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净值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理财公司密集“换帅”,股权投资探索新实践——银行理财周度跟踪(2025.11.10-2025.11.16)
华宝财富魔方· 2025-11-19 17:08
行业高管变动 - 近期多家理财公司出现董事长、总裁级别高管集中调整,涉及招银理财、信银理财、交银理财、北银理财等机构 [6] - 行业面临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收资产收益承压和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监管强化净值化管理的双重挑战 [6] - 部分公司引入具备公募、保险、证券等跨领域背景的“跨界型”掌舵人,以融合银行系根基与市场化基因 [6] 产品创新动态 - 建信理财成功落地非标准化股权投资业务,采用“定制化理财产品+非标准化股权投资”模式,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引导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 [8][9] - 交银理财在进博会发布全面升级的“十大品类”理财产品体系,重点推介“活钱+”、养老理财和“多元精选”三类创新产品 [10] - “活钱+”产品强调高流动性和申赎灵活,养老理财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并由专项团队运作,“多元精选”通过多资产多策略提升抗波动能力 [10] 收益率表现 - 上周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录得1.29%,环比持平,货币型基金收益率报1.17%,环比上升1BP,两者收益差为0.11%,环比下降2BP [3][11] - 各期限纯固收产品收益普遍下降,固收+产品收益多数上升,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与前周持平于1.81% [3][12] - 债市呈现窄幅震荡格局,央行呵护流动性但货币政策报告弱化降息预期,金融经济数据偏弱但债市反应钝化 [3][12] 市场环境与展望 - 四季度债市基本面与政策面环境整体有利但制约因素显著,市场对基本面敏感度低,风险偏好未回落,“股债跷跷板”效应构成干扰 [4][12] - 理财产品估值整改深化与低利率环境驱动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理财产品收益率中长期或承压,需强化多资产多策略布局 [13] - 多元资产配置为理财公司增厚收益、分散风险与实现组合再平衡提供可行路径 [13] 破净率与信用利差 - 上周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0.56%,环比下降0.17个百分点,信用利差环比收敛0.51BP,处于2024年9月以来历史低位 [4][16] - 破净率与信用利差呈正相关,若破净率突破5%或信用利差调整超20BP,负债端或面临赎回压力 [16] - 信用利差后续若持续走扩可能令破净率再次承压上行 [16]
渝农商理财迎新副总裁,近年净利润经历“腰斩”后回升
南方都市报· 2025-11-06 21:01
公司人事与管理层 - 重庆金融监管局核准谭迪担任渝农商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要求其自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正式到任 [1] - 渝农商理财现任董事长为李思豆,总裁为张菲,除独立董事邓纲外,公司现任董事、董事长、总裁均自2020年6月29日公司开业任职至今,管理层相对稳定 [2] 公司财务业绩与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末,渝农商理财产品规模为1635.61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257.48亿元,产品规模历经3年再创历史新高,但在全国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排名第25位 [2] - 2023年公司净利润为1.7亿元,同比下降52.51%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8.26%至1.77亿元,业绩随产品规模回升而回暖 [3] - 2022年6月末公司产品规模达到阶段性高点1463.32亿元,此后一度滑落至2023年末的1205.11亿元,跌幅达17.65% [3] 公司产品结构与行业挑战 - 截至2025年6月末,渝农商理财存续理财产品807只,均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截至2025年9月,公司仅成立一只混合型产品,也是其唯一一只风险等级为R3及以上的产品 [4] - 公司产品风险等级分布为R2(中低风险)产品占比达97.7%,R1(低风险)产品占比约2.2% [4]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行业普遍意识到仅靠固收类资产为主做高、做稳收益难度极大,多资产、多策略成为资管行业大势所趋 [4] - 理财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截至2025年6月末已有近半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超万亿元 [4] - 公司管理层指出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呈现新趋势,包括对稳健回报追求增加、期望个性化定制化投资策略、需求向专业化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4] - 面对激烈竞争,公司需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丰富产品供给,形成全品类、多策略产品体系 [4]
固收江湖,谁主沉浮?信达澳亚缘何十年跑赢95%同行?
财富在线· 2025-10-30 15:27
行业背景与趋势 - 中国金融市场过去十年经历深刻变革,无风险利率持续趋势性下行,传统固收模式难以为继[1] - 权益市场波动明显,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理性,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公募基金加速净值化转型,刚性兑付被打破[1] - 宏观环境中长期利率中枢下行趋势未改,优质信用资产愈发稀缺,主动管理成为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2] 公司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30日,信达澳亚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类资产近十年平均收益率达77.57%,在全市场7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三[1] - 公司在近七年、近五年维度的业绩均稳居行业前十,展现出穿越周期的持续盈利能力[1] 产品线布局与策略 - 公司构建层次清晰、定位精准的固收产品线,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1] - 针对流动性管理需求,布局短债系列产品,主打高流动性与低波动[1] - 在中长期配置方面,推出定开债基与纯债基金,通过久期灵活调整与信用精选策略控制回撤并追求稳健收益[1] - 积极布局“固收+”产品线,采用“债券打底、权益增厚”策略,在严控波动的前提下提升组合收益弹性[1] 投研体系与团队优势 - 固定收益投资强调宏观先行、动态调整久期杠杆,并建立严格的信用评价体系以精选个券[2] - 投资策略融合利率波段、信用挖掘、可转债择时等多种方式以捕捉超额收益[2] - 团队由资深基金经理领衔,覆盖宏观、信用、交易、量化等模块,形成研究与投资的良性循环[2] - 依托体系化、平台化运作及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确保组合稳健运行,保持业绩的持续可复制性[2] 未来展望与定位 - 公司致力于通过成熟的投研体系、风控能力和多元化产品布局,持续穿越市场周期[2] - 面对市场变局,公司将继续深耕主动管理,目标是成为客户资产配置中值得信赖的“压舱之选”[2]
R1 理财收益跌破 2%!净值化转型下,普通人的钱该放哪?
搜狐财经· 2025-10-28 11:57
理财产品收益表现 - R1级极低风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从2 1%下降至1 9% 收益下滑导致难以跑赢活期存款 [2] - 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普遍下滑 个别R1产品甚至出现本金亏损情况 [2] - 银行新推送的稳健低波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仅约2 3% 且不保证收益 [4] 行业净值化转型 - 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不能再承诺稳赚不赔 收益需跟随市场波动 [2] - 当前市面超过98%的理财产品为净值型 真正的保本产品已基本消失 [2] - 行业通过大量投资者教育活动引导投资者接受净值波动 [3] 市场格局与监管变化 - 理财市场主导者由银行转变为专业理财公司 银行自身产品份额缩小 [3] - 监管要求小型银行逐步压降理财规模 [3] 资产配置策略调整 - 债券市场震荡导致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2] - 行业探索增加权益资产配置如股票 以提升产品收益 推出固收+及指数型产品 [3] - 利率持续下行导致高收益资产难寻 理财公司面临压力 [3] 投资者行为与情绪 - 部分投资者因收益不稳而考虑转向定期存款以寻求安心 [3] - 投资者在不愿承担高风险与不甘心收益缩水之间陷入纠结 [4] - 普通投资者对复杂的多资产多策略产品接受度较低 仍追求稳健收益 [4]
“存款搬家”奔涌,银行理财站上32万亿
北京商报· 2025-10-26 21:53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三季度单季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增长1.46万亿元,从6月末的30.67万亿元增至32.13万亿元 [3] -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增长9.42%,存续产品数量达4.39万只,同比增长10.01% [3] - 全国共有181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 [3] 市场结构与产品类型 - 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29.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6%,占全市场比例高达91.13% [3] - 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7.14%,占比较去年同期微增0.05个百分点 [4] - 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 [4] - 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4] 存款搬家与居民理财观念转变 - 理财市场增长背后是存款搬家趋势的持续深化,居民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 [1][7] - 大型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维持在1.25%左右,收益吸引力显著弱化 [7] - 2025年三季度是此前存入的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推动资金流向理财产品 [7] - 存款利率的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使得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显著提升 [7] 金融机构业务动态与投资者教育 - 理财经理日均客户咨询量显著增长,客户问题越来越专业,涵盖产品净值计算方式到风险等级匹配 [4] - 银行普遍加强投教工作,通过线上直播、图文解读、模拟净值走势等方式帮助客户理解净值化逻辑 [5] - 银行和理财公司积极优化产品策略,固收+产品因在投资债券基础上增加股票、可转债等资产以增厚收益而受青睐 [7] - 金融机构需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对宏观形势与各类资产的研判,优化资产配置,努力控制产品净值波动 [11]
银行理财子权益投资加码,年内调研“硬科技”超2000次
第一财经· 2025-09-28 21:01
行业趋势:权益投资活动显著升温 - 理财公司权益市场活动频繁,体现为上市公司调研次数激增与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幅增长 [1] - 截至9月底,理财公司对A股上市公司调研次数已超2100次,规模相比往年显著增长 [2] - 2025年前九个月权益类及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259只,规模727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总数329只和规模625亿元 [5] 调研活动分析 - 调研重点聚焦于创业板与科创板等"新质生产力"板块,两板块合计调研次数接近总数的一半(创业板422次,科创板452次) [2] - 调研活跃的机构以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为主,宁银理财(298次)、招银理财(284次)、兴银理财(239次)和杭银理财(203次)单家调研次数均超过200次 [3] - 个股层面,"硬科技"类公司成为重点,如中控技术、东芯股份、汇川技术等频繁被调研 [4] - 调研与市场表现呈现联动,例如浦银理财调研的56家公司中有44只股票在调研后上涨,其中6只个股涨幅翻倍 [4] 产品发行与配置 - 权益类及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显著提速,目前市场上在售和募集中的相关产品超过300款 [5] - 产品发行以混合类为主,年内发行242只、规模715亿元,占比超过九成;纯权益类产品发行仅17只、规模12亿元 [6] - 行业普遍希望通过增发"固收+"等含权产品探索中高风险收益,以应对客户需求变化 [5] - 2025年上半年理财直接权益配置规模占比仅2.4%至3.3%,创近五年新低,但通过基金间接配置的规模达到五年高点 [7] 市场驱动因素与展望 - 权益投资升温与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及客户需求变化密切相关 [1] - 债市利率下行背景下,股票相对债券的性价比在提升,科技、制造、黄金与红利等板块阶段性行情突出 [5] - 预计未来理财资金增配权益的规模合计将超过千亿元,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能力的建设至关重要 [7]
8月份资产管理信托发行数量与规模同比双增
证券日报· 2025-09-11 00:51
资产管理信托市场整体表现 - 8月份资产管理信托发行数量2654款环比增长4.12%同比增长25.79% 发行规模1327.59亿元环比增长1.87%同比增长37.67% [1] - 成立市场产品数量2265款环比微降1.31%同比增长13.83% 成立规模716.66亿元环比下降7.74%同比增长14.92% [1] 标品信托市场动态 - 标品信托发行1506款环比增1.01% 披露发行规模环比增长8.96% [1] - 固收类产品发行数量环比下降9.11% 混合类产品发行数量环比上升89.29% 权益类产品发行数量环比上升75.51% [1] - 标品信托成立数量环比下降4.75% 但披露成立规模环比增加23.71% [3] - 权益市场财富效应导致高净值客户资金分流 债券投资类信托募集承压 [3] 非标信托市场变化 - 非标产品披露成立规模环比下降20.11% [2] - 金融类非标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减少51.57亿元 基础产业类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减少84.81亿元 [2] - 房地产和工商企业类非标产品成立规模实现小幅增长 [2] - 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量断崖式下滑 银行正常类资产转让趋于停滞 [2] 行业转型与发展趋势 - 银行不良贷款ABS发行提速 融资成本可低至2%以下 银行倾向通过标准化方式转让信贷资产 [2] - 标品信托是资管新规下信托公司向资产管理转型的重要抓手 可引导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支持直接融资 [3] - 标品信托推动行业净值化转型 其净值化管理、高流动性和透明度契合多元化理财需求 [3]
理财行为分析框架
2025-09-10 22:35
行业与公司 * 银行理财行业 [1][2][9] * 信用债市场 [2][5][7] 核心观点与论据 理财市场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持有资产余额约33万亿 [1][3] * 理财产品个人投资者数量超1.3亿人占比约99% 持有金额比例接近90% [8] * 当前理财产品以固收类为主占比超过97% 其中固收加产品占60%以上 [10] * 开放式产品占80% 定开式理财产品中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产品占比最高 [1][10] * 2025年上半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拉长至一年到一年半 存续产品中一年以上期限比例从2024年67%增至73% [14] 资产配置与杠杆 * 杠杆水平约107.45% 债券占比接近42% 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约24.8% 非标资产占比5.5% [1][4] * 信用债占非保本可投资金额39%左右 总规模达12.8万亿元 [3][17] * 自2022年以来低波动稳定性高的资产配置比例上升 现金及银行存款比例接近25% [3][16] * 穿透前资管类持仓比例接近一半 2025年一季度信托占比达74% [19][20]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 理财规模增长对信用利差下行和维持低位有积极作用 [1][5] * 净值化转型导致长久期低评级品种需求减弱期限利差走阔 2023年下半年开始中短端票息收益降低以及拉长久期需求使得期限利差收窄 [1][5] * 2022年债券市场经历两次负反馈调整 11月份调整幅度达约60个基点 是3月份的三倍 信用利差走扩幅度也明显更大 [1][7] * 银行理财是信用债配置主力 广义基金投向信用债占比已稳定在60%左右 [2] 负债端特点与投资者行为 * 负债端整体偏向短期 每日可申赎产品占比较高导致稳定性较低 [15] * 个人投资者占主导易受羊群效应影响 负债端相对不稳定赎回压力较大 [8] * 2022年11月因社交媒体赎回讨论引发较大赎回压力 [8] 投资行为与未来展望 * 2025年以来理财资金在二级市场净增持信用债 对长期金融类债券偏好上升 [3][23][25] * 通过公募基金参与债券市场投资增加 信用债ETF规模增长显著 [3][23][25] * 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资金可能转向理财 但资产端收益率降低可能导致规模增速放缓 [3][22][24] * 当前存款利率约1% 新发理财产品收益约2.5% 具有比价优势 [22] * 到2025年底浮盈释放完毕后净值波动可能加大 [22] 其他重要内容 产品运作细节 * 定开式理财产品中6个月到1年产品占比约27% 一个月及以内占比约25% [12] * 最小持有期型理财产品一个月及以内占比接近一半 [12][13] * 监管允许封闭式理财和现金管理类理财使用摊余成本法计价 [15] 市场动态与整改 * 信托私募公司债规模自2025年1月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每月负增长 市场总规模降至约2.4万亿元 [21] * 整改主要通过改变信托持有债券的方式实现 [20] 数据跟踪与研究方法 * 可通过统计理财公司每季度前十大重仓资产了解持仓变化 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其占总持仓30%左右 [18] * 可通过观察固收类产品七日年化回报季末回表特点及二级市场净买卖数据跟踪未来变化 [25]
监管新规叫停单一融资,信托行业全面迈入“组合化”时代
环球网· 2025-09-10 15:00
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自2025年9月1日起,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执行新预登记审查标准,核心变化是不再接受底层为单一融资方的非标信托预登记 [1] - 新规源于《信托登记业务指南(版本V3.0)》,要求资产管理信托必须落实组合投资,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 [2] - 此举宣告为单一企业"输血"的"类信贷"信托模式正式终结,行业将全面转向"组合化"投资时期 [1] 行业转型方向 - 新规倒逼信托公司加速转型,告别依赖"资产端找项目、资金端找钱"的简单通道模式,转向以投资者需求为中心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模式 [3] - 行业面临从"类信贷中介"向"真正资产管理机构"的转变,对业务模式、资产获取、风险定价和投后管理提出高要求 [3] - 部分信托公司已开始行动,新发行的信托计划采用组合投资方式,例如同时向5个不同企业发放贷款以分散风险 [3] 长期影响与市场趋势 - 新规将加速行业"去非标化"和净值化转型,引导新增资金更多地流向标准化、透明度更高的资产 [5] - 截至2025年6月底,理财产品投资的非标债权类资产规模仍高达1.82万亿元 [5] - 风险显著分散,组合投资模式下单个底层资产出现风险对整个产品净值的冲击远小于单一融资模式 [5] - 机构如平安理财表示将持续强化债券、ABS、Reits、权益等多元化资产配置能力以适应新规 [6]
“存款搬家潮”下,有理财公司规模增近5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7 23:29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 [2] - 二季度市场回暖一季度规模曾出现下降 [2]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单月新增2.14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2] 理财公司业绩分化 - 24家披露数据的理财公司合计净利润156.67亿元多数保持增长但部分承压 [2][3] - 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6家净利润超10亿元招银理财以13.64亿元居首但同比下降5.74% [3] - 6家理财公司净利润不足2亿元体量与头部差距拉大 [3] - 浦银理财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超70%渤银理财渝农商理财华夏理财同比分别增37.35% 28.26% 21.73% [3] - 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光大理财净利润同比增22.23% 13.66% 14.42% [3] - 平安理财净利润7亿元同比下滑41.28%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杭银理财浙银理财等也出现下滑 [5] 行业分化原因分析 - 存款利率下行促使居民储蓄资金向净值型理财转移 [4] - 理财公司通过加大权益资产配置优化固收+策略提升收益 [4] - 客户基础扩大和代销网络延伸推动管理规模和收入增长 [4] - 规模效应存在天花板管理费率下调压缩收入空间 [5] - 资源禀赋和投研能力强的头部机构挤压中小机构生存空间 [5] - 净值化转型下投资者价格敏感度提升债市波动通过净值下跌-赎回-被动减持链条冲击规模 [8] - 产品结构单一负债不稳固的机构在赎回压力下陷入被动 [8] 理财公司规模格局 - 截至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2.79万只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4.44%同比增12.98%占全市场89.61% [6] - 招银理财规模2.46万亿元领跑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也超2万亿元 [6] - 中银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民生理财建信理财华夏理财光大理财7家规模超万亿元 [6] - 法巴农银理财规模75.69亿元同比增近5倍高盛工银理财95.51亿元同比增364%贝莱德建信理财120.78亿元同比增200% [6] - 汇华理财规模同比缩水23.46%青银理财规模1894.80亿元同比下降约8% [7] - 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降至6.74万亿元较去年底减少逾5000亿元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约1.35%较6月末继续走低 [7] 产品策略与市场机会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公司需通过分层设计匹配客户需求推出低波稳健型产品承接存款迁移资金 [10] - 在固收优势基础上适度布局权益市场实现稳健打底+弹性增厚组合 [10] - 开发存款替代型与收益增强型产品提升投研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 [10] - 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仅0.07万亿元占比偏低因客群风险偏好有限及宏观经济复苏不确定性 [10] - 理财公司可加大固收+与含权产品布局信银理财含权产品存续规模2070.80亿元较上年末增185.79亿元占比从9.68%提升至9.83% [11] - 黄金成为关注新方向因美元走弱及全球风险事件频发金价持续攀升瑞银上调2026年金价预测上看3700美元/盎司 [11] - 央行增持和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下降为黄金提供长期支撑但短期内高位震荡不宜盲目追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