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新乳业(002946):低温延续增长势头,常温呈现积极变化
中邮证券· 2025-07-04 09:4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推新能力强,新品聚焦高毛利低温品类,提升收入并改善产品结构,其持续打造爆品能力源于系统化创新机制,包括明确新品考核体系、科技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注重组织活力建设 [3] - 常温奶二季度呈现积极变化,公司推动渠道一体化发展,加强经销模式下的渠道管理能力,链接主流销售系统助力夏进公司发展 [4] - 公司持续深耕高毛利的DTC渠道,从提升渗透率、消费频次、品质三方面推动低温品类发展,DTC业务全国化扩张依赖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以提升人效和创造用户价值为关键 [4]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收入逐季向好、净利率持续提升,2025 - 2027年实现营收112.71/120.30/130.57亿元,同比增长5.68%/6.74%/8.53%;实现归母净利润6.78/8.30/9.98亿元,同比增长26.17%/22.34%/20.20%,对应EPS分别为0.79/0.96/1.16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为22/18/15倍 [5]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17.71元,总股本8.61亿股,流通股本8.51亿股,总市值152亿元,流通市值151亿元,52周内最高/最低价为21.35 / 7.98元,资产负债率64.6%,市盈率28.56,第一大股东为Universal Dairy Limited [2]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2.71亿元、120.30亿元、130.57亿元,同比增长5.68%、6.74%、8.5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6.78亿元、8.30亿元、9.98亿元,同比增长26.17%、22.34%、20.20%;EPS分别为0.79元/股、0.96元/股、1.16元/股;市盈率分别为22.47、18.37、15.28;市净率分别为4.31、3.60、3.00;EV/EBITDA分别为11.69、9.61、7.94 [5][9] 财务指标 - 成长能力方面,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5.7%、6.7%、8.5%,营业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6.6%、23.6%、19.9%,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6.2%、22.3%、20.2% [12] - 获利能力方面,2025 - 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28.4%、28.8%、29.2%,净利率分别为6.1%、7.0%、7.7%,ROE分别为18.7%、19.1%、19.3%,ROIC分别为17.5%、16.2%、18.0% [12] - 偿债能力方面,2025 - 2027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3.3%、58.2%、52.3%,流动比率分别为0.62、0.64、0.70 [12] - 营运能力方面,2025 - 2027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为17.63,存货周转率均为10.31,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1.11、1.13、1.18 [12] - 现金流量表方面,2025 - 2027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374百万元、1764百万元、2051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 1051百万元、 - 1040百万元、 - 1032百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08百万元、 - 649百万元、 - 916百万元 [12]
深圳观察:37家深企入围全球独角兽榜,五大厂孵化五小兽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08:29
深圳独角兽企业概况 - 深圳共有37家独角兽企业上榜《2025全球独角兽榜》,位列全球城市第6位、国内城市第3位,相比去年增加3家 [1][2] - 南山区以14家独角兽企业成为深圳最高产区域,福田区(6家)、前海(5家)、宝安区(4家)、龙岗区(4家)紧随其后 [2] - 南山区12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粤海、西丽和桃源街道,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独角兽走廊",与大沙河创新走廊范围重叠 [2] 行业分布特征 - 硬科技领域占比超80%,半导体(6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5家)、新能源(2家)为三大主导行业 [7] - 半导体行业代表企业包括比亚迪半导体、航顺芯片、云豹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涵盖引望智能、大疆、元戎启行等 [7] - 物流行业有4家独角兽,货拉拉、丰巢科技、纵腾集团、顺丰快运分别通过AI优化、智能快递柜、数字海外仓和智慧物流中心创新 [8] 企业孵化模式 - 5家独角兽由世界500强深圳企业孵化,包括华为剥离的引望智能(估值1150亿元)、比亚迪分拆的比亚迪半导体等 [4][5] - 引望智能成立不足一年即成为独角兽,整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智能驾驶、车控、车云服务等领域 [4] - 比亚迪半导体拥有芯片设计至应用的全产业链能力,业务涉及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等 [5] 区域创新生态 - 南山区通过"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战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吸引优质独角兽集聚 [3] - 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与独角兽行业分布高度契合,提供嵌入式创新环境和资金支持 [9] - 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2家独角兽(占全国21%),深圳可联动港澳促进产业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 [13] 标杆企业案例 - 微众银行、荣耀、大疆、货拉拉进入全球独角兽前100名 [2] - 欣旺达动力为新能源车企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方案,正浩创新在移动储能领域全球销售额第一 [7] - 海柔创新首创箱式仓储机器人,提升存储密度80%-500%并提高拣选效率3-6倍 [8]
让锂电与机器人的结合为更多产业赋能
证券日报· 2025-07-03 00:22
锂电企业跨界机器人行业的背景与逻辑 - 锂电巨头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正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构建技术创新生态,从电池工厂延伸到机器人实验室 [1] - 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痛点之一是续航不足,锂电企业凭借电池技术积累可提供高能解决方案 [2] -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充放电效率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 - 亿纬锂能已接洽人形机器人头部客户并完成样品交付,展现技术实力 [2] 技术协同与产业优势 - 机器人对电池性能要求极高,需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及安全稳定性 [2] - 中国锂电企业长期技术沉淀有望开发出更适配机器人需求的产品 [2] - 上游锂电材料企业正探索机器人专用新型电池材料,推动研发投入 [4] - 中游锂电企业可与机器人本体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深度合作优化制造环节 [4] 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意义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55%、2030年超70%,行业增速可能放缓导致锂电企业利润空间压缩 [3] - 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带来庞大市场需求,为锂电企业提供新增长点 [3] - 新能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交汇将构建锂电与机器人协同的创新生态 [3] - 下游机器人广泛应用将反哺锂电池制造,赋能更多行业转型升级 [4]
汤沟酒业承办行业峰会 吹响全国化号角
搜狐财经· 2025-07-02 13:30
行业趋势与连锁业态发展 -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调研显示79%的连锁企业对2025年行业前景持积极判断,连锁业态被视为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稳定器" [3] - 协会提出构建"全域流量、数智化转型"等五大竞争力,强调把握消费需求是穿越周期的核心 [3] - 大会聚焦场景营销与跨界融合等创新思维,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3] 汤沟酒业战略布局 - 公司首次系统阐释"需求-资源-利益黄金三角"理论,推动厂商关系升级为"命运共同体",重塑"品牌-渠道-用户价值飞轮" [5] - 宣布全国化战略正式启航,依托"老工艺、老窖池、老工匠、老环境"四老技艺,启动"文化、品牌、产品、营销四位一体"战略,剑指50亿元销售目标 [5] - 与1919集团、小酒喔等四大龙头连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渠道网络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8] 行业标准化与产能规划 -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发布《酒类零售连锁经营管理规范》等三项团体标准,从标准化层面为行业筑基 [8] - 公司2万吨智慧酿造园区将于下半年动工,全面建成后原酒产能将达3万吨,储能突破5万吨 [13] 品牌底蕴与品质实力 - 公司坐拥200余口明清活窖池,形成"香而不艳、绵而不淡、甜而不腻、净而不寡"的独特风格 [13] - 国家级非遗酿造技艺与千年酒文化积淀构成品质核心竞争力,参会代表通过深度体验确认其名酒风骨 [10][11] 行业活动与区域协同 - 第五届酒类零售连锁高质量发展大会吸引全国120家连锁企业的200余位行业领袖,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2] - 灌南县副县长呼吁以大会为桥梁推动"好酒与好渠道"深度对接,激发区域协同创新活力 [3]
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子
新华日报· 2025-07-01 04:3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飞跃,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2] - 推动企业共建或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进协同创新合作 [2] - 简化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手续,加大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 -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促进企业创新的金融产品 [2] 创新生态构建 - 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性科技攻坚主力作用,定位重大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 [3] - 发挥民营企业市场性创新引擎作用,推动产品迭代和应用创新,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3] - 深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出题—解题"互动 [3] 高新园区与高校院所协同 - 促进高新园区和高校院所协同发展,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有组织产业化" [3] - 联合世界一流研究型高校院所,依托高新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新型研发机构 [3] - 实现"协同研发+就地转化",消除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3] 产业创新场景开放 - 推进新技术、新业态与具体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4] - 坚持"政府资源牵引+企业技术验证"双轮驱动模式,开放产业创新场景与清单 [4] - 推动AI、新能源、无人机和低空物流等前沿技术落地,培育新质生产力 [4]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 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金融业 [4] -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激励"模式,优化金融资源市场配置 [4] - 鼓励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投资现代科技产业,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和投长 [4] 教育与人才培养 - 分类培养学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和工匠型高技能人才 [5] - 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缩小各工种人才收入差距 [5] - 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性能力,消除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鸿沟 [5] 政府服务与制度型开放 - 强化纪律红线意识,健全"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机制 [5] - 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集聚世界优质科技产业资源 [6] - 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 [6] - 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制度型开放 [6]
建议收藏!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参会攻略
高工锂电· 2025-06-27 20:44
会议概况 -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主题为"新材料·新动能·新生态",聚焦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电池材料的产业化路径 [1] - 会议共设三大专场:开幕式(电池材料变局)、新材料创新与零碳智造、固态电池材料产业化与降本路径 [1] - 总冠名商为英联复合集流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领袖参与,包括中创新航、璞泰来、卫蓝新能源等头部企业 [1][5] 核心议程 开幕式专场 - 高工锂电将发布《全场景 大需求 新格局》报告,分析电池材料行业格局 [5] - 中创新航探讨新材料驱动电池迭代升级,英联复合集流体分享复合集流体产业化应用突破 [5] - 卫蓝新能源披露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德方纳米解读磷酸锰铁锂规模化应用趋势 [5] 新材料创新专场 - 高工产业研究院研判2025年锂电池新材料应用前景,杉杉科技展示新一代负极材料量产进展 [6] - 镇江里钠探讨钠电核心材料降本路径,东阳光氟树脂提出PVDF粘结剂替代方案 [6] - 沧州明珠推动薄型化复合隔膜产业化提速 [6] 固态电池专场 - 容百科技布局正极材料多线产业化,大蓝新能源研发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 [7] - 湖南恩捷聚焦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降本,蓝廷新能源探索MOF材料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7] - 锋锂新能源研究高比能固态电池工程化问题 [7] 产业链参与 - 覆盖材料(德方纳米、宁波富理)、设备(尚水智能)、回收(华友循环)全环节 [5][6][7] - AI技术企业SES AI展示锂电研发变革方案,科达利作为结构件供应商参与宣传 [7][20][22] 会议配套 - 设置圆桌对话、颁奖典礼及闭门晚宴等交流环节 [5][7] - 成都市与邛崃市将进行投资环境及招商推介 [5]
赋能民营经济,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07:12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 推动国家发展 促进就业 激发市场活力 [2] -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 - 深圳建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2025年3月25日发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推出降低融资成本 提供长期限资金支持等务实举措 [3] 金融服务创新 - 深圳建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近6000亿元(截至2025年5月末) 较年初显著增长 平均利率下降近20BPS [4] - 提供基础结算便利化服务 包括账户管理 收付款服务 资金流动性管理解决方案 以研祥集团为例展示服务成效 [5] - 推动支付线上化 通过银企直联系统实现账户查询 批量支付 资金归集等自动化处理 提升财务操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6] 供应链金融支持 - 针对产业链上下游需求痛点 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产品 赋能产业链发展与延伸 [6] - 为研祥集团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7] - 通过延链 强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增加产业附加值 实现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7] 精准融资服务 - 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融资方案 初创期提供小额贷款 成长期提供中长期贷款和项目融资 [8] - 对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给予利率优惠支持 降低融资成本 研祥集团将节省资金投入新产品研发 [9] - 针对制造业研发周期长特点 提供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 期限与研发至生产销售周期相匹配 [9] 深度协同合作 - 与民营企业开展共同研发 技术交流 市场拓展等深度合作 以研祥集团为例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 [10] - 通过固定资产贷款支持研发中心建设 吸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 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圈 [10] -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空间 推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0]
广州拥有24家“独角兽”企业,接近韩国和日本两国总和
广州日报· 2025-06-26 19:49
广州独角兽企业现状 - 广州目前有24家独角兽企业 数量与去年持平但结构发生变化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因上市退出榜单 同时新增芯粤能和趣丸两家企业 [1] - 文远知行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公司第一股 现价值160亿元 小马智行成为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第一股 现价值340亿元 [1] - 广州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列全球城市第11位 国内城市第4位 相当于韩国和日本两国独角兽企业总数(27家) 超过洛杉矶(14家)近一倍 [1] 广州创新生态评价 - 独角兽企业数量反映地区创新能力 广州既有企业成功上市成为行业标杆 又有新企业涌现 显示扎实产业基础和丰富创新生态 [1] - 德勤中国评价广州政府通过汇聚全球资源 打破制度壁垒 搭建创新舞台 培育生态沃土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 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需求 [1] 广州产业投资布局 - IDG资本累计投资56家广州企业 金额超80亿元 覆盖新能源 自动驾驶 先进制造 医疗健康等领域 包括小鹏汽车 希音 文远知行等独角兽 [1] - 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制造业立市新根基 IDG资本计划与广州国企协同 在新能源 半导体 先进制造 文化科技等领域引入优质项目 [1] 城市经济赋能 - 独角兽企业聚集推动广州创新潜力释放 赋能城市经济发展 [2]
打造一流未来产业策源高地,HICOOL 2025全球创业大赛昌平赛区启幕
北京晚报· 2025-06-25 21:10
昌平区产业布局与优势 - 昌平区形成"3+2+1"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科技服务、科创金融、文旅农商体融合产业 [3] - 区域内汇聚41所全国重点高校、40个国家级实验室和210个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3] - 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已达千亿级,"生命谷"聚集113家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和700余家生命健康领域创新主体 [6] 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 - 构建"政策-资本-空间-人才"四维协同体系,提供"1+1+N"创新政策体系,包括生物医药、美丽健康等产业专项政策 [8] -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周期"保障,青年人才可享受11个方面集成政策 [11] - HICOOL获奖项目可获得市级奖励1:1配套,团队核心成员纳入"昌聚工程"人才保障 [11] 产业生态与金融支持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汇聚1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00余名顶尖科学家、700余家创新企业,培育全国10%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10] - 科技产业母基金群通过科研概念验证体系和临床医学转化体系,为创新项目提供全链条支持 [13] - 设立"赛事服务专班",联合十余产业部门为参赛项目提供"一对一"政策对接服务 [18] 企业案例与赛事动态 - 新生进化公司首创基于植物免疫蛋白RDR的基因疗法平台,获得昌平区科研资金、人才保障等全方位支持 [16] - 微元合成作为合成生物技术企业,受益于昌平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16] - HICOOL 2025大赛吸引全球250余个生物技术/健康服务项目参赛,覆盖基因治疗、细胞工程等前沿领域 [18]
夏季达沃斯论坛|为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系统”——来自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新”声
新华社· 2025-06-25 18:25
创新生态与产学研协同 - 帕西尼感知科技在天津投入运营"帕西尼具身智能超级数据工厂",选址原因是天津丰富的高校科教资源和工业应用场景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生态 [1] - 华熙生物投入数十亿元在天津打造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配备64条中试生产线,与全球20余所科研院校合作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 [3][4] - 黑湖科技所在地政府帮助企业建立沟通渠道,为小型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6] 企业创新实践与成果 - 帕西尼感知科技展出的多维触觉灵巧手DexH13能灵敏捕捉并同步复刻观众手部动作 [1] - TCL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在2024年已创造5.4亿元经济效益 [6] -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设立五大研发中心,形成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创新网络,覆盖全业务线研发领域 [6] 中国创新环境与国际影响 - 杭州"六小龙"等中国科创企业密集"出圈"引发世界对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的浓厚兴趣 [3] - 中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跨国企业带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6] - 国际层面日益关注中国在能源转型、整体能源生态系统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