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

搜索文档
安泰科技涨2.03%,成交额1.59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137.2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30 11:18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9月30日盘中股价上涨2.03%至13.58元/股,成交额1.59亿元,换手率1.14%,总市值142.69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137.27万元,特大单净买入1079.31万元(买入1319.27万元,卖出239.96万元),大单净买入57.96万元(买入3456.56万元,卖出3398.60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24.02%,近5个交易日上涨6.18%,近60日上涨7.01%,但近20日下跌2.30%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30日,于2000年5月29日上市,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 [1] - 主营业务为先进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和生产销售,收入构成为: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38.53%,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36.75%,高品质特钢及焊接材料24.71%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有色金属-金属新材料-其他金属新材料,概念板块包括央企改革、大飞机、核聚变、稀土永磁、商业航天(航天航空)等 [1] 财务业绩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37.15亿元,同比减少5.29% [2] - 2025年1-6月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减少33.23% [2] 股东与分红情况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8.40万,较上期增加2.54%,人均流通股12303股,较上期减少1.79%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1.59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4.20亿元 [3] - 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三大股东,持股842.15万股,较上期减少934.84万股;南方中证1000ETF(512100)为第四大股东,持股679.44万股,较上期增加129.90万股 [3] - 华夏中证1000ETF(159845)为新进第八大股东,持股400.28万股;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516150)为第十大股东,持股374.67万股,较上期增加68.25万股 [3]
合康新能涨2.15%,成交额4706.24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64.5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30 10:10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30日盘中股价上涨2.15%至6.65元/股,成交额4706.24万元,换手率0.64%,总市值75.00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4.58万元,特大单买入269.60万元(占比5.73%),大单买入722.35万元(占比15.35%)同时卖出1056.53万元(占比22.45%)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31.94%,近5日、近20日和近60日分别上涨3.74%、4.07%和10.10%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构成 - 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44.97亿元,同比增长163.06%,归母净利润7118.37万元,同比增长732.83%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光伏EPC类占90.41%,高压变频器类占6.25%,户用储能类占0.34%,其他业务占3.00% [1]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2.69亿元,但近三年累计派现为0.00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为3.16万,较上期增加3.57%,人均流通股35333股,较上期减少3.29%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1829.95万股,相比上期减少87.24万股 [3] 行业与概念分类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工控设备 [1]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小盘、污水处理、核聚变、共享经济、垃圾分类等 [1]
财经早报:事关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人工智能发展等,国家发改委最新回应丨2025年9月30日
新浪证券· 2025-09-30 07:24
宏观经济与政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实施宏观政策,并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2]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2] - “十四五”以来,中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连续3年突破万亿元,2024年达到13529亿元,创历史新高,预计“十四五”时期总投资将达到5.4万亿元[9] - 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平台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自身涉税义务转嫁给平台内从业人员,并将严查变相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4] - 外交部宣布增设“K字签证”以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8] 行业动态与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力争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2026年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7] - 电动汽车及电池产业成为中国与北欧国家经贸合作新热点,湖北省累计设立欧资企业775家,利用欧资40亿美元[5][6] - 绿色甲醇需求未来5年或增百倍,多家上市公司已前瞻性布局[13] - 固态电池板块活跃,多家公司披露新进展[13] 公司战略与产品发布 - 国内AI巨头DeepSeek正式发布DeepSeek-V3.2-Exp模型,该模型引入了稀疏注意力机制以优化长文本处理效率,并同步进行API降价[12] - 华为任命余承东为公司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内部分析称其将负责公司人工智能战略[12] - 华友钴业子公司与LGES签订《三元前驱体供应协议》[18] - 湖北能源计划在“十五五”期间于襄阳市清洁能源及产业链上下游投资267亿元[18] - 东华科技的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将正式投产[18] 资本市场与交易 - 9月29日A股主要指数上涨,上证综指涨0.90%至3862.53点,深证成指涨2.05%至13479.49点,创业板指涨2.74%至3238.01点,能源金属、证券、电池等板块涨幅居前[13] - 港股三大指数上涨,恒生指数涨1.89%重回26500点上方,中资券商股涨幅明显[13] - 美股三大股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收高,纳指涨0.48%至22591.15点,英伟达推动科技股上涨[14] - 欧股有望连续第三个季度上涨,斯托克欧洲600指数收盘上涨约0.2%[14] - 多家公司发布回购计划,包括中集集团拟回购3亿元—5亿元A股股份,首钢股份拟回购4000万股—8000万股[18] - 中国中车近期合计签订约543.4亿元重大合同[19]
周鸿祎对AI的8个判断
混沌学园· 2025-09-29 19:58
AI技术本质 - AI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迹 而是可逐步构建 必须与具体业务结合的工具系统[4] - 大模型机制与人脑相似 由普通神经元组成网络 神经元数量足够多时形成处理通用问题的智能装备[5] - AGI发展速度没有想象中快 类比人脑进化速度 人类进化依赖知识传承 慢思考能力 工具和合作等多因素[5] AI产业发展路径 - 通用智能体不现实 真正机会在于垂直领域 需垂直到别人不相信的赛道 解决特定领域痛点并保证交付稳定[5] - 智能体比软件更有用 能同时替代人和软件 中小企业愿意为省人力 实实在在干活的智能体付费[5] - 中小厂不做通用大模型是明智之举 通用大模型需至少100亿美元起步 国外巨头已投入约4000亿美元[7] - 智能体需要推理模型 编程模型 意图猜测模型 路由模型等一系列专业模型 而非单一模型蒸馏版[7] AI商业模式 - 收费模式是AI生存唯一出路 免费模式不可行因token成本高 消耗量越来越大[7] - L1级智能体日消耗约1万字 L3级制作90秒视频消耗几十万至100万token L4级制作10分钟视频消耗约1000万token[7] - 不管token单价如何下降 人类用AI解决复杂问题的总token成本必然越来越高[7] AI应用挑战 - AI普及最大障碍是文化习惯和使用门槛 非技术本身 35岁以上人群学习AI比例不高[8] - 提示词是用户使用AI的最大障碍 当前AI产品设计太技术化 未贴近用户习惯[8] - 中国用户表达能力较弱 偏好选择题或填空题 但当前AI界面本质是问答题形式[8] 人机融合与能源 - 人机融合是必然趋势 人类可通过纳米机器人改造为半人半机械形态 增强身体机能[6] - 纳米机器人存在失控风险 数量庞大可能瞬间对人类造成致命威胁[6] - 算力尽头是能源 碳基能源耗尽将阻碍文明进步 AI可帮助人类实现核聚变突破能源困境[9] 社会影响与就业 - AI对就业冲击不同于传统行业变革 人类文明和社会伦理尚未为此做好准备[10] - 失业可能导致尊严丧失和心态失衡 进而引发社会问题[10] - 需要社会学家 经济学家和人文学者共同研究AI大幅提升生产力后的社会准备度[10]
高澜股份涨2.08%,成交额3.5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308.1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9 10:34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9日盘中股价上涨2.08%至31.42元/股 成交额3.56亿元 换手率4.24% 总市值95.91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2308.18万元 特大单买入1918.08万元(占比5.39%)/卖出2748.22万元(占比7.72%) 大单买入5830.90万元(占比16.38%)/卖出7308.94万元(占比20.54%)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55.85% 近5日下跌5.25% 近20日下跌1.87% 近60日大幅上涨81.20% [1] - 年内2次登上龙虎榜 最近8月19日龙虎榜净买入9810.67万元 买入总额6.09亿元(占成交额13.95%) 卖出总额5.11亿元(占成交额11.70%)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为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 [2] - 收入构成: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53.54% 高功率密度装置热管理产品32.78% 工程运维服务10.52% 其他3.15% [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18亿元 同比增长47.81% 归母净利润2293.15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1438.57%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9228.44万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3662.98万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3.70万户 较上期增加10.25% 人均流通股7343股 较上期减少9.30% [2] - 十大流通股东中:广发多因子混合(002943)持股1179.98万股(数量不变) 富国优化增强债券C(100037)持股301.04万股(增持121.04万股) [3] - 新进股东:诺安和鑫混合A(002560)持股200.00万股 富国新活力灵活配置混合A(004604)持股194.44万股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163.63万股 [3] - 广发瑞誉一年持有期混合A(014591)和中海优质成长混合(398001)退出十大流通股东 [3] 行业属性与概念板块 - 所属申万行业:机械设备-专用设备-其他专用设备 [2] - 概念板块涵盖:航天军工 核电 汽车热管理 核聚变 特高压等 [2]
上海电气跌2.01%,成交额21.3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7159.2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9 10:08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9日盘中下跌2.01%至9.25元/股 成交额21.36亿元 换手率1.80% 总市值1437.46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7159.20万元 特大单买入占比9.67%卖出占比13.57% 大单买入占比24.57%卖出占比24.01% [1] - 年内股价上涨14.06% 近5日涨12.39% 近20日涨5.11% 近60日涨26.37% [1] - 9月25日龙虎榜净买入7.59亿元 买入总额13.95亿元占比11.62% 卖出总额6.37亿元占比5.30%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70.44万户 较上期减少6.70% 人均流通股数量无变化 [2] - 中国证券金融持股2.12亿股(第五大股东) 较上期减少2039.46万股 [3] -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1.38亿股(第六大股东) 较上期增加699.12万股 [3] - 中证上海国企ETF新进第十大股东 持股4204.43万股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43.03亿元 同比增长8.89% [2] - 归母净利润8.21亿元 同比增长36.40%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99.73亿元 近三年未进行分红 [3] 公司基本情况 - 主营业务构成:销售商品81.52% 提供劳务9.43% 工程建造4.56% 其他业务4.49% [1] - 行业分类:电力设备-其他电源设备Ⅱ-综合电力设备商 [2] - 概念板块涵盖:光热发电 上海国资 核聚变 大飞机 智能交通等 [2]
华泰证券:适度向低位板块做切换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08:03
市场策略 - 节前避险需求下市场或偏向震荡 投资者可小幅调整仓位向低位板块做切换 [1] - 资金对具备产业趋势催化的板块关注度仍较高 可在主线内部做低位切换 [1] - 关注国产算力 港股科技等AI方向 [1] - 埋伏具备事件催化的核聚变 机器人主题 包括10月13日世界聚变大会和11月初特斯拉股东大会 [1] 中期配置 - 反内卷与产能拐点仍是中期视角下的配置重点 [1] - 关注基本面改善有迹象 估值和筹码性价比相对高的化工及电池的吸筹机会 [1] 消费布局 - 适度左侧布局大众消费 [1] - 自下而上选股是当前重点 [1]
国泰海通|机械:AI、核聚变迎催化,风电景气持续向好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9-28 20:34
机械设备行业指数表现 - 上周(2025/9/22-2025/9/26)机械设备指数涨跌幅为-0.87% [1] AI设备领域投资机遇 - 英伟达宣布对OpenAI最高1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OpenAI将利用英伟达系统建设至少10GW的AI数据中心,相当于400万-500万块GPU,约等于英伟达今年出货总量,是去年的两倍 [1] - 英伟达与阿里巴巴正式开展Physical AI合作,覆盖数据合成处理、模型训练、环境仿真强化学习及模型验证测试等实践环节 [1] - 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加快产业链闭环,带动AI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设备投资机会 [1] 核聚变领域进展 - 中国聚变公司于9月24日工博会首次公开亮相,展示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 [2] - 公司将在上海新建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四号”(HL-4),用以验证其在上海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 [2] - 受高温超导、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动,核聚变研发迎来新突破口,行业资本开支有望再升一个台阶 [2] 风电设备行业景气度 - 国内1-8月份全国风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84GW,同比增加24.24GW [2] - 据伍德麦肯兹预测,202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70GW,创历史新高 [2] - 未来5年内,全球年均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70GW,到2028年后进一步提速,并在2034年达到峰值200GW [2]
上海网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公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9-27 08:45
投资概况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人民币3000万元认购国科能研院兴富未来私募基金合伙企业60%份额 [2][5] - 基金总规模5000万元人民币 投资方式以股权投资为主 [6] - 交易未达董事会及股东会审议标准 不构成关联交易及重大资产重组 [3][8][10] 政策背景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以科技、产业等领域为重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5] - 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联合发布实施意见 提出到2027年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 到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 - 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被列为"人工智能+核电"典型应用场景 [5] 基金架构 - 普通合伙人为兴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累计管理规模超过110亿元 [11] - 出资方式均为现金货币 2025年10月31日前实缴50% [14][16] - 基金存续期限8年 延展期2年 [16] 投资策略 - 主要投资能源研究院核聚变产业链早期及成长期项目 配置成熟期项目 [6][16] - 重点投资可上市、并购或溢价转让的非上市公司股权 [16] - 能源院有限公司作为主要项目来源方协同技术判断 [15] 收益分配 - 优先返还合伙人累计实缴出资额 [17] - 支付有限合伙人年化8%单利优先回报 [17] - 剩余收益80%归有限合伙人 20%归普通合伙人 [17] 合作方背景 - 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为省级事业单位 依托4家科研单位联合共建 [11] - 能源院已发起设立及参股超过20家聚变产业链企业 [11] - 兴富资本深耕核聚变产业链 投资曦合超导等能源院领域企业 [11] 公司战略影响 - 投资有助于挖掘核聚变产业链软件、硬件等潜力赛道 [20] - 利用专业投资机构经验布局行业发展 [20] - 拓宽公司投资渠道 提高股东投资回报 [20]
四川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成果丰硕
中国发展网· 2025-09-26 17:36
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战略 - 四川省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举措,系统谋划并强力推进落地 [3] - 省政府出台“科创10条”政策,以“一事一议”方式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提供真金白银激励科研人员 [3] - 全省正加快打造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药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已产出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3] 成都国际前沿核聚变研究集群 - 在磁约束方面,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3] - 在惯性约束方面,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将实验验证世界首创的Z箍缩+局部点火聚变靶技术 [3] - 四川是全国唯一集聚磁约束、惯性约束全路径核聚变研究主流路线的省份,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屡创运行纪录,电子离子突破“双亿度”,标志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 [4] 甘孜世界海拔最高天文观测集群 - 在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高高原地区,建设多项科学指标居世界第一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全球最大综合孔径的圆环阵射电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设施 [5] - 该集群运用射电、红外、光学、紫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多种手段,覆盖从宇宙线观测到对日、对月观测等多对象 [5]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最亮伽马射线暴,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科技新闻 [5] 凉山全球最深深地科学设施集群 - 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建设世界最深、可用空间最大、综合条件最好的锦屏深地实验室 [6] - 实验室已集聚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10余个科研团队,形成粒子物理、宇宙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开放共享实验平台 [6] - 取得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国际领先的轻暗物质—电子相互作用直接探测结果等多项重大前沿科学成果 [6] 成都全国链条最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 - 以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为牵引,集聚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7] - 形成从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到中试验证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产业链,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牌照” [7] - 成功研发肿瘤mRNA疫苗、骨骼肌松弛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等多种创新药物 [7]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提升运行效能,支持设施沿链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7] - 大力促进设施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继续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四川 [7] - 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再布局一批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发挥其在汇聚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人才、产出原创成果、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