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誉减值
icon
搜索文档
闻泰科技突遭“黑天鹅”,半导体资产控制权暂时受限,知情人士:此前经营团队稳定
36氪· 2025-10-13 20:54
事件概述 - 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个主体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被荷兰政府下达部长令和法院裁决"冻结"一年 [1] - 公司实控人兼安世半导体CEO张学政被暂停CEO职务和董事职务,安世半导体管理权被托管给独立第三方 [1] - 公司复牌后股价"一字板"跌停,收盘报41.83元/股,总市值跌至约521亿元 [2]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公告称事件走向和潜在影响尚难具体量化,正在积极与国际律师事务所团队沟通法律救济方案 [1] - 公司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争取支持,并发布声明指出事件的不正当性,后经历删除与重新发布 [1] - 公司积极与供应商、客户保持沟通,全力维系运营基本稳定,缓解外部冲击 [7] 安世半导体背景与收购历程 - 安世半导体前身为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事业部,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总部位于荷兰 [3] - 闻泰科技通过耗时3年、分三轮收购,最终以总计约380.6亿元的交易对价获得安世半导体100%股权 [3][4] - 收购完成后安世半导体经营质量显著提升,营收于2022年达到23.6亿欧元的峰值,毛利率从2020年的25%提升至2022年的42.4%,并于2024年10月实现"零负债"运行 [4] 法律专家观点 - 法律专家指出,此次事件属于首次将"事后重新审查"推进到实质剥夺股东治理权的深度,如被司法确认将构成前所未有的先例 [5] - 在荷兰法院撤销临时托管前,闻泰科技将无法对安世半导体行使治理权,整个案件的法律周期可能较长 [6] 公司战略转型与潜在风险 - 收购安世半导体后,公司开始全面转型,剥离ODM业务,聚焦半导体核心资产 [8] - 公司近期以43.89亿元对价出售消费电子代工核心资产,该方案仍在推进中 [9] - 公司因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而面临业务碰壁,促使公司剥离ODM业务 [10] - 收购安世半导体形成的213.97亿元商誉至今未进行减值处理,若控制权长期无法恢复,公司可能需计提大额商誉减值 [10]
“事故车拍卖一哥”冲刺港股!博车网盈利谜题:越卖越亏?3亿商誉压顶!
中国能源网· 2025-10-04 15:26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事故车拍卖平台,按2024年交易量计,在中国事故车拍卖行业市场份额约为31.4% [3] - 按2024年B2B二手车拍卖量计,公司在中国B2B二手车拍卖行业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12.0% [3] - 公司业务模式为B2B拍卖平台,处理来自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渠道的事故车、二手车、拆解车及配件 [3]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收入分别为3.88亿元(2022年)、5.18亿元(2023年)、5.26亿元(2024年)及2.91亿元(2025年前7个月),2024年同比增速显著放缓至1.5%,而2023年增速为33.5% [3] - 报告期内毛利率分别为44.4%(2022年)、49.9%(2023年)、46.4%(2024年)及39.2%(2025年前7个月),呈现波动下滑趋势 [4] - 报告期内录得亏损分别为1.80亿元(2022年)、1.22亿元(2023年)、0.36亿元(2024年)及0.56亿元(2025年前7个月),三年七个月亏损合计约3.94亿元 [4] - 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0.11亿元(2022年)、0.42亿元(2023年)、0.51亿元(2024年)及0.27亿元(2025年前7个月) [6] 核心业务分析 - 事故车拍卖及配套服务是公司核心业务,占2024年营收52.5% [6] - 该业务出现“量增价减”现象:2024年事故车拍卖数量11.7万辆,较2022年的6.8万辆增长72%,但单台均价从2022年的4.27万元跌至2024年的3.76万元,2025年前7个月进一步跌至3.73万元 [6] 财务状况与风险因素 - 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净额高达17.21亿元,较2022年的16.46亿元进一步攀升 [6] - 流动负债高企主要因向优先股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被列为负债,截至2025年7月底账面值达16.63亿元,若上市成功将转为权益 [6] - 截至2025年7月30日,公司商誉账面价值为2.95亿元,占公司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合计数比例高达36% [7] - 报告期内公司存在未足额缴纳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的情况,社会保险供款缺口分别为860万元(2022年)、790万元(2023年)、890万元(2024年)及650万元(2025年前7个月),住房公积金供款缺口分别为150万元(2022年)、90万元(2023年)、20万元(2024年)及20万元(2025年前7个月) [8] 历史亏损原因与股权结构 - 公司历史亏损主要归因于发行的金融工具的账面值变动,以及收购SDIC、路宝及车赢业务导致的无形资产摊销(均属非现金性质) [5] - 创始人陈健鹏持股25.53%为第一大股东,复星国际、中国平安等为机构股东,招股书中部分持股平台涉及的23名自然人身份被要求详细披露 [7]
天融信:公司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将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9 18:45
公司经营与财务 - 公司谨慎性计提10%左右商誉减值 [1] - 公司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将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1] - 国内尚无通过摊销方式进行商誉核算的会计政策 [1] 行业展望 - 基于宏观经济和网安行业的阶段性发展情况,预计网安行业恢复到较高增速需要一定时间 [1]
每周股票复盘:日播时尚(603196)并购茵地乐进展披露及财务影响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9-28 15:10
股价表现与市值 - 截至2025年9月26日收盘价22.67元,较上周23.2元下跌2.28%,本周最高价23.71元(9月25日),最低价21.77元(9月23日)[1] - 当前总市值53.73亿元,在服装家纺板块市值排名19/59,两市A股排名3070/5157[1] 重大资产重组进展 - 公司于2025年8月1日收到上交所《审核问询函》,正组织回复并推进中介核查,最终能否通过审核及时间存在不确定性[3] - 拟收购四川茵地乐71%股权,现金对价59亿元,通过配套募资1.558亿元(实控人认购)及自有资金约1亿元支付[3] - 截至2025年8月31日可自由支配资金2.39亿元,叠加出售日播至胜所得1.385亿元及配套募资,可完全覆盖付款需求[3] 并购后财务表现预测 - 备考报表显示合并后2023年营收从10.27亿元增至15.30亿元(增长49%),归母净利润从0.17亿元增至1.38亿元(增长711%)[3] - 2024年营收从8.66亿元增至15.03亿元(增长74%),归母净利润从-1.59亿元改善至-0.21亿元[3] - 2025年1-5月营收从3.13亿元增至6.30亿元(增长101%),归母净利润从0.23亿元增至0.87亿元(增长278%)[3] 茵地乐业务优势 - 茵地乐在P负极粘结剂领域市占率约50%,与头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行业地位稳固[4] - GGII预计2024-2030年P粘结剂复合增速达28.0%,高于SBR粘结剂的13.4%,供需失衡可能性低[4] - 交易后形成"服装+锂电粘结剂"双主业格局,茵地乐作为控股子公司由原核心团队自主经营[4] 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 - 归母净利润3,828.76万元,扭亏主因出售上海日播至胜产生转让收益3,503.95万元[5] - 扣非归母净利润91.88万元,主业盈利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品牌升级及全渠道整合[5] - 存货下降95%,通过奥莱店铺拓展、线上折扣专场及采购计划优化实现[5] 现金流与资金管理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06.50万元,同比增长2,137.67%,主因库存管控加强及费用下降[5] - 货币资金下降43%系委托理财规模扩大,交易性金融资产达8,327.27万元[5] 行业趋势与战略 - 固态电池中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显著,全固态电池因材料与成本问题短期难替代液态电池[4] - SNE Research预测2030年液态锂离子电池占全球市场95%以上,全固态电池渗透率约4%[4] - 公司坚持全渠道、轻资产、数智能、精运维模式,提升全域流量与复购率[7]
麦科田转战港交所:并购堆高业绩致大额商誉悬顶 扭亏背后是否存在业绩美化?
新浪证券· 2025-09-26 16:53
上市进程与资本表现 - 公司启动A股上市辅导近五年后转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 [1] - 公司在2016年至2023年的7年内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约22.59亿元 [1] - 公司估值从2016年初的3.2亿元增长至IPO前的82.45亿元,增幅近25倍 [1]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9.1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99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7.87亿元,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2] - 公司净利润在2022年亏损2.26亿元,2023年亏损收窄至6450.8万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9661.7万元,2025年上半年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096.8万元 [2] -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0.62亿元和0.57亿元,呈下降趋势 [2] 现金流与应收账款 - 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在2022年至2024年的增加额分别为1504.5万元、441.2万元、3005.9万元 [2] -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对应增加额分别为1907.2万元、4710万元,2025年上半年增加额已高于2024年全年 [2] 费用控制与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由2024年的23.8%降至21.2%,研发开支同比下降10.72%至1.2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由20.8%降至16.09% [3] - 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在2025年上半年均较往期下降 [3] 业务板块与并购活动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微创介入业务、生命支持业务、体外诊断业务三大板块,2025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分别为51.17%、37.86%、10.96% [4] - 微创介入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42.1%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1.17%,首次超越生命支持业务,该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3.8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7.21亿元 [4] - 公司通过并购扩张,2022年1月收购英国Penlon,2022年4月收购唯德康医疗,2025年8月拟收购苏州国科美润达医疗 [4] 商誉与内部控制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誉规模达9.08亿元,占同期净资产的49.6% [5] - 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隐患,被指出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24年7月因子公司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不合规被要求停产整改 [6] - 公司曾存在注射泵抽检不合格、产品召回以及违法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情形 [6]
115亿商誉悬顶,迈瑞医疗押注海外,并购再提速
虎嗅· 2025-09-26 13:58
业绩增长放缓 -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降至个位数 2025年上半年营收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 净利润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 [2] - 2017-2022年营收增速持续超20% 2023年增速放缓至15%以上 2016-2023年净利润增速均超20% [1] - 股价从2021年高点461.94元/股下跌46.96%至245元/股 市值曾达6000亿元 [6] 行业环境变化 -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从过去十多年高增长进入相对平稳阶段 [3] - 集中带量采购导致价格大幅下降 生化类检测试剂平均降幅达70% 部分产品报价低至0.07元/人份 [4] - 医疗行业整顿和设备更新政策使公立医院招标采购放缓 [28] 国际市场拓展 - 2025年上半年国际业务收入保持5.39%增长 国内业务收入下滑超30% [7] - 国际市场规模为国内4-5倍 当前市占率不足3% 目标未来国际收入占比超50%甚至达70% [8][9][10] - 通过自建、收并购、OEM等方式加快海外本地化平台建设 [11] 并购战略与商誉 - 2008年收购美国Datascope生命信息监护业务 获得全球销售平台 成为监护仪市占率第三厂商 [13] - 2013年收购美国ZONARE获取高端超声技术 2021年5.32亿欧元收购芬兰HyTest 2023年1.15亿欧元收购德国DiaSys 75%股权 [14][16] - 商誉从2021年初12.25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115.06亿元 占总资产19.58% 期间增长839% [19][20] 业务结构变化 - 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原为最大营收来源 2023年占比43.66% 2024年该业务营收下滑11.11% [27][28] - IVD产品2024年营收占比37.48%首次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 2025年上半年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继续下滑31.59% [28] - 国内IVD市占率不足13% 远低于设备业务34%的市占率 [28] IVD领域竞争 - 化学发光市场国产化率不足25% 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等国际巨头主导高端市场 [29] - 公司化学发光、生化、凝血国内占有率仅10% 目标三年内提升至20% [29] - 计划每年新增至少15个化学发光项目 两年内核心项目竞争力全面对标国际巨头 [30] 股东减持情况 - 2024年7月联合创始人成明和旗下Ever Union减持500万股 套现超10.67亿元 持股比例从4.25%降至3.83% [4] - 2020-2021年股价大幅增长期间分别减持639.99万股和443.77万股 2023年减持超204万股 [5]
并购“催肥”、经销商“失活”、商誉“高悬”:麦科田IPO如何破解“虚胖”增长难题?
华夏时报· 2025-09-25 15:57
上市申请与资本历程 - 公司由A股转战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由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2] - 7年内累计完成10轮融资 总融资金额约22.59亿元 估值从2016年3.2亿元增至IPO前82.45亿元 增幅近25倍[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 分别为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 但同期亏损分别为-2.26亿元、-6450.8万元、-9661.7万元[5] - 2024年营收同比微增6.55% 亏损幅度较2023年扩大49.8%[5] - 毛利率逆势攀升 从2022年43.7%升至2024年49.7%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2.9%[6]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7.87亿元 同比增长15.31% 利润由亏转盈录得4096.8万元[6] 费用结构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25.68%降至2024年20.76%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下降10.72%至1.27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16.09%[7] - 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28.2%降至2025年上半年21.2%[6][7] - 2025年上半年扭亏主要依靠成本与费用控制而非营收爆发式增长[7] 业务结构 - 微创介入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42.1%升至2024年51.6% 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51.1%[10] - 2022年收购唯德康医疗后微创业务营收从3.86亿元猛增至2024年7.21亿元[10] - 生命支持业务占比从2022年45.3%下滑至2024年35.3%[12] - 体外诊断业务占比从2022年12.6%微升至2024年13.1%[12]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国内药物输注领域公司市场份额15% 排名第二 与第一名35%份额差距显著[11] - 消化系统微创介入耗材市场份额19.2% 排名第二 第一名份额达46.4%[11] - 微创业务毛利率显著低于南微医学、安杰思等头部玩家[12] 销售渠道风险 - 经销商收入占比持续超80%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84.4%、87.8%、84.3%、82.9%[12] - 海外经销商数量从2022年923个降至2025年上半年607个[13] - 不活跃经销商数量从983个激增至2220个 翻了一倍多[13] 商誉与政策风险 - 商誉规模达9.08亿元 占净资产49.6% 主要来自对Penlon和唯德康医疗的收购[16] - 商誉规模持续居高不下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均维持在9亿元以上[16] - 面临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压力 若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将挤压利润空间[17]
溢价186%收购亏损IT公司股权,对赌其3年收入超3亿元!A股公司股价大涨,年内已涨近5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2:07
收购交易概述 - 新致软件全资子公司深圳新致软件有限公司拟以4823.56万元收购深圳市前海恒道智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9%股权 交易完成后新致软件将持有深圳恒道100%股权实现全资控股 [1][3] - 交易金额为4823.56万元 采用现金分期支付方式 资金来源为上市公司自有资金 [3][4]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3] 战略动机 - 收购旨在增强公司华南地区竞争能力 完善华南地区战略布局 [1] - 通过全资控股全面整合深圳恒道区域客户资源与业务交付能力 提升对华南地区中小银行市场拓展及交付能力 [4][5] - 深圳恒道为IT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已获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与广州农商银行、佛山农商银行、东莞农商银行等华南金融机构有长期稳固合作 [4] 财务条款 - 交易定价基于收益法评估 深圳恒道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9850万元 较账面净资产增值6410.06万元 增值率达186.34% [6] - 交易双方设定三年业绩对赌条款:深圳恒道2025年需实现收入1.185亿元及净利润958万元 2026年收入1.335亿元及净利润1096.7万元 2027年收入1.535亿元及净利润1261.21万元 三年累计净利润需超3000万元 [6] - 若业绩未达标 出售方需进行现金补偿或回购股权 [7] 标的公司财务状况 - 深圳恒道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5966.53万元 净利润645.62万元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21.70万元 净利润-280.89万元 出现亏损 [6] 交易影响与市场反应 - 收购将推高新致软件商誉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誉账面价值7839.73万元 其中原收购深圳恒道51%股权产生商誉1230.41万元 本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加商誉 [7] - 新致软件股价于交易披露次日(9月25日)大涨超5% 年内累计涨幅近50% [1] - 股价数据显示 9月25日成交额2.25亿元 成交量9.47万手 换手率3.60% 总市值62.94亿元 市盈率(TTM)365.98 [2]
黄金盛宴下的危险游戏:潮宏基IPO狂奔,大股东为何紧急撤退?
搜狐财经· 2025-09-24 23:01
上市动态 - 公司于9月12日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计划实现A+H两地上市[1] - 第二大股东东冠集团在递表前减持888.49万股 占总股本1% 套现金额超1亿元[1] - 减持计划公布后股价单日下跌6.42% 减持期间最低股价为13.02元/股[1] 股价表现 - A股股价于6月5日创历史新高18.18元/股[1] - 东冠集团自2003年通过JB集团入股 与公司已有十余年合作关系[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43.64亿元、58.36亿元、64.52亿元及40.62亿元[1] - 归母净利润呈现波动 2022-2024年分别为1.99亿元、3.33亿元和1.94亿元[2] - 2025年一季度存货达37.31亿元 环比增加8.4亿元创历史峰值[4] - 存货周转天数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 商誉风险 - 2014年收购菲安妮形成11.63亿元商誉[2] - 2022-2024年手袋收入从3.24亿元下滑至2.70亿元[2] - 累计计提商誉减值6.58亿元 其中2024年计提1.77亿元[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账面商誉余额5.09亿元[2] 运营管理 - 浦江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达133.8% 超负荷运行[4] -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策略但与超负荷生产存在矛盾[4] 市场竞争 - 2024年中国珠宝市场占有率0.8% 行业排名第九[5] - 与周大福(10.2%市占率)等头部企业存在显著差距[5] - 面临老凤祥、周大生、六福珠宝等品牌竞争[5] - 高端市场被蒂芙尼、卡地亚等国际品牌主导[5] 国际化进展 - 2024年境外收入2641万元 仅占总营收0.41%[4] - 亚洲及其他地区仅设1家自营店和1家加盟店[4] - 缺乏海外市场运营经验 国际化起步晚于竞争对手[4] - IPO募资拟用于2028年前在海外开设20家自营店[5]
新致软件溢价186%收购深圳恒道剩余股权,对赌标的公司3年收入超3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21:50
收购交易概述 - 新致软件全资子公司深圳新致软件有限公司拟以4823.56万元收购深圳恒道智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9%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新致软件对深圳恒道持股比例由51%增至100%实现全资控股 [2] - 交易资金来源于上市公司自有资金采用分期支付方式 [3] 战略布局动机 - 收购旨在增强公司华南地区金融领域竞争能力完善区域战略布局 [1][3] - 深圳恒道为专注IT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已获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 - 标的公司在华南区域与广州农商银行佛山农商银行东莞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 财务评估与对赌条款 - 标的公司评估基准日2025年5月31日股东权益价值9850万元较账面净资产增值6410.06万元增值率186.34% [4] - 深圳恒道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5966.53万元净利润645.62万元但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21.70万元净利润亏损280.89万元 [4] - 业绩承诺要求2025-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1.185亿元1.335亿元1.535亿元净利润分别达到958万元1096.7万元1261.21万元 [5] 商誉与潜在影响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致软件合并商誉账面价值7839.73万元其中此前收购深圳恒道产生商誉1230.41万元 [5] - 本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加公司商誉规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