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健信超导IPO:不是取消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就OK
搜狐财经· 2025-10-20 06:54
IPO审核进程 - 公司IPO申请于2025年5月9日获受理,将于2025年10月21日接受上交所上市委审议,进程顺利,耗时不足半年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主营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核心部件,产品包括超导磁体、永磁体和梯度线圈,占MRI设备核心部件成本约50% [3] - 公司是全球磁共振行业排名第一的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2024年在MRI超导磁体领域全球市占率4.2%,位列全球第五、国内第二 [3] - 公司永磁体业务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61%,位居行业第一 [3] 募资项目调整 - 公司最初计划募资8.65亿元,后于2025年10月14日更新的招股书中取消9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募资总额调整为7.75亿元 [3][4] - 调整后募资投向为: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拟投入2.75亿元)、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拟投入2.6亿元)、新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拟投入2.4亿元) [5]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稳步增长,营业收入从2022年3.59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2.52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3463.5万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3191.84万元 [6] - 公司毛利率显著低于同行,报告期内毛利率在19.56%至24.94%之间,约为同行可比公司平均水平(45.17%至47.41%)的一半 [6][7] 研发与费用投入 - 公司研发费用率远低于同行,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在5.42%至6.65%之间,不足同行可比公司平均水平(14.41%至18.36%)的一半 [8][9] - 公司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也显著低于同行,销售费用率报告期内最高为1.24%,不到同行平均水平(9.31%至14.40%)的十分之一 [9] 产能与市场消化 - 公司超导产品销量从2022年181台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159台,现有超导磁体产能为300台/年 [10] - 募投项目将新增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和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产能,总产能预计将达到1500台/年,较现有产能新增1200台 [10] - 公司预测2027年销量达900台,2029年达1500台以消化新增产能,但该预测的有效性面临市场质疑 [11]
数据折射资本市场助力科创实践轨迹 强化枢纽功能 A股含“科”量跃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06:29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成效 -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至31.6% [1] - "十四五"期间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超52.4万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累计发行1.77万亿元 [1] - 截至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科创板及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创业板上市公司 [1] 资本市场结构变化与"科技叙事"逻辑 - "十四五"期间IPO金额前三行业为半导体、硬件设备和电气设备,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过半 [2]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已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 [3] - "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活跃,案例包括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重组、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思瑞浦与创芯微整合等 [3] 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工具创新 - 推出科创债ETF、编制科技创新指数、落地数据中心等领域REITs,截至8月底公募REITs产品累计注册79只,募集资金近2000亿元,市值突破2100亿元 [4][5] - 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自2021年3月推出后累计发行1.77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非金融公司债券托管面值超17万亿元 [4] - REITs底层资产预计将拓展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绿色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 [5] 耐心资本与中长期资金投向 - 截至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创业投资基金投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55%、54%、21% [6] - 截至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增长47% [6][7]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股权投资围绕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7] 未来政策与发展方向 - 政策有望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生态 [1] - 一级市场将完善长期资本制度安排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二级市场将完善"长钱长投"制度体系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 [8] - 证监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2]
北京让创新生态“有风有水有阳光”
经济日报· 2025-10-20 06:08
10月16日至10月18日,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投资人、 科研工作者共赴这场创新创业盛会。 "HICOOL大赛获奖项目赛后融资总额已突破500亿元。"北京海高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红 立说,近年来,HICOOL不断优化国际化创业环境,从签证便利、知识产权保护,到国际人才社区和融 资服务体系的完善,让创新生态"有风、有水、有阳光"。 HICOOL不仅是北京的舞台,更是全球创业者的中国之约。如今,它的影响力延伸至167个国家和地 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通过HICOOL了解中国、选择北京。 北京璟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马恺是HICOOL 2025大赛海外组一等奖获得者。在国 外求学、创业的13年间,他始终专注于用前沿生物材料技术攻克药物递送的关键瓶颈。让他下决心回国 创业的,是大学时期的好兄弟——HICOOL首届大赛一等奖得主胡森。 这是HICOOL走过的第六个年头。自2020年创办以来,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点燃全球创业者热情。如 今,它已成长为一场多元融合的"全球创业者嘉年华",成为北京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生态之都的生动注 脚。 今年,HICOOL ...
强化枢纽功能 A股含“科”量跃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04:13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成效 -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至31.6% [1] - "十四五"期间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超52.4万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累计发行1.77万亿元 [1][3]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 [1][5] 股票市场融资与结构变化 - "十四五"期间IPO金额前三行业为半导体、硬件设备和电气设备,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过半 [2]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 [2] - 市值前50名公司中的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2] 并购重组与政策支持 - "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活跃,案例包括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思瑞浦与创芯微整合等 [2] - 新"国九条"、"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密集释放积极信号,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3] - 证监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1] 金融产品与工具创新 - 推出科创债ETF,编制科技创新指数,落地数据中心等领域REITs,产品端持续提升与科技创新的适配度 [3][4] - 公募REITs产品累计注册79只,募集资金近2000亿元,市值突破2100亿元,底层资产有望拓展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兴领域 [4][5] - 科创债发行节奏加快,存量规模占比显著提升 [4] 资金流向与长期资本入市 - 截至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创业投资基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在投本金占比为54% [5] - 截至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末增长32% [6]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6] 未来展望与制度完善 - 展望"十五五",政策有望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生态 [1][7] - 一级市场将通过完善长期资本制度安排,引导投资机构提升投资耐心,破解"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融资难题 [7] - 二级市场将完善"长钱长投"制度体系,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推进公募基金改革 [7]
HICOOL 2025:前沿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北京商报· 2025-10-19 23:40
峰会规模与参与度 - 峰会参观人数突破5万人次 [1] - 展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1] - 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数量首次实现“双破万” [1] 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特点 - 大赛从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中评选出200个获奖项目,包括12个一等奖、36个二等奖、68个三等奖和84个优胜奖 [3] - 获奖项目以硬科技为主,例如一等奖企业智平方科技的核心产品AlphaBot系列机器人搭载了全栈自研的GOVLA大模型,具备34个自由度的全身协同能力 [3] - 大赛赛道从7个拓展至12个,其中集成电路赛道参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07% [4] 前沿科技成果展示 - 往届获奖企业亮亮视野推出第二代AR翻译眼镜Leion Hey2,支持100多种语种及口音,翻译准确率最高达98% [4] - 获奖企业VAST的AI 3D大模型已服务超400万全球专业开发者,并有超700家大型企业客户采用其技术解决方案 [7] 展区设置与资源对接 - 峰会首次设立世界一流高校展区,形成“高校科研+技术转移+产业对接”三位一体模式 [5][6] - 专设标杆孵化器、特色产业园区、国际人才服务和国际创投机构展区,强化创新成果与市场资本的精准对接 [7] - 高校人才参赛踊跃,项目通过接触市场更趋“接地气” [6] 项目落地与商业化成效 - 赛事评审机制更侧重项目落地能力 [7] - 获奖企业获得更多投资者关注和合作资源,例如VAST公司赛后获得主动联系的投资人 [7][8] - 过去六年,HICOOL平台培育出1家上市公司、16家独角兽企业和197家“专精特新”企业,赛后新融资额超500亿元 [8]
一周快讯丨四川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招GP;湖北落地百亿产业母基金;南京溧水区新增产业发展母基金
FOFWEEKLY· 2025-10-19 12:20
母基金设立动态 - 本周四川、上海、江苏、湖北等多地宣布母基金落地或招募GP,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命健康、智慧农业、集成电路、光通信、激光、智能终端等硬科技领域[2] - 上海近期成立多只千亿基金群,珠海与武汉国资联手成立百亿母基金[3] - 深圳、南昌、上海、苏州、绵阳、济南、长沙等地均有基金宣布设立或落地,主要聚焦半导体、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新材料、AI、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3] 四川省基金进展 - 成都未来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完成工商注册,规模44亿元,近期将扩大至69亿元,由成都交子金控集团相关公司出资设立[4] - 四川省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50亿元,公开遴选第三批子基金管理机构,基金不低于70%用于设子基金,对单一子基金出资不超过40%[5] - 成果转化基金子基金按投资阶段划分规模与投向:创投期子基金规模不低于5亿元,70%投向产品市场接受度较高、设立7年以内的科技型企业;天使期子基金规模不低于3亿元,70%投向产品初步推向市场、设立5年以内的企业;种子期子基金规模不低于1亿元,70%投向技术开发阶段、设立3年以内的企业或项目[6] 江苏省基金进展 - 南京溧水产业发展基金完成备案,规模30亿元,聚焦区内主导产业“两新两智”(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慧农业)核心赛道[7] - 基金采取“市场化合作+精准投资”策略,通过设子基金和直跟投扩大影响,新基金设立后溧水区产业基金矩阵总额增至180亿元,此前两大引导基金旗下7只子基金已累计投资项目90个[8] 跨区域合作基金 - 湖北江城华发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次实缴,总规模100亿元,首期10亿元,由珠海科技产业集团与武汉等地国资共同发起,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光通信、激光等硬科技领域[9]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投资基金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是全国首支跨省域财税分享基金,地方级财税收入由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按同等比例分享,重点赋能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领域[29][30] 上海市基金生态 - 上海国投公司在生物医药产业周签约10家GP,持续推进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建设,2024年成立规模225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2025年成立规模150亿元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10] - 截至2025年10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与未来产业基金已合计投决生物医药子基金近60亿元,市场化遴选18个子基金,放大倍数近6倍,生物医药母基金还认缴并购基金22.5亿元[11]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2025年上半年达5005.66亿元[12] - 闵行区成立规模100亿元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基金”,覆盖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大领域,拟投资25个项目,未来三年将出资百亿元组建四大板块基金矩阵[13][14] - 四大板块基金包括:战略性投资基金首期10亿元、新质领航基金首期1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首期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首期15亿元,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集群[14][15] - 闵行区已累计参投子基金逾百支、投资项目超2000个,撬动社会资本过千亿,并发布“金融四条”和“科创十条”政策,对获投资的科创企业按实际投资额1%给予奖励,最高30万元,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可低至1.5%[13][15] - 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有股权创投管理人1707家,管理基金产品9167只,管理规模2.31万亿元,科技贷款余额2.33万亿元,同比增长7.75%[16] 其他地区基金设立 - 湖北省咸宁长证高新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总规模30亿元,由咸宁高投集团与长江证券旗下长江成长资本联合发起,出资结构为咸宁市认缴15亿元、湖北省引导基金认缴7.5亿元、长江成长资本认缴7.5亿元,重点聚焦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17] - 基金采用“直投+子基金”策略,直投端已与5家企业达成2亿元投资意向,子基金端签署20亿元合作协议[18] - 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赛米基金)揭牌,首期规模50亿元,重点投向算力芯片、存储、光电子、传感器及关键设备材料等领域,管理人为深创投和深重投下属企业,存续期10年[22] - 苏州新创未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成立,出资额171.5亿元,由苏州创新投资集团等国资企业共同出资[31][32] - 绵阳科技城工融九洲股权投资基金完成注册,首期规模10亿元,是西部首支地市AIC股权投资基金,由工商银行绵阳分行和九洲投资控股集团联合组建[33] - 济南产发民生基金完成备案,规模10亿元,重点围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链投资,其所在的济南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园已吸引天岳先进材料等企业聚集[34] - 长沙开福区科创谷青年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总规模5亿元,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等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35] - 中葡经贸发展基金成立,总规模10.01亿元,由横琴引导基金与深合投资等出资,中金资本担任管理人,重点投向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中医药等重点产业[26] 机构与校企合作 - 香港科技大学联同港投公司与戈壁创投成立“Gobi-Redbird Innovation Fund”,重点培育科大孵化的早期初创企业,已锁定3间初创,目标组合15-20家企业,目标回报率20%[19][20] - 戈壁创投已投资30家本地大学衍生企业,投入超6000万美元[21] - 上海交大旗下基金管理人与芜湖鑫园建投共同出资成立芜湖上交思源科创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亿元,重点投资电子电器、新材料、先进制造、AI软硬件等赛道,其中鑫园建投认缴4000万元占比40%[24] - 基金将聚焦新材料、智能机器人、AI软硬件三大方向,发挥“基金招商”杠杆作用[25] - 江钨矿业基金在南昌设立,规模50亿元,由国开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省属国企共同出资,将聚焦海外优质资源并购,优先布局非洲、中亚等资源富集区[28] - 片仔癀子公司片仔癀投资拟认缴出资2亿元参与设立中金医疗基金,该基金目标规模10亿元,主要投资医疗大健康方向,包括中医药、生物医药等产业[36]
GDP更新!我国50强城市排名出炉:西安增速12.21%,大连逆袭唐山,沈阳约4300亿!
搜狐财经· 2025-10-19 09:30
2025年上半年GDP50强城市总体格局 - 2025年上半年GDP超万亿城市达到9个,包括上海(26222.15亿元)、北京(25029.2亿元)、深圳、重庆、广州、苏州(13002.35亿元)、成都(12108.21亿元)和杭州(11302.72亿元)[3] - 从增速看,西安以12.21%的增速领先,杭州(11.5%)、沈阳(10.76%)、大连(9.01%)等城市表现亮眼,而天津(3.09%)、榆林(-0.55%)增速相对滞后[3] - 城市位次发生变动,大连超越唐山,沈阳跻身前32名,西安升至第22位,显示出区域发展的动态平衡[3] 主要城市GDP数据表现 - 上海市2025年上半年GDP为26222.1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5066亿元增长1156.15亿元,名义增长率为4.61%[4] - 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GDP为25029.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3723.8亿元增长1305.4亿元,名义增长率为5.5%[4] - 深圳市2025年上半年GDP较2024年同期的17302.22亿元增长1020.04亿元,名义增长率为5.9%[4] - 重庆市2025年上半年GDP为15929.5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5215亿元增长714.58亿元,名义增长率为4.7%[4] 新万亿梯队及高增长城市表现 - 苏州市2025年上半年GDP为13002.3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2059.4亿元增长942.95亿元,名义增长率为7.82%[5] - 成都市2025年上半年GDP为12108.2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1152.14亿元增长956.07亿元,名义增长率为8.57%[5] - 杭州市2025年上半年GDP为11302.7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0137亿元增长1165.72亿元,名义增长率为11.5%[5] - 武汉市2025年上半年GDP为10592.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9975.19亿元增长617.61亿元,名义增长率为6.19%[5] 西安经济增长驱动因素 - 西安上半年GDP达6358.16亿元,增速为12.21%,其发展引擎为"硬科技"与"文旅"双轮驱动[8]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5%,高校科研成果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加速转化[9] - 文旅产业持续发展,上半年旅游收入增长超20%,兵马俑、大唐不夜城等IP带动消费热潮[9] -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加密,"米"字形高铁网提升物流效率与对外开放度[9] 大连经济增长驱动因素 - 大连以4647亿元GDP、9.01%增速实现逆袭,其沿海区位是核心优势,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增超15%[10] - 产业结构多元化,在装备制造(如船舶重工的高端海工装备)、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发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产业增速超12%[10] - 对比唐山的钢铁单一产业结构,大连产业韧性更强,中德装备园、中日生态城等合作平台吸引外资项目落地[10] 沈阳经济增长驱动因素 - 沈阳以4293.23亿元GDP、10.76%增速跻身前32位,工业底蕴深厚,在装备制造升级和数字经济领域持续突破[13] -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11%,沈阳机床的智能产线、新松机器人的全球布局取得进展[13] - 东北振兴战略的资金倾斜与营商环境优化,吸引了京东、华为等企业布局区域总部[13] -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交通一体化建设,如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路网,加速了要素流动[13]
HICOOL 2025|串起资源链 前沿科技成果落地加速
北京商报· 2025-10-18 22:54
峰会规模与参与度 - 峰会参观人数突破5万人次 [1] - 峰会举办第六年,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数量首次“双破万” [1] - 展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1] 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特点 - 大赛从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中评选出200个获奖项目,包括12个一等奖、36个二等奖、68个三等奖和84个优胜奖 [3] - 获奖项目以硬科技为主 [3] - 一等奖企业智平方科技的核心产品为基于Alpha Brain正向研发的AlphaBot系列轮式可升降人形机器人 [3] - AlphaBot 2搭载全栈自研的GOVLA大模型,具备360°X 360°全域感知和34个自由度全身协同能力 [3] 赛道设置与项目增长 - 大赛赛道从7个拓展至12个,集成电路、量子信息、5G/6G等子赛道升级为一级赛道 [4] - 集成电路赛道参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07% [4] - 往届获奖企业亮亮视野推出第二代AR翻译眼镜Leion Hey2,支持100+语种及口音,翻译准确率最高达98% [4] 展区设置与高校参与 - 峰会设置A1馆和B1馆两大场馆,涵盖九大展区,包括首次设立的世界一流高校展区 [5] - 高校展区汇聚京港澳和国际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形成“高校科研+技术转移+产业对接”三位一体模式 [5] - 香港中文大学向HICOOL平台推荐的参赛项目数量和质量提升,项目通过接触市场越来越“接地气” [5] 成果转化与资本对接 - 峰会策展理念围绕“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生态之都”,侧重创造价值与项目落地 [6] - 专设标杆孵化器和特色产业园区展区、国际人才服务展区和国际创投机构展区,重视创新成果与市场资本精准对接 [6] - 赛事评审机制调整,更侧重考量项目是否能落地 [7] 企业商业化进展与融资成果 - 一等奖企业VAST的AI3D大模型已服务超400万全球专业开发者,超700家大型企业客户采用其技术解决方案 [7] - 过去六年,HICOOL培育产生1家上市公司、16家独角兽企业和197家“专精特新”企业,赛后新融资额超500亿元 [8]
科创板制度优化释放信号,沐曦案例诠释硬科技企业发展逻辑
搜狐财经· 2025-10-18 20:17
政策环境与监管支持 - 证监会深化融资端改革,推出“科创十六条”等举措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度与资源配置效率[1] - 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表明监管层对具备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的科创企业给予明确政策支持[1] - 本轮制度红利为“高壁垒、长周期”的硬科技赛道提供更匹配的资本支持环境[6] 公司技术与产品定位 - 公司专注于通用GPU芯片研发,主攻面向数据中心的通用GPU市场,该路线对应产业链价值密度最高的市场[2][4] - 公司发展路线与国际主流同构,曦云C500对标英伟达A100,C600看齐国际主流形态并构建全流程国产供应链闭环,下一代C700接近英伟达H100水平[4] - GPU设计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从设计到量产一般需2-3年,技术复杂度高、开发周期长[2] 行业格局与市场需求 - 全球GPU市场呈寡头垄断,英伟达占据超80%市场份额,AMD为另一主要厂商,反映行业高准入门槛[3] - 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约221亿美元,其中GPU服务器占比69%,预计2029年整体规模将超千亿美元[3] - 海外对华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迫使本土市场寻求替代方案,为国内GPU企业打开国产替代的“政策+形势”窗口[3] 公司商业化进展与财务表现 - 公司GPU累计销量已超2.5万颗,并在10余个智算集群实现商业化应用,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等多个场景[5] - 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74.52%,2025年上半年收入约9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5] - 截至2025年9月5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达14.3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2倍,为未来12-18个月收入增长提供支撑[5] 公司发展前景与盈利路径 - 公司目前亏损主要由研发投入等因素所致,若剔除股份支付影响,2024年经营性亏损将有所收窄[5] - 随着收入端快速放量和规模效应释放,公司有望最早于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5][6] - 收入加速、亏损结构改善、订单可见性提升共同构成阶段性“合理亏损、边际好转”的证据链[6]
科创板制度优化释放信号,沐曦案例诠释硬科技企业发展逻辑
华尔街见闻· 2025-10-18 19:59
政策环境与行业背景 - 证监会深化融资端改革,推出"科创十六条"等举措,提升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度,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完成注册[1] - 监管层明确支持具备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但尚未盈利的科创企业[1] - 全球GPU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英伟达占据超过80%市场份额,AMD为主要厂商,行业准入门槛高[3] - 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约221亿美元,GPU服务器占比69%,IDC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4] - 海外对华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加速了国产替代与多元化布局的必要性[4] 公司技术与产品定位 - 公司专注于通用GPU芯片研发,主攻面向数据中心的通用GPU市场,该市场价值密度最高[2][6] - GPU设计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从设计到量产需2-3年,技术复杂度高,以英伟达H100为例,单颗芯片晶体管数量逾800亿[3] - 公司产品曦云C500对标英伟达A100,部分性能达到或超过A100,曦云C600支持FP8等多精度混合算力并构建国产供应链闭环,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将接近英伟达H100水平[6] - 公司技术路径与国际主流同构,聚焦数据中心业务,该业务占英伟达2025财年总收入1305亿美元的88%[6] 商业化进展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GPU累计销量超过2.5万颗,已在10余个智算集群实现商业化应用,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等多个场景[7] - 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74.52%,2025年上半年收入约9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7] - 截至2025年9月5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达14.3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的2倍,为未来12-18个月收入增长提供支撑[2][8] - 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主要由研发投入及2024年大额股份支付因素影响,剔除股份支付后经营性亏损有所收窄[7] - 公司预计最早于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收入端快速放量及规模效应释放将推动这一目标实现[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