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整合
搜索文档
闫晓林任总经理,星湖科技求变
北京商报· 2025-10-16 19:41
核心人事变动 - 公司董事、总经理应军因工作调整辞去所有职务 [1] - 聘任来自子公司伊品生物的闫晓林为新任总经理 [1] - 应军自2020年8月起担任总经理,原定任期至2026年9月 [3] - 新任总经理闫晓林为伊品生物开创人之一,自2006年起历任多项高管职务,2023年9月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及董事 [3] 收购伊品生物的背景与影响 - 2022年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伊品生物99.22%股权 [3] - 伊品生物与公司同属生物发酵行业,产品包括动物营养类、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等,在氨基酸、味精领域具备领先产能 [3] - 收购后伊品生物成为控股子公司,2023年被定为“融合发展年”以推动战略整合和资源协同 [3] - 伊品生物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营收和利润,2024年实现营收160.0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173.34亿元的92.31%,净利润12.08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伊品生物贡献营收75.89亿元,占公司总营收81.6亿元的90%以上,净利润8.35亿元 [4] 人事变动的战略解读 - 分析认为原总经理应军离任标志着“并购整合”阶段性任务完成 [4] - 提拔伊品生物元老闫晓林释放出“业务主导权回归”信号,公司将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4] - 伊品系高管掌舵更有利于打通管理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司在战略、运营和文化上全面向氨基酸主业靠拢 [4] - 让熟悉主业的团队把控经营方向是更务实的做法 [5] 公司财务表现与挑战 - 公司业绩显著提升,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43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36亿元 [4] - 但营收出现小幅下滑趋势,2023年同比下降0.64%,2024年同比下降0.23%,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3.85% [5] - 营收下降主要受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下降影响 [5] - 分析指出公司增长高度依赖伊品生物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可能存在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抗周期能力薄弱的情况 [5] - 破局关键在于向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如食品添加剂、动物营养、医药中间体)拓展,以提升产品组合的抗周期性 [5]
帝科股份增收不增利负债率80.4% 拟3亿溢价930%并购加码存储业务
长江商报· 2025-10-16 08:09
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3亿元现金收购江苏晶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62.5%股权,交易完成后江苏晶凯将成为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 江苏晶凯整体估值为3.61亿元,较其账面净资产增值3.26亿元,增值率高达930.28% [1][4] - 此次收购是公司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整合完整的封测服务产业链 [1][3] 业务协同与战略布局 - 通过收购江苏晶凯,公司可实现存储芯片业务从应用开发设计到晶圆测试、芯片封装及测试的产业链完善布局 [3] - 江苏晶凯覆盖存储芯片封装、测试制造服务及存储晶圆的测试分选服务,是公司现有存储芯片业务(通过因梦控股)的上游供应商,产业协同效应显著 [3] - 2024年9月,公司通过收购因梦控股52%股权正式布局存储芯片业务 [1][3] 标的公司财务状况与业绩承诺 - 江苏晶凯2024年净利润为1354.9万元,但2025年前4个月亏损372万元 [1][6] - 交易对手方承诺江苏晶凯2025年至2028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00万元、3500万元、4800万元、6100万元 [5] - 即便2025年完成业绩承诺,其100万元的净利润水平相较于2024年大幅下降超过94% [6] 公司自身财务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4亿元,同比增长9.93%,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80.73万元,同比下降70.03%,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1][7]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0.42%,全部以现金实施收购或将加重财务负担 [2][8]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亿元,同比下降151.78% [9] 主营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光伏导电浆料业务实现销售收入62.43亿元,同比下降7.71%,毛利率为8.73%,同比下降3.08个百分点 [7] - 光伏导电浆料销售量为879.86吨,同比下降22.28%,其中N型TOPCon电池全套导电浆料产品销量占比达94.87% [7] - 存储芯片业务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454.45万元和1.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49%和2.26% [7] 其他收购活动 - 2025年9月,公司以现金6.96亿元完成对浙江索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的收购,从而控制原杜邦集团旗下Solamet光伏银浆业务 [8]
长光华芯:拟择机并购半导体激光同业公司 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
证券日报网· 2025-10-14 17:39
公司战略与回应 - 公司在互动平台明确表示将在合适时机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兼并业内同类标的 整合国产激光产业链优质资源[1] - 公司认为良性竞争和合理利润是行业健康发展基础 国内企业应协同并进形成合力 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化竞争 而非沉迷低质量价格战和恶性竞争[1] - 公司作为中国激光芯片第一股 于2022年上市 已实现从技术领先到IDM全产业链平台构建的跨越[2] - 公司以半导体芯片为支点横向扩展多应用领域 并推进垂直整合战略向下游器件、模块及激光器领域纵深拓展[2] 行业背景与现状 - 激光芯片作为激光产业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通信、医疗、科研等诸多领域[1] - 国内激光芯片行业呈现蓬勃发展但局部过热特征 高成长性吸引大量资本和企业涌入 导致部分区域出现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现象[2] - 行业背景下唯有通过并购整合才能避免低质量竞争 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技术 提升中国激光芯片产业全球竞争力[2] 政策与地方支持 - 国家《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出台 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提供制度保障[2] - 有关部门支持激光芯片产业整合并购 引导部分市场创投资金有序退出 为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龙头标杆企业扫清障碍[2] - 苏州明确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设立并购基金作为资金后盾 并成立并购联盟重点推动区域产业协同[2] - 苏州本土企业可受益于政策+资金+生态组合拳 为整合苏州乃至国内激光产业链资源提供得天独厚条件[2] 市场展望与影响 - 在市场与政策双重驱动下 公司并购意向与自身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顺应激光产业生态集群构建行业趋势[3] - 若后续推进相关整合 有望进一步强化竞争壁垒 在国产激光芯片替代进程中巩固市场地位 加速向国际一流企业迈进[3]
沪市并购整合步入快车道 “并购六条”以来新增并购项目近千单
搜狐财经· 2025-10-13 17:04
并购项目获批 - 沪硅产业与华海诚科的并购项目已依次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 [1] - 沪硅产业以发行股份加现金支付方式收购三家标的公司全部股权 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1] - 华海诚科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衡所华威电子70%股权 [1] 并购交易战略目的 - 沪硅产业收购的标的公司是其300mm硅片二期项目实施主体 收购旨在整合优质资源并发挥协同效应 [1] - 华海诚科重组完成后 其在半导体环氧塑封料领域的年产销量有望突破25000吨 稳居国内龙头 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二位 [1] 沪市并购市场趋势 -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 沪市公司合计新增并购项目996单 [2] - 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14例 对应金额3086.4亿元 另有882单不构成重大的重组项目 对应金额达4449亿元 [2] - 重大资产重组中 涉及同行业并购的共77单 对应金额超2287亿元 [2]
“并购六条”发布后新增项目近千单 沪市并购整合步入快车道
中国经营报· 2025-10-12 20:37
沪市并购市场整体活跃度 - “并购六条”发布后至2025年10月12日,沪市公司合计新增并购项目996单 [1] - 其中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项目有114例,对应交易金额3086.4亿元 [1] - 同期新增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并购项目882单,对应金额达4449亿元 [1] 行业整合趋势 - 在重大资产重组案例中,涉及同行业并购的有77单,对应金额超过2287亿元 [1] - 沪硅产业与华海诚科两家公司以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的并购项目均以产业链整合为目的 [1] 沪硅产业并购案详情 - 沪硅产业以发行股份加现金支付方式收购新昇晶投46.7354%股权、新昇晶科49.1228%股权、新昇晶睿48.7805%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三家标的公司将成为沪硅产业全资子公司 [1] - 标的公司是沪硅产业300mm硅片二期项目实施主体,收购有助于整合优质资源并发挥协同效应 [1] 华海诚科并购案详情 - 华海诚科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相结合方式收购衡所华威电子有限公司70%股权 [2] - 并购前,华海诚科与标的公司分居半导体环氧塑封料国内厂商出货量第二位和第一位 [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在半导体环氧塑封料领域的年产销量有望突破2.5万吨,稳居国内龙头地位,并跃居全球出货量第二位 [2]
沪市并购整合步入快车道,近一年新增并购项目近千单
第一财经· 2025-10-12 17:07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截至2025年10月12日,沪市公司合计新增并购项目996单。其中,114例重大资产 重组,对应金额3086.4亿元(已披露草案);同期新增882单不构成重大的重组项目,对应金额达4449 亿元。其中,重大资产重组中,涉及同行业并购的77单,对应金额超2287亿元。 截至2025年10月12日,沪市公司合计新增并购项目996单。 ...
中信建投证券:假期港股器械公司表现较好 继续看好三季度复苏趋势
新华财经· 2025-10-09 11:10
板块整体表现 - 国庆长假期间港股医疗器械公司整体表现较好,多个龙头公司股价收涨 [1] 三季度业绩展望 - 预计医疗器械板块三季度多家公司受益于新产品新业务放量而实现环比改善 [1] - 部分公司在去年同期低基数基础上预计实现高增长 [1] - 高值耗材和医疗设备及上游板块的部分公司实现高增长 [1] - IVD(体外诊断)行业部分企业短期受医保DRG(疾病诊断分组)改革和集采等政策影响有所承压 [1] - 低值耗材行业各公司情况有所分化 [1] 投资建议 - 短期建议把握业绩改善个股的轮动上涨机会 [1] - 长期建议关注创新、出海和并购整合的机会 [1]
中信建投:假期港股器械公司表现较好 继续看好三季度复苏趋势
证券时报网· 2025-10-09 08:49
板块整体表现 - 假期期间港股医疗器械公司整体表现较好,多个龙头公司收涨 [1] - 预计医疗器械板块三季度多家公司受益新产品新业务放量而实现环比改善 [1] - 预计部分公司在去年同期低基数基础上实现高增长 [1] 细分板块表现 - 高值耗材和医疗设备及上游板块的部分公司实现高增长 [1] - IVD行业部分企业短期受DRG和集采等政策影响有所承压 [1] - 低值耗材行业各公司情况有所分化 [1] 投资建议 - 短期建议把握业绩改善个股的轮动上涨机会 [1] - 长期建议关注创新、出海和并购整合的机会 [1]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以丹纳赫为镜,锻造企业韧性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04 12:16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商业环境面临同质化竞争、价格战和成本攀升等挑战,企业亟需系统性方法论以穿越周期 [2] - 《丹纳赫模式》一书系统拆解了丹纳赫集团以DBS商业系统为核心的制胜之道,强调将精益管理从工具进化为基因,并通过约400次并购实现鲜有败绩 [2] - 丹纳赫的成功验证了伟大企业在于将常识做到极致,其模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破局重生的行动纲领 [2][10] 美的集团学习与应用丹纳赫模式 - 美的集团自2004年尝试学习丰田生产系统但效果不显著,约十多年前经高瓴资本引荐开始系统学习丹纳赫的DBS系统 [4] - 公司聘请有DBS背景的咨询公司,着手设计美的商业系统,设立建立精益人才体系、打造方法论和实现工厂精益转型三大目标 [4] - MBS系统于2015年底在家用空调工厂试点,2016年扩大至其他工厂,通过中高层精益训练营和“改善周”模式,效果显著 [4] - 2017年MBS全面导入各事业部和工厂,以价值流拉动为核心推进生产模式转型,2018年国内工厂完成精益转型 [4][5] - 2020年成立MBS能力中心,编写60多份全价值链精益教材,对国内所有工厂和供应商进行赋能,2023年起开始赋能海外工厂 [5] - 截至2024年,美的集团通过MBS推动工厂效率年均提升约15%,并打造了6座灯塔工厂 [5] 丹纳赫模式的核心方法论与产业升级 - 丹纳赫集团从早期低价并购被低估资产,逐步演变为以并购为抓手进行产业升级的策略,从多元化并购转向聚焦医疗健康 [7] - 企业的边界不取决于资本厚度,而取决于核心能力的辐射半径 [7] - DBS系统脱胎于丰田生产系统,但进化为覆盖基础工具、精益运营、增长引擎与领导力建设的全局操作系统,其本质是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再将“标准”固化为“基因” [7] - 提升效率是工业文明的第一性原理,未来的效率竞争是精益管理能力与数据密度、算法精度的结合 [7] 全球化战略与本土化实践 - 丹纳赫的全球化策略是内生与外延的双轮驱动,并结合“技术+文化+管理”的系统输出 [8] - 美的集团在海外布局17个研发中心和22个制造基地,推动OBM优先战略,以构建“第二主场” [8] - 真正的全球化企业需要让研发扎根于本土需求,并让人才在全球网络中流动 [8] 丹纳赫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丹纳赫模式为企业解答了如何通过并购实现“能力嫁接,产业升级”而非“规模堆砌”,如何让精益管理从“工具”进化为“基因”,以及如何平衡全球化中的“本土化”与“一体化” [10] - 丹纳赫集团既是中国企业看清差距的镜子,也是丈量追赶路径的尺子 [10] - 丹纳赫从40多年前以100万美元贷款完成第一起并购,发展到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美元,其奇迹背后是对流程、事实和效率至上等常识的坚守 [10]
中国磁传感器,激荡三十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03 09:5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磁传感器芯片行业经历了30多年发展,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实现部分国产替代,目前正进入资本驱动的深度整合新阶段 [2][3] - 国内磁传感器市场规模从不足全球10%增长至30%以上,芯片国产化率从零起步超过25% [3] - 2023-2025年间一系列密集资本运作标志着行业从“百花齐放”的增量竞争转向“强者更强”的存量整合 [3][78][90] 磁传感器芯片技术路线与发展 - 磁传感器主要通过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实现磁电转换,磁阻传感器包括AMR、GMR和TMR [6] - 霍尔效应传感器技术商业化最早,1967年Honeywell制成首款单片集成磁传感器 [8] - AMR传感器是最早商业化的磁阻传感器,GMR效应由法国科学家于1988年发现并于1994年由NVE公司产业化,TMR效应于1975年被发现并于2014年由TDK推出首款产品 [8][9] - 1990年代中期,国外几十家大公司垄断磁传感器核心芯片市场,1992年日本一国磁传感器用量达11.08亿只 [10] 产业萌芽期:科研院所主导阶段(1990-1999年) - 国内研发以满足国家特定项目需求为主,形成沈阳仪表工艺所、上海冶金所、哈尔滨49所三个传感器研发中心 [13] - 到1995年,国内有41家企业生产磁传感器,总产量仅为2780万只,仅为日本AKM年InSb霍尔器件产量的5% [17] - 1994年南京中旭微电子成立,90年代末霍尔集成电路年产量约300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霍尔器件生产厂 [17] - 到1999年,国内磁传感器产业未形成规模,产品多停留在“样片/小批量”阶段 [15][19] 破冰探索期:改制院所与早期商业化(2000-2009年) - 1999年起科研院所大规模转制,南京中旭电子科技等一批改制企业成立 [21][23] - 早期商业化企业多由技术型海归或外资企业背景人才创立,如美新半导体(1999年)、华夏磁电子(2000年)、绍兴光大芯业(2002年) [29][31][33] - 灿瑞科技(2005年)借2009年家电下乡东风产品迅速放量,麦歌恩(2009年)由霍尼韦尔背景团队创立 [35][38] - 2010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规模11.8亿美元,中国市场年增长率达20%-30%,但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占比可忽略不计 [40] 黄金十年:海归创业与产业升级(2010-2019年) - 智能手机爆发、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兴起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42] - 希磁科技(2013年)通过整合无锡乐尔、收购德国Sensitec成为IDM公司,2024年收入达7.03亿元 [43][44] - 多维科技(2010年)建成中国首个TMR磁传感器量产线,赛卓电子(2011年)在国内汽车磁传感器芯片市场份额约3% [49][51] - 矽睿科技(2012年)由豪华团队创立,2023年收入6.47亿元,纳芯微(2013年)2022年科创板上市 [52][56] - 2019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规模20.16亿美元,前五大厂商占比72%,美新半导体占比1%排名第11 [74] 格局重塑期:资本红利与并购整合(2020年-2025年) - 注册制改革、国产替代战略和缺芯潮推动纳芯微(2022年)、灿瑞科技(2022年)等企业上市 [79][81][84] - 2023年全球磁传感器芯片市场约203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占40%-50%,国产化率约25% [88][90] - 纳芯微以10亿元收购麦歌恩(2024年),圣邦股份收购感睿智能67%股权(2025年),必易微收购兴感半导体(2025年) [91][94][97] - 行业并购成为主要退出路径,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扩充产品线、提升技术实力 [99] 回顾与展望:整合、创新和趋势(2025及未来) - 行业未来将形成少数平台型巨头引领、若干“专精特新”企业补充的梯队化格局 [101] - 技术路线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找到最优解,竞争焦点转向“芯片+算法+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 [102] - 机器人、人工智能、高端工业自动化等前沿应用场景将驱动下一轮增长 [102] - 新进入者门槛变高,未来机会可能来自颠覆性技术或利基新应用场景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