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面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质量提升—— 继续跑好“十五五”基础坚实底气足
经济日报· 2025-10-21 11:40
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 - 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20年的103.5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5.5% [1] - 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 [1] - 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9%,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2] - 研发人员总量超700万人年,稳居全球首位 [2] - 2025年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比2020年上升4位 [2]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01%,比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2021年至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2%、9.2% [3] - 2021年至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60.6% [3] - 2024年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比2020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 [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 [3]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降至2024年的2.34 [3] 改革开放与内需市场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 [4]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 [4] - 货物贸易规模从2020年的32.2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3.8万亿元,年均增长8.0% [4] 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20年的16.0%提升到2024年的19.8% [5] - 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5] 社会民生与就业保障 - 2021年至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年末值稳定在5.1%至5.5%之间 [5]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比2020年增长37.7% [5] - 2024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 [5] 粮食与能源安全 -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 [6] - 能源生产总量全球占比超五分之一 [6] - 2021年至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占全球比重接近30% [6]
继续跑好“十五五”基础坚实底气足
经济日报· 2025-10-21 08:38
经济总量与全球影响力 - 国内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03.5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5.5%,远高于同期世界3.9%的年均增速 [1] - 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人均GDP从10632美元提升至13445美元 [1]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9%,研发人员总量超700万人年,稳居全球首位 [2] - 2025年创新指数跻身全球前十,比2020年上升4位,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01%,比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2024年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比2020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 [3] - 2021年至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2%和9.2% [3] - 2021年至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60.6% [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56降至2.34 [3] 改革开放与内需市场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123项缩减至106项,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1% [4]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 [4] - 货物贸易规模从2020年的32.2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43.8万亿元,年均增长8.0% [4] 绿色转型与生态环境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2020年的16.0%提升至2024年的19.8% [5] - 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超过25% [5] 社会民生与文化产业 - 2021年至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年末值稳定在5.1%至5.5%之间 [5]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比2020年增长37.7%,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5] 安全发展与产业基础 - 粮食总产量2024年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 [6] - 2021年至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占全球比重接近30%,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 [6]
国家统计局:“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八个“新”
新京报· 2025-10-20 13:09
宏观经济表现 - 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从2020年的103.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34.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5.5% [1] -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 [1] 科技创新与研发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9%,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2] - 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超700万人年,稳居全球首位 [2] - 2025年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比2020年上升4位,位列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首位 [2]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01%,比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 产业发展与结构 - 2021年至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2%、9.2% [2] - 2021年至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60.6% [2] - 2021年至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占全球比重接近30%,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 [5] 消费与内需市场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 [3] - 货物贸易规模从2020年的32.2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3.8万亿元,年均增长8.0% [3]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 [3]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降至2024年的2.34 [3] 绿色经济与新能源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20年的16.0%提升到2024年的19.8% [4]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2020年增长8倍多,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4] - 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4] 市场环境与改革开放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 [3] - 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1% [3] - “十四五”时期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2个,形成了近200项制度创新成果 [3] 基础保障与安全 - 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 [5] - 能源生产总量全球占比超五分之一,安全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5]
奔赴星辰大海,见证“十四五”中国经济跨越与蝶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21:08
经济总量与增长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大关 [1] - 5年来全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前4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 [5] -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5] 创新投入与成果 - 全国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强度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7]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登顶世界百强创新集群 [7]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0名,成为10多年来全球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7] 制造业动能转换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9]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9] - 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9] 绿色能源转型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11]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11] - 截至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 [11] 对外贸易结构 - 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13] - 出口中每5美元里就有近1美元来自高技术产品 [13] - 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1%、22.4%和15.2% [14] 基础设施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输配电网 [16] - 在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保持快速增长,"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 [16] - 近五年来算力总规模增速每年都高达30% [16] 农业与粮食安全 - 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18] - 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18] - 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 [18]
奔赴星辰大海 见证“十四五”中国经济跨越与蝶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6:48
经济总量与全球贡献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大关,五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1][3] - 前四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3]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5] 创新投入与成果 - 全国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强度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4]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0名 [4] - “深圳-香港-广州”登顶世界百强创新集群,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 [4][5] 制造业与新兴产业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5] - 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创新药加速研发上市 [5] - 出口中高技术产品占比近20%,2025年前三季度高端装备等产品出口增长达22.4% [8] 绿色转型与可再生能源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6]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6] - 截至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 [6] 对外贸易与结构优化 - “十四五”期间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于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8]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8] - 文化“新三样”等优秀作品和文创产品成为全球消费新宠 [8] 基础设施与算力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和输配电网 [9] - “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近五年算力总规模增速每年高达30% [9] 农业发展与科技应用 - 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10] - 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10] - 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 [10] 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40元,同比名义增长5.3% [11] - 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1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11]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16 09:43
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意义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被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 -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技术变革、制度创新、市场体系的系统性协同重构绿色发展范式 [1] 技术变革的驱动作用 - 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2024年达到28.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9.8% [2] - 计划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2035年达到30%以上 [2] - 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2] - 截至2023年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6%,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 [2] - 技术融合催生出虚拟电厂、产品碳足迹追踪等30余种新业态 [2] 制度创新的保障机制 - 2024年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3]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 [3] - 2024年1月1日起实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 [3] - 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1.9万件,判决生态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同比增长87.5% [3] 市场体系的载体功能 -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 [4]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35%,共享经济规模突破3.8万亿元 [5] - 2024年国内发行绿色债券共计6814.33亿元,托管规模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5.57% [5]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1:2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正通过技术变革、制度创新和市场体系三大支柱的系统性协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1][5][6] 技术变革驱动 - 技术变革通过替代效应、增效效应和创造效应构成绿色转型的底层动力架构 [2] - 替代效应推动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2024年达到28.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9.8%,计划2030年达到25%左右,2035年达到30%以上 [2] - 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2] - 增效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截至2023年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6%,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 [2] - 创造效应催生新能源装备、碳捕集等30余种新业态,与5G、AI等技术融合注入绿色动能 [2] 制度创新保障 - 制度创新通过产权制度、价格机制和司法协同构建系统性框架 [3] - 产权制度方面,2024年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全国碳市场全年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 [3] - 价格机制方面,2024年实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建立体现电力多元价值的价格体系 [3] - 司法协同方面,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1.9万件,同比下降5.4%,判决生态赔偿资金96亿元,同比增长87.5% [3] 市场体系构建 - 市场体系通过要素流通、产品迭代和资本循环三大维度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 [4][5] - 要素流通维度,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 [4] - 产品迭代维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35%,共享经济规模突破3.8万亿元 [5] - 资本循环维度,2024年国内发行绿色债券共计6814.33亿元,托管规模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5.57% [5]
事关全面绿色转型,福建发布行动方案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18:34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围绕光电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 - 创新发展数据智能、氢能、前沿新材料、健康与新医药等未来产业 [1] -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到2030年达到3000亿元左右 [1] 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 工业领域新建改扩建项目需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2] - 建立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并滚动实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2] - 依法加快淘汰不达标项目和产能 [2]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到2026年超71% [2] - 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 [2] - 探索绿电直供、数电联营等新模式 [2] 能源结构转型 - "十四五"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比重 [3]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到2030年达30%以上 [3] 电力基础设施 - 完善"四纵三横、沿海双廊"主干电网并推进闽赣联网工程 [3] - 推进云霄、仙游木兰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3] - 有序建设新型储能设施 [3] 绿色交通建设 - 打造低碳车站、机场、码头及公路服务区 [4] -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并推动岸电设施升级 [4] - 到2030年实现靠港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 [4] 交通运输工具低碳化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并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4] - 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及零排放货运 [4] - 营运交通工具单位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9.5% [4] 绿色建筑发展 -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到2030年达40% [4] - 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5] - 试点推动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6]
国泰海通|宏观:前瞻“十五五”:预期目标与产业机遇
"十五五"规划预期目标 - 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GDP年均增速目标可能设定为区间4.5%-5.0%之间或底线4.5%以上 [2] - 创新驱动目标值较"十四五"有较大幅度提升 更加强调国家创新体系、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人才基础支撑 [2] - 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民生福祉中有望新增住房、医疗、养老、托育相关目标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3] - 全面深化改革 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抓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4] - 全面绿色转型 设立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目标 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提升 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5] 重点产业机遇 -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看好市场渗透率较快提升、技术路线相对清晰的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及产品初步落地、技术有望取得突破的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 [6] - 服务消费存在提升空间 零售、医疗卫生、养老、电信和互联网服务等服务消费有潜力 科学技术、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望在与制造业融合中加速发展 [7] - 海洋产业加快发展 规模占优、快速增长和政策聚焦的海洋旅游、交运、船舶、电力、生物医药等领域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8] - 绿色低碳领域持续推进 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等领域的2030年发展目标已形成清晰框架 "十五五"或将接续规划和推进落地 [9] 区域与主体机遇 -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具备契合国家战略的区位优势 有望在关键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5] - 关注科技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国企等潜在受益主体 这些主体有望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过程中获得发展机遇 [1]
前瞻“十五五”:预期目标与产业机遇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4 17:13
经济目标与增长预期 - "十五五"期间GDP年均增速目标设定为4.5%-5.0%或底线4.5%以上,以确保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远景目标[8] - 2024年实际GDP增速为5%,"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达5.3%,2026-2035年需保持年均4.5%以上增速[8] 新质生产力发展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6万亿元,实际增长8%,高于7%目标值;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件(2020年为6.3件)[10]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完成"十四五"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高于实际GDP增速0.6个百分点[10] - 政策聚焦国家实验室体系、民营企业创新(如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和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12] 绿色转型目标 - "十五五"碳排放强度需较2025年累计下降23%,年均降幅5.2%,高于"十四五"要求;202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仅下降7.5%[19] -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25%;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目标15万亿元(2022年为8万亿元,年增速10%以上)[25][37] - 抽水蓄能装机目标1.2亿千瓦(2024年底为5850万千瓦,完成率48.8%)[37] 产业机遇领域 - 海洋经济2024年产值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7.8%;海洋旅游(占比37%)、交运(19%)、船舶(增速14.9%)、电力(增速14.7%)为重点领域[33] - 节能环保产业2025年规模预计达10.6万亿元,"十五五"需释放4万亿元增长空间,年均增速6.4%以上[37] - 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制造(2024年规上增加值增速11.8%)、创新药(2024年上市和在研新药全球第二)[28] 民生与消费升级 - 2024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释放住房、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需求[14] - 政策推动个人所得税抵扣(赡养老人、婴幼儿照护)、育儿补贴、学前教育费用减免[14] 区域与安全战略 - 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17]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300多项改革举措,2029年前完成,与"十五五"规划重合4年[16] 服务业发展 - 中国居民消费中批发零售、信息服务、卫生和社会工作占比低于美国,存在提升潜力[30] - 生产性服务业(科学技术、金融、信息服务)感应力系数偏低,政策推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30] 风险提示 - 政策理解偏差及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风险[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