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长三角万亿城市排位生变,南通逆袭超过合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39
长三角经济总体表现 - 长三角41个城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全部公布 上海以26222.15亿元GDP位居首位 舟山以6.9%增速领跑[1] - 9个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 成为区域稳增长核心支撑 温州(4831.9亿元)和徐州(4509.3亿元)为准万亿之城[1][5] - 34个城市GDP增速不低于全国5.3%水平 17个城市增速超6% 舟山(6.9%)、绍兴(6.8%)、淮安(6.8%)增速位列前三[2][12] 重点城市经济表现 - 上海GDP 26222.15亿元(增速5.1%) 第三产业占比79.1%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 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6] - 苏州GDP 13002.35亿元(增速5.7%) 第二产业贡献率超4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6.4% 传统电气机械及纺织服装产业同步增长[7][8] - 杭州GDP 11303亿元(增速5.5%)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25.4%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8% 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形成完整链条[8] - 南通GDP 6581.2亿元(增速5.8%)超越合肥 船舶出口增幅达177.4% 合肥保持6.0%增速领跑万亿之城 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增长30.7%[9] 产业发展特征 - 工业成为主支撑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效果显著 舟山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28.7% 船舶修造业增长24.0% 石油化工业增长8.2%[13] - 服务业贡献突出 上海信息服务业增长14.6% 舟山服务业增速7.5%居浙江省首位 海洋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6][13] - 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强劲 合肥支撑安徽成为汽车第一大省 上半年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9] 区域协同发展 - 6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提升[4][14] - 宁波都市圈整合舟山、台州海港资源 实现资源互补和经济互动 舟山通过海洋产业链实现高速增长[13][14] -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显著 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带动中小城市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共同体[11][14]
长三角城市半年报:南通超合肥 “破6”中小城黑马频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24
从经济增速上看,上半年,长三角共34座城市GDP增速不低于全国5.3%的经济增速,17座城市经济增速不低于6%。其中,舟山 经济增速领跑长三角,绍兴、淮安并列第二,台州、丽水、黄山并列第三。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各城市都充分重视稳增长,通过投资、消 费等调动各方积极性,既寻找增量也挖掘存量。对于上半年长三角重点城市而言,工业是主支撑,特别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互相促进、交相辉映的城市,经济表现十分突出。同时,不少城市服务业增速较快,海洋经济或成为重要增量。 上半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经济数据均已出炉,上海GDP排在第一,总额为26222.15亿元,舟山GDP增速最高,为6.9%。 万亿GDP城市是长三角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上半年,长三角9个万亿城市GDP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准"万亿之城"温州和徐州 GDP总额分别为4831.9亿元、4509.3亿元。上半年万亿GDP城市排位和2024年相比变化不大,仅有南通经济总量超过合肥,前进 一位,但合肥6%的经济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之城。 | | 2024年GDP | 2024年 | 2025年上半年 | 2025 ...
长三角万亿城市排位生变,南通逆袭超过合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13
长三角经济数据概览 - 上半年长三角41城经济数据出炉 上海GDP以26222.15亿元居首 舟山以6.9%增速领跑 [1] - 9座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 准万亿之城温州(4831.9亿元)和徐州(4509.3亿元)增速超6% [1][6] - 南通GDP(6581.2亿元)超越合肥(6514.7亿元) 但合肥6%增速仍领跑万亿城市梯队 [2][7] 重点城市产业表现 -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79.1%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14.6% 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 [6] -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6.4% 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7] - 杭州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125.4%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117.8% 形成高端装备完整产业链 [7] - 合肥"新三样"出口增30.7% 汽车产销支撑安徽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大省 [9] 高增长城市驱动因素 - 舟山以6.9%增速居首 电力生产/船舶修造/石化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7%/24.0%/8.2% 服务业增速7.5%全省第一 [12][13] - 南通船舶出口激增177.4% 工业与出口综合发力实现半年度对合肥的反超 [8] - 绍兴/淮安(6.8%)、台州/丽水/黄山(6.6%)等中小城市依托都市圈协同效应实现快速增长 [12][14] 区域协同发展特征 - 长三角6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通过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互补 [4][14] - 宁波都市圈整合舟山/台州海港资源 海洋经济成为区域重要增量 [13][14] -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与中小城市产业承接形成良性循环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完善 [14]
海韵干年 渔启新篇 2025茂名博贺开渔嘉年华即将启幕
南方农村报· 2025-08-12 22:00
南海潮涌,千帆 待发。8月15-17 日,广东最大渔 港--茂名博贺港 海韵干年 渔启 新篇 2025茂名 博贺开渔嘉年华 即将启幕_南方 +_南方plus 载着当地渔民世 代相传的海洋敬 畏与生存智慧, 是博贺渔港千年 渔业文明的鲜活 见证。祭海大典 是博贺疍家赶海 习俗的重要组 成,该习俗于 2023年5月入选 第七批市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名录。 追溯过往,祭海 仪式由出巡、祭 海、回巡三个环 节组成,各种形 式的方阵如锣鼓 队,狮子队,渔民 代表队等伴着欢 快的锣鼓声前 进,出巡从妈祖 庙出发到渔港码 头全程约1.3公 里,每经过一个 停留点,队伍就 会驻足表演舞 狮、舞龙等,祭 海大典是博贺镇 渔民开渔前夕举 行的重要仪式, 由德高望重之人 主持祭海仪式, 仪式庄重而肃 将举办开渔嘉年 华活动。这场 以"海韵千年·渔 启新篇"为主题 的盛会,首次 以"三天两晚沉 浸式体验"模式, 串联祭海仪式、 头鲜拍卖、万人 渔市等十大活 动,打造从文化 传承到产业升级 的海洋经济新样 本。 千年渔脉 活化 传承与现代共舞 千百年来,这片 海域总在开渔前 夕被一场古老的 仪式——"祭海 大典"唤醒,它承 ...
长三角城市半年报:南通超合肥,“破6”中小城黑马频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1:17
长三角经济概况 - 上半年长三角41城经济数据出炉,上海GDP以26222.15亿元居首,舟山GDP增速6.9%最高 [1] - 长三角9座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准万亿之城温州和徐州GDP分别为4831.9亿元和4509.3亿元 [1] - 南通经济总量超过合肥前进一位,合肥以6%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 [1] 重点城市表现 - 上海GDP26222.15亿元增速5.1%,第三产业占比79.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 [7] - 苏州GDP13002.35亿元增速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6.4% [9] - 杭州GDP11303亿元增速5.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25.4%,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8% [10] - 南通GDP6581.2亿元增速5.8%,船舶出口增长177.4% [12] - 合肥GDP6514.7亿元增速6%,"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0.7%,汽车产量全国第一 [12] 高增长城市分析 - 舟山以6.9%增速领跑长三角,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28.7%,船舶修造业增长24% [14][16] - 绍兴、淮安增速6.8%并列第二,台州、丽水、黄山增速6.6%并列第三 [14] - 舟山构建九大海洋产业链,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成为首个千亿级工业产业 [15] 产业发展特征 - 工业成为长三角重点城市主支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4] - 信息服务业对上海增长贡献显著,人工智能相关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 [7] - 苏州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与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9] - 杭州形成"整机+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场景应用"的高端装备完整链条 [10] 都市圈协同效应 - 长三角6大都市圈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17] - 宁波都市圈整合宁波、舟山、台州海港资源实现互补 [18] - 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完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 [4]
广州:增加海上保险供给,推动保险公司加强传统海上保险产品服务创新
北京商报· 2025-08-12 19:35
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永新)8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 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增加海上保险供给,推动保险公司加强传统海 上保险产品服务创新,按市场化原则开发海洋牧场保险等海洋新兴产业保险产品,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 的支持力度。 ...
索辰科技:提供海洋环境测试仿真系统解决方案
搜狐财经· 2025-08-12 15:43
公司业务布局 - 控股子公司麦思捷专注于海洋和船舶工程领域的技术积累 提供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测试仿真系统解决方案 [1] - 公司在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中具备大量技术积累 特别针对海洋大气等复杂环境 [1] - 通过子公司协同提升海洋复杂环境下的仿真能力 覆盖深海油气开发 深海矿产开采 海底隧道建设等工程项目 [1] 技术应用领域 - 工程仿真解决方案服务范围涵盖从概念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 [1] - 技术应用重点指向海洋经济相关领域 包括深海资源开发和海底基础设施建设 [1]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多地加码布局——十万亿海洋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蓝海”
新华网· 2025-08-12 13:44
中央政策导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及合作共赢 [1] - 政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 [1] - 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达105438亿元 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2] - 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2] - 2025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 [2]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1] - 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1] -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海域综合治理并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区域发展规划 - 上海规划2030年形成"3+5+X"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包括三大主导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 [3] - 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2025年海洋领域投资超2200亿元 [4] - 广东培育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优化海洋服务业 [4] - 山东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推进海洋科技攻关及四链融合 [4][5] 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 -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科研合作 [1] - 山东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攻关深水及绿色安全技术 [5] - 政策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5]
这些沿海大市,要开始“抱团”发展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00:11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5个百分点 [1] - 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有150多个,多地正探索发展海湾经济 [1] 海洋城市群发展模式 - 全球约60%经济总量集中于港口海湾及其毗邻区域,75%大城市和70%工业资本分布在海岸带100公里范围内 [2]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通过香港、深圳、广州"黄金三角"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格局,三地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实现"1小时产业闭环",响应速度较单核城市提升50% [7]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目标包括2030年集装箱吞吐量1亿标箱、R&D占比超5%(2025)、氨燃料船舶占比15%(2035)、航运融资规模5000亿元(2030) [9] 区域协同与分工 - 香港定位国际航运中心,深圳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定位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三地产业重点分别为高端航运服务、海洋高端装备和船舶制造 [17] - 珠海、东莞、惠州为二级节点,中山、江门、肇庆为三级节点,澳门、汕尾、阳江为四级节点,形成多层次协同网络 [21] - 深中通道将深圳与中山通勤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深珠高铁规划中 [23]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上海拥有12家科研院所、13所涉海院校、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支撑其"海洋经济第一城"地位 [23] - 深圳筹建海洋大学,办学规模约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增设相关专业 [23] - 深圳探索与香港深度融合的海洋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支持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 [24]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山东以青岛为中心构建海洋城市群,青岛聚焦海洋前沿技术研发,烟台承接海工装备制造,威海发展"海上粮仓" [9] - 浙江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甬舟铁路加速建设中 [9][10] - 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天津5659.5亿元,青岛5513.2亿元,深圳5409亿元 [15]
丰立智能(301368)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05)
2025-08-11 15:52
公司概况与发展历程 - 公司1995年成立,以小模数螺旋锥齿轮起家,突破特殊齿形加工难题,实现进口替代并返销德、日、美等国家 [5] - 1998-2003年进入全球一流企业供应链体系,与博世集团、史丹利百得等跨国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5] - 产品从单一锥齿轮扩展到圆柱齿轮、粉末齿轮、精密机械件等零部件 [5] - 2013-2015年扩展行星减速器产品,2016年储备谐波减速器技术 [5] - 2022年12月15日上市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 [5] - 2023年以投资设备为主,2024年侧重开发新客户、新领域和新产品 [5] 业务领域进展 机器人领域 - 开发谐波减速器(腰部以上关节)、行星减速器(腰部以下关节)、小微减速器(手指关节)等产品 [5] - 客户包括车企、互联网头部企业、汽车零部件知名企业、机器人企业等 [5] 汽车领域 - 开发燃油汽车变速箱齿轮及新能源汽车减速箱齿轮 [7] - 开发动力座舱智能驱动产品(自动驻车刹车驱动部件、马达驱动部件等) [7] - 开发调节平衡的差速器产品 [7] - 客户包括比亚迪、东风、福田等 [7] 海洋经济领域 - 开发船泊游艇舷外机动力螺旋伞齿轮(5P-350P系列) [7] - 产品品质对标日本雅马哈 [7] - 客户包括海的等 [7] 低空经济领域 - 为小鹏汽车开发低空飞行器减速器产品 [7] - 应用于飞行汽车垂直起降机构、起落架收放机构、机臂锁止机构 [7] 财务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合并营业收入2.42亿元,同比增加0.25% [8] - 第二季度收入1.25亿元,同比下降12.18%,环比上升7.5% [8] - 老业务齿轮、气动工具业务分别同比下降10.31%、7.29% [8] - 新业务精密减速器同比上升13.95%,新能源传动业务同比上升157.42% [8] - 综合毛利率下降1.7%,主要因折旧提高和新业务爬坡阶段 [8] 专利与技术 - 截至2025年06月30日拥有53项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18项 [9] 投资规划 - 下半年加速越南投资,提高谐波减速器产能 [10] - 新购80亩地厂房建设投资 [10] - 未来增加新能源汽车精密动力齿轮智能制造、精密减速器制造等投入 [10] 募资计划 - 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7.3亿元 [10] - 投资项目: - 新能源汽车精密动力齿轮智能制造项目(投资3.24亿元,募资2.7亿元) [10] - 新一代精密传动制造项目(投资2.58亿元,募资2.2亿元) [10] - 精密传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8051.6万元,募资4000万元) [10] - 补充流动资金(募资2亿元) [10] - 实际控制人及控股股东拟认购7000万-1.4亿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