行情[7] - 星网一代增强型卫星获经费支持,二代新技术方案预计2026年定型招标[8] - 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2019年明确为新基建方向,递交13,000颗平普申请方案[19] - 国网星座计划2024年进入组网期,截至2025年7月共发射47颗组网卫星[20] - 海南超级卫星工厂采用"1+1+8"布局,规划年产能1,000颗卫星[21] 火箭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0-15吨,每公斤成本降至2万元以内[3] - 2025年重要火箭发射计划:长征十二号可回收版、中科宇航利剑二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等[16] - 可回收技术显著降本,猎鹰9号通过回收利用单次发射成本降至1,850万美元[13] - 液体火箭结构复杂但可靠性高,是未来发展主要方向[12]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 - 华为计划2025年下半年进行手机直连低轨卫星重测,新款旗舰机将搭载该功能[1][9] - 手机直联低轨道卫星技术有三种接入方案,中国倾向于5G NTN技术方案[23] - 美国Starlink已部署650颗手机直联卫星,T-Mobile和AT&T推出相关服务[24] 资本市场表现 - 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反映商业航天产业链变化[1] - 预计2026年将有5-6家头部商业航天公司上市,包括中科宇航、蓝箭航天等[5] - 2025年商业航天指数涨幅不到10%,落后于中证军工13.6%涨幅[11] 国际竞争格局 - Starlink已部署7,556颗卫星,总通信容量500TB,覆盖300万用户[3][17] - Starlink估值3,500亿美元,准备推出容量大幅增长的V3.0卫星[17][18] - SpaceX推动"Starshield"军事应用计划,预计部署超1.5万颗卫星[18] 产业链结构 - 低轨道通信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和地面设备三个环节[25] - 卫星制造核心企业包括电科13所、55所、54所及航天772所[25] - 火箭制造涉及超捷股份、铂力特、四新材及高华科技等企业[27] 其他重要信息 - 云信G60计划2026年松江区商业卫星年产能达300颗,产业规模超100亿元[22] - SpaceX星舰成熟后可一次携带60颗卫星,总容量增加60TB[18] - 中国商业航天面临日益扩大的国际竞争压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