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荒
icon
搜索文档
沪指光头中阳续创十年新高,量能萎缩会否成上攻阻力?
新浪财经· 2025-08-21 07:49
市场表现与指数走势 - 沪指8月20日收涨1.04%报3766.21点,续创近10年新高,深成指涨0.89%,创业板指涨0.23% [1] - 两市成交额2408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802亿元,呈现缩量上涨态势 [1] - 大盘突破3750点压力位,短期内有望冲击3800点整数关口,但高位量价背离需警惕技术性调整风险 [2][3] 板块与行业动态 - 白酒指数大涨3.66%,19只成分股中仅1只下跌,酒鬼酒涨停创年内新高,舍得酒业涨8.4%,金种子酒涨超5% [4] - 金融、半导体板块午后带动指数强势上攻,白酒、汽车、房地产等补涨板块推动行情进入补涨阶段 [1][2] - 成长科技(机器人、半导体设备、游戏传媒)及景气行业(保险、军工、稀土、海风、创新药、有色)被列为重点投资主线 [3] 资金与市场情绪 - 市场处于强势上涨阶段,盘中"洗盘"行为旨在清洗浮筹并吸引场外资金入场 [2] - 低利率及"资产荒"推动资金风险偏好提升,家庭资产负债表从储蓄向股市配置转变趋势支撑市场动量 [3] - 政策呵护、流动性宽松、财富效应及增量资金入市对市场形成支撑,但需警惕半年报披露期业绩不佳个股调整风险 [1][3] 白酒行业基本面与展望 - 政策助力消费复苏,宴席与礼品场景需求回暖,中秋国庆备货旺季催化终端动销加速 [5] - 白酒估值处于底部,政策回暖与基本面复苏驱动板块完成筑底,估值重塑与业绩修复可期 [5] - 产业逻辑向份额竞争转变,稳定ROE及分红回购预期成为长周期定价核心,龙头企业渠道调整升级有望受益于需求拐点 [5][6]
今年以来涨幅喜人 银行保险股强势能否延续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04:17
银行与保险板块市场表现 - 银行板块2025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4% 保险板块累计涨幅约13% [1] - A股农业银行 浦发银行 青岛银行涨幅均超30% 新华保险 中国太保涨幅均超15% [1] - H股青岛银行 中信银行 重庆农商行 郑州银行涨幅超30% 新华保险H股涨幅超120% [1] 板块上涨驱动因素 - 银行股受益于高股息率 分红稳定 估值较低及地方化债缓解资产质量压力 [1][2] - 保险股因权益市场回暖推升投资收益 银保渠道转型优化负债端 [2] - 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高股息资产吸引力提升 银行股估值波动低符合险资稳健需求 [2] 险资配置动态 - 民生人寿增持浙商银行H股至5%触发举牌 农业银行 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获险资增持 [2] -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 释放保险股估值修复及高股息策略强化信号 [3] - 险资因资产再配置压力偏好底层资产安全 长期收益稳定的标的 [2] 未来资金面与估值展望 - 险资增配银行股空间较大 新增保费30%投入A股及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30%提供增量资金 [3] - 银行股估值仍有修复空间 因资金面驱动及险资持续流入 [3] - 保险股受益于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 资本市场向好 利差损压力缓解 长期配置价值受看好 [4]
险资“接手”不动产 另类资产选配能力受考验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10:14
险资加速布局商业地产 - 新华保险通过坤华基金收购至少14个万达广场项目 持股99.9% [2] - 英格卡出售10座购物中心 首批3项目交易规模达160亿元 由头部险企领投基金接盘 [2] - 阳光人寿出资55.1亿元设立基金持有6家万达广场 中银三星人寿和太保人寿分别持股9.07%参与投资 [2] - 大家保险收购上海松江等3家万达广场 [3] - 中国平安配置收租物业提升资产稳健性 保障长期现金流 [3] - 太保寿险等险企公告13笔大额不动产新增出资 合计超47亿元 [3] 险资加大REITs配置力度 - 年内14只REITs产品险资全部获配 网下配售金额达26.31亿元 远超2024年全年17.19亿元 [4] - 险资账户平均网下配售份额占比7.92% 保险资管产品账户占比1.12% 较2024年3.15%和0.36%显著提升 [4] - 12只REITs险资获配金额超1亿元 仓储物流和园区基础设施各3只 能源/消费/保障房/新型基础设施各2只 [4] - 南方润泽科技数据中心REIT获配5.19亿元 险资配售占比超10% 为年内参与率最高产品 [5] - 中国人寿牵头成立52.37亿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基金 其中公司认缴35亿元 聚焦基础设施公募REITs投资 [6] 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同步升温 - 8月以来保险资管机构登记多项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 包括太平水库、武汉地铁、河钢绿色基础设施等项目 [6] - 民生通惠、平安资管、光大永明等机构均参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登记 [6] 资产配置转向动因 - 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 难以覆盖寿险负债成本 引发利差损风险 [7] - 资产荒导致优质长久期资产供给稀缺 加剧长期投资收益不确定性 [7] - 险资被动转向更具收益性的商业地产以匹配负债特性 [7] 行业配置特征分析 - 险资通过基金直投、REITs、债权计划等多渠道配置不动产类另类资产 [1] - 资产荒背景下险企锁定长期稳定收益 [1] - REITs具备股债属性 有助于提升保险资金组合收益 [6]
完善市场化定价是国债做市的核心
第一财经· 2025-08-20 08:51
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 财政部开展2025年8月份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操作方向为随卖 操作券种为2025年记账式附息(十期)国债和2025年记账式附息(十二期)国债 操作额分别为2.7亿元和2.8亿元 [2] - 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机制自2016年9月30日《国债做市支持操作规则》印发后实施 当前操作日益常规化 [2] - 随卖操作反映市场对关键期限国债供不应求 财政部通过卖出国债提供额外供给 避免国债价格超涨和收益率下翘 改善二级市场流动性 [3] 市场流动性环境 - 当前市场出现持续资产荒和政策利率压低态势 提高投资者对国债等固定收益市场的黏度 [2] - 市场投资者损失规避效应压低国债收益率曲线 同时增加国债市场流动性压抑 [2] - 7月居民存款净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降0.78万亿元 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显示居民金融资产搬家趋势 [2] 收益率曲线意义 - 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对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定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居民金融资产分布结构变化 家庭资产敞口风险发生变化 [2][3] - 金融系统稳定性和安全可预期性对国债收益率曲线健康运行提出更高要求 [3] - 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需健全市场定价机制 打造低交易成本环境 发挥市场边际定价作用 使收益率曲线有效覆盖风险敞口 [3] 损失规避效应 - 市场损失规避效应症结存在于两个层面:政策利率压低导致市场以信用紧缩方式谨慎布局 低利率无法覆盖风险敞口时出现流动性陷阱 [4] - 风险供给影响风险偏好分布结构 市场产生有效风险资产能力不足加剧资产荒 [4] - 资产荒是市场活动自由度紧缩现象 市场主体自由空间越高 边际投资收益率上限空间越具开放性 越能激励冒险精神 [4] 根本策略 - 完善金融市场定价需正视低利率政策 用边际投资收益率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 使利率具有刺激效应 [4] - 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拓宽市场主体生产性边界 清除妨碍市场有效运行的非市场交易壁垒 [5] - 营造公平竞争法治化市场秩序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 提高投资边际收益率 清除导致资产荒的体制机制 [5] 操作定位 - 国债做市支持随卖操作用开源方式改善市场即时性供需矛盾 是起点而非终点 [6] - 真正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需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正视低利率政策损益 立足于经济社会开放 释放市场主体冒险精神和创造力 [6]
完善市场化定价 是国债做市的核心
搜狐财经· 2025-08-20 00:42
财政部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 财政部开展2025年8月份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操作方向为随卖 操作券种为2025年记账式附息(十期)国债和2025年记账式附息(十二期)国债 操作额分别为2.7亿元和2.8亿元 [1] - 国债做市支持操作自2016年9月30日《国债做市支持操作规则》印发后实施 当前操作日益常规化 [1] - 随卖操作反映市场对关键期限国债供不应求 财政部通过卖出国债提供额外供给 以避免国债价格超涨和收益率下翘 改善二级市场流动性 [2] 金融市场环境与投资者行为 - 当前市场出现资产荒和政策利率压低现象 提高投资者对国债等固定收益市场的黏度 [1] - 市场投资者损失规避效应压低国债收益率曲线 增加国债市场流动性压抑 [1] - 7月居民存款净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降0.78万亿元 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显示居民金融资产搬家趋势 [2] - 投资者钟情国债等安全交易品种 采取投入并长期持有方针 导致国债二级市场出现流动性问题 [3] 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需求 - 居民金融资产分布结构变化使家庭资产敞口风险发生变化 金融系统稳定性和安全可预期性对国债收益率曲线健康运行提出更高要求 [2] - 需健全市场定价机制 打造低交易成本环境 发挥市场边际定价作用 使收益率曲线有效覆盖风险敞口 [3] - 需打破金融市场被损失规避效应笼罩的局面 政策利率压低导致市场以信用紧缩方式谨慎布局 可能引发低利率流动性陷阱 [3] 政策与市场改革方向 - 需正视低利率政策 用边际投资收益率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 使利率具有刺激效应 [4] - 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拓宽市场主体生产性边界 清除非市场交易壁垒 营造公平竞争法治化市场秩序 [4] - 需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正视低利率政策损益 立足于经济社会开放 释放市场主体冒险精神和创造力 [5]
一财社论:完善市场化定价是国债做市的核心
第一财经· 2025-08-19 20:56
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 财政部开展2025年8月份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操作方向为随卖 操作券种为2025年记账式附息(十期)国债和2025年记账式附息(十二期)国债 操作额分别为2.7亿元和2.8亿元 [1] - 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机制通过随卖和随买工具平衡市场供需 当关键期限国债供不应求时财政部采取随卖操作向做市商卖出适量国债以避免国债价格超涨和收益率下翘 [2] - 国债做市支持操作自2016年9月30日《国债做市支持操作规则》印发后实施 当前操作日益常规化 [1] 市场流动性状况 - 当前国债二级市场出现流动性压抑 投资者因损失规避效应压低国债收益率曲线并增加市场流动性压力 [1] - 7月居民存款净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降0.78万亿元 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显示居民金融资产搬家趋势 [2] - 市场持续资产荒和较低政策利率提高投资者对国债等固定收益市场的黏度 许多投资者采取投入并长期持有方针导致二级市场流动性问题 [3] 收益率曲线形成机制 - 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需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和打造低交易成本环境 使收益率曲线能有效覆盖风险敞口并遵循市场边际定价机制 [3] - 低利率政策可能无法覆盖资产风险敞口 导致市场出现低利率流动性陷阱 投资者加速转向损失规避效应 [3] - 风险资产供给能力不足加剧资产荒 市场活动自由度紧缩影响风险偏好分布结构 [3] 政策与改革方向 - 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需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正视低利率政策的损益 用边际投资收益率引导曲线变动 [4] - 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拓宽市场主体生产性边界 清除非市场交易壁垒并营造公平竞争法治化市场秩序 [4] - 提高投资边际收益率需彻底清除导致资产荒的各类体制机制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 [5]
科技热潮新选:中邮科技智造权益新品近一月收益率7.9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8:19
市场行情表现 - 2025年结构性行情持续 AI、机器人、军工、CPO等板块轮番上涨 [1] - 上证指数于8月18日盘中涨至3731.76点 创近十年新高 [1] - 市场存在分化现象 呈现指数上涨但个股不涨的格局 [1] 理财公司权益类产品表现 - 理财公司权益类理财产品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均值为28.74% 平均最大回撤为12.85% [2] - 招银理财、中邮理财和光大理财产品位列近一月收益前十榜单前三 [2] - 中邮理财两只权益类新品进入榜单前十 近一月净值增长率分别为7.97%和3.01% 最大回撤均不超过1.5% [2] 具体产品业绩表现 - 招银理财"招卓专精特新"以8.37%的近一月净值增长率位列榜首 最大回撤2.56% [3] - 光大理财"阳光红优选500指数增强C"以7.95%的近一月净值增长率位列第三 最大回撤1.67% [3] - 中邮理财两只产品采用主动管理策略 于2025年6月首发 [3] 中邮理财科技智造产品特点 - "鸿博权益类最短持有14天1号"为PR4中高风险产品 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0.3% [5] - 产品采用科技基金投资方法 通过ETF+行业主动基金进行配置 60%ETF组合获取行业收益 40%主动基金追求超额收益 [5] - 累计单位净值截至8月14日收至1.0796 [5] - 固定管理费率由0.5%/年优惠至0.05%/年 不收取浮动管理费 [6] 市场环境与配置机会 - 低利率市场环境与积极政策支持为权益市场提供良好配置机会 [4] -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足1.9% 市场进入高收益资产稀缺的"资产荒"阶段 [7] - 产业周期叠加宽松环境 科技板块具备配置价值 超额储蓄成为潜在市场参与资金 [7] - 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创新驱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带来新兴产业投资机遇 [5]
如何看待上证3700点后的市场机会
淡水泉投资· 2025-08-19 18:10
市场表现与行业归因 - 上证指数从2024年1月底的2789点上涨至2025年8月18日的3728点,累计涨幅34% [2] - 大金融和电子行业是主要推动力,银行和非银金融贡献了11%的指数涨幅,贡献度占比34% [2] - 剔除银行及非银板块,上证指数8月18日收盘点位为3411点 [2] - 2021年9月13日至2025年8月18日期间,31个申万行业中仅11个上涨,电力设备和基础化工等行业跌幅超过30% [4] 估值与市场机会 - 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总体估值不低,但呈现结构性分化 [8] - 电力设备、食品饮料、社会服务、汽车等行业估值分位处于收缩态势 [8] - 红利资产估值分位升高由股价上涨推动,其他行业因盈利下滑导致估值被动抬升 [8] - 中证红利指数和中证2000指数估值处于较高分位,顺周期指数和沪深300成长指数估值分位中等偏下,茅指数估值分位很低 [11] 市场资金与情绪 - 当前市场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比例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显示市场情绪积极 [15] - 融资买入占比上升时段通常对应市场上涨阶段 [15] - 市场资金呈现寻找机会的态势,与当前市场感知相符 [15] 支撑市场动量的趋势 - 低利率和"资产荒"推动资金提升风险偏好,机构从低波动股票转向高估值领域,如优质成长类板块 [18] - 公募基金配置呈现高估值持仓股市值占比提升,低估值持仓股占比下滑 [18] - 家庭负债表从超额储蓄转向增配股市,个人投资者开户数量增长,7月新开户数达196万户,同比增长71% [20] - A股总市值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率逐步提升,居民存款增速放缓至10%,低于2019-2023年平均增速14% [21][22] 市场展望 - 市场关注点转向结构性增长机会,政策呵护、流动性宽松和增量资金入市对市场形成支撑 [23]
中金: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08:10
存款搬家迹象初现 - 存款活化且定期化趋势出现拐点 7月M1同比增长5.6% 较5月2.3%上升3.3个百分点 居民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未续投形成潜在入市资金 [1] - 股票基金热度提高 权益类公募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 固定收益类财富管理产品规模增长明显放缓 [1] - 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 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 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是重要因素 [1] - 资本市场活跃 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 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 7月上交所开户数量较5月增长26% [2] 存款创造来源 - 财政投放贡献显著上升 财政对存款创造贡献从2023年底25%上升至当前53% 国际收支贡献从2023年1%上升至当前6% 实体信贷贡献从2023年73%下降至当前41% [15] - 信贷投放保持逆周期力度 信贷增速从2023年初12%下降至当前7% 国有大行贷款增速超过中小银行 主要投向国企 基建项目 新质生产力和普惠等政策性领域 [16] - 金融脱媒效应减弱 2024年金融脱媒对实体存款拖累约12万亿元 2025年7月缩减为8万亿元 固收类非银部门回流存款成为存款增长回升主要贡献 [16] 存款搬家驱动因素 - 居民风险偏好提升 政策改善长期经济预期 人工智能突破和新消费趋势形成新投资叙事 样本银行中高净值客户金融资产增速回升 [31] - 资产荒缓解 A股累计12个月平均回报达20% 历史上类似情形出现持续一年以上存款搬家和股市上涨行情 [31] - 美元走弱推动海外资金回流 中国大陆账户持有美国股票规模下降约600亿美元 海外资金进入股市获取较高收益 [32] - 实体投资预期偏弱 国企和民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5%和-1.5% 资金转向资本市场 [32] 存款搬家潜力测算 - 超额储蓄视角 2022-2024年居民形成超额储蓄规模约5万亿元 可能成为潜在入市资金 [45] - 存款到期视角 2025年到期1年期及以上居民定期存款规模约70万亿元 其中3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7万亿元 重定价后利率下降约140个基点 [46] - 存款活化视角 假设M1增速上行至10% 后4个月居民活期存款净增约5万亿元 可能进入股市或用于消费投资 [46] - 非银存款视角 参考历史行情非银存款净增规模1-5万亿元 若增速从当前15%上升至20% 年内净增规模为1万亿元 IPO规模有限可能放大弹性 [47] - 综合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资金规模约5-7万亿元 可能高于2016-2017年和2020-2021年两轮行情 [47] 对银行业影响 - 存款搬家有利于银行息差扩张 居民存款活期化降低负债成本 市场和经济预期改善助推信贷需求回升 [48] - 银行代销基金等财富管理业务有望受益 债券可能受阶段性扰动但利率上行空间有限 [48] - 高股息收益率吸引力相对下降 但对险资等长期资金仍具吸引力 [48]
中金: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中金点睛· 2025-08-19 07:36
存款搬家迹象初现 - 存款活化趋势明显,7月M1同比增长5.6%,较5月上升3.3个百分点,定期化趋势首次出现拐点,显示居民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到期资金可能流入股市 [2] - 权益类金融产品热度提升,固收类产品(银行理财、债基、保险)规模增长放缓,权益类公募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 [2] - 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加,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显示存款可能通过股票账户入市 [2] - 资本市场活跃度提高,8月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融资余额达2万亿元,7月上交所开户数较5月增长26% [3] 存款来源分析 - 居民超额储蓄规模约5万亿元(2022-2024年),由存款和理财构成,超出历史平均储蓄倾向(2016-2024年平均20%) [14] - 存款创造主要依赖财政投放(贡献从2023年25%升至53%)、实体信贷(贡献从73%降至41%)和国际收支(贡献从1%升至6%) [14] - 国有大行逆周期信贷支撑(贷款增速超中小银行),投向基建、新质生产力等领域,对冲房地产收缩 [15] - 金融脱媒效应减弱,2024年拖累实体存款12万亿元,2025年7月缩减至8万亿元,固收类资金回流存款 [15] 存款搬家驱动因素 - 居民风险偏好提升,因政策刺激(如"924"一揽子政策)、AI等新投资主题推动,高净值客户金融资产增速回升 [30] - 资产荒缓解,A股12个月平均回报达20%,类似2009年、2014年底、2019年底的持续上涨行情 [30] - 美元走弱促使海外资金回流,2025年5月中国大陆持有美股规模下降600亿美元 [31] - 实体投资预期偏弱,2025年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资金转向资本市场 [31] 存款搬家潜力测算 - 超额储蓄视角:潜在入市资金约5万亿元,历史经验显示2017年超额储蓄消耗6万亿元进入股市和房市 [40] - 存款到期视角:2025年到期1年期以上居民定期存款70万亿元(含3年期7万亿元),利率下降140bp促资金寻找高收益资产 [40] - 存款活化视角:若M1增速升至10%,年内居民活期存款净增5万亿元可能入市 [41] - 非银存款视角:参考历史行情(2016-2017年净增1万亿元、2020-2021年5万亿元),当前非银存款增速15%若升至20%,净增规模或达1万亿元 [41] 对银行业影响 - 存款搬家利好银行息差扩张,因活期化降低负债成本,同时财富管理业务(如基金代销)受益 [42] - 债券市场或受阶段性扰动,但货币政策宽松下利率上行有限,中小银行营收增速可能承压 [42] - 银行基本面仍取决于经济实际改善,高股息吸引力在股市活跃时相对下降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