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
搜索文档
科兴制药涨2.03%,成交额8791.64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98.9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8 11:14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18日盘中股价上涨2.03%至42.30元/股 总市值85.13亿元 成交额8791.64万元 换手率1.04%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198.92万元 其中特大单买入480.95万元(占比5.47%)卖出260.36万元(占比2.96%) 大单买入1962.92万元(占比22.33%)卖出1984.59万元(占比22.57%)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94.21% 近5日涨3.50% 近20日跌2.98% 近60日涨9.47% 年内6次登上龙虎榜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 同比减少7.82%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8034.45万元 同比增长576.45%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154.46万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1577.85万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9412户 较上期增加16.86% 人均流通股21211股 较上期减少14.43% [2] - 易方达医疗保健行业混合增持169.55万股至366.90万股 富国精准医疗灵活配置混合增持155.90万股至249.32万股 [3] - 鹏华医药科技股票减持3.88万股至191.81万股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持46.04万股至190.14万股 [3] - 易方达医药生物股票(新进)持股176.10万股 富国天惠成长混合(新进)持股149.00万股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新进)持股120.55万股 [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7年8月22日 于2020年12月14日上市 总部位于山东济南和广东深圳 [2] - 主营业务为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 医药产品收入占比97.38% [2] - 所属申万行业为医药生物-生物制品-其他生物制品 概念板块包括肝炎治疗、多肽药、小盘、动物疫苗、合成生物等 [2]
锦波生物董事长杨霞: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产业化之路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19:59
核心观点 - 公司专注于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原始创新与产业化 实现全链条技术突破和产品布局 在安全性、制造方式和作用机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4][6][8][9][10] 企业战略与定位 - 企业精神为原始创新和实事求是 深耕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生命材料和抗HPV生物蛋白两大领域 [5][6] - 完成从材料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全闭环产业链布局 属于全链条原始创新 [4]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2018年首次发现人Ⅲ型胶原蛋白调控细胞信息传递的一阶基因 其可自组装形成三螺旋结构 [6] - 2021年规模化生产全球首个合成生物法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 [6] - 2025年获批国际首款自组装自交联技术生产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凝胶 具备填充+修复抗衰老双重功能 [8] - 产品突破传统胶原蛋白应用方向 可应用于血管修复和肿瘤治疗领域 [8] 技术优势与专利布局 - 选择Ⅲ型胶原蛋白因其为婴幼儿主要胶原蛋白 成年人缺乏该类型蛋白 [9] - 攻克三螺旋胶原结构技术壁垒 已获157个知识产权相关专利 [9] - 制造方式通过AI驱动合成生物学 不含非人胶原序列和外源交联剂 [10] 临床应用突破 - 安全性突破:消除免疫原性 无交联剂毒性、血栓栓塞风险和致癌性 无注射后异物感或组织硬化等不良反应 [10] - 制造突破:通过自组装自交联技术合成"蜂巢"胶原组织网状凝胶 实现结构正确且稳定的大规模生产 [10] - 作用机制突破:注射后短期实现物理填充 长期通过细胞信号传递系统促进合成I型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等 完成组织新生 [10]
不少于30亿元!合肥高新区设立“合成生物专项基金”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9-17 17:50
产业政策与目标 - 合肥高新区发布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2] - 方案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材料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食品四大赛道的创新应用 [2] - 设立不低于30亿元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通过补助 贴息 投资等形式支持重大成果产业化 [2] 产业发展基础 - 已形成企业+平台双轮驱动格局 培育安科生物 智飞龙科马等30余家核心企业 [2] - 建成基因测序 中试工程化等14家产业平台 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撑 [2] - 企业覆盖抗体药物 新型疫苗 底盘细胞研发 生物活性原料等关键领域 [2] 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引育产值过亿企业10家以上 产值超5亿企业3家以上 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 [3] - 集聚合成生物学产业链企业不少于50家 产值突破100亿元 [3] -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 绿色化发展 打造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 [2]
瑞丰高材跌2.03%,成交额5633.12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54.26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7 14:15
股价表现 - 9月17日盘中下跌2.03%至11.59元/股 成交额5633.12万元 换手率2.47% 总市值29.02亿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22.39% 近5个交易日下跌1.70% 近20日上涨1.31% 近60日上涨7.71%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54.26万元 特大单买入120.53万元(占比2.14%)卖出117.85万元(占比2.09%) 大单买入931.18万元(占比16.53%)卖出988.12万元(占比17.54%) [1] 股东结构 - 截至8月29日股东户数1.78万户 较上期减少7.74% 人均流通股10923股 较上期增加8.39%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06亿元 同比增长2.62% 归母净利润1080.48万元 同比减少52.57%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71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3756.33万元 [3] 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ACR助剂45.48% MBS抗冲改性剂38.40% MC抗冲改性剂8.97% 工程塑料助剂6.68% 其他0.47% [1] - 公司专注于ACR加工助剂和抗冲改性剂、MBS抗冲改性剂、MC抗冲改性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行业分类 - 所属申万行业为基础化工-塑料-其他塑料制品 概念板块包括固态电池、可降解、合成生物、小盘、新材料等 [1]
博瑞医药涨2.00%,成交额1.9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838.42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9-17 09:59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17日盘中股价上涨2%至94.25元/股 成交金额1.98亿元 换手率0.5% 总市值398.46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838.42万元 特大单买入占比13.17%卖出占比13.08% 大单买入占比20.87%卖出占比25.2% [1] - 年内累计涨幅达213.08% 近5日涨3.17% 近20日跌14.32% 近60日涨71.83% [2]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位于苏州工业园区 成立于2001年10月 2019年11月上市 主营高端仿制药和原创性新药研发生产 [2] - 所属申万行业为医药生物-化学制药-原料药 概念板块包括多肽药、原料药、合成生物、生物医药和中盘 [2]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9568户较上期减少10.11% 人均流通股44185股较上期增加11.32% [2] -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325.09万股(第八大股东)较上期减少105.95万股 创新药ETF新进持股281.26万股(第十大股东) [3] - 申万宏源证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下降18.28% 归母净利润1717.32万元同比下降83.85%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2.46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1.29亿元 [3]
从花知晓到圣诺医药,中国美妆资本在押注什么未来?
FBeauty未来迹· 2025-09-16 19:29
核心观点 - 中国头部美妆企业正通过资本运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聚焦前沿技术、内容化品牌和全球资源整合 [4][24][25] - 产业投资呈现大额资金集中化、技术原料驱动和并购合作增多三大特征 [6][7][10] - 中外产业资本逻辑存在差异:国际巨头偏好成熟品牌收购 中国企业更注重战略协同与科技下注 [23][27][28] 投资规模与集中度 - 2025年1-9月国内美妆企业完成13笔投资/收购 披露金额超55亿元人民币 占行业资本流动近60% [4] - 融资额Top3项目合计近52亿元 包括养生堂投资锦波生物34亿元、巨子生物收购丝域实业16.5亿元、华熙生物投资圣诺医药1.38亿港元 [6] 技术领域投资动向 - 华熙生物斥资1.38亿港元认购圣诺医药9.44%股权 看重其小核酸药物研发及PNP平台的非肝脏组织靶向递送技术 [3][7] - 多家企业加码技术端:欧莱雅与纳爱斯投资未名拾光、拉芳家化投肽源生物、丸美追投圣至润合 [10] - 资本密集投向再生医学、RNA、ECM和合成生物领域 技术成为行业新主战场 [7][10][24] 品牌生态与全球化布局 - 珀莱雅投资花知晓 看重其年轻消费群体影响力、产品力及海外过亿营收规模 支持全球化战略 [10][13] - 橘宜集团收购百植萃补齐功效护肤短板 USHOPAL收购法国PAYOT拓展高端功效护肤市场 [10] - 品牌投资门槛提升:关注核心技术、赛道趋势及团队品牌化思维 [10][24] 国际巨头对比分析 - 欧莱雅前9个月完成8笔投资 包括收购Medik8、Color Wow 投资Jacquemus、Amouage及AI广告公司Rembrand [14][16] - 联合利华完成7笔投资 收购Minimalist、Wild、Dr Squatch 投资Ra's Luxury Skincare等品牌 [19] - 国际巨头逻辑为补能力短板、抢占用户入口和搭建可放大生态 [22] 中外资本逻辑差异 - 国际巨头偏好收购成熟品牌 金额大且直接纳入全球扩张版图 [23] - 中国资本强调战略协同与赛道下注 通过技术、渠道、内容嫁接实现增效 [23][28] - 中国企业更倾向投资前沿科技 承担更高不确定性以撬动未来可能性 [24][28] 产业格局影响 - 资本注入抬高行业门槛 淘汰缺乏差异化的中小玩家 为研发型/内容型品牌提供跳板 [24] - 推动产业从数字红利驱动转向资本+科技+内容+全球整合的多维融合模式 [24][25] - 未来将形成科技赋能医美、内容驱动青年品牌、跨国渠道整合三线支撑的新格局 [25]
AI加速改酶,落地再生PET千吨级产线,「塑新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9-16 18:16
融资与公司概况 - 公司宣布连续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和pre-A+轮融资 pre-A轮由金鼎资本-海利得产业基金领投 老股东英诺天使基金持续追投 pre-A+轮由拙朴投资独家投资 资金将主要用于规模化产线落地 公司已开启新一轮融资 [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6月 是废弃高分子材料生物回收转化平台 聚焦PET聚酯的生物酶法回收 [1] - 创始团队经历多年天然酶资源挖掘 搭建起大型塑料降解酶库 可回收PET、PU、尼龙、PLA等多种高分子材料 并自研AI算法加速酶的挖掘、进化、改造和发酵底盘进化 目前已跑通千吨级中试线 实现规模化量产 2025年底将完成万吨线通车投产 [1] 团队构成 - CTO董维亮教授为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博导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项 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1] - CEO向科炜博士是连续成功创业者 本硕博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国重实验室 曾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 有十年以上的管理经验以及多个产品从0到1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 [1] - CFO齐云达具有投资人背景 在参与创立公司之前主要关注AI与合成生物赛道 公司组建了产学投结合的复合型团队 [2][3]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预计突破5亿吨 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 [2]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 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 明确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 [2] - 公司选择再生PET赛道因其是当前综合条件最优的环节 又符合大宗商品的规模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 该领域创业公司仍具备巨大发展空间 国内相关需求有望在几年内迎来爆发 [2][3] 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使用AI计算 基于功能和基因序列进行酶挖掘、数万倍加速酶进化、辅助改造底盘菌株高效表达 [5] - 公司数据积累优势在于创始团队从2016年开始大量挖掘天然菌株 在极端环境中持续采样 分离得到高性能天然酶并采集数据积累到酶库中 [5] - 公司搭建了包含数百个能够降解PET、PU、PC、PA甚至PLA等高分子材料的塑料降解酶库 在PET降解酶上率先实现耐酸性突破 并研发出全球首个可直接降解热固性聚氨酯材料的酶 [6] 产业化进展与成本控制 - 公司已在2025年上半年跑通年产千吨的中试线 目前正在建设年产万吨级产线 预计2025年底投产 [10] - 公司将酶改良到能够耐酸性环境 降低了工艺控制难度 同时改良底盘提升酶表达量到4-5g/L 整体降低了酶的生产成本 [8] - 在万吨级量产阶段 公司生物法降解成本可以和化学法持平 预计三年内能使生物法再生PET价格成本降至接近石化原生PET 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让再生PET的成本比石化原生PET更低 [10] 商业模式与市场拓展 - 公司未来3年内主要客户为头部品牌公司 以生物法降解的差异化路径赚取ESG政策和品牌的环保溢价 3-5年后以更好的性能和价格替代石化原生产品 [12] - 公司已向众多国际知名时尚品牌以及海利得等车规级产品客户进行百公斤级送样 预计年底将签订供货订单 2025年实现百吨级出货及千万级销售 随着万吨级产线投产 2026年预期收入破亿元 [12]
华大智造跌2.01%,成交额1.1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021.9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11:25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9月16日盘中下跌2.01%至68.80元/股 成交额1.14亿元 换手率0.40% 总市值286.56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021.98万元 特大单净卖出902.5万元(买入762.81万元/占比6.69% 卖出1665.31万元/占比14.60%) [1] - 大单净流出119.48万元(买入2179.32万元/占比19.11% 卖出2298.80万元/占比20.16%)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47.04% 近5日/20日/60日分别变动-1.01%/-1.15%/+7.85% [1] 历史交易与股东结构 - 年内2次登龙虎榜 最近3月4日净卖出4476.53万元 买入总额1.21亿元(占比13.64%) 卖出总额1.66亿元(占比18.67%) [1]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1.35万户 较上期增加7.64% 人均流通股15,766股 较上期减少7.09%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4亿元 同比下降7.90%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1.04亿元 同比大幅收窄65.28% [2] 机构持仓变动 -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588000)减持24.56万股至1153.23万股 仍为第二大流通股东 [3] - 易方达科创板50ETF(588080)增持24.36万股至862.37万股 位列第六大流通股东 [3] - 华宝中证医疗ETF(512170)增持1.76万股至703.99万股 保持第七大股东 [3] - 南方中证500ETF(510500)增持45.24万股至314.67万股 晋升第九大股东 [3]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新进300.27万股 成为第十大流通股东 [3] 公司基础信息 - 2016年4月成立 2022年9月上市 总部位于深圳市盐田区 [1] - 主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研发生产销售 [1] - 属医药生物-医疗器械-医疗设备行业 涉及基因测序、合成生物、机器人等概念板块 [2]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现金分红1.50亿元 [3]
科前生物跌2.05%,成交额1765.08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297.9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10:55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16日盘中股价下跌2.05%至18.20元/股 成交额1765.08万元 换手率0.21% 总市值84.84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297.99万元 其中特大单买入113.05万元占比6.40% 大单买入240.14万元占比13.61% [1] - 年内累计上涨31.29% 近5日下跌0.76% 近20日上涨3.59% 近60日上涨17.42%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9484户较上期增加19.03% 人均流通股49148股减少15.98%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新进第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235.77万股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21.67% 归母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44.09%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7.11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4.88亿元 [2] 公司基本情况 - 主营业务为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 该业务占比营收94.64% [1] - 所属申万行业为农林牧渔-动物保健Ⅱ-动物保健Ⅲ 概念板块包括融资融券、合成生物、疫苗等 [1] - 成立于2001年1月11日 2020年9月22日上市 注册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1]
告别“工业锈带”,北上海科创样板间正在崛起
新浪财经· 2025-09-14 16:10
宇树科技与南大智慧城的合作 - 宇树科技上海子公司于2024年2月23日落户南大智慧城,引发多家电力公司、银行及旅游景区等方的合作咨询 [1] - 2024年7月,宇树科技与宝山区政府、上海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公司CEO王兴兴获聘“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首席智库专家”及“上海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 [1] - 由王兴兴担任院长的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机器人研究院于2024年2月正式启用 [1] 南大智慧城的产业集聚与发展 - 南大开发公司已在南大智慧城引入十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1] - 南大智慧城已汇聚2000多家企业,其中半数以上为数字经济企业 [6] - 产业定位以科创企业总部为主导,聚焦数字经济、合成生物、科技金融等,并支持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科创产业发展 [6] 南大智慧城的规划与建设进展 - 南大智慧城规划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40万平方米,规划产业和居住人口各近8万人 [4] - 公共绿地占比高达43%,规划人均绿化面积39.38平方米,为上海市人均12.5平方米的三倍以上 [4] - 西南片区产业先行区已建及在建建筑总量达96.8万平方米,南大数智中心、数智绿洲一期等重点载体已竣工交付 [7] 代表性企业入驻案例 - 捷瑞肯智能作为高性能计算算力芯片提供商,是南大数智中心首家入驻企业,租赁一整层写字楼并于2024年3月购置4700余平方米独栋写字楼打造全球研发中心 [6] - 中车资产于2024年落户南大,为中车集团在上海的唯一全资子公司,开展特殊资产、碳资产及数字资产管理等业务 [7] 区位优势与交通规划 - 南大板块位于宝山西南角,靠近北中环,30分钟可达上海各枢纽,2小时联通长三角主要城市 [2] - 现有轨道交通15号线(设南大路、丰翔路站)及7号线,规划中的22号线、18号线、26号线及城际铁路南何支线将进一步提升联通性 [2] 政策支持与开发模式 - 南大地区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可享受五大新城同等政策待遇的板块,被定位为“北转型”重点区域 [3] - 采用“双TOD”开发模式,围绕丰翔路站和南大路站(相距约800米)打造两个TOD综合体,地下客流共享 [9] 市场反响与土地开发 - 2023-2024年南大板块新建住宅去化周期仅0.4个月,标杆项目华润中环置地中心一期“润府”获2024年上海楼市成交套数、面积双料销冠 [9] - 2024年6月,中建八局以81.95亿元总价竞得南大10万平米组合地块,将建设250米地标商办塔楼及高密度住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