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

搜索文档
川大团队“解题式”科研:合成生物破局亚精胺量产|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6-26 16:52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 - 四川大学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微生物改造成高效"细胞工厂",探索亚精胺的生产和应用方式 [2] - 亚精胺被誉为"下一个千亿级生物活性分子",在抗衰老、心血管疾病预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 团队通过技术攻坚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探索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转化路径 [2] 亚精胺市场现状与技术瓶颈 - 亚精胺因抗衰老、神经保护等功效成为生物医药热点,被列为五大抗衰潜力成分之一 [3] - 传统小麦胚芽提取法纯度仅1%,化学合成成本高,导致国际市场被外企垄断,百克产品定价高达上万元 [3] - 行业面临代谢通路复杂、分离纯化成本高、产业化放大稳定性不足三大痛点 [3] 技术创新路径 -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酵母代谢网络进行模拟,大幅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 [4] - 通过多维组学分析发现支路代谢途径是产量限制的关键 [5] - 发现胞外分泌机制,找到能将亚精胺主动排出细胞的转运蛋白,提高杂质去除率 [5] - 新技术路径使纯化过程从"榨果汁"变为"接自来水",实现效率提升和能耗降低 [5] 产学研结合模式 - 团队深度参与企业市场需求,让本科生参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实践 [5] - 川大设立"生物质技术与工程"创新班,以项目制培养模式为产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5] - 高校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解决真实痛点 [5][9] 市场应用前景 - 亚精胺将成为撬动多个千亿级产业的支点,食品领域产品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7] - 医药领域针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适应症已完成动物实验 [7] - 麦肯锡报告显示,2030-2040年间生物智造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4万亿美元经济效益 [7] 政策环境支持 - 四川省将生物制造列为六大优势产业,全国18个省、市将"合成生物"写入"十四五"规划 [8] - 成都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热土,政策支持加速技术转化 [8] - 高校、企业、政策三方协作推动合成生物学发展 [8][9]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报告征集中!聚焦科技成果对接,8月20-22日宁波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6-25 20:35
会议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举办特色专场"生物制造青年论坛",聚焦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成果交流与产业对接 [2] - 会议时间为8月20日在浙江宁波举行,包含两场报告时段(13:30-17:30和19:00-20:30),席位限制30个 [6] 会议内容 - 青年论坛采用15分钟快速分享模式,重点展示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解决方案、成果转化可行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3] - 同期设置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专场,公开征集100个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领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进行现场展示 [6] 会议背景 - 该系列会议已连续三年(2022-2024)在宁波成功举办,2024年第三届会议获得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机构支持 [13] - 主办方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是生物基与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运营商 [11][20] 参与方式 - 高校和科研院所可申报青年论坛分享或科技成果展示,需通过扫码报名并选择参会形式 [4][5][6]
“微生物特种兵”治理工业废水有奇效
科技日报· 2025-06-25 09:13
高盐废水处理技术突破 - 高盐废水主要来源于化工厂生产过程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的采集与加工环节,含有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1]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合作构建了一种可同时降解五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VCOD-15,有效解决了传统微生物处理技术存在的"盐抑制效应"问题 [1] - 该菌株在48小时内对五种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超60%,其中联苯实现完全降解,甲苯、二苯并呋喃等复杂污染物降解率近90%,降解效能较天然菌株提升2至3倍 [4] 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 - 研究团队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了迭代自然转化法,将五个功能基因簇逐步整合到VCOD-2细菌基因组中,构建了覆盖单环到多环化合物的五条人工代谢通路 [3] - 构建的"微生物特种兵"VCOD-15可同时降解联苯、苯酚、萘、二苯并呋喃和甲苯五种典型芳香类有机污染物,降解底物范围广泛 [3] - 该技术平台实现了从代谢通路的挖掘、设计到复合污染物降解菌株构建的全流程,转化效率较自然界微生物提升数倍 [2][5] 实际应用表现 - 在盐度高达102.5克每升的氯碱废水中,VCOD-15仍能保持活性,突破了传统菌株"遇盐即失活"的瓶颈 [4] - 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该菌株能在12小时内完全去除高浓度污染物,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残留量在48小时内降至2%以下 [4] - 该菌株在复杂微生物群落中占比稳定在40%以上,展现出强大的环境竞争力 [4] 技术平台发展前景 - 该平台支持菌种功能的持续升级,应用范畴可突破污染物降解领域,向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高值化合物细胞工厂构建等合成生物学前沿领域延伸 [6] - 技术有望为高盐废水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微塑料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提供全新的生物解决方案 [5] - 该成果推动了环保产业从末端治理走向生物智造升级,将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现 [6]
独家专访 | 二十年磨一剑!他打破PHA成本困局,携万吨级技术回国圆梦!
DT新材料· 2025-06-24 23:32
文章核心观点 - 宜可生物创始人林理坪博士通过使用水黄皮油作为原料和专利菌种,大幅降低PHA生产成本,目标是使其能与石油基材料竞争 [3][6][27][36] - PHA相比PLA/PBAT具有显著性能优势,包括耐高温、海洋降解等特性,但高成本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 [6][7]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原料价格波动挑战,美国Danimer公司因原料涨价和订单取消导致破产,显示传统路径的脆弱性 [7] - 宜可生物采用"换道超车"策略,避开传统糖基路线,选择非食用油水黄皮油,转化率可达80%,成本比糖基PHA低30-50% [9][27][36] 创业背景 - 林理坪博士2005年起专注PHA研发,2008年在马来西亚创立Ecopha公司,曾获国家级创新奖项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 [10][11][12] - 2015年Ecopha计划在中国建设15万吨PHA产线,但因不可抗力搁浅,使中国PHA产业化延迟10年 [20][21] - 林理坪在澳大利亚主导成立生物塑料创新中心,获政府1600万澳元资助,但认为中国更适合产业化 [23][24] - 2025年林理坪回国创立宜可生物,将全职投入公司运营,放弃澳大利亚学术职位 [26] 原料降本 - PHA生产成本中原料占比超50%,传统糖基路线转化率仅30%,而油基路线可达80%以上 [27] - 水黄皮油满足五大标准:价格仅为棕榈油一半、非食用油、产量充足、转化率高、具碳汇潜力 [35][36] - 水黄皮树可在贫瘠土地生长,避免"与粮争地",澳大利亚年产量已达15万吨,中国广西广东适合种植 [30][35] 技术储备 - 宜可生物已完成水黄皮油PHA的实验室和中试验证,设计万吨级产线工艺包,拥有全球首个PCT专利 [37] - 初期聚焦高利润医疗市场,澳洲医疗废塑料年产量125万吨,产品认证周期仅9-12个月 [38] - 计划2026年建成中试线,2028年实现万吨量产,年替代1.5-2万吨石油基塑料 [38] - 改性PHA可与PP/PE实现"无缝切换",已与医疗耗材领军企业合作完成产品验证 [38] 行业现状 - PLA/PBAT因性能缺陷(耐热性差、依赖工业堆肥)难以替代PP/PE等传统塑料 [6] - 全球PHA市场预计2030年达3.67亿美元,产能5年内将翻10倍,但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 [6] - 2024年PBAT行业开工率不足20%,显示可降解材料领域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6] - 美国Danimer公司因菜籽油价格上涨30%及订单取消,于2025年破产并被收购 [7]
金河生物(002688):兽用金霉素龙头,疫苗助力新风起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4 19:2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金河生物,给予“买入”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金河生物是兽用金霉素龙头,2025 年下游养殖盈利改善驱动需求回暖,公司有望受益行业景气改善;新建产能释放巩固金霉素规模和成本优势,猪用、反刍疫苗与宠物板块业务拓展打开新增长空间,看好公司“兽药 + 疫苗”两翼齐飞,未来成长可期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金河生物:兽用金霉素龙头,疫苗业务添增量 - 金河生物成立于 1990 年,是兽用化药金霉素预混剂全球领军者,业务涵盖兽用化药、动物疫苗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动物保健综合产品业务 [17][21] - 公司发展历程是业务拓展过程,历经收购布局兽用疫苗、战略布局非洲猪瘟疫苗等阶段,2024 年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展合成生物学合作 [18] - 2018 -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 CAGR 达 6.45%,2025Q1 营收 6.3 亿元,同比 +20.35%;利润受行业政策和下游养殖影响有波动,2025Q1 归母净利润 0.51 亿元,同比 +13.23% [6][25] - 2024 年兽用化学药品业务营收占比超 52%,农产品加工业务占比 24.5%,兽用疫苗业务规模稳步增长,2020 - 2024 年营收 CAGR 达 6.37% [30] 动物保健:关注下游盈利改善驱动景气复苏 兽用化药与生物制品:化药集中度提升中,疫苗销售市场化加速,契合下游规模化需求 - 动物保健品分兽用生物制品、兽用化学药品及中兽药,2023 年中国兽药市场规模 696.51 亿元,兽用化药规模占比超 68% [33][35] - 兽用化药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2019 - 2023 年抗微生物、抗寄生虫药销售额占比超 80%,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低,但养殖规模化驱动产品需求“高端化”,中大型企业占比超 52%,行业集中度或提升 [39][41][49] - 兽用生物制品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进入市场化销售时代,养殖规模化带来“提档升级”需求,头部企业与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加深,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通过产品迭代更新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突破重围 [56][57][58] 关注 2025 年下游养殖盈利改善,兽药、疫苗需求有望复苏 - 动物保健需求受下游养殖盈利与规模影响,2025Q1 养殖存栏增加、养殖场户盈利,兽用疫苗批签发数同环比增长,动保企业业绩改善 [60][61] - 2025 年下半年下游养殖盈利有望延续,前期产能增加和生产效率提升使生猪供给增加,猪价或强于预期,养殖场户有望盈利,驱动疫苗、兽药需求复苏 [69][71] “兽药 + 疫苗”两翼齐飞,突破新领域新产品 与高校开展战略合作,研发创新驱动增长 - 公司重视研发创新,有 38 项技术发明专利授权,兽用化药专注金霉素研发,兽用疫苗建立两大研发中心和四大核心技术平台 [74] - 2024 年公司与上海交大合作,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开展合成生物产品开发等项目 [75] 兽用化药:成本优势突出,龙头地位稳固 - 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饲用金霉素生产厂商之一,金霉素作为替代兽药产品市场空间广阔,具有抗菌谱广等优点,使用剂量、渗透率和场景有望提升 [77][78][83] - 金霉素市场呈双寡头格局,公司产能规模领先,占比近 70%,2025 年预计销量折合金霉素约 10 万吨 [88][90] - 公司新工厂自动化程度高,具备区位优势,原料和能源成本低,研发高产菌种,利用业务协同降本,销售网络完善,出口占比超 70%,海外销售有望量价齐升 [93][96] 兽用疫苗:核心单品持续推进,战略布局非瘟与宠物疫苗 - 公司通过并购进军兽用疫苗领域,有四大生产基地、两大研发中心和四大核心技术平台,16 个疫苗产品上市销售,在研和申报产品超 20 个 [100][103] - 猪用疫苗中蓝耳疫苗市占率领先,2024 年金河佑本批签发近 4000 万头份,连续两年居国内第二,灭活苗占比行业第一;全球首个蓝耳嵌合疫苗佑蓝泰具有一针两防等优势;海外平台猪用疫苗产品增长潜力大;公司战略布局非洲猪瘟疫苗,生产线建设推进 [105][108][116] - 反刍疫苗中布病疫苗佑布泰采用稀缺菌株 BA0711,具有安全性高等优点,产能充足,市场认可度高,预计销售量快速增长;公司还布局了猪伪狂犬等新兽用疫苗产品 [119][123][125] 宠物药品与疫苗蓄势待发,布局蓝海市场 - 公司 2019 年成立宠物事业部,2024 年加大推进力度,以“艾宠易”为品牌,投入销售 8 个保健产品和狂犬疫苗 [126] - 宠物业务采用“双品双线”模式,2025 年预计获批 3 个产品,猫四联灭活疫苗在研究中;线下深耕渠道,线上多渠道推广品牌 [128][130]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营业收入 27.22/31.37/36.28 亿元,同比 +14.8%/+15.2%/+15.6%;归母净利润 1.78/2.63/3.41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27X/18X/14X,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若给予 2026 年行业平均 PE 水平,对应目标市值 59.7 亿元,较当前市值涨幅空间 24.8% [7]
4200万!上海将资助18个合成生物项目!有哪些单位和专家?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6-24 16:25
上海市2025年度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立项 - 上海市科委资助18个合成生物学项目,总金额4200万元,其中2025年拨款3210万元 [1] - 项目涉及领域包括高通量核酸合成、AI驱动的细胞工厂设计、生物基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3][4][5][6][7] - 项目实施周期均为3年(2025年8月-2028年7月) [4][5][6][7] 重点立项项目 - 迪赢生物承担"基于喷墨打印微阵列芯片的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长片段核酸合成"项目 [4]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承担"高通量长片段DNA酶促合成系统研发"项目 [4] - 柯泰亚生物承担"AI驱动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智能设计与敏捷验证"项目 [5] - 肆芃科技承担"高价值细胞工厂智能设计系统的创建与应用"项目 [5] - 璞然维生物承担"农林废弃物生物合成菌丝体皮革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5] 参与单位 - 企业参与方包括迪赢生物、百福安生物、柯泰亚生物、肆芃科技等14家企业 [3][4][5][6] - 高校及科研机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 [6][7]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7]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绿色化工、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四大应用领域 [7]
浙大于洪巍/叶丽丹组:高产维生素A酿酒酵母菌株构建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6-24 16:25
维生素A生物制造技术突破 - 浙江大学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系统性改造酿酒酵母,提升维生素A生物合成产量,突破传统化学合成法的局限性[1] - 研究聚焦转运系统、能量代谢和前体供应网络三大维度进行工程化改造[1][3] - 改造后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视黄醇产量达727.30 mg/L,碳转化率达到7.62%,创下新高[4] 关键技术突破点 - 转运工程策略:筛选出PDR家族蛋白促进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的合成与分泌,解决产物积累问题[2] - 能量代谢优化:过表达FZO1和MGM1促进线粒体融合,引入Vgb提升ATP水平[3] - 前体供应增强:强化乙酰辅酶A供应,解除产量瓶颈[3] 研究成果数据 - 视黄醛产量达638.12 mg/L,胞外比例高达98.7%[4] - 视黄酸产量达106.75 mg/L,均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摇瓶产量[4] - 多维改造策略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3][4] 行业应用前景 - 为高值脂溶性产物的绿色制造提供可借鉴的工程化范式[6] - 微生物细胞工厂有望成为未来生物制造主力军[6] - 技术突破将推动维生素A在健康、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1][6] 相关行业活动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聚焦AI+生物智造等热门赛道[8] - 大会涵盖绿色化工、未来食品、美妆原料等应用领域[8] - 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规模化[8]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项目立项
快讯· 2025-06-24 13:55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6月23日发布关于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项目立项的通知。根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发布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沪科指南〔2025〕8号)要求,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立项公示等程序,现对《基于喷 墨打印微阵列芯片的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长片段核酸合成》等18个项目予以立项,市科委资助4200万 元,其中2025年拨款3210万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 ...
海正药业进军新赛道 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百舸争流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4 13:08
合成生物学行业概况 - 合成生物学通过工程化设计改造生物系统,使微生物成为"活体工厂"生产药物、能源、材料等,具有颠覆性潜力 [1]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60亿美元,预计2032年增至1380亿美元,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27% [1] - 中国90%以上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下游应用环节,其中88%涉及医药健康领域 [4] - 行业面临实验室成果转化难(0-1阶段)与规模化成本高企双重挑战,部分企业因价格战陷入亏损(如Amyris 2023年破产) [5] 海正药业战略布局 - 2025年成立合资子公司澐生合成,并建立"浙工大-海正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加速切入合成生物赛道 [1] - "合成生物+"战略覆盖保钙壮骨、保肝护肝、心血管、医美大健康等领域,依托55年微生物发酵技术积累实现技术迁移 [4][5] - 投资1.7亿元建设柔性生产线(8月投产首款骨健康产品),支持多技术平台模块化组合以实现快速生产响应 [7] - 采用"长期主义"发展理念,强调制造能力与创新并重,通过产业化经验降低规模化生产中的品质损耗 [6][7] 长三角产业生态 - 上海形成"一核两翼"格局(浦东创新核心+金山/宝山制造承载),张江药谷聚集300亿市值凯赛生物等全生态企业 [10][11] - 台州凭借完整化学药产业链(126家规上医药化工企业)和制造优势,支持海正等企业差异化竞争 [8][9] - 常州打造"一城三园"合成生物港,聚集72家相关企业(32家高新企业);无锡通过发酵工业基础降低透明质酸成本至数百元/公斤 [12] - 长三角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初具规模,串联三省一市资源,年产值近千亿元且持续扩张 [13] 技术突破与市场前景 - 海正药业曾凭酶法合成技术获国家发明奖,相关经验可迁移至合成生物领域 [5] - 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60%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实现,行业长期增长空间明确 [13]
院士专家齐聚 共探合成生物产业新路径
消费日报网· 2025-06-24 10:51
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发展大会概况 - 2025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在江苏宜兴举行 主题为"发展合成生物 培育未来产业" [1] - 参会人员包括8位两院院士 近60名特邀报告专家及400名学者与产业界代表 [1] - 大会聚焦合成生物学战略布局 前沿技术 产品开发 市场趋势 政策法规等议题 [1] 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潜力 -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制造关键技术 在生物医药 食品化妆品 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1] - 通过重构生产路径促进安全 高效 高质量和低碳转型 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1] 产业发展建议与战略方向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大投入 推动高校 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2] -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链合作形成集群效应 推动跨产业融合应用 [2] -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 完善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 [2] - 完善政策生态体系 政府部门需在税收优惠 财政补贴 项目支持等方面提供扶持 [2] 高校与机构参与情况 - 江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 [2] - 大会承办单位包括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未来食品科学中心等6家机构 [3] - 协办单位包括江西富祥药业 安琪酵母等6家企业与研究机构 [3] 会议成果与专题讨论 - 设立合成生物青年学者论坛和3场专题分论坛 [3] - 专题内容涵盖微生物代谢 蛋白质工程 微生物组学 合成生物学与产业发展等前沿领域 [3] - 多维度探讨前沿科技 分享科技成果 助力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