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场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节能国祯(300388) - 300388节能国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029
2025-10-29 17:04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25.17亿元 [2]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 [2]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8.8亿元,环比增长10.5% [2]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6.37亿元 [2] - 2024年全年营收38.37亿元,归母净利润3.67亿元 [2] - 2025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约30% [3] - 2024年同期存在道真项目化债投资损失2960万元及莆田项目在建工程减值损失2224万元 [2] 业务板块与运营 - 工程业务板块是第三季度环比增长主要来源,新增项目平均合同周期1至2年 [2] - 主要业务包括水处理与运营、环保工程建设、专业环保设备生产与销售三大模式 [2] - 水务运营、环保工程建设及设备销售业务盈利水平存在差异 [3] - 大多数投资运营类项目已进入商业运营期,在手项目规模27.3亿元 [1] 技术与竞争力 - 麦王环境针对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技术可满足客户需求及达标要求 [2] - 公司聚焦绿色低碳-智慧型市政污水厂关键技术、城镇污水泥水协同治理技术等探索 [2] - 致力于打造“技术+运营”核心优势,通过绿色低碳化与智慧化运营提升竞争力 [1][2] 市场与战略布局 - 海外市场通过“借船出海”策略推进,与中地海外集团合作签约埃塞俄比亚污水处理厂项目 [3] - 在挪威拥有全资子公司BIOVAC运营独立业务 [3] -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应对环保领域PPP项目政策调整 [1]
俊盟国际发盈警 预计中期除税后溢利净额下降至约230万港元
智通财经· 2025-10-28 21:41
俊盟国际(08062)发布公告,集团预期于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取得除税后溢利净额约230万港 元,而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则取得除税后溢利净额约920万港元。 董事会认为,预期变动主要归因于以下各项的综合影响:(i)集团自电子支付终端及周边设备销售以及提 供系统支援及软件方案服务所得收益及毛利因经济下滑及竞争激烈而减少;(ii)确认分占一间联营公司的 亏损。 ...
佩蒂股份(300673):海外受关税拖累,静待边际改善
东吴证券· 2025-10-28 09:56
投资评级 - 对佩蒂股份维持“买入”评级 [1]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佩蒂股份海外业务受关税拖累导致短期业绩承压,但影响偏短期,未来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1][7]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受海外关税影响及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影响 [7] - 展望未来,海外关税影响预计逐步减弱,国内市场份额提升及小品牌整合的长期趋势清晰 [7] 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同比下降17.7%;实现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下降26.6% [7]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24.3%;实现归母净利润0.3亿元,同比下降39.4% [7] - 第三季度毛利率为32.2%,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5个百分点 [7] - 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同比分别上升3.0、0.9、1.1个百分点 [7] - 第三季度销售净利率为9.5%,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4.7个百分点 [7] 业务板块分析 - 海外市场收入承压,主要因承担关税影响导致产品价格下移,进而影响收入和毛利率 [7] - 国内市场方面,爵宴品牌预计仍保持营收高速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好适嘉品牌面临一定压力 [7]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9亿元、2.30亿元、2.84亿元(此前预测值为1.9亿元、2.5亿元、3.0亿元) [1][7] - 预计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2.90%、44.99%、23.43% [1] - 预计2025年至2027年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64元、0.92元、1.14元 [1] - 对应2025年至2027年的市盈率(P/E)分别为26.79倍、18.48倍、14.97倍 [1] - 预计2025年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34亿元、20.94亿元、24.0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0%、20.77%、14.84% [1]
业绩承压,五大业务部门营收全线下滑,联合利华转型进入深水区
华夏时报· 2025-10-25 17:18
业绩表现 - 2025年前9个月公司营业额为448亿欧元,同比下滑3.3% [3]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销售额147亿欧元,同比下滑3.5%,但基础销售额同比增长3.9% [3] - 2024财年公司营收为608亿欧元,同比仅增长1.9%,净利润连续第二年出现两位数下滑 [4] - 分区域看,2025年前9个月美洲市场营业额跌幅最大,为5.1%,欧洲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1.9% [2][3] - 分业务看,2025年前9个月家庭护理业务销售额同比下滑5.3%,冰激凌业务同比下滑4.2%,美妆与健康业务和食品业务均同比下滑约3% [3] - 从基础销售额看,2025年第三季度五大业务板块均实现增长,其中美容与健康板块增长5.1% [3]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基础销售额重回个位数增长 [4] 战略转型与改革 - 公司CEO指出品牌存在“大而不强、散而不聚”的问题,并提出三大改革方向:砍掉低效业务聚焦高毛利高增长赛道、提升品牌高端化与创新力、强化数字化商业能力 [4] - 公司于2025年3月宣布未来三年在全球精简约7500个岗位,占全球员工总数约5.9%,以节省约8亿美元成本 [6] - 2025年9月公司透露其前200名领导者中多达四分之一可能会被替换 [6] - 公司进行业务剥离,包括整体剥离冰激凌业务(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出售Elida Beauty业务及旗下20多个非核心美容个护品牌、出售净水器品牌Pureit并计划出售高端护肤品牌Kate Somerville和REN [6][7] - 公司预计2025年下半年基础运营利润率至少为18.5%(若剔除冰激凌业务则至少为19.5%),较2024年下半年有显著提升 [7] 市场环境与竞争 - 行业专家指出公司面临宝洁、欧莱雅等竞争对手的压力,以及消费者需求向天然、有机方向转变导致部分产品销量下滑 [4] - 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挤压了公司利润空间 [4] - 在中国市场,国内消费刺激政策落地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为公司产品提供了更好的销售土壤 [5] - 中国美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国货美妆凭借性价比与本土化优势迅速抢占份额 [5] -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需加大研发投入、结合中国肤质与审美推出新品、利用数字化营销增强互动、与本土企业合作以实现资源互补 [5] 中国市场表现与策略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基础销售额呈低个位数增长,成为亮点 [2][4] - 中国市场的增长源于更专注、更具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以及产品组合的高端化 [4] - 公司在中国市场强化了本土供应链,提升了产品供应的及时性与灵活性,并针对中国消费者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与营销活动 [5]
目标裁撤3万人!奔驰大裁员,赔付额被曝最高达50万欧元
新浪财经· 2025-10-23 16:33
裁员计划与成本削减 - 公司正在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裁员计划 全球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 [3] - 公司首席执行官希望优厚的离职补偿能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 官方目标到2027年通过外包决策等方式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 [3] - 补偿方案采用梯度设计 与职级和工龄挂钩 并设置"加速奖金"激励员工尽早决策 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50万欧元补偿金 [5] - 裁员计划主要针对工程师、行政和IT领域员工 相关员工可在2026年3月之前申请 [7] - 公司计划到2027年削减生产和固定成本各约10% 德国本土工厂减产10万辆 [7] 市场表现与销量下滑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 同比和环比分别下滑12%和4% 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160.16万辆 同比减少9% [12] - 中国市场第三季度销量仅为12.51万辆 同比下滑高达27% 较第二季度19%的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 [12] - 美国市场销量下降17%至7.08万辆 [12] - 欧洲市场销量微增2% 其中德国本土市场增长3% 西班牙增长5% 波兰大幅增长20% [13] - 南美和海湾国家市场表现强劲 销量分别实现45%和33%的增长 [13] 价格压力与市场竞争 - 公司多款车型价格出现暴跌 奔驰A级经销商报价最低为12.56万元 相当于厂商指导价25.13万元的五折 [9] - 奔驰C级经销商报价为18.28万元 相当于厂商指导价33.48万元的五五折 [9] - 新能源车型价格同样暴跌 奔驰EQA经销商报价16.1万元 相当于指导价32.2万元打五折 [9] - 以奔驰A级200L时尚型为例 其价格从8月的15.77万元进一步下探至10月的13.78万元 两个月内终端售价降幅接近13% 最低折扣击穿五折 [10] - 销售负责人坦言销售受到中国市场环境影响 公司正被比亚迪和小米等本土厂商以功能丰富且价格更具竞争力的电动车蚕食市场份额 [12][13] 行业背景与同行对比 - 德国汽车业整体业绩出现下滑 宝马汽车集团上半年销售收入为677亿欧元 同比下降8% 税后净利润40亿欧元 同比下降29% [7] - 大众汽车集团上半年销售收入为1584亿欧元 税后利润同比下降超过38%至44.77亿欧元 [8] - 大众汽车集团早在2024年12月就宣布到2030年将裁员超3.5万人 约占员工总数四分之一 预计到2030年每年节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 [8] - 与宣布裁员计划的同行不同 宝马集团今年并未宣布裁员计划 [7] 后续影响与公司应对 - 在职场社交平台上已出现大量公司员工活跃求职 主要流向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及其他外资车企的相近岗位 [4][5] - 因价格暴跌和市场竞争激烈 公司多家门店相继关闭 涉及上海、杭州、唐山、德州等多地 闭店原因包括授权终止和业务调整 [9] - 公司正加速产品更新 未来规划包括2026年初上市的全新纯电GLC、新一代CLA及其猎装版、电动C级轿车以及G级敞篷版等高端车型 [13] - 公司在美国市场采取了主动调整库存水平的措施 以减轻关税上涨带来的冲击 [12]
新股前瞻|“鱼油之王”的烦恼:禹王生物营养8.1%市场份额难抵成本洪流
智通财经网· 2025-10-23 11:51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禹王生物营养是全球食品级精制鱼油领域的领先企业,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1] - 公司是全球最大精制鱼油供应商,市场份额达到8.1% [1] - 核心业务为开发、生产和销售精制鱼油、鱼油软胶囊及其他膳食补充剂产品,该产品线在2022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贡献了97.0%至98.8%的总收入 [2]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的5.3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61亿元,并在2024年达到8.32亿元,呈现稳健增长 [2] - 年内溢利从2022年的6729.7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02亿元,并在2024年达到峰值1.25亿元 [2] - 然而,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恶化,收入为3.43亿元,年内溢利大幅下滑至2276.4万元,净利润率仅为6.6%,远低于2024年全年的15.1%和2024年同期的18.6% [3][5]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率在2023年达到28.1%的高点后,于2024年回落至26.0%,2025年上半年更是骤降至20.7% [3]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占收入的比例高达79.3%,为历史最高水平 [3] - 行政开支占收入的比例从往年的约2-3%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4% [4] - 经营溢利率从2024年同期的22.6%大幅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8.8% [4] 主要风险因素 - 原材料成本(主要是毛鱼油)占总销售成本的比重极高,近三年均超过87%,其价格显著上涨对利润率有重大不利影响 [6] - 公司在分散的竞争格局中(前五大厂商合计占32.4%)并未拥有绝对定价权,难以完全转嫁成本压力 [6] - 海外收入占比高,从2022年的47.3%提升至2024年的60.9%,2025年上半年为55.0%,面临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的风险 [8] - 存货水平较高,截至2023年底达2.1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在2023年曾达138天,2025年上半年下降至92天,存在存货跌价风险 [8] - 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对上游渔业资源缺乏控制力,盈利水平易受外部冲击影响 [6][9]
Century munities(CCS)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10-23 06:0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交付2486套住宅,达到指引区间上限,住宅销售收入为9.55亿美元,环比下降2% [4][13] - 第三季度平均售价为38.4万美元,环比上升2%,主要受益于西部和山区交付比例上升以及Century Complete交付比例下降 [13] - 第三季度税前收入为4800万美元,净利润为3700万美元或每股摊薄收益1.25美元,环比分别增长7%和10% [13] - 调整后净利润为4600万美元或每股摊薄收益1.52美元,第三季度EBITDA为7000万美元,调整后EBITDA为8200万美元 [13] - 第三季度末已售住宅积压订单为1117套,价值4.17亿美元,平均价格为37.3万美元 [13] - 第三季度调整后住宅建筑毛利率为20.1%,环比略微上升,GAAP住宅建筑毛利率为17.9%,环比上升30个基点 [4][14] - 第三季度库存减值费用为320万美元,其他费用为610万美元,主要包括520万美元的土地期权合同放弃和140万美元的债务清偿损失 [14] - 第三季度金融服务业收入为1900万美元,税前收入为300万美元 [16] - 第三季度税率21.8%,受45L税收抵免超出预期推动,预计2025年全年税率在24.5%-25.5%之间 [16] - 第三季度末股东权益为26亿美元,流动性为8.36亿美元,净住宅建筑债务与净资本比率改善至31.4% [16] - 公司完成5亿美元2033年到期优先票据的私募发行,用于赎回2027年到期的5亿美元优先票据,在2029年8月前无优先债务到期 [17] - 公司支付每股0.29美元的季度现金股息,并以2000万美元回购29.7万股普通股,平均股价67.36美元,较三季度末每股账面价值87.74美元折价23% [17] - 年初至今已回购190万股,占年初流通股的6% [4][17] - 收窄2025年全年交付指引至10000-10250套住宅,销售收入指引为38-39亿美元 [18]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净新合同2386套,环比下降6%,但优于2019年至2024年历史平均环比降幅9% [8] - 第三季度开工2440套住宅,与销售基本匹配以维持适当的库存水平 [9] - 直接建筑成本年初至今下降3%,未因关税产生重大影响,第四季度预计也不受影响 [7] - 建筑周期时间持续改善,目前平均为115天,三分之一的分部周期在100天或以下 [7] - 客户满意度得分创历史新高,带来更多推荐和更低保修成本 [8] - 金融服务业中,可调利率抵押贷款占比从第一季度的不到5%上升至第三季度的接近20% [1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末社区数量为321个,同比增长5%,预计2025年底社区数量实现中个位数百分比增长 [10][18] - 在美国50个最大市场中,公司有13个市场位列前十,目标进一步提升渗透率 [6] - 第三季度交付住宅的土地成本同比和环比均实现中个位数增长,预计第四季度土地成本环比大致持平 [10] - 第三季度末拥有和控制的地块超过62000个,自有地块数量自去年三季度以来保持相对稳定 [1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战略重点是在现有市场中增加份额,通过投资于人员、流程和系统来推动收入和利润改善 [5][6] - 在增长放缓的市场保持纪律性,同时为未来增长定位,预计社区数量增长将为春季销售旺季和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5][10] - 通过价格保护协议管理供应链风险,土地卖家正在调整条款,原材料土地和开发成本开始出现一些下降 [7][11] - 可调利率抵押贷款的推广被视为应对市场可负担性挑战的部分方案 [1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尽管消费者信心疲软导致需求更为温和,但公司认为受稳固人口趋势支撑的、对经济适用新住宅的被压抑需求仍然存在 [5] - 买家因经济不确定性而保持犹豫和谨慎,但仍有购买新房的意愿,任何利率缓解和消费者信心改善都将开始释放买家需求 [5] - 运营改善的财务效益因今年提供的更高激励和交付量下降对固定G&A的影响而被掩盖,一旦市场正常化,这些投资的价值将完全实现 [6][7] - 公司对团队在困难市场环境中的运营表现感到满意,并对市场反弹时的前景充满信心 [12][18] 其他重要信息 - 激励措施是近期毛利率变化的最大驱动因素,第三季度平均约为1100个基点,预计第四季度激励可能再增加最多100个基点 [9][15] - 与2024年两次收购相关的购买价格会计使第三季度毛利率减少30个基点,预计第四季度有类似影响 [14] - 第三季度SG&A占住宅销售收入的12.6%,预计第四季度该比例为12.5%,全年约为13% [15] - 预计第四季度金融服务业的贡献利润率与第三季度相似 [16]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调整后毛利率超指引的原因 [20] - 主要得益于直接成本控制(年初至今下降3%),尽管激励措施增加了约50个基点,但成本节约抵消了竞争压力 [20] 问题: 可调利率抵押贷款的趋势、影响及盈利能力 [21] - 该产品获得消费者更广泛接受,尤其适合首次购房者,考虑到其在房屋中居住的时间长度,无需为30年期限降低固定利率,可以帮助解决可负担性挑战,预计第四季度仍将是贷款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问题: 社区数量增长指引的解读及第四季度大幅增长的合理性 [25][26] - 社区数量指引为年底同比中个位数增长(约5%),该数字指期末社区数量而非季度平均值,公司持续监控并预期社区按计划投入运营 [25][26] 问题: 吸收率、消费者行为及激励措施展望 [27][28] - 消费者仍非常不确定,尤其是公司服务的入门级价格点客户,预计第四季度激励可能再增加100个基点,因建筑商竞争年终交付,希望明年情况能稳定下来 [27][28] 问题: SG&A下降的原因及可持续性 [31][32][33] - SG&A下降得益于后台效率提升、人员编制优化以及薪酬相关收益,第四季度预计为12.5%,考虑到经纪佣金和广告支出的竞争环境,公司持续关注该项目的效率 [31][32][33] 问题: 放弃地块的规模、时间及尽职调查阶段 [34][35] - 放弃的地块主要为近期项目,因不符合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承销标准而退出,这一趋势在2025年大部分时间持续,公司自有土地充足,未来寻求稍晚时间启动的项目 [34][35] 问题: 订单平均售价环比上升的驱动因素 [38] - 平均售价波动更多由产品组合驱动(如西部和山区交付比例高于Century Complete),激励趋势在各区域相对一致 [38] 问题: 关税对明年影响的预估 [39][41] - 目前判断明年影响为时过早,第四季度和今年迄今未受影响,关税环境仍在变化中 [39][41]
高管离职背后:始祖鸟,增长变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08:36
大中华区已成为亚玛芬最大市场。 关联内容 强势贾国龙,"放大"西贝的舆论漩涡丨消费快评 始祖鸟中国换帅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10月17日,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内部公告宣布始祖鸟大中华区总经理Ivan She(佘移峰)离职,其职务暂由亚玛芬大中华区总裁 Jeffery Ma(马磊)代理。在过渡期间,马磊将直接向始祖鸟全球首席执行官Stuart Haselden汇报。 佘移峰是来自亚玛芬大股东安踏的高管。在最新财季,安踏体育持有Amer Sports股份约 41.97%。在安踏收购亚玛芬后,他曾担任始祖鸟中国市场首任总经 理徐阳的副手,负责零售业务,并于今年初升任大中华区总经理。 马磊则是"空降兵"。他此前担任中乔体育总经理,于今年7月由中乔体育加入亚玛芬,出任大中华区总裁。马磊曾先后任职于百丽、滔搏及阿迪达斯中国等 企业。此次调整为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一年内的第二次高管更替。 10月15日,西藏日喀则市通报《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调查结果,认定始祖鸟作为赞助方需依法承担相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修复责任,北京蔡国强艺 术工作室被立案调查,江孜县多名干部被追责。 客观上,被安踏收购后,始祖鸟确实深度打开了中国市场。 ...
高管离职背后:始祖鸟,增长变难丨消费快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08:33
管理层变动 - 始祖鸟大中华区总经理佘移峰离职,职务由亚玛芬大中华区总裁马磊代理 [1] - 佘移峰为安踏系高管,马磊为外部空降,曾任职于中乔体育、阿迪达斯中国等企业 [1] - 此次调整为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一年内的第二次高管更替 [1]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亚玛芬大中华区在2024年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2%至4.1亿美元(约29.2亿元人民币),是增速最快的区域 [4] - 同期,亚玛芬EMEA市场销售额增长18.5%至2.76亿美元,北美市场增长6.3%至3.95亿美元 [4] - 始祖鸟所属的Technical Apparel业务二季度收入增长23%至5.1亿美元,是亚玛芬的核心增长动力 [4] - 始祖鸟的DTC渠道同比增长31%,同店销售增长15% [4] - 2020年至2022年,始祖鸟全球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0%,中国区流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58% [6] - 在亚玛芬销售增长推动下,安踏集团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 [7] 中国市场战略与运营 - 始祖鸟通过邀请国际超模刘雯代言、收回线上及奥莱渠道经营权强化高端品牌形象 [5] - 2020年四季度至2023年四季度,始祖鸟门店平均面积由217平方米提升至313平方米,约40%门店位于大型商超一楼核心地带 [5] - 始祖鸟产品定价高昂,一件男子硬壳夹克起步价达4500元 [6] - 2021及2022年,始祖鸟大中华区品牌店坪效为1251美元,显著高于北美地区的622美元 [6] - 亚玛芬预计始祖鸟在华2025年将为净关店,以调整位置为主 [13]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竞争加剧,2024年市场前四名为耐克、安踏、李宁、阿迪达斯,阿迪达斯从2021年的第二位下滑 [8] - 行业面临价格战压力,安踏集团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 [9] - 高端市场承压,LVMH称二季度中国市场同比下滑高单位数,Kering中国客群消费同比下降接近20% [10] - 耐克任命董炜担任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及户外品牌ACG全球CEO,加码中国户外市场 [12] - 在天猫双11户外首日销售榜单中未见始祖鸟身影,与去年位列第十形成反差 [15] 近期事件影响 - 始祖鸟作为赞助方的烟花秀活动被认定需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修复责任 [1]
极星汽车关闭最后一家中国门店,知名新势力这是怎么了?
36氪· 2025-10-20 18:52
一、极星汽车关闭最后一家中国门店 据商业周刊的报道,极星汽车(Polestar)已关闭了其国内仅剩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该店位于上海前滩L+Plaza。 对此消息,极星方面回应称,公司正在战略性地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目前,极星在国内采用线上销售 模式。虽然门店暂时关闭,但极星在中国的其他业务均不受影响,车主的权益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另据极星汽车官方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了解产品信息并完成购车流程。 极星是瑞典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于2015年被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沃尔沃汽车收购。该品牌于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2019年先后落成成都生产基地和位于北 京的首家极星空间,先后推出极星1、极星2、极星3、极星4四款车型;2020年又设立极星汽车(上海)有限公司。 此外在2022年6月24日,极星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Gores Guggenheim 宣布完成企业合并后,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并将公司名由Gores Guggenheim,Inc.变更为Polestar Automotive Holding Uk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