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块持续走强,关注科创板50ETF(588080)、科创综指ETF易方达(589800)等投资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8-28 13:23
科创板指数表现 - 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午间收盘上涨3.7% [1][2] - 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午间收盘上涨2.8% [1][2] - 科创综指午间收盘上涨1.3% [1][2] - 科创100指数午间收盘上涨0.7% [1][2] 科创板50ETF交易情况 - 科创板50ETF(588080)半日成交额近30亿元 [1] - 跟踪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 由科创板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股票组成 [2] - 半导体行业占比超60% 与医疗器械软件开发光伏设备行业合计占比超75% [2] - 滚动市盈率164.3倍 自2020年发布以来估值分位达99.8% [2] 科创100ETF基本情况 - 科创100ETF易方达(588210)跟踪上证科创板100指数 [2] - 由科创板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股票组成 聚焦中小科创企业 [2] - 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计算机行业合计占比超80% 其中电子和医药生物占比较高 [2] - 滚动市盈率217.6倍 于2023年8月7日发布 [2] 科创综指ETF特征 - 科创综指ETF易方达(589800)跟踪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 [2] - 由科创板全市场证券组成 全面覆盖大中小盘风格 [2] - 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创新药等核心前沿产业 覆盖全部17个一级行业 [2] - 滚动市盈率240.4倍 于2025年1月20日发布 [2] 科创成长指数特性 - 科创成长50ETF(588020)跟踪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 [2] - 由科创板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增长率较高的50只股票组成 成长风格突出 [2] - 电子医药生物行业合计占比近75% 业绩高增长行业占比高 [2] - 滚动市盈率208.3倍 自2022年发布以来估值分位达93.6% [2]
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隐形冠军
北京商报· 2025-08-28 07:19
核心观点 - 公司股价在A股市场创历史新高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股价最高个股 单月涨幅达93.39% 市值达5740.18亿元[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爆发式增长 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实现规模化盈利[2][4] - 公司受益于AI算力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加速双重红利 技术价值转化为业绩动能[3][8][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扣非净利润9.13亿元[2][4] - 2024年Q4单季度归母净利转正 2025年半年报业绩持续向好[4] - 东海证券预测2025年归母净利润15.95亿元 2026年38.60亿元 2027年69.13亿元[6] - 东海证券预测2025年营收84.43亿元 同比增618.91% 2026年161.71亿元 同比增91.52% 2027年251.04亿元 同比增55.25%[6] 估值分析 - 当前市盈率153倍(2025年) 63倍(2026年) 35倍(2027年) 市销率29倍(2025年) 15倍(2026年) 10倍(2027年)[6] - 估值水平显著低于可比公司 海光信息 龙芯中科 景嘉微 瑞芯微2025年平均PE 583倍 PS 39.96倍[6] - 高盛将目标价从1223元上调50%至1835元[8] 业务驱动因素 - 云端AI芯片产品线大幅放量 思元系列芯片为主要载体[5] - 受益于互联网 金融 交通等行业AI算力需求提升[5][9] - 国产替代加速政策与市场环境推动订单落地速度加快[5][10] - 产品通过DeepSeek兼容性测试 适配多模型需求[8] 行业趋势 - 全球算力规模2023年达1397EFlops 增速54% 预计未来五年保持超50%增长[9] - 2030年全球算力将超16ZFlops 智能算力占比超90%[9] - 北美云厂商2024年资本开支超3000亿美元 国内字节 阿里等企业2025年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突破3000亿元[9] - AI技术从文本图像向多模态具身智能演进 新场景催生新算力需求[10] 竞争优势 - 自主可控产品体系 不依赖海外架构或工具[10] - 产品在阿里 百度 字节 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实现量产落地[9] - 在运营商 金融 交通 能源等行业取得项目进展[9] - 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标的[5] 风险因素 - 客户集中度过高 前五大客户占比超八成 第一名客户占比42.5%[13] - 核心客户战略调整可能影响订单稳定性[13] - 大客户议价能力可能压制毛利率水平[13] - 高估值建立在业绩高增长假设上 若增速不及预期将面临回调压力[14] - 行业竞争激烈 需持续维持技术领先性[14]
恒坤新材IPO:公司盈利还是依赖引进产品的代理业务
搜狐财经· 2025-08-28 06:46
科创板定位与业务结构 - 公司自称为集成电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 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系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2] - 自产产品业务快速发展 营业收入从2022年123.579百万增至2024年344.189百万 复合增长率达66.89%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38.94%提升至63.77% [3] - 盈利主要依赖引进产品代理业务 2024年引进产品毛利达192.309百万 对主营业务毛利贡献度65.86% 自产产品毛利贡献度仅34.14% [3][5] 产品竞争力与盈利质量 - 引进产品毛利率显著高于自产产品 报告期引进产品毛利率分别为97.75%、98.23%、98.34% 而自产产品毛利率从33.52%降至28.97% 呈现下降趋势 [6][7] - 自产产品中前驱体材料持续亏损 2024年前驱体材料毛利率为-1.56% 光刻材料毛利率33.47%但同比下降2.23个百分点 [7] - 高端产品ArF光刻胶仅小规模销售 尚未通过客户验证 国产替代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 [7] 产能利用与募投项目 - 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严重偏低 2024年KrF光刻胶产能利用率仅17.55% BARC产品产能利用率21.43% SOC产品产能利用率57.42% [11] - 募投项目调整后拟募集资金100.6695百万 用于新建500吨KrF/ArF光刻胶及760吨TEOS等前驱体材料产能 [9][11] - 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20% 新增产能消化存在现实难题 公司已在招股书中提示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 [11] 财务表现与业绩趋势 - 报告期净利润呈现下滑态势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99.7283百万、89.7626百万、96.9111百万 2024年利润低于2022年 [15] - 2025年1-9月业绩预告显示营业收入增长12.48%-27.82%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48%-2.92% 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26.70%-17.73% [17] - 公司存在银行存款与借款双高现象 2024年银行存款6.54亿 银行借款6.33亿 通过理财获取利差收益但对主业贡献有限 [13][14]
时代的“寒王”
北京商报· 2025-08-28 00:36
公司股价表现与市值 - 公司股价在8月27日盘中达到1462元/股 单日涨幅10.01%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最高个股 [1] - 公司单月涨幅达93.39% 市值达5740.18亿元 在半导体行业中仅次于中芯国际 [1] - 公司发行价为64.39元/股 上市首日涨幅超200% 2022年股价曾跌至46.59元/股历史低点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5]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实现规模化盈利 [5] - 2024年四季度实现单季度归母净利润转正 [4] - 东海证券预测2025年归母净利润15.95亿元 2026年38.6亿元 2027年69.13亿元 [6] 业务发展与市场机遇 - 云端AI芯片产品线大幅放量 思元系列芯片为主要载体 [5] - 受益于互联网、金融、交通等行业AI算力需求提升 [5] - 产品通过DeepSeek兼容性测试 适配大模型需求 [8] - 思元系列芯片在阿里、百度、字节、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实现测试和量产落地 [10] 行业趋势与算力需求 - 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1397EFlops 增速54% [9] - 预计2030年全球算力超16ZFlops 智能算力占比超90% [9] - 北美云厂商2024年资本开支超3000亿美元 [9] - 国内字节、阿里等企业2025年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突破3000亿元 [9] 估值与投资前景 - 2025-2027年预测PE分别为153倍、63倍、35倍 [6] - 2025-2027年预测PS分别为29倍、15倍、10倍 [6] - 估值显著低于海光信息、龙芯中科等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PE 583倍和PS 39.96倍 [6] - 高盛将目标价从1223元上调50%至1835元 [8] 研发与技术优势 - 公司具备自研架构与生态 无需依赖海外架构或工具 [10] - 高盛将2025-2027年净利润预测分别上调59%、28%、29% [8] - 产品在运营商、金融、交通、能源等行业取得项目落地进展 [10] 客户结构与市场地位 - 前五大客户合计占比超八成 第一名客户占比42.5% [13] - 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标的 在国产替代潮中形成护城河 [10] - 成为国产算力供应链中最成熟的选择之一 [10]
特区45周年,20余家深企“闪耀”夜空!为何C位是它们?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22:07
深圳上市公司总体实力 - 截至2025年4月底深圳A股上市公司达423家 总市值8.53万亿元 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1] - 2024年深圳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8万亿元 同比增长6.4% 是全国主要城市中增长最快的 [6] - 2025年一季度深圳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超1.52万亿元 净利润超1300亿元 居全国第二 其中62.6%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 [6] 头部企业表现 - 总市值超500亿元的头部企业达22家 2024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53万亿元 净利润4549.66亿元 [6] - 比亚迪 中国平安 工业富联 立讯精密 顺丰控股等企业均实现营收 净利润双位数增长 [6] - 招商局集团2024年利润总额2272亿元 总资产突破14万亿元 招商银行市值超万亿 [2] 重点企业业绩亮点 - 中国平安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超5000亿元 净利润达680亿元 [4] - 腾讯总市值达5.5万亿港元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5% 游戏业务国际市场收入飙升35% [4] - 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00万辆 海外业务收入2218.85亿元 同比增长38.5% 研发支出超540亿元居全国首位 [5] - 顺丰集团2024年营收超2000亿元 国际业务覆盖150多国 海外收入增长25% [5]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4年深圳实体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1967.13亿元 平均研发强度4.4% [12] - 16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达7.0% 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2] - 22家公司研发支出超10亿元 比亚迪研发支出超540亿元居全国首位 [12] - 深圳初创民企成长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需13.35年 比全国快1.05年 [12] 国际化进程 - 2024年324家深圳上市公司披露海外销售收入 占公司总数76.6% [12] - 海外业务收入合计11363.85亿元 同比增长15.9% 占总营业收入16.5% [12] - 荣耀2024年海外销量占比接近50%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七 [4] - 华为孵化的智能汽车品牌"引望"估值达161亿美元 与10余家车企合作 [4] 产业生态优势 - 电子 汽车 医药生物等行业总市值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7] - 公用事业 金融 通信等行业排名第二 计算机 机械设备等行业排名第三 [7] - 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组装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 30公里半径内可获取核心零部件 [7] -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024年增长10.5% 占GDP比重42.3% [9] 企业成长效率 - 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需13.25年 比全国快1.71年 [12] - 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需7.65年 [12] - 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平均需6.83年 成长效率显著高于全国 [12] - 硬科技独角兽持续涌现 逐际动力半年内完成5亿元融资 元象科技 云豹智能等获大额融资 [12]
“8·27”新政迎来两周年,IPO募资规模大幅缩减 二级市场走高 投融资更趋平衡
深圳商报· 2025-08-27 13:52
从具体公司IPO募资额来看,最近两年仅有华电新能(600930)一家募资额超过50亿元,募资额高达 181.7亿元,其余公司募资额均低于50亿元。最近两年IPO募资额低于10亿元的公司高达190家,占比达 80%。 【深圳商报讯】(记者 陈燕青)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 平衡。作为市场生态重塑的关键时间节点,"8·27"新政已推行满两年。根据统计,最近两年共有236家 新股完成发行,募资额合计1827.71亿元,较此前大幅下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资本市场投融资将趋 于平衡,通过引导资金供给与融资需求相匹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8·27"政策前一年,即2022年8月26日至2023年8月26日,共有412家A股完成发行,合计募资4660.36 亿元。数据显示,最近两年IPO家数仅相当于"8·27"新政前一年的六成,两年募资额更是不到新政前的 一半,平均一年募资额逾900亿元,较新政前大降八成。由此不难看出,新政后不管是IPO家数,还是 募资规模均大幅缩减。 数据显示,最近两年发行的236家新股中,北交所有58家,创业板有81家,科创板有32家,沪深主板65 家。 ...
科创50领涨宽基指数,近10日涨超2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11:12
科创50指数表现 - 科创50指数当日涨幅超2% 近10日累计涨幅超20% [1] - 指数重仓公司寒武纪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38亿元 扣非净利润9.13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 [1] 指数持仓结构 - 科创50ETF(588000)追踪指数 电子行业持仓占比63.74% 医药生物行业占比11.78% [1] - 前两大行业合计占比75.52% 行业集中度较高 [1] - 覆盖医疗器械、软件开发、光伏设备等多个硬科技细分领域 [1] 行业比较分析 - 参照创业板历史走势 科创50指数被认为具备未来成长空间 [1] - 硬科技领域长期发展前景受到市场关注 [1]
二级市场走高 投融资更趋平衡
搜狐财经· 2025-08-27 07:20
IPO政策变化与市场影响 - 证监会2023年8月27日宣布阶段性收紧IPO 促进投融资两端动态平衡[1] - 新政推行两年内IPO家数236家 募资总额1827.71亿元 较政策前一年分别下降42.7%和60.8%[1] - 平均年募资额逾900亿元 较新政前一年4660.36亿元下降80%[1] 板块分布与融资结构 - 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IPO合计171家 占比72.5% 体现对科创及专精特新产业支持[1] - 仅华电新能单家募资超50亿元(181.7亿元) 其余均低于50亿元[2] - 募资额低于10亿元公司达190家 占比80.5%[2] 二级市场表现与政策优化 - IPO收紧期间沪指累计上涨超800点 涨幅近30% 创10年新高[2] - 2023年6月发布"科创板八条" 强化硬科技定位并提升新业态包容性[2] - 2024年6月推出"1+6"政策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2] 行业分布与政策导向 - 2024年上半年IPO公司超八成集中于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等新兴产业[2] - 政策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 形成优中选优筛选机制[3] - 硬科技与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未来IPO主力军 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领域获更多上市机会[3] 市场机制效果 - IPO节奏优化缓解二级市场资金集中供给压力[3] - 一二级市场形成正向循环联动 高质量企业供给反哺市场[3] - 资本市场加速向科创型企业集聚 支持产业升级[2][3]
多只基金“变身” 细分科技成热门标签
上海证券报· 2025-08-27 04:25
基金产品策略调整趋势 - 主动权益类基金调整产品策略 重点关注汽车行业相关的半导体与算力领域 精细化布局1到3年机会 [1] - 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重塑产品定位 瞄准科技细分领域的中长周期机会 [1] 具体基金转型案例 - 弘毅远方汽车产业升级基金调整策略 投资范围细化至汽车相关半导体与算力领域 近一年收益超70% [2] - 方正富邦信泓与方正富邦远见成长基金转型为机器人主题基金 近一年收益分别为75%和60% [2] 基金转型驱动因素 - 老产品转型科技细分赛道可规避新基金申报流程长与成本高问题 通过灵活调仓捕捉机遇 [3] - 转型由基金公司投委会推动 或基金经理自发行为 或销售团队按市场需求促成 [3] - 硬科技板块具备高成长性和想象空间 结构性行情显著 投资者需求与市场逻辑推动转型 [2] 科技领域投资价值认可 - 光模块 液冷 算力芯片等板块上涨 因半年度业绩高增与下游需求超预期 AI算力投资高速增长趋势明确 [4] - 半导体自主可控与AI算力等科技成长方向受关注 因资金驱动及景气度提升 [4] - 科技类ETF获资金青睐 今年以来净申购份额前五的ETF中4只为科技类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净申购近445亿份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等净申购超百亿份 [4] 历史经验与风险提示 - 2015年基金集中转型互联网概念 短期净值涨幅亮眼规模大增 但市场变化后标的大跌基金净值回撤 [4] - 热门赛道交易拥挤估值过高存在风险 需评估投研团队在新赛道的研究选股能力 转型中充分披露信息 转型后升级仓位管理与风控模型 [5]
深圳45岁:从华强北“一米柜”到全球“智造推手”
经济观察报· 2025-08-26 19:56
深圳产业转型与新一代企业战略 - 深圳企业从依赖"快"的资源整合和响应能力转向"快慢结合"模式 既要快速迭代又要深度创新 重新定义产业和自身定位 [1][5][29] - 华强北从"一米柜台"模式转型 从单纯贸易和价格竞争转向设计和服务竞争 高峰期单个柜台日资金流水达数百万元 曾诞生50多位亿万富翁 [2][9]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 机器人产业聚集超过7.4万家企业 总产值超2000亿元 南山区形成10公里长的"机器人谷"产业集群 [7] 新一代企业案例与业务模式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仅用9个月完成迭代 依托深圳供应链可实现上午提出需求下午加工出零部件 与特斯拉等全球对手竞争 [7][8] - 酷赛智能为海外本土品牌提供手机全流程服务 利用深圳全球最密集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和开模厂商 实现小批量定制和柔性制造 [9][19] - 嘉立创提供EDA/CAM工业软件到PCB制造一站式平台 采用自建自产重资产模式 自研AI订单系统使交付周期从数周压缩至12小时 打样成本从数千元降至几十元 [11][12][26][27] - 道通科技在深圳 越南和美国建生产基地 墨西哥工厂筹备中 汽车诊断设备全球市占率超越博世 家用充电桩获亚马逊加拿大站销冠 [3][18][24] - 欧冶半导体聚焦汽车主控芯片 龙泉560系列NPU计算效率比国际厂商高50% 工布565系列可将整车线束从3-5公里缩短至1公里内 [19][22][23] - 深元人工智能发布全球首个L4级智能体母体系统MasterAgent 坚持全链路国产化 支持自然语言生成多智能体协作 [3][24][28] - 智平方选择工业半结构化场景切入具身智能 避免复杂人机交互 聚焦机器人"打工人"定位 [15][16]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企业普遍放弃概念炒作 选择解决实体经济具体问题 从数字世界转向物理世界介入制造业 能源和交通领域 [15][22]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酷赛智能2024年研发投入增幅超40% 采用双轨策略分底层技术和新业务研发 研发人员数量接近生产工人 [25] - 产品力被视为核心竞争力 道通科技强调产品力是1渠道力和品牌力是0 资源向研发倾斜 [24] 全球化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全球化模式从征服式转向赋能式 酷赛智能帮助海外品牌造手机 道通科技多国建厂贴近市场降低地缘风险 [19][24] - 市场选择聚焦海量车型 欧冶半导体覆盖90%年出货量2000多万辆中30万元以下车型 不做高端车高算力芯片 [20] - 技术路线坚持长期主义 欧冶要求芯片定义符合10-20年汽车智能化趋势 不做短期产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