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化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规模不断攀升引发三大思考
证券日报· 2025-05-29 23:41
银行理财规模重回历史高位 - 截至5月29日银行理财规模达31.35万亿元创2022年以来新高 [1] - 资管新规后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对稳健收益需求迫切 [1] - 一季度末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0万亿元投资者数量达1.26亿 [1] 资产配置现状与优化方向 - 一季度末银行理财资金80%以上投向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固收领域 [2] - 权益资产投资规模超8000亿元但占比仅2.6%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4] - 部分机构推出"专精特新"主题产品通过股债联动支持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2]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期新兴产业对股权类、非标债权资金需求旺盛 [2] - 需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未上市公司股权、非标准化债权投资力度 [2] - 在风控前提下平衡投资者低风险偏好与支持实体经济的矛盾 [2] 满足居民多元理财需求 - 市场利率下行至"1字头"居民对替代存款的稳健及弹性收益产品需求强烈 [3] - 需适度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并创新含权类产品供给 [3] - 对机构风控能力、创新能力和权益投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 资本市场参与与稳定作用 - 多部门推动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未来需稳步提升权益投资占比 [4] - 长期看可促进投融资平衡同时倒逼机构转型发展 [4] - 目标是从当前2.6%权益占比逐步成长为重要"稳市力量" [4]
理财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2025年4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5-23 19:18
监管政策及资管市场要闻解读 -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明确规范产品净值计量,限制银行理财通过估值技术平滑收益和控制回撤的操作空间 [2][6][7] - 央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包括降准50BP、下调政策利率10BP等,引导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进入新一轮调降周期,对银行理财市场形成双刃剑效应 [2][9][10] - 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固收+和权益型基金步入战略发展新阶段,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短期阵痛但长期生态优化 [2] 理财产品存续及新发情况 - 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长7.58%至31.09万亿元,同比增长8.05%,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收缩,最小持有期型和日开型固收类产品规模稳步扩张 [3] -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9%,环比回落10.25BP,纯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3.10%,环比上行48.82BP,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2.64%,环比上行27.69BP [3] - 4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环比回落,固收+产品、封闭式产品、1-3年期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业绩基准延续下调趋势 [3] 理财产品到期表现 - 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达标率为74.75%,较3月环比增加7.05% [4] 估值指引的影响及行业应对 - 《估值指引》规范估值机构全流程操作,提高估值科学性、公允性和透明度,明确估值产品用户为第一责任人,鼓励交叉验证 [7] - 银行理财行业或通过布局封闭式与现金管理类产品、强化高流动性和中短久期资产运作、加强投资者预期管理来应对估值调节空间收窄 [8]
2025年4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理财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
华宝证券· 2025-05-23 1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4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监管政策对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行业产生影响,银行理财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公募基金行业短期阵痛但长期生态优化;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回升、收益率分化,新发产品固收+占主导且业绩基准下行,到期达标率提升 [1][4][12][14][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政策及资管市场要闻解读 - 4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规范估值机构和用户行为,银行理财通过“估值技术”平滑收益操作空间受限,理财机构或从产品、资产、负债端应对 [10][11][12] - 5月7日,央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包括数量、价格、结构型政策,改善流动性预期,银行理财市场呈“双刃剑”效应 [13][14] - 5月7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管理费与业绩绑定、强化投研等,行业短期阵痛长期优化,固收+和权益型基金迎发展机遇 [15][16][18] 存续:规模显著回升,收益率表现分化 - 规模: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长7.58%至31.09万亿元,同比增长8.05%;固收类产品中最小持有期型、封闭式和日开型规模环比增幅大,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收缩 [19][20] - 收益表现:4月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9%,环比回落10.25BP,与货币基金收益差收敛;年化收益率现金管理类下行、固收类上行,纯固收和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环比上行;4月全市场理财破净率回落至2.7%,环比收窄2.63% [22][26][31] 新发:固收+产品发行占主导,业绩基准延续下行 - 规模:4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环比回落,固收+产品、1 - 3年期产品、封闭式产品分别在投资性质、期限类型、运作模式端占主导 [35] - 业绩基准: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多数延续下调趋势,后续或与存款利率调降联动下行 [36] 到期:达标率74.75%,较3月环比增加7.05% 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达标率为74.75%,较3月环比增加7.05%,1个月以下(含)、3个月 - 6个月(含)达标率较高 [44]
2025年4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理财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20250523
华宝证券· 2025-05-23 16: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4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监管政策对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行业产生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呈“双刃剑”效应,公募基金行业短期阵痛、长期生态优化;存续产品规模回升、收益率分化,新发产品固收+占主导且业绩基准下行,到期产品达标率提升 [1][4][5] 各部分总结 监管政策及资管市场要闻解读 - 4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规范估值机构和用户,限制银行理财“估值技术”操作空间,理财机构或从产品、资产、负债端应对 [10][11][12] - 5月7日,央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含数量、价格、结构型政策,改善市场预期,银行理财市场呈“双刃剑”效应 [13][14] - 5月7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管理费与业绩绑定、强化投研等,行业短期阵痛、长期优化,固收+和权益型基金迎发展机遇 [15][16][18] 存续 - 规模:4月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7.58%至31.09万亿元,同比增8.05%;固收类产品中最小持有期型、封闭式和日开型规模环比增幅大,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收缩 [19][20] - 收益表现:4月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9%,环比降10.25BP,与货币基金收益差收敛;年化收益率现金管理类下行、固收类上行,纯固收3.10%、固收+2.64%;4月破净率2.7%,环比收窄2.63% [22][26][31] 新发 - 规模:4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环比回落;产品谱系上固收+、1 - 3年期、封闭式产品占主导 [35] - 业绩基准: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多数下调,1 - 3年、6个月 - 1年、3个月 - 6个月期限中,纯固收和固收+产品业绩基准有变动 [36] 到期 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达标率74.75%,较3月环比增7.05%,短期限产品达标率较高 [44]
存款利率下调催生理财市场新格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5-23 08:23
银行业利率调整与理财市场变革 - 2024年5月六大国有银行及主要股份制银行全面下调存款利率 3年期和5年期定存利率普遍下调25个基点 活期存款利率逼近零利率 大额存单产品全面进入"1时代" [1] - 利率下调后一个月内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1万亿元 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分别达23万亿元和7万亿元 较调整前增长约8% [1] - 90后投资者群体中约65%将原定存资金转为短期限理财产品 主要考量收益表现和资金流动性 [1] 理财市场产品结构变化 - 理财市场呈现短期化特征 每日开放型及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占比达50% 反映投资者对资金灵活性需求 [1] - 固收类产品中信用债配置比例提升至45% 机构通过久期管理控制利率风险 [2] - 3个月期固收类产品平均收益率维持在0.5% 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降至1.5% 货币基金收益率逼近1% [2] 理财机构战略转型 - 理财机构减少对传统存款产品的依赖 加大债券、同业存单等标准化资产配置比例 [2] - 市场正经历三大转变:投资者转向平衡收益与流动性 产品设计差异化 机构服务转向资产配置 [2] - 监管部门推动"真净值化"转型 促进市场透明化发展 [2] 利率市场化长期影响 - 理财市场面临收益率中枢下移的长期趋势 专家建议投资者通过多元化配置平衡风险 [2] - 机构需持续提升投研能力 重点加强信用风险评估、久期管理和产品创新 [2]
陕国投A(000563) - 2025年5月2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0 20:18
公司战略规划 - 以搭建市场化金融资源整合平台为目标,构建以信托为核心的“1+X”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1] 市值管理措施 - 持续提供稳定股东回报,保持分红政策延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 持续做好市场沟通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公司信息,回应市场关切 [2][4][5][9][10][11] 资本与业务指标情况 - 2024年末“净资本/净资产”指标为85%,符合监管40%的要求 [2] - 2024年标品信托业务规模同比增长28%,收入增速为12%,标品产品规模达2700亿元 [2][4] - 2024年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0%,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占比约为73.4% [3] - 2024年净值化转型进度未达预期,传统融资类信托占比仍超35% [3] - 2024年度累计分红比例达33.82% [7] 业务发展方向 - 2025年围绕转型升级做优信托结构,强化标品主动管理能力 - 信托业务力争多元突破,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包括力拓资产管理信托、全面升级资产服务信托、推进公益慈善信托 [2][4] 股东相关信息 - 2025年5月9日股东总户数为110,804 [5] 审批与分红相关 - 陕国投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需陕西省财政厅核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批复、深交所审核通过、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 [8] - 上市公司应在股东会审议通过方案后两个月内完成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事宜 [6] 定增后促进发展与保护股东利益措施 -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收益 - 充分发挥募集资金效能,实现公司价值长期提升 - 加强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保持稳定的股东回报 [7]
银行理财业绩基准普降,理财市场再迎“资产荒”挑战
第一财经· 2025-05-15 20:48
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 - 自5月7日央行降准降息以来,超过百只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被下调,多只降幅超过100个基点 [1] - 兴银理财"天天万利宝稳利1号"业绩比较基准从2.10%~4.05%下调至1.50%~2.50%,东莞农商行"玉兰理财莞益固收增强"下限降至0.01% [2] - 挂钩中证1000指数的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区间收窄至0.01%~4.35%,较年初压缩超过100个基点 [2] 市场利率下行影响 - 央行降准降息推动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债券等底层资产收益下滑 [3] - 银行间同业存单收益率跌破2%,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2.8%降至2025年5月的2.0%左右 [4] - 理财产品净值化估值方式实施,禁止隐性刚兑,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紧密挂钩 [5] 理财产品收益表现 - 开放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62%,环比下降0.29个百分点 [3] - 某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基准为2.69%,但底层债券组合到期收益率已降至2.3%~2.5%,利差压缩至20个基点以内 [5] - 预计未来3至6个月内超过七成理财产品会主动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5] 投资者行为变化 - 保守型资金流向现金管理类产品和结构性存款,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资金增加对"固收+"策略产品配置 [6] - 4月混合类及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占比上升至2.0%,较3月上升0.7个百分点 [6] - 机构通过降费(部分产品费率下调30~50BP)维持产品吸引力 [6] 市场规模变化 - 4月理财市场规模达到3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9万亿元,较上月末增加2.2万亿元 [6] - 短期内理财资金流入增加对信用债配置需求,促使信用债利差收窄 [7] - 2025年理财市场仍将面临"资产荒"挑战,低风险高收益优质资产供需缺口扩大 [7]
“保本保息”理财产品靠谱吗
经济日报· 2025-04-30 06:08
屈颖提醒,理财本身存在风险,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消费者要警惕"高收益、无风险"的诱导宣传,避免 被短期高回报迷惑。建议持续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发布的投资者教育内容,提升识别风险和防 范诈骗的能力。 近期,部分老年人被网络上一些"投资大师"承诺的保本保息银行理财产品等引诱,投资其推荐的产品后 导致血本无归。"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还存在吗? 同时,要坚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通过银行营业网点、官网、手机银行APP等官方渠道了解和 购买产品,切勿轻信陌生电话、微信群、虚假链接等非正规推介方式,防止落入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或虚 构理财项目的诈骗陷阱。 专家介绍,银行理财中的刚性兑付和保本保息是我国金融市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核心是金融机构 以自身信用为产品作隐性担保,承诺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安全。这一现象是投资者对"无风险收益"的追 求、银行间的竞争压力以及之前相对滞后的监管等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表示,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声称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基本可以判定为非法营 销,甚至涉嫌诈骗。屈颖介绍,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资管 ...
工银理财迎新董事长,去年利润增速在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垫底
南方都市报· 2025-04-28 21:45
高管变动 - 吴茜自2025年4月3日起担任工银理财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与提名薪酬委员会主席,此前为工银安盛人寿总裁并在工商银行财务体系深耕20年[2][3][4] - 工银理财成立六年已更换三任董事长(顾建纲、王海璐、吴茜)和两任总裁(唐凌云、高向阳),初代高管团队基本已退出[6][7][8] - 现任高管团队背景多元化,除工行总行资管部外,还包括工银安盛人寿、工银土耳其及工行金融市场部等机构[8]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工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达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2%,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排名第二[9] - 2024年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垫底,排名从第三降至第四[9] - 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率降至零以应对行业"价格战",规模扩张与效益平衡成为挑战[9] 产品策略 - 2024年下半年混合类产品发行占比从1.65%跃升至33.3%,募集金额从23.1亿元增至501.6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从98.4%降至66.7%[10] - 权益类资产配置规模达626.9亿元,同比增加335.6%,占总规模比例提升至3.1%但仍偏低[10] - 产品发行呈现"追涨杀跌"特性,如2020年混合类占比29.4%后随市场降温降至零[10] 战略方向 - 吴茜在工银安盛人寿期间提出"先做大再做优"理念,面临客群固化、销售导向等挑战,与工银理财当前困境相似[11][12] - 公司计划通过多市场、多策略、多资产配置提升竞争力,但需平衡净值化转型后的收益波动与安全性[10][11] - 吴茜的保险业经验可能为工银理财在权益资产配置和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上提供新思路[11][12]
低利率、高波动时代,银行理财为何成为资产配置的“优等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8 14:18
投资理财市场现状 - 当前市场面临低利率与高波动并存的复杂局面,逆周期调节加强导致降准降息预期升温,2024年LPR下调推动存款利率下行,存款资金回流银行理财市场 [1][2] - 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避险需求激增 [2] - 稳健性投资者关注四大主流品类:定期存款、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寻求收益与安全的平衡 [2] 债市对投资产品的影响 - 债市是影响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三大投资产品的核心要素,国债收益率被视为无风险利率基准 [3] - 货币基金配置20%-40%资金于1年期以内国债,剩余资金配置央行票据、存款等固收类资产 [3] - 纯债基金90%以上资金投资于债券,银行理财产品债券配置比例在40%-90%之间,R2级中低风险产品60%以上投向国债和高等级企业债 [4] - 2025年一季度债市回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1.6%攀升至3月17日的1.9%,导致资管产品波动 [4] 各类产品表现对比 - 债券基金一季度整体涨幅仅0.06%,中长期纯债基金净值平均下跌0.21%,169只产品跌幅超1%,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为-0.55%,最大回撤0.79% [5] - 银行理财产品表现优于债基,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2.27%,封闭式2.29%,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2.11%,最大回撤0.15% [6] - 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1.46%,低于银行理财产品 [6] 定期存款与银行理财比较 - 银行利率出现长短"倒挂",如工商银行三年期利率1.90%高于五年期1.55%,招商银行一年期1.60%高于三年期1.50% [7] - 国有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1%,一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0%,短期、收益稳健的产品更受欢迎 [8] - 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一般在2.0%-3.5%之间,提供1天至365天不同期限选择,适合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 [8] 银行理财市场发展 - 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新发产品3.08万只,募集资金67.31万亿元,持有投资者1.25亿个,增长9.88%,创造收益7099亿元 [9] - 科技赋能理财,网商银行推出"布谷鸟"系统,通过AI大模型预测小微资金流,准确率超95%,提升银行理财子公司10%资金利用效率 [10][11] 稳利宝产品表现 - 网商银行与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推出余利宝、稳利宝、月利宝等产品,稳利宝与月利宝年化收益率2.0%-3.5% [13] - 2025年一季度稳利宝新增74万用户,累计用户超343万,持有三个月以上100%获得正收益,近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2.77% [14] - 3月市场震荡期间稳利宝正收益比例96.76%,优于银行理财大盘的90.27%和债券基金的60.52%,单客户最大持仓金额超8亿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