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云一体化

搜索文档
A股盘前市场要闻速递(2025-06-04)
金十数据· 2025-06-04 09:36
政务数据共享政策 - 国务院发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要求政府部门科学合理确定政务数据共享属性 不得擅自增设条件阻碍共享[1] - 有条件共享类政务数据需在目录中列明共享范围和使用用途 不予共享类需列明法律依据[1] 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 五部门联合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重点覆盖推广比例不高的县域城市[2] - 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入选下乡车型名单 活动将与充换电设施建设形成协同[2] 医疗器械贸易摩擦 - 欧盟拟限制中企参与医疗器械公共采购 商务部指其违反世贸规则并构筑贸易壁垒[2] - 中方要求欧方纠正错误做法 将采取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2] 资本市场监管 - 地方证监局向涉资本市场主体征集股市"小作文"线索 旨在整治网络"黑嘴"乱象[2] 慈星股份并购交易 - 慈星股份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顺义科技75%股份 现金支付比例不超40%[3] - 标的公司主营国防科技装备健康管理系统 交易后将助力公司切入国防科技行业[3] 联合光电产业整合 - 联合光电拟发行股份收购长益光电100%股权 标的公司主营手机及安防光学镜头[4] - 交易将增强公司加工制造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 双方存在产业协同效应[4]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 - 易明医药实控人高帆以6.62亿元转让23%股份予北京福好 实控人变更为姚劲波[5] - 帝欧家居控股股东筹划一致行动变更 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 股票4日起停牌[5] 医药产品研发进展 - 乐普医疗"童颜针"获NMPA注册批准 系聚乳酸面部填充剂 标志公司进入皮肤科领域[5] - 舒泰神注射用STSP-0601附条件上市申请获受理 用于血友病出血按需治疗[6] - 科兴制药提示多个创新药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 存在研发和审批不确定性[6] 股东减持计划 - 广康生化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6%股份 其中5%以上股东计划减持3%[6] 机器人及核聚变布局 - 精锻科技5000万元参股武汉格蓝若智能机器人公司 持股10%布局人形机器人供应链[7] - 厦门钨业为ITER等核聚变装置提供钨产品及部件 具备大尺寸钨材料精密加工能力[8] - 高澜股份为"人造太阳"EAST项目提供热管理产品 目前该业务占比很小[8] 金融机构设立 - 中信银行获准筹建信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注册资本100亿元 专注债转股及股权投资业务[9] 车联网战略合作 - 四维图新与阿里云签署战略协议 计划在大模型应用、辅助驾驶及车联网等领域合作[10]
华为交通智慧化军团总工程师鲁玉春:道路数字化与智慧化进程滞后于车端智能化发展,亟需强化路侧技术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1 11:56
智能网联及车路协同发展现状 - 智能网联及车路协同领域探索已超过十年 公司长期跟踪并加大车路云领域的研发投入 [1] - 行业仍处于"政策牵引—测试验证—规模商用"三阶段发展过程中 未来需解决诸多问题 [1] 技术发展不平衡与解决方案 - 新能源车结合自动驾驶技术近年发展迅速 但道路数字化与智慧化进程滞后于车端智能化 [3] - 公司正聚焦四大典型场景推动技术落地 包括城市道路智能信控 交通信号上车 自动泊车与园区接驳 重卡干线物流 [3] 具体技术应用场景 - 城市道路智能信控领域 通过联网化与智能化改造实现从单路口到片区 城市级的协同管控 [3] - 交通信号上车场景 实时传递高速封路 潮汐车道指引等信息 解决传统交通管控信息触达滞后问题 [3] - 自动泊车与园区接驳场景 与深圳交通合作开展机场至枢纽区域电动车自动接驳试点 解决地下车库泊车效率低等痛点 [3] - 重卡干线物流场景 依托路侧感知设备与5G网络实时传递匝道汇流 团雾天气等信息 辅助重卡车队编队行驶 [3]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 公司将以数字化 智能化技术优势为根基 纵向推动通信 感知 云控等技术融合 [3] - 横向贯通产业链生态 构建稳定的车路云一体化数字底座 [3] - 保持技术架构前瞻性与兼容性 适应未来多样化产品与需求 持续为智能网联行业注入技术动能 [3] - 推动交通行业从效率提升向全链条智能化转型迈进 [3]
国网沈阳供电:新型电力系统激活城市新质生产力
中国能源网· 2025-05-30 15:02
工业用电与数字化转型 - 2025年1-4月沈阳全社会用电量达154.6亿千瓦时,工业用电占比39.7%(61.45亿千瓦时),较历史峰值55%显著下降但仍为核心负荷 [1] - 沈鼓集团通过"沈鼓云"平台实现数字化工厂管理,生产流程依赖MES/EAM/QMS系统,5G+工业互联网技术保障精密部件(如叶轮)加工质量 [2][3] - 国网沈阳供电部署5G数智化配电网系统,可在75秒内自动隔离电力故障,保障高端制造企业供电稳定性 [4] 新能源转型与能效管理 - 北方重工利用25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光伏,年发电超2500万千瓦时,2024年向社会输送绿电1500万千瓦时,减碳14065吨 [6][7] - 国网沈阳联合政府建立"能效管理工作小组",为921家工商业用户完成新能源并网,构建负荷储备资源池 [6][7] - "电网负荷管理"系统实现政企协同,兼具电网稳定、能源转型和政企联动功能 [6] 智能网联与新型基建 - 大东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园联合26家企业及宝马完成东北首条"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计划拓展至红色文旅无人接驳专线 [8] - 盛京-滂江电缆隧道采用盾构技术,集成5G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四足机器人+无人机+红外监测实现地下30米智慧运维 [8][9] - 沈阳在新材料、生物医疗、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领域同步推进产业升级 [8]
从项目攻坚到生态赋能:一文看懂五菱汽车无人驾驶的进化密码
格隆汇· 2025-05-30 13:24
管理进化 - 2016年12月公司启动菱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定位为汽车产业专业化垂直型"双创"载体,聚焦汽车新四化、智能制造和汽车后市场领域,构建全流程创新孵化链条 [1] - 2018年低速无人驾驶项目获得10万元创新种子基金支持,成立项目组开始自主研发无人驾驶车辆,并逐步完善"产品研发-示范运营-制造-市场-售后"全流程管理架构 [2] - 2025年计划成立无人驾驶开发和运营科技企业,以公司化独立运营集中技术和创新资源 [2] 定位升级 - 2020年11月无人物流车在专用车厂投入使用,配备GPS定位系统、视觉传感器等实现工位精准配送 [6] - 自主研制出前后桥、EPB、EHB等核心底盘零部件及车规级线控底盘,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无人巡逻车、观光接驳车等10余种产品 [6] - 菱御2.0智能驾驶系统搭载三维立体感知系统和线控底盘,已交付柳钢集团和武汉理工大学用于接待、观光场景 [6] 场景突破 - 早期布局集中于厂区物流场景,后拓展至电网调峰、景区、商圈等多元场景,推出4款支持V2G技术的移动充电机器人 [8] - 移动储能充电车截至2024年底在南宁、天津等国内多地及台湾、东南亚、欧洲累计投放数百台,实现产值约2100万 [11] 资源重构 - 初期资源依赖公司单点导入,后引入蘑菇车联、摩菱科技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智能网联汽车 [15] - 线控底盘平台接入20余家生态伙伴,衍生出充电机器人等10余种车型,构建"线性底盘-整车产品-场景运营"产业生态 [15]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聚焦线控底盘及核心零部件、无人充电/物流/观光接驳场景,提升底盘品质并丰富产品谱系 [17]
L4产业链跟踪:头部Robotaxi公司近况跟踪
2025-05-29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自动驾驶、Robotaxi - **公司**: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滴滴、Uber、AutoX、百度、上汽集团、特斯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各地自动驾驶政策与运营情况 - **武汉**:政策最领先,率先推出全无人商业化收费,虽受中央关注后调整,但默许增加车辆投放和扩大区域覆盖,人车比已达 1:5,年底目标 1:10,计划将车辆从 800 台增至 3000 台,当地车辆日均收入约 300 元但未实现毛利转正 [1][7][8][27][28] - **北京**:推进车路云一体化,计划改造四环到六环路网,2026 年下半年实现 3000 平方公里覆盖,目前商业化牌照仅 20 个,放宽牌照发放可能性不大,众多知名企业在此运营 [1][10][11][12] - **上海**:计划 2025 年八九月份成立智驾集团统筹全市自动驾驶工作,浦东开放 32.6 公里路网全无人商业化收费但运营频率低,项目预计投资 200 亿用于车路云系统建设 [1][13][14][18] - **深圳**:已开放南山等区域无人驾驶运营,有望首个发放 L4 级别 Robotaxi 铁牌照,政策领先但试运行未完全落地 [1][4][19][20] - **广州**:对本土企业扶持大,但有地方保护限制,全无人商业化收费政策滞后 [3][4] - **重庆**:全国首个实现全无人商业化收费,但主要在永川区,未全市开放,后被武汉超越 [6] 公司运营与成本情况 - **运营车辆**:公司目前运营约 1500 台车,五代车约 360 台,六代车约 1140 台 [23] - **六代车成本**:落地成本约 20 万元,裸车 12 - 13 万元,智能化部分约 7 万元,主要使用昆仑芯片 [1][24][26] - **车辆毛利**:目前未转正,一天收入 300 元,总成本约 400 元,每天亏损 100 元左右,提高人车比和价格、降低人力成本可实现盈亏平衡 [27][28] - **下一代车型**:2026 年 6 月计划推出 R77 车型,目标成本 12 万元,通过整车和传感器降本实现 [1][31] 行业竞争与发展前景 - **技术水平**:小马智行领先约一年,Pony.ai 相当,文远知行稍逊,特斯拉技术路线不同且差距大 [36] - **市场格局**:Robotaxi 市场未来潜力巨大,大型平台型企业将占主导,滴滴和 Uber 等互联网企业有潜力,百度萝卜快跑不会成重资产公司 [2][38] - **发展前景**:未来五到十年前景广阔,中国移动出行渗透率低,Robotaxi 连接人与服务市场规模大 [43] 行业拐点与风险 - **行业拐点**:预计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是行业拐点,观察武汉运营转正和深圳发放 L4 铁牌情况 [2][45] - **风险点**:需关注安全事故风险,首例自动驾驶车辆致人死亡事件将影响整个行业 [50]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研发成本分摊**:自动驾驶领域研发成本分摊复杂,远期按 30 万台车分摊 2000 多名研发人员成本 [30] - **软件费用**:每辆车需支付 2 万元软件 license fee,未来可能财务处理使 RR RTT 项目无需支付 [35] - **临时牌照影响**:Robotaxi 使用地方临时测试牌照,有效期不超 6 个月,影响运营效率 [46] - **中央法规**:中央层面短期内难出台统一法规,主要依赖地方条例,30 多个城市正进行立法工作 [47][49]
中国智能商用车如何从产线到公路
经济观察报· 2025-05-28 18:45
技术发展与产品创新 - L4级无人驾驶商用车正式量产,由山西鹏飞集团、东风特汽及九识智能联合制造,采用纯电驱动,最长续航240公里,最大载重1.8吨,远超同类车型的100公里续航和800公斤载重 [1] - 创新的"无驾驶室"设计提升载货空间,配合云端智能调度系统,车队支持7×24小时连续运行,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显著提升 [1] - 全车搭载雷达及摄像头,可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有效规避人为疲劳或操作失误风险,提升车辆运行安全性 [2] 企业布局与商业化进展 - 小马智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500万美元(约5.38亿元),其中Robotruck服务营收4040万美元(约2.95亿元),占总营收一半以上 [3] - 小马智行成为全国首家获准开展编队自动驾驶跟随车主驾无人测试的自动驾驶企业,推动自动驾驶卡车大规模商业化 [3] - 卡尔动力拥有300辆自动驾驶车队,L4级自动驾驶大宗商品运输1亿吨公里,编队示范运营总里程突破1500万公里 [4] - 卡尔动力通过编队自动驾驶方式,最多可节省83%人力成本,最高节约油耗10%,每年每车节省数万元成本 [4] 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售量达56万台,今年前两个月销量7.9万台,同比增长51% [7] - 预计2025年中国L4级商用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智能商用车市场 [7] - 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为L4级智能重卡规模化应用提供政策支持 [8] - 四部委出台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解决新能源商用车上保险难题,优化产品服务供给 [8][9] 行业挑战与生态构建 - 现行法规政策滞后,自动驾驶车辆路权归属和事故责任认定缺乏法律依据,标准体系建设面临挑战 [7] - 智能商用车面临复杂路况下的"长尾"难题,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需要算法转型和端到端闭环构建 [10] - 车路协同落地受制于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产业链存在"数据孤岛"与"责任推诿"问题 [11] - 行业呼吁建立"数据联盟+责任共同体",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算法迭代和产业生态协同 [11][12]
破解万亿赛道商用密码 干线物流产业生态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6 16:28
干线物流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中国公路运输市场规模超过5万亿元,其中干线物流占比78%约3.9万亿元,规模远超同城物流和Robotaxi市场[3] - 2024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通知,首批20个试点城市名单出炉,推动自动驾驶干线物流进入小规模商用阶段[3] -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干线物流承担全国超七成货物运输量,是物流降本增效和降低事故率的关键技术方向[5] 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与成本效益 - 卡尔动力采用L4级混合智能编队方案(1辆领航车+多辆自动驾驶卡车),可节约83%人力成本和10%能源成本[7] - 卡尔动力累计实现L4级自动驾驶编队运营2000万公里,大宗商品运输2亿吨公里,成为首家安全验证里程过亿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公司[7] - 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架构通过超视距感知、红绿灯上车等功能提升安全与效率上限[7] 企业技术布局与商业化探索 - 挚途科技自建干线物流车队,开发车路协同产品、V2X通信协议等矩阵,在长春、苏州等试点城市部署[8] - 华为将干线物流列为车路云四大价值场景之一,牵头组建行业工作组并在新疆京新高速探索5G-A运营模式[8] -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发放26张干线物流牌照,测试里程达18.95万公里,计划加速车路云基础设施建设[9] 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创新 - L2级技术路线更易规模化但需平衡成本与效能,L4级编队技术具有颠覆潜力但受政策制约[10] - 当前商业模式以技术供应商为主,运力服务成为验证闭环关键,矿山等场景已形成客户主导的技术整合范式[10] - 市场渗透需突破中小散户壁垒,大客户及高附加值场景决定短期成败[11] 政策推进与行业生态构建 - 2024年后政策加速完善,无人化编队和跨区域运营实现破冰,政策覆盖广度成为规模化核心变量[11] - 行业倡议完善"蝴蝶模型"生态、加速路权管理机制、深化车路云协同创新、构建新型监管范式[11]
“AI+生活”已至 发展“堵点”如何打通
中国青年报· 2025-05-26 09:52
人形机器人进展 - 小鹏汽车机器人中心首席工程师陈晨屹展示人形机器人"Iron铁人"从静态展示到自主行走的进展 目标为实现量产并在多场景应用[1] - "铁人"机器人已具备步行穿梭和交互能力 未来重点提升稳定性与可靠性[1]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青年论坛探讨人形机器人技术难点与应用场景[1]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清华大学提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 通过多技术融合实现动态数据服务与协同决策[1] - AI技术将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并改变交通出行方式 需解决单家企业数据覆盖不全问题[2] - 需构建云控技术平台实现数据闭环和模型优化 推动自动驾驶快速发展[2] AI+政务应用 - 多地政府部署DeepSeek大模型 引入"AI公务员"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升级[2] - AI可提升政务信息处理效率 实现智能问答和政策精准推送[2] - 当前AI应用多停留在工具层面 需解决数据孤岛等问题实现与核心业务深度融合[2] AI+环境治理 - 清华大学提出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管模式 利用AI技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3] - 通过卫星遥感和AI技术建立新型环境监管体系[3] AI+教育医疗 - AI将改变教育模式 学生可能用AI答案质疑教师讲解 需重新思考教育定位[3] - 在医疗领域AI问诊可能挑战医生判断 但大模型认知能力仍存在差距[3] - 需提升多模态能力以激发AI产品价值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人才[3]
杭州移动全面彰显“潮一流”品牌典范
杭州日报· 2025-05-23 10:41
钱塘江畔,创新浪潮奔涌不息。 在杭州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推动成立杭州市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积极探索"车路云一体 化"应用场景实践,携手合作伙伴打造新型算力中心,累计承接算力规模近8000PFlops……杭州移动以 党建品牌"潮一流"为精神坐标,在数字经济主战场交出一份硬核答卷。 "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杭州移动推出'潮一流'党建品牌,为激扬勇立潮头、勇创一 流的力量,绽放杭州头雁风采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徐向 东说。 作为杭州市信息通信业的主导运营商,近年来,杭州移动紧扣中国移动创世界一流"力量大厦"发展 战略,积极助力杭州信息通信行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笃定前行。 "潮一流" 谱写"高标党建"杭州篇章 杭州移动把握时代要求,创新打造"潮一流"党委党建品牌,以品牌焕新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围绕五个"一流"目标推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绘就"潮一流"的精彩"画卷"。 "潮"一流的高标党建奋楫笃行。杭州移动搭建"1+N+X"潮系列品牌体系,打造了"潮暖移家"员工关 爱品牌、"领潮"学习品牌、"潮韵"廉洁宣教品牌、"潮青年"团青品牌等富有杭州特 ...
苏州力推“车路云一体化”
苏州日报· 2025-05-22 06:37
政策概述 - 苏州市发布《推动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加快"1030"产业体系建设和"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 [1] - 政策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1] - 政策包含4个部分20条内容,涵盖产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要素保障和生态完善等方面 [1][2][3] 产业集聚发展 - 对获评国家级、省级智能车联网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先导区、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奖励 [1] - 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可获得每年最高200万元支持,最多支持5年,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 [1] - 高新技术企业可获得市、县级市(区)联动最高100万元奖补 [1] -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获得最高300万元、100万元奖励 [1] 创新能力提升 - 苏州市创新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连续3年按研发投入10%给予补助,累计最高5000万元 [2] -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获得配套支持、最高2000万元、300万元奖励 [2] - 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支持 [2] 要素保障 - 支持头部企业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建设总投资20%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2] -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项目支持和200万元购房补贴 [2] 发展生态完善 - 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出租车、环卫、邮政、城市物流配送、港口等公共领域应用 [3] - 支持跨域道路测试互认互通和"车路云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 [3] 产业背景 - 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3] - 苏州市于2022年7月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