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战略

搜索文档
深海科技: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柱
2025-07-09 10:4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深海科技、海洋经济、海洋装备制造、船舶制造、海上风电、海洋通信、海底数据中心 - 公司:宝泰股份、宝色股份、钢研高纳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提升**:2024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10 万亿元,占 GDP 的 7.8%,对 GDP 拉动作用达 11.5%,成为国家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国家顶层设计重视其发展以提升海权竞争力[1][3][4] - **深海科技将高速发展**: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并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预示其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政策支持力度加大[1][3] - **深海科技涵盖领域及投资机会**:涵盖深海材料研发、深海装备制造和深海道具化应用三大领域;深海材料如高性能钢等需防腐蚀和抗高压,相关标的公司有宝泰股份等;深海装备包括水下探测感知装备等,船舶与军工装备如造船业规模增长,2024 年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 13.8%,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 58.8%,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 49.7%[1][6][7] - **海洋装备制造业机遇大**:迎来水下探测感知技术等发展机遇,船舶与军工装备发展良好,数据显示造船业规模快速增长,发展前景广阔,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7][8] - **海上风电潜力大**:目前海上风电装机量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在近海,深远海风电渗透率低,增长潜力巨大,且深远海开发增加海底电缆和光缆等基础设施需求,提供投资机会[11][12] - **深海科技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海洋加速向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型,海底数据中心加快建设,解决散热和土地成本问题,满足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2][13] - **海洋通信前景好**:随着深远海开发推进,通信需求增加,与 AI 结合的海洋通信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各沿海外省市密集发布高质量发展规划,如上海市提出 3 + 5 + X 产业体系,广东省重点支持八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深海科技等相关高科技产业发展[4][5][9] - 海底数据中心具有天然液冷环境,能有效解决散热问题,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境外企业及国内企业出海外包的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14]
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将于10月在中国海南举办
经济网· 2025-07-08 19:38
7月8日,香港首届世界品牌大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国际品牌科学院主办,香港特首李家超、中联办主要领导以及来自内地的多位政 府官员受邀出席。 本次大会旨在落实品牌强国战略,继确立香港"八大中心"建设后,助力其打造全球品牌中心。 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后续活动,由国际品牌科学院、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在大会现场正式发布。据了解,该论坛将于2025 年10月28日在中国海南举办,论坛主题为"以食学整体解决食物系统问题",届时将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机构等参加本次论坛。 图为发布会现场 为响应古特雷斯的呼吁,"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将聚焦食事系统相关问题,以"以食学整体解决食物系统问题"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国际食 物系统领域专家以及来自中国各地政府、企业、金融、慈善机构和媒体领域的杰出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应对当今全球食物系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全球食 物系统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图为世界食事论坛国际战略高级顾问、联合国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原秘书长Tom Dietmar Heilandt先生,向李家超赠送《Shiology》。 世 ...
何宪:构建新时代人才服务体系:从市场机制到全球视野
搜狐财经· 2025-07-07 14:37
行业现状与发展历程 - 高科技时代下人才作用凸显,人才服务机构对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3] - 中国人才服务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后,初期由政府主导,90年代民营和外资机构兴起 [3] - 截至2023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7万家,从业人员105万,营收2.75万亿元 [3] - 服务机构通过中介、猎头、招聘等形式推动人才流动与使用,成为经济关键组成部分 [3] 区域领先案例 - 北京在全国人才服务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即设立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 [4] - 1995年北京率先实现管办分离,推动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进入市场 [4] - 北京长期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对首都经济发展贡献显著 [4] 未来发展方向 - 服务机构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如人才强国、全球人才中心建设目标 [4] - 行业需加大技术创新,应用AI、大数据技术,大型机构应设立研发部门 [4] - 民营机构在高端领域表现突出,需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其发展 [5] - 鼓励服务机构"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企业和东道国市场 [5] 行业挑战与机遇 - 当前服务内容偏传统,新兴领域技术投入不足 [4] -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服务机构发展亟需加速 [4] - 高水平开放政策将为行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5]
港股异动 | 中集集团(02039)涨超6% 深海科技再获关注 公司布局深海油气及新能源业务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09:53
股价表现 - 中集集团(02039)股价上涨6.13%至6.58港元 成交额2594.77万港元 [1] 政策背景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1] - 深海科技是海洋强国的核心标志 产业链涵盖深海材料研发、深海装备制造及深海数智化应用 [1] - 国内后续有望推出政策推动深海经济发展 重点方向包括深海采矿、深海油气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 [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涉及深海油气开采装备制造与服务 旗下"蓝鲸1号"与"蓝鲸2号"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 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 是全球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2] - 公司布局深海新能源开发业务 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降本增效 孵化海上漂浮式光伏 2024年交付全球首个竹基复合材料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集林一号" [2]
深海科技 “深海经济”将高速启航!
2025-07-02 09:24
纪要涉及的行业 深海科技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深海科技作为十万亿级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将快速增长,2025年有诸多投资机会,相关领域具战略意义 [1][9][12] - **论据** - **战略层面**:深海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关乎经济、安全和资源保障,减少中国对进口依赖,是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1][2] - **政策支持**: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经委会议讨论相关议题,计划阅兵展示新型作战力量,后续有政策和财政支持 [2][5][10] - **资源优势**:与低空经济相比,有石油、天然气、战略金属等独特资源优势 [2][3] - **产业带动**: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带动船舶制造、港口建设等产业链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6] - **市场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产能过剩行业,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助力传统行业增长 [1][7] - **投资机会多**:基础设施建设、勘探开发相关机器人和无人装备、信息化建设等领域有投资机会 [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年投资方向** - **军民两用技术**:水下作战核心领域,涉及中国海防、中国船舶等公司,华通线缆和威光股份也值得关注 [10] - **政策与资本**:中央财经委强调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后续有政策支持,更多民营资本和企业将参与 [10][11] - **自主创新与国产替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3] - **成熟与新兴领域**:海上风电、远洋捕捞等行业有发展空间 [13] - **外部形势**:中美贸易战及美国相关举措使我国需加快技术提升和发展国家立体海洋观测网 [13] - **紧迫和战略意义领域**:深海装备、深海勘探和深海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紧迫且具战略意义,资源倾斜优先考虑 [13][14] - **上海板块投资逻辑**:聚焦生产资料和核心领域,推荐投资深海装备、深海勘探和深海信息技术赛道 [15] - **各领域推荐标的** - **深海装备**:中国船舶、中船防务等企业 [16] - **深海勘探**:中国海方,微光股份等公司 [17] - **深海信息技术**:中天科技、华通线缆等企业 [18]
深海科技“深海”借“科技”启航
2025-06-30 09:02
纪要涉及的行业 深海科技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地位与机遇**:2025年3月12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与商业航空和低空经济并列,标志其成为国家重点支持战略新兴行业,高层重视或带动板块景气度上行[2] - **产业规模与领域**:2025年海洋经济规模预计达11万亿元,占GDP 8%,深海科技占比约25%,即约2.75万亿元,核心领域为深海采矿和海洋观测网,将获政策和投资重点关注[1][4] - **发展重要性**:深海资源含油气、稀土等战略物质,对能源和有色金属安全重要;中美贸易战下,美国允许企业开发国际矿产及关闭免费数据库,使中国发展深海科技、建设海洋观测网紧迫,关乎国际资源争夺先机和国防安全[1][5] - **政策推动影响**:中国重视顶层设计,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后,中央到沿海省市将出台相关政策,带动央企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跟进,实现资本、产业和国家共赢[1][6] - **技术差距**: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落后美国约五年甚至更久,中国处试采阶段,美国进入商业化开采前期,中国需加快发展应对挑战[1][7] - **投资推荐**:板块建议聚焦装备制造、勘探技术及信息技术三大环节,各环节有重点推荐和关注企业[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深海采矿资源及意义**:涉及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核和热液硫化物,储量大、品质优,我国80%以上工业原材料依赖战略性矿产,保障资源安全重要,部分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超70%[3][9][10] - **海洋观测网**:是海底综合性监测系统,由电缆等组成,实现环境、地质、生态监测和资源勘探等功能,是深海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部分,海洋活动需其观测和数据积累[3][12]
电力设备行业周报:抢装支撑风电Q2业绩,锂电产业链持续推进固态电池布局-20250628
国海证券· 2025-06-28 22: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电力设备板块整体“推荐”评级 [1][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电力设备各行业均有基本面层面的积极变化和潜在催化 [10] 各行业总结 光伏 - 1 - 5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 197.85GW,同比增长近 150%,5 月新增装机 92.92GW,环比增长 105.48%,同比增长 388.03%;6 月组件排产环比下降 18% - 20%,国内组件库存近 50GW;建议关注聚和材料、阿特斯等 [4] - 2025H2 持续看好贱金属替代的铜浆等新技术方向,供给侧建议关注高效电池技术博迁新材等,硅料协鑫科技、通威股份 [4] 风电 - 136 号文抢装支撑产业链 Q2 业绩,5 月风电新增装机 26.32GW,同比增长 801%;1 - 5 月累计新增装机 46.28GW,同比增长 134%;预计下半年装机量有望维持高位;建议关注新强联、威力传动等 [4] - 海洋强国战略高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海风项目快速推进;海缆管桩交付进入旺季,相关公司业绩有望逐季兑现;建议关注东方电缆、大金重工等 [4][6] 储能 - 欧洲、新兴市场、国内均有储能政策催化;建议关注艾罗能源、德业股份等 [7] 锂电 - 产业链公司持续推进固态电池布局,赣锋锂业、孚能科技、合源锂创等在电池端有进展;星源材质、当升科技、恩捷股份等在材料及设备端有成果;建议关注厦钨新能、容百科技等 [7] 特高压 - 特高压有望逐步进入催化期,建议重点关注国电南瑞、平高电气,关注思源电气、中国西电 [9] AIDC - 2024 - 2027 年中国智算中心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复合增速为 36%,供配电系统复合增速为 37%;建议重点关注柴油发电机泰豪科技等 [10] 电网 - 新疆、蒙西、蒙东地区下发 136 号文承接方案,此前多省公开征求稿;AI 赋能电力运营价值有望凸显;建议重点关注国能日新,关注南网科技、安科瑞等 [10]
畅通产学研 壮大高技术制造业
经济日报· 2025-06-27 06:06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现状 - 北京、上海、山东等地以实体经济为牵引,聚焦重点环节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涵盖医药制造、航空航天、电子通信、计算机设备、医疗仪器、信息化学品等领域 [1] - 高技术制造业具有高创新性、高渗透性和高带动性,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平台 [1]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8.9%,高于工业平均值3% [1] - C919和C909飞机新增订单330架,交付近50架,创历史纪录 [1] - 2024年1-2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延续快速发展趋势 [1] 全球竞争与产业链地位 -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持续提升,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发达国家垄断封锁 [2] - 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尚未实现自主可控 [2] - 行业从下游向高附加值上游迈进,但未达到全球价值链高端 [2] 创新发展策略 - 需强化与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科技热点的协同 [2] - 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生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 [2] - 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强研发人员激励 [2] - 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建立"灯塔工厂",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 产学研融合机制 - 需完善"科研—教育—应用"三位一体机制,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链条 [3] -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在科研考核中的权重,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 [3]
国家级科研引擎有新进展!深圳一重点实验室集群项目全面封顶
南方都市报· 2025-06-26 18:59
深圳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重点实验室集群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09万平方米,包含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士领衔实验室 [1] -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国家级实验室集群,为深圳科技产业提供科研支撑并加速成果转化 [1] - 项目定位为巩固深圳科技高地地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 项目建设挑战与创新 - 项目面临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空间有限等难题,需在紧贴用地红线的局促空间内建造8个顶尖实验室 [3] - 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双排桩+施工栈桥板组合方案,通过工序穿插"零空闲"策略挤出3000平方米作业面 [3] - 6台塔吊实现每日3000吨物料调度,提升施工效率 [3] 工程技术突破 - 项目采用830根工程桩,其中167根混凝土桩直径1.6米、深27米,单桩承载力达49000kN(相当于托起3200辆家用车) [5] - 运用143个监测点实时采集超10万组数据,通过模型可视化指导确保多标高超厚复杂底板施工质量 [5] - 研发C80超高强组合墙体材料使抗压强度提升40%,并通过分仓浇筑工艺将混凝土温差控制在±5℃以内 [5] -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技术获得国际领先科技成果认定 [5]
太重集团以匠心绘就质量新篇章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25 17:17
公司发展 - 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质量强企战略融入改革发展全局,实施"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赋能"三位一体质量提升工程 [1] - 公司依托"一重点、一中心、多基地"全球创新研发体系,深化市场设计研发一体化运行,研发人员规模达1300人,累计开发543款新产品 [2] - 公司柔性引进171名高端人才,荣获3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85项国家授权专利 [2] 技术创新 - 公司攻克关键技术瓶颈,1300吨桥式起重机入选"重型机械世界之最",露天矿用超大型铲装机器人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2] - 公司高速动车组轮轴制造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推出全球首款25吨甲醇汽车起重机和全国首创"一键操作"铸造起重机 [2] - 多项产品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和"山西精品" [2] 质量管理 - 公司主持修订60多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重塑ISO 9001标准与核电等特色要求的一体化体系,通过86项国际认证 [3] - 推行工艺质量检验一体化,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改进等先进质量工具,实施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管控 [3] - 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带动链上企业建立质量协作机制,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3] 品牌建设 - 公司旗下太重轨道获评"灯塔工厂",在"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位列山西上榜企业第一名 [4]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第四届山西省质量奖 [4] - 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端客车车轮批量供货欧洲市场,工程起重机批量交付海外用户 [4] 战略规划 - 公司将持续发挥双链主作用,以创新打造质量新优势,用匠心铸就品牌新高度,靠品质开拓市场新蓝海 [5] - 公司构建品牌战略管理、核心支撑、推广展示三大体系,坚持"质量就是生命,品质就是人格"的质量理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