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
搜索文档
定期存款利率“1”时代,信用债ETF的配置价值再思考
搜狐财经· 2025-05-27 14:14
市场环境分析 -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首次跌破1%,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行,无风险利率带来的收益正在消失 [1] - 长期低利率时代加速渐进,优质"资产荒"从周期性现象走向新常态 [1] - 权益市场波动频繁,投资者需要更强的配置智慧和"钝感力" [1] 信用债ETF概述 - 信用债ETF结合了信用债的稳健票息和ETF的交易灵活性,正在从组合配角进化为核心拼图 [2] - 信用债依赖企业自身信用,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普通金融债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等 [3] - 信用债收益率通常高于国债等利率债,作为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溢价的补偿 [5] 信用债ETF的特点 - 信用债ETF将上百只信用债按特定规则装入"篮子",例如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包含190只成分券,主要为AAA级央国企债券 [6] - 支持T+0交易,投资者可实时捕捉市场机会,灵活实现仓位转换 [6] - 与场外债券指数基金相比,债券ETF在上市情况、申赎效率、持仓透明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8] 信用债ETF的配置逻辑 - 成本效率优势:年化费率压缩至0.2%,显著低于主动型债基的0.3%-1% [10] - 风险收益平衡:成分券中发行人央企占比52.63%,地方国企占比46.84%,AAA评级占比99.65% [11] - 中短久期特性:修正久期4.08,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低于长债 [15] 信用债ETF的市场价值 - 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普惠金融机会,百元起投即可持有优质央国企债券 [23] - 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兼具交易便捷性和资产盘活能力的综合工具 [24] - 风险收益特征介于短融与城投债指数之间,为资产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26] 信用债ETF的历史表现 - 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区间涨跌幅10.84%,年化涨跌幅4.07%,年化波动1.22%,最大回撤-1.30% [27] - 到期收益率2.21%,修正久期4.08,风险收益特征优于城投债指数和短融指数 [27] 信用债ETF的战略意义 - 为投资组合提供"缓冲带",平衡风险与收益,适合构建"全天候组合" [27] - 工具创新推动市场效率提升,优化交易机制和功能工具 [21] - 帮助投资者实现分散配置、降低预期、坚持长期的穿越周期策略 [28]
“新三金”流行,“收蛋人”上线,年轻人在怎样理财
齐鲁晚报网· 2025-05-27 13:33
利率环境变化 - 六大国有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降至0.95%,活期利率低至0.05% [1] - 股份制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仅1.15%,三年期跌破1.3% [1] - 招商银行两年期大额存单利率1.4%,较去年同期"腰斩" [1] - 民营银行存款利率降至不到1.7% [2] 存款迁移趋势 - 4月居民部门存款减少1.39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1.57万亿元 [2] - 937万90后、00后配置"新三金"组合(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 [2] - 蚂蚁财富平台搜索"黄金"用户人次同比大涨206% [6] 债券基金发展 - 2024年债基发行规模创历史第四高,较2023年增加116.34亿份 [6] - 短债基金因"低波动+收益稳健"成为理财优选 [6] - 某基金公司30天持有期短债基金90后投资者占比近50% [6] - "固收+"基金一季度规模增长1060.15亿元,环比上涨5.55% [8] 黄金投资趋势 - 国内黄金ETF规模达1019.88亿元,同比增长185% [6] - 过去20年美国CPI超3%时黄金年化收益率达11.2% [6] - 年轻人采用"高位套现、低位加仓"的波段操作策略 [6] 理财观念转变 - 年轻人理财关键词为"确定性""抗通胀""灵活性" [8] - 保守型投资者采用6:3:1(货基:债基:黄金)配置比例 [8] - 进取型投资者采用4:4:2配置比例 [8] - "固收+"基金购买用户同比增长88% [8]
低利率时代要来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5-27 12:08
LPR调整及影响 - 1年期LPR为3%,5年期以上LPR为3.5%,较上月5年期LPR下调10个BP至3.6%,为今年以来首次降息 [1] - 5月7日会议已预告此次调整,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5%调降至1.4%,LPR跟随调整符合市场预期 [2][3] - 部分城市银行如广州已率先调整LPR加点标准,四大行及广发、华润、光大等银行将首套利率加点从LPR-60BP调整至LPR-50BP,部分银行最低调整至LPR-45BP [4][5][6] 房贷利率变化 - 加点增加10个BP对冲了LPR降息的10个BP,部分城市房贷利率实际未下降 [7][8] - 深圳上海等未调整加点的城市,房贷利率随LPR下调10个BP [9] - 银行上调加点原因:3%为利率分水岭,低于3%接近公积金贷款利率造成分流压力;低利率增加银行风险 [10][11] 存款利率调整 - 工商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全面下调,三个月至二年期下调15个基点至0.65%-1.05%,三年期和五年期下调25个基点至1.25%和1.3% [12][13] - 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LPR,5年期存款利率降25个BP而5年期LPR仅降10个BP [22] - 调整目的为维持银行息差稳定,降低银行支出压力,挤压存款流出银行系统 [14][15][16][23][24] 市场流动性分析 - 4月央行资产负债表相比1月缩表超过1万亿,原因包括商业银行和政府还款、企业和居民贷款不足 [25] - 解决"放水难"需增加政府投资、挤压存款提高流动性,若效果不足存款利率或降至零 [26] - 低利率环境下存款实际收益可能为负,需寻找稳定安全且收益率高于存款的资产标的 [27]
金融破段子 | 存款利率进入“0字头”时代,“只求微赚”也有功课要做!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5-26 18:35
存款利率下调与投资趋势 - 国有六大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0.95%-0.98% [2] -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存款利率可能继续下调 [2] - 年轻投资者转向债基 平均年加仓次数达10次 "收蛋"成为理财社区流行语 [2] 中泰资管固收产品矩阵 低波固收+产品 - 中泰双利债券:主投债券+少量股票 可配置国债期货对冲 定位低波动但兼顾权益收益 [6] 纯利率债产品 - 中泰安益利率债:专注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 无信用风险 近一年A份额净值增长5.74% 同类排名8/64 [10][14] - 成立以来A份额每半年度均实现正收益 累计净值增长率11.36% 超额回报5.76% [15] 高等级信用债产品 - 中泰安弘债券:主投AAA级信用债+利率债 通过期货套期保值对冲风险 近一年净值增长3.67% 超额回报2.48% [19][21] 持有期策略产品 - 中泰稳固30天持有中短债:纯债策略 季季正收益 适合持有期理财需求 [23] - 中泰稳固周周购12周滚动债:12周滚动运作 成立以来股票仓位为0 近三年A份额收益9.51% 748/898交易日上涨或平稳 [26][29][30] 产品业绩表现 - 中泰安益利率债A近一年收益率5.74% 跑赢基准3.17个百分点 [14][15] - 中泰稳固周周购12周滚动债A近三年收益率同类排名前23% [32]
博时基金于善辉:AI赋能投研效率 多元配置把握低利率与复苏机遇
新浪基金· 2025-05-26 09:36
AI技术对投研的影响 - AI技术显著提升信息收集效率、传播速度和覆盖面,支持更高效的投资决策 [1] - AI基于现有信息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但基础信息质量和噪音问题仍需解决 [1] - 信息本身不能直接产生投资结果,关键在于独立判断和结合自身能力 [1] - 稳定获取超额收益需要筛选复杂信息,适当做减法并保持独立思考时间 [1] FOF基金发展现状 - FOF基金规模膨胀达到4倍,主要因体量较小基数低 [2] - FOF经过牛熊周期检验,具有波动率低、回撤小、收益稳定的特征 [2] - 在低利率时代,FOF能有效满足投资者既定收益下的风险偏好 [2] - FOF适合明确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者,是一种"懒人理财"方式 [2] - 目前FOF品类丰富,从低波动到高波动产品均有布局 [2] 博时基金FOF布局 - 博时基金在FOF领域进行全品类布局,保持足够耐心 [2] - 首先布局低波动固收+产品作为理财替代品类 [2] - 随着投资者接受度提高,逐步布局养老产品和多元化工具 [2] - 产品布局核心在于投研准备和能力体现,在同业中逐渐形成特征 [2] 下半年资产配置建议 - 中美谈判开启后风险偏好回升,权益市场值得重视 [3] - 低利率环境下需通过多元化资产布局维持组合健康度 [3] - 关注经济转型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消费和AI驱动机会 [3] - 中美博弈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资产面临重构机遇 [3]
银行谋变低利率“逆风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22:12
低利率时代的银行业挑战与转型 - 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的2.08%持续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3%,累计降幅达65个基点,显著低于1.8%的警戒线[3][8] - 2024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连续两年下滑,其中农商行降幅最大达6.16%[9]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面临"三低"挑战:低利率、低利差、低费率,招商银行董事长指出这是由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的长期需求不足造成[9]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通过四大策略应对低利率:海外业务拓展(三菱日联海外收入占比78%)、贷款结构调整、非息收入提升(稳定在47%)、银行间合并重组[11][12] - 日本三大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从21世纪初的20%提升至近年60%,通过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实现转型[14] - 美国富国银行依靠个人存款规模形成壁垒,花旗银行通过精准定价覆盖风险,显示差异化路径的重要性[15] 国内银行转型实践 - 工商银行国际化板块2024年贡献集团11%税前利润,计划提升占比以扩大非商行收入来源5-7%[16] - 2024年58家上市银行其他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5.93%,占营收比重升至14.4%[18] - 建设银行提出资产端优化信贷结构,负债端拓展结算性活期存款的平衡策略[20] 差异化转型路径 - 大型银行如工行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从信贷中介转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21] - 城商行通过代发业务提升活期存款,探索新媒体获客和AI智能投顾降低成本[21] - 股份制银行推进贷款业务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优先",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22]
重磅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5-23 20:58
行业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4年末中国资管行业总体规模突破140万亿元[1] - 银行理财规模近3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0%2024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7000亿元[7] - 公募基金规模从早期3000亿元增长至超30万亿元[32] 高质量发展核心路径 - 资产端需提升投研能力通过多元化策略优化组合收益资金端加强客户沟通丰富产品货架[7][8] - 回归"管好钱"本源需构建专业资金管理能力与优质客户服务能力[8][9] - 私募机构应坚持长期、价值、创新和合规四大理念[13][25] 低利率环境应对策略 - 低利率时代呈现"两低两高"特征(低利率、低利差、高波动、高风险)需通过多资产多策略提升产品竞争力[14] - 银行理财布局"固收+"产品结合科技推出"理财夜市"等创新服务[15] - 险资应管控资产负债久期缺口风险并拓展多策略增厚收益[22][23] 居民财富管理趋势 - 居民风险偏好两极化一端追求避险一端高风险品种受追捧[3][17] - 公募基金优化产品线布局强化主动管理拓展工具型产品打造梯度化产品矩阵[17][18] - 资产端面临"钱多优质标稀缺"结构性困境加剧配置难度[3][17] 外资机构发展机遇 - 外资公募持续加码中国市场摩根基金运用54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基金[19] - 发挥全球研究网络优势双向赋能中国企业出海与国际市场洞察[20][21] - 通过《环球市场纵览》等工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视角[21][32] 科技与ESG应用 - AI可提升研究效率、量化模型迭代和风险预判能力[36] - 太保资产将ESG纳入投研框架提升气候风险治理能力推动投资组合净零排放[36] - 行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融入AI浪潮赋能投研风控[12] 差异化竞争策略 - 私募基金优势在于策略灵活、工具多样和定制化服务[25] - 未来挑战包括精准定位小而美和国际化布局[26][27][28] - 需与监管建立透明沟通机制争取创新空间[33] 政策与考核机制 - 绩效考核从1.0版本升级至长周期考核2.0时代成为高质量发展关键锚点[2][30] - 呼吁统一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规范强化信息披露[31] - 需市场给予政策更长时间观察其对行业重塑效果[32]
深度丨银行谋变低利率“逆风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20:29
低利率时代特征与影响 - 中国逐步向低利率时代过渡,结构性低利率已在部分领域显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的2.08%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3% [1][3][4] - 国际经验显示低利率时代通常持续十年以上,标准利率空间为0%-1%,中国LPR目前3%左右,尚未达到严格低利率水平但下行趋势显著 [3][4]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大型银行、股份行、农商行分别下降1.58%、5%、6.16%,仅城商行增长1.5% [5][14] 银行业转型策略 - 头部银行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工商银行国际化板块2024年贡献集团11.8%资产、9.6%营收和11%税前利润,计划进一步提升占比 [13][16] - 银行通过"加减法"组合策略应对,2024年58家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5.93%,占营收比重升至14.4%,同时优化负债结构控制成本 [14] - 部分银行借鉴日本经验推进贷款业务转型,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优先",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加大高收益区域资源倾斜 [17]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通过国际化布局突破息差依赖,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海外贷款占比达43%,海外净息差3.14%远高于国内的0.57% [8][10] - 日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从21世纪初20%提升至近年60%,通过收购证券保险机构构建混业经营体系,深耕养老金融领域 [9][11] - 美日德银行业应对低息差存在共性逻辑但路径各异,美国富国银行依靠个人存款规模,花旗银行侧重精准定价,日本银行侧重国际化 [1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大型银行推动商业模式重构,从"信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型,工商银行打造"功能产品化、产品系统化"服务链条 [16][17] - 城商行采取"增收节支"策略,负债端提升活期存款规模,借鉴平安银行通过新媒体拓展客群,借助AI智能投顾降低成本 [17] - 中小银行可深耕区域市场定制专属产品,强化"GBC"联动,聚焦大银行覆盖不足的小微企业和特定消费群体 [18]
专访曾刚:低利率时代不仅是数值变化,更是经济运行逻辑的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5:15
低利率时代的定义与特征 - 低利率时代是一个经济环境的描述,需要从多个维度考量,包括利率绝对水平、实际利率视角、利率趋势、跨市场利率、形成原因和影响广度 [4][5] - 利率绝对水平最直观的特征是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例如日本长期维持接近零的利率,欧美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超低利率期 [4] - 实际利率视角更具参考意义,当实际利率长期为负或接近于零,意味着资金成本实质降低 [4] - 利率趋势比单一时点更重要,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呈现长期下行趋势且波动幅度减小,反映了结构性因素而非短期周期 [4] - 低利率时代源于人口老龄化、全球化、产能过剩、科技进步等深层次结构性因素,导致全球储蓄过剩、投资需求不足 [5] 中国当前的利率环境 - 中国利率持续下行,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小微企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均处在历史低位,部分短期国债收益甚至逼近或跌破2% [6] - 中国利率环境显著宽松,体现出一定的低利率特征,但远未像欧美等国那样达到极端低位的"常态化"阶段 [6] - 中国依然存在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人口老龄化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以及科技创新潜力不断增强等有利因素支撑 [6] -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等会制约利率长期下探空间 [6] 银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非息业务转型压力加剧,行业正面临从"存贷依赖"到"综合服务"的深层变革 [1] - 监管趋严与合规压力,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政策严格规范了表外业务、理财产品销售等非息业务领域,相关收入增长空间放缓 [7] - 行业竞争加剧,券商、基金、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非银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支付结算等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力 [7] - 业务资质受限,专业人才短缺,非息业务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领域要求专门的牌照和高度专业性人才 [8] - 盈利模式转型困难,从传统存贷利差到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要求银行重构业务流程、重塑组织架构 [8] - 科技能力不足,多数银行IT架构老旧、数据孤岛严重,难以支撑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现代非息业务需求 [8] 海外银行的经验与中国银行业的借鉴 - 精细化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优化资产期限结构、强化负债成本控制实现息差稳定,可借鉴精细化定价模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 [9] - 场景与生态建设,打造全渠道零售模式,通过场景化金融服务增强客户黏性 [9] - 财富管理升级,在低利率环境下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通过提供全周期资产配置服务创造稳定收入 [9] - 特色化公司金融,围绕目标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跨境金融解决方案,可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等细分市场 [9] - 科技赋能运营,通过科技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实现成本控制与服务提升,可借鉴AI风控、区块链结算等领域的实践经验 [10]
存款利率跌至1%时代!温彬揭秘低利率背后的经济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5-22 17:44
存款利率下调趋势 - 9家股份制银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跌至0.05%,1年期定存全面跌破1%大关 [1] - 中国存款利率呈现断崖式下跌,3年期定存利率从2014年的4.25%降至目前的1.35% [1] - 2022年至今商业银行已完成七轮利率下调,累计降幅超过300个基点,2024年1年期LPR下降35基点,5年期LPR下降60基点 [1] 低利率时代的全球背景 - 低利率是成熟经济体的标配,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超20年,欧洲央行基准利率长期为负 [1] - 中国资本回报率从2007年的15%降至2023年的5.8%,推动利率下行 [1] 银行息差压力与调整策略 - 银行净息差跌破1.8%警戒线至1.43%,国有大行息差仅1.33% [4] - 银行选择降低存款利率而非提高贷款利率,本次存款利率降幅(最高25bp)远超LPR降幅(10bp) [4] - 利率调整可为银行体系年减负超2000亿元,资金将转向制造业、小微企业信贷支持 [4] 储户应对低利率的策略 - 中小银行如药都农商行提供2.15%的5年期利率,但高利率难以持续 [5] - 替代方案包括配置国债、现金管理类理财、长期锁定利率的保险产品 [5] - 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可分配40%资金至大额存单,30%至货币基金,20%至债券基金,保留10%流动性 [5] - 能承受波动的人群可适度增加指数基金配置 [5] 经济转型与长期趋势 - 低利率是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存银行吃利息的时代已终结 [7] - 机会存在于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等领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