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户依赖
搜索文档
水晶光电三季报:主业依赖大客户 新业务方兴未艾 营利高增现金流却“腰斩”是何原因?
新浪财经· 2025-11-05 17:04
第一,水晶光电长期依赖大客户的问题在本期更加突出,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超35%。此外,公 司期内业绩高增,经营活动现金流却"腰斩",是否反映了公司的供应链地位下降? 第二,公司积极布局车载光学和VR/AR领域,但收效仍微。报告期内公司汽车电子产品营收占比大幅 提升,但也仅有8.47%的水平,且毛利率在三大主业中最低。VR/AR则更是刚开始小批量出货,未进入 大规模量产阶段。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光心 10月27日晚,水晶光电发布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业绩表现亮眼,公司实现营收51.23亿元,同比增长 8.78%,实现归母净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14.13%。 其中,单第三季度的表现则更加优秀,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1.03亿元,同比增长2.33%、环比增长 36.71%,实现归母净利润4.83亿元,同比增长10.98%、环比增幅则高达72.48%。 但亮眼的业绩表现也难掩如下问题: 第一,公司车载HUD渗透率持续提升,但价格压力拖累其盈利表现,今年国家陆续出台反内卷政策, 长期政策推动行业出清,价格压力的释放或助力公司车载业务取得良好表现; 第二,国内客户由于预算约束,相关订单普遍盈利能力较 ...
最大“金主”贡献超七成营收、募资扩产存疑,盛合晶微冲击IPO
北京商报· 2025-11-04 20:30
IPO申报概况 - 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科创板IPO已获受理,拟募集资金48亿元[1]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提供从中段硅片加工到晶圆级封装及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的全流程服务[5] - 募集资金将投向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40亿元)和超高密度互联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8亿元)[8]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6.3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7.05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78亿元[5] - 归属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3.29亿元转为盈利,2024年实现净利润2.14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35亿元[1][5] 客户集中度 - 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72.83%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0.87%[5] - 对第一大客户A的依赖尤为显著,销售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40.56%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4.4%[5] - 公司解释称,集成电路先进封测行业下游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业务规模处于绝对领先地位[6] 产能与扩产计划 - 募投项目达产后,将新增每月1.6万片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产能、8万片Bumping产能以及4000片超高密度互联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产能[8] - 然而公司现有产能利用率未饱和,2025年上半年中段硅片加工(CP)、晶圆级封装、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4.2%、57.04%、63.42%[9] - 中段硅片加工(Bumping)的产能利用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65.61%、75.22%、77.76%、79.09%[8] 研发与公司治理 - 研发人员占比呈现下滑趋势,从2022年的18.13%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1.11%,接近科创板10%的标准线[10] -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但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的15.72%降至2024年的10.75%,2025年上半年为11.53%[11] - 公司股权分散,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无锡产发基金持股比例为10.89%[11]
农夫山泉供应商IPO过会,受益于“东方树叶”的崛起,5.3亿募资背后却也隐忧重重
36氪· 2025-11-04 11:14
IPO过会情况 - 公司于10月31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通过上市委员会审议,符合发行、上市及信息披露要求 [1] - 此次IPO计划发行不超过1.7618亿股,募集资金总额约5.31亿元 [5] - 公司最初申报的募资规模为6.11亿元,包含8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但在北交所两轮问询后,调整至5.31亿元,删除了补流部分 [6] 募资用途 - 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5] - 包装印刷产品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50,307.30万元,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2,764.89万元,合计53,072.19万元 [6]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84亿元、5.08亿元、5.3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4亿元、0.96亿元、1.02亿元 [7] - 2023年营收和净利同比增幅分别为32.17%和29.56%,但2024年增速大幅放缓至6%和5.55% [7]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9.66% [8] - 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30.95%微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9.44%,净利率从19.00%下滑至18.79% [9] 运营与产能状况 - 公司产能利用率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保持在93%至106%之间,基本处于满载状态 [8] - 募投的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能8129万平方米标签产品 [8] -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常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流动比率从2022年的2.30骤降至2025年中的1.52 [9] 产品价格与市场竞争 - 主营产品薄膜不干胶标签平均单价从2021年的8.68元/平方米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84元/平方米,报告期内累计下滑约26.8% [8] - 公司承认若主要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下滑且成本无法同步降低,盈利能力将受到显著不利影响 [8] 客户集中度与依赖 - 公司对第一大客户养生堂/农夫山泉的销售额占比极高,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29.40%、40.29%和35.33%,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42.02% [10] - 2023年公司对农夫山泉的销售额大幅增长82.98%,主要得益于其"东方树叶"产品订单爆发,但2024年在对农夫山泉销售额增长32.27%的背景下,公司对其销售额却出现下滑 [10] - 2024年对"东方树叶"系列标签销量基本持平,但因销售单价下调导致收入下降 [12] 客户与股东关联 - 前五大客户包括联合利华、宝洁、蒙牛等知名消费品牌 [12] - 第二大客户新天力是一家包装供应商,其实际控制人配偶是公司第三大股东"标创咨询"的合伙人,间接持有公司6.25%股份 [13] - 公司与新天力之间的交易未被初始申报稿列为关联交易,后经北交所问询要求补充披露并按关联方对待 [13]
康瑞新材IPO:巨头客户光环下的多重“暗礁”
搜狐财经· 2025-10-28 11:18
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钛合金热潮尚未退去,一家深度绑定全球龙头供应链的材料企业正冲刺资本市场。 目前,由于需要补充更新财务资料,江苏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康瑞新材")的 IPO 状态显示为"中止"。不过,从其三年暴增 7.64 倍 的净利润,到占比超七成的单一客户收入;从实控人夫妇超 6500万元的分红套现,到数亿元转贷的内控漏洞,这家靠钛边框崛起的企业,在巨头客 户的光环下藏着多重待解的谜题。 财务数据之外,康瑞新材内控体系的问题也引人注目。 消费电子行业向来是得大客户者得天下,但过高的 "大客户依赖症"也并非好事。 康瑞新材招股书显示,2022 至 2024 年,公司来自 X 公司(全球消费电子龙头)产业链的收入分别达 7.58 亿元、21.73 亿元、21.21 亿元,占主营业 务收入比例最高触及 88.41%,即便 2024 年略有回落仍达 71.62%。这种深度绑定曾带来业绩爆发,使其归母净利润从 4755.6 万元飙升至 4.11 亿 元,但隐患也不容小视。 公司在招股书中直言不讳地提示,2025 年来自 X 公司产业链的收入存在下降风险,且若未能通过对方严格的供应商资格复审,将对经营产生 ...
财说丨前三季度净亏超2亿,容百科技面临等多重困境
新浪财经· 2025-10-24 08:07
公司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89.86亿元,同比下降20.64% [1] - 归母净利润由上年同期盈利1.16亿元转为亏损2.04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21亿元,创上市以来同期最差业绩 [1]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滑38.29%至27.37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35亿元,已连续三个季度亏损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2.48亿元,同比下降9.28%,归母净利润亏损6839.46万元,同比降幅达765.45% [8] 盈利能力恶化 - 毛利率从2021年前三季度的14.49%腰斩至当前的7.28%,较2024年同期的9.11%再降近2个百分点 [5] - 净利率低至-1.94%,两项指标均触及上市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5] - 盈利能力恶化归因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销量下滑叠加产能闲置导致成本上升 [3] 行业结构性挑战 - 2025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升至77.9%,三元材料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7] - 磷酸铁锂凭借成本和安全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渗透率不断提升,挤压三元材料应用场景 [7] - 2025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需求约130万吨,供给可能达199.7万吨,过剩产能达69.7万吨 [7] 大客户依赖与议价权 - 2024年对核心客户C企业的销售收入占比高达54.54%,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79%的营收 [9] - 大客户集中导致公司在合作中丧失议价权,加工费被持续压缩 [7][9] - 为维系核心客户关系,公司容忍超长账期,导致资金周转效率大幅下滑 [9] 应收账款风险 - 截至9月末应收账款余额达30.72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38% [9]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升至115天,创上市以来最高三季报纪录,而2023年同期仅为49天 [9] - 30亿应收账款相当于前三季度营收的34%,大规模资金沉淀加剧现金流压力 [10] 资产减值与负债压力 - 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增至6625万元,主要为存货跌价准备,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要因素 [11] - 截至9月末资产负债率达65.67%,创上市以来三季报第二高值,较2024年同期的61.6%提升超4个百分点 [11] - 有息负债高达78.92亿元,已接近净资产,其中短期借款8.6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达22.33亿元 [13] - 前三季度财务费用达0.96亿元,同比增长8%,已超过2023年全年财务费用 [13]
爱舍伦IPO: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超70% 重大依赖何解?
新浪证券· 2025-10-21 15:23
公司IPO申请与基本业务 - 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定于10月24日审议公司的首发申请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医用护理垫、医用冰袋、手术衣等,主要通过ODM/OEM模式运营 [1]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6280.24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8061.07万元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81% [1] 客户集中度与市场分布风险 - 公司对第一大客户Medline集团的销售占比极高,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71.51%、73.08%、71.00%和77.73% [1] -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过80%,2025年上半年达到88.4% [1] - 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攀升,报告期各期分别为90.99%、94.25%、94.71%和96.54%,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欧洲、韩国等地 [2] 研发投入与团队配置 - 公司研发费用严重不足,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66.09万元、490.93万元和786.3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64%、0.85%和1.14% [3] - 研发费用率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3%以上的平均水平,不足同行业公司的三分之一 [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仅11名,占员工总数的0.57% [3] - 研发团队规模与同业差距巨大,不足振德医疗(447人,占比5.73%)和奥美医疗(382人,占比7.69%)的3% [3][4]
威邦运动重启上市辅导!身患大客户“依赖症”,大额分红曾遭监管问询
搜狐财经· 2025-09-21 20:11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启动上市辅导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1] - 公司曾于2023年5月申请上交所主板IPO 2025年2月主动撤回申请 [2] 公司业务与业绩 - 公司成立于1995年 主营地上泳池核心配件 户外运动产品及充气运动产品核心配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 [2] - 2021年至2023年营收逐年下滑:31.88亿元→23亿元→14.38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步下滑:4.33亿元→3.73亿元→2.33亿元 [2] - 2024年上半年营收9.12亿元 净利润1.58亿元 [2] 客户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持续高位:2021年97.58% 2022年98.19% 2023年97.40% 2024年上半年97.58% [2] - 第一大客户荣威国际销售收入占比显著:2021年77.94% 2022年79.04% 2023年69.12% 2024年上半年74.88% [2] 股权结构与分红 - 实控人陈校波合计控制91.5%股权 其配偶郑晓红 弟弟陈校伟 儿子陈嘉耀均为股东 [3] - 2021年现金分红8亿元 超出当年归母净利润4.33亿元 陈校波个人分得2.53亿元 其控制的威邦控股分得5.47亿元 [3] - 上交所曾要求公司说明分红决策程序合规性 分红款实际用途及是否流向客户供应商关联方 [3]
元创科技IPO上会在即:如何化解低研发投入、大客户依赖与价格战三大挑战
华夏时报· 2025-09-19 08:58
公司IPO审议与核心挑战 - 元创科技深交所主板IPO上会审议日期为9月19日 [2] - 公司面临研发投入占比偏低、大客户集中度高、毛利率波动等多重市场质疑 [2] 研发投入与技术竞争力 -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0.57%(2022年)、0.80%(2023年)和0.72%(2024年),持续低于高新技术企业3%的门槛 [3] -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713.81万元(2022年)、908.09万元(2023年)和977.27万元(2024年) [3] - 公司拥有36项专利,目前有12个正在进行中的自主研发项目,包括高减震型橡胶履带研发等 [3][4] - 公司未来计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及先进工艺设备,以增强创新能力 [4][5] 客户集中度与依赖风险 - 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50.10%(2022年)、46.56%(2023年)和49.94%(2024年) [6] - 第一大客户沃得农机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22.54%(2022年)、18.83%(2023年)和24.26%(2024年) [6] - 根据2024年模拟测算,沃得农机采购金额每下降1%,公司营业收入将下降0.24% [6] - 沃得农机在履带式收割机行业市场占有率为67.40% [7] - 为降低风险,公司采取深化与现有核心客户合作及积极拓展卡特彼勒、沃尔沃等新客户的双轨策略 [7] 毛利率波动与市场竞争 - 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58%(2022年)、28.28%(2023年)和22.75%(2024年) [6][8] - 公司超六成收入来源于价格敏感度突出的售后市场 [8] - 为应对市场竞争,公司2024年主机市场收入占比提升6.1%,并强化与头部客户的定制化合作 [8] - 公司定价采用“原材料成本+工艺复杂度+订单规模”协商模式,声称具备成本传导能力 [8] - 2025年上半年关键原材料(原料胶、铁齿、炭黑)采购价格明显回落,若趋势持续,预计全年原材料均价将低于上年,现有毛利率水平可维持 [9]
过半营收依赖“石化基因”,胜软科技凸显现金流“隐忧”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8-14 08:06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独立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市场第二大参与者,2024年市场份额2.3% [14] - 在智慧油气田解决方案市场前五名中是唯一的独立服务商,市场份额1.9% [14] - 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领域市场份额均低于0.1%,竞争格局分散 [14]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91亿元、5.02亿元及5.25亿元,2023年增速28.4%但2024年下滑至4.7% [16][17] 财务表现与结构性问题 - 2022-2024年资产负债率从63%降至51.6%,2025年前四个月进一步降至44.4% [18] - 2025年初现金6700万元无法覆盖2.33亿元短期流动负债 [6][18]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38亿元、0.54亿元及0.59亿元,但2025年前四个月亏损0.21亿元 [18] - 经营活动现金流从2022年净流出800万元改善至2024年净流入3300万元 [18] 客户集中度与应收账款风险 - 2022-2024年对中石化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4.9%、51.4%及51.6% [19] - 同期前五大客户收入合计占比84.3%、64.3%及70.3% [19]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净额从2022年3.18亿元增至2024年4.62亿元,占资产总值比例从53.9%升至67.5% [20] - 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022年278天恶化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1662天 [5][20] 公司治理与历史问题 - 2021年以来有5次会计差错更正,涉及2020-2022年关键财务指标调整 [10] - 2025年连续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从立信换为毕马威华振再换为信永中和 [11] - 创始人徐亚飞及财务总监范勇曾因财务管理问题被监管部门警告 [10] - 徐亚飞直接持股40.81%,其女徐阳2024年底获任执行董事 [9][12] 业务模式与竞争格局 - 聚焦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三大赛道 [14] - 与石化盈科(中石化旗下)相比,在智慧油气田市场份额1.9% vs 7.9% [15] - 相比昆仑数智(中石油旗下),优势在于独立第三方身份和多能源企业客群覆盖 [15] - 在智慧城市领域市场份额<0.1%,远低于航天宏图的0.3% [15] 上市历程与挑战 - 2015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2023年6月向北交所提交A股上市申请 [10] - 2024年8月主动撤回北交所申请,11月终止上市进程 [10] - 2025年1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7月更新招股书继续推进 [10] - 北交所问询重点关注客户依赖风险、毛利率合理性及收入确认合规性 [10]
上会在即!八成收入来自美的、格力!南特科技信息披露质量成谜
IPO日报· 2025-08-07 21:19
公司概况 - 南特科技是从事精密机械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应用于空调压缩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5] - 公司控股股东蔡恒直接持有48.82%股份,担任董事长,对公司有重大控制权 [5][1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34亿元、9.38亿元、10.31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396万元、8219万元、9469万元,呈增长趋势 [5] 募投项目 - 拟募集资金2.86亿元,投向安徽中特高端精密配件生产基地二期项目(投资额3亿元,募资2.47亿元)和珠海南特机加扩产及研发能力提升项目(投资额8051万元,募资3869万元) [3] - 安徽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广东项目无需环评 [3] 财务表现 - 毛利率低于行业均值:2022-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9.51%、22.28%、22.65%,同期行业均值为21.94%、23.21%、21.62% [5][6] - 研发投入显著低于同行:2022-2024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35%、2.28%、2.32%,同期行业均值为3.69%、3.76%、3.69% [11][12] - 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共取得15项发明专利 [11]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持续超85%,2022-2024年分别为89.20%、86.35%、87.78% [7] - 对美的集团销售占比从52.17%降至45.46%,格力电器占比从27.44%升至35.25%,两大客户合计贡献约80%收入 [8] - 格力电器同时为第一大供应商,2022-2024年采购占比分别为26.15%、24.06%、24.67% [9] 信息披露问题 - 董事王为光履历存在时间矛盾:宣称1992-1996年在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任职,但该公司2004年才成立 [13][14] - 宣称2001-2018年在青岛思达瑞机械任董事,但该公司2011年才成立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