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

搜索文档
0.3%罗氟司特泡沫临床试验获批 华东医药加码皮肤炎症治疗领域
证券日报· 2025-06-11 17:40
核心观点 - 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0.3%罗氟司特泡沫针对脂溢性皮炎的Ⅲ期临床试验 [2] - 该药物是中美华东从美国Arcutis Biotherapeutics引进的创新皮肤外用制剂,拥有大中华区及东南亚独家许可 [2] - 0.3%罗氟司特泡沫已在美国和加拿大获批用于脂溢性皮炎治疗,是美国FDA二十多年来首个新作用机制的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 [2] - 该药物还于2025年5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头皮和身体银屑病治疗 [2] - 国内0.15%和0.3%罗氟司特乳膏的Ⅲ期临床研究已于2024年11月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及给药 [3] 药物研发进展 - 0.3%罗氟司特泡沫获批开展针对脂溢性皮炎的Ⅲ期临床试验 [2] - 0.15%和0.3%罗氟司特乳膏国内Ⅲ期临床研究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及给药 [3] 药物特性与市场表现 - 罗氟司特是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通过抑制PDE4减轻炎症反应 [2] - 0.3%罗氟司特泡沫在美国和加拿大获批用于9岁及以上脂溢性皮炎患者局部治疗 [2] - 该药物是美国FDA二十多年来首个批准的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 [2] - 药物在缓解关键症状和体征方面疗效显著,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2] 公司战略与竞争力 - 本次获批标志着华东医药在自身免疫及皮肤外用制剂领域研发进入关键阶段 [3] - 有望进一步增强公司在自身免疫及皮肤外用制剂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
古塞奇尤单抗在华上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迎新疗法
贝壳财经· 2025-06-10 12:32
药品获批信息 - 强生旗下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特诺雅达)在华获批上市 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成人患者 [1] - 该药品通过静脉输注方式给药 适应症为对传统治疗或生物制剂应答不充分/失应答/不耐受的患者群体 [1] 疾病流行病学 - 中国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持续上升 发病高峰年龄呈现提前趋势 [1] - 克罗恩病特征为全消化道透壁性慢性炎性肉芽肿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瘘管/体重下降/发热 目前无法治愈 [1] -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20-49岁人群 中国患者总数约60万人 典型症状包含血便/持续性腹泻/腹痛/体重下降 [1] 药物机制与疗效 - 特诺雅达为全球首个全人源IL-23选择性抑制剂 具有双重作用机制 [2] - 头对头临床试验显示 该药在克罗恩病治疗的内镜终点指标上优于乌司奴单抗 [2]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后1年内临床缓解率达45%-50% 内镜缓解率达34%-35% [2]
IL-4Rα靶点的“中国答案”:重塑治疗格局,引领鼻科治疗进入生物制剂新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15:50
疾病现状与治疗困境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中50%经规范治疗后仍疗效不佳或复发[1] - 嗜酸粒细胞型患者3年随访复发率高达99%[2]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患者联合使用强效鼻用激素与抗组胺药仍难以控制症状[1] - 传统鼻喷激素导致鼻出血发生率20% 抗组胺药引发嗜睡等副作用[4] - 脱敏治疗疗程长达3年且存在哮喘诱发风险[4] 创新药物突破 - 司普奇拜单抗2024年12月获批CRSwNP适应症 2025年1月新增SAR适应症[2] - 全球首个获批治疗SAR的IL-4Rα生物制剂[2] - 治疗CRSwNP的III期数据显示:第2周72%患者鼻息肉缩小 24%实现鼻腔通气[3] - 治疗SAR的III期数据显示:用药4天52%实现鼻腔通气 4周84%鼻部症状缓解[4] - 填补CRSwNP和SAR生物制剂治疗空白 打破国外垄断[6] 临床优势与机制 - 通过阻断IL-4/IL-13信号通路抑制Th2细胞分化[3] - 被《中国慢性鼻窦炎指南(2024)》列为推荐用药[3] - 对使用同类产品无效患者转用后1个月内显效[5] - 两周疗效超过同类产品52周表现[5] 市场前景与竞争 - 全球IL-4Rα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22亿美元增至2030年287亿美元(CAGR15.2%)[4] - 度普利尤单抗当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5] - 公司产品通过临床数据积累和适应症拓展获得竞争主动权[5] 研发管线布局 - 已构建CRSwNP SAR 特应性皮炎三适应症矩阵[2] - 推进青少年特应性皮炎 结节性痒疹等临床试验[8] - 开发第二代双抗CM512 计划2024年启动CRSwNP II期[10] - 布局CDH17ADC药物CM518D1治疗晚期实体瘤[10] - 拓展CD38单抗CM313至红斑狼疮等自免疾病(应答率95%)[10] - 开发BCMA x CD3双抗CM336治疗淀粉样变性[10] 战略方向 - 构建"抗体+小分子+ADC+小核酸"立体化研发矩阵[9] - 聚焦本土未满足需求同时布局全球化合作[11][12] - 通过疗效与性价比树立中国创新药标杆[11]
细胞核中的自救刹车!陈玲玲团队最新Cell论文揭开核应激小体的动态组装及其对急性炎症的调控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28 07:5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细胞内稳态的调节是一个精妙平衡的过程。在应对环境和病理生理压力时,哺乳动物细胞会启动适应性且可逆的生存策略,包括广泛的基因转录抑 制;全局性翻译抑制;某些特定且关键基因的表达上调;以及无膜细胞器的形成——例如细胞质中形成的 应激颗粒 和细胞核中形成的 核应激小体 (nSB) 。 标题:细胞自救黑科技:核内"应急指挥中心"如何为致命炎症踩刹车? 2025 年 5 月 27 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陈玲玲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De novo assembly of nuclear stress bodies rearranges and enhances NFIL3 to restrain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的研究论文 。 该 研究解析了 热休克 等刺激条件下 诱导产生的 无膜亚结构—— 核应激小体 ( nuclear stress body , nSB ) 的精细层级结构 和 动态 组装过 程,并揭示其 通过 拉近 与基因的三维距离 , 促进 NFIL3 等 基因的转录。 NFIL3 ...
肠道菌群失调为何会引发骨关节炎?
科技日报· 2025-05-26 09:12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新发现 -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代谢紊乱是骨关节炎主要病因之一,突破了传统"机械磨损"局部因素认知 [1] -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GLP-1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关联机制 [1][4]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为骨关节炎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1] 骨关节炎疾病现状 - 全球约6.06亿患者,中国患者达1.52亿,患病率10.8% [2] -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2] - 当前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或延缓病情进展,严重者需关节置换手术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团队建立4080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10年随访 [3] - 发现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中鲍氏梭菌丰度显著降低,血液中GUDCA合成减少 [4] - 动物实验证实补充GUDCA、移植鲍氏梭菌或使用GLP-1类似物均可延缓软骨退变 [5]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联 - 肠道菌群失调还与抑郁症、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6] -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6]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甲胺氧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6] 肠道菌群作用机制 - 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代谢影响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平衡 [7] - 肠道聚集人体70%免疫细胞,菌群失衡会导致IgA水平下降 [7] - 肠道病原菌可引发泌尿道感染和阴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
从肠计议 这可不是普通的闹肚子
北京青年报· 2025-05-26 09:12
炎症性肠病(IBD)流行病学现状 - 中国大陆地区IBD发病率为1.96-3.14/10万且呈快速上升趋势 [1] -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 克罗恩病为18-35岁 [2] - 约30%克罗恩病患者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 [3] 疾病特征与诊断误区 - IBD包含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核心病理为肠道免疫系统失控 [2] - 常见症状包括持续腹泻(带血/黏液)、腹痛、体重下降等 易与普通肠胃炎混淆 [2] - 40%患者需接受至少一次手术 但术后复发率高需终身随访 [7] 治疗与管理方案 - 生物制剂可快速控制炎症 但突然停药会引发反跳性炎症 [4] - 规律用药可使溃疡性结肠炎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5] - 肠镜监测每1-2年一次 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切除 [6] 辅助治疗手段 - 低强度运动(散步/瑜伽)可改善肠道蠕动 减轻疲劳感 [8] - FODMAP饮食方案可缓解症状 需个性化定制 [3] - 中药/针灸/营养支持等非药物手段可作为辅助治疗 [9] 行业研发动态 - 全球IBD研究涵盖粪菌移植/CAR-T细胞疗法等前沿领域 [10] - 中国已有多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0] - 未来十年可能迎来突破性治疗进展 [10]
炎症性肠病一定会癌变?患者不能运动?医生带你走出这些误区
贝壳财经· 2025-05-19 20:53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这个好发于年轻人,却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的疾病背后,是数百万 中国患者与慢性肠道炎症的长期斗争。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在中国呈迅速上升趋势,目 前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1.96/10万-3.14/10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宁,从病 因、症状到治疗,带你科学认识这一"隐形流行病",走出炎症性肠病的误区。 误区一:IBD只是拉肚子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是一类常发生于青 壮年,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 孔。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常见 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黏液及血,伴随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此外还可能 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IBD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比如,使用生物制剂可快速控制炎症,突然停药 可能引发"反跳性炎症",即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在短期内急剧反弹,症状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的现象。研 究显示,规律用药可使溃 ...
柳叶刀:低剂量IL-2治疗,可改善渐冻症患者生存率
生物世界· 2025-05-14 17:16
渐冻症(ALS)疾病背景 - 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的自主运动系统疾病,与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丧失有关,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2-3年[1] - 目前FDA批准的药物利鲁唑仅能延长几个月的生存期,亟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法[1] - 渐冻症治疗面临两大挑战:靶点认识不足和临床病理异质性[1] 神经炎症与治疗靶点 - 神经炎症参与广泛渐冻症表型,是潜在治疗靶点[1] - CD4+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的损伤与疾病严重程度、进展和生存率相关[1] - 细胞因子IL-2对Treg的生成、激活和存活至关重要,可能通过增强免疫耐受抑制神经炎症[1] MIROCALS临床试验设计 - 研究类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b期临床试验[5] - 受试者标准:18-76岁,症状持续时间≤24个月,慢肺活量≥70%,未接受过利鲁唑治疗[5] - 治疗方案:12-18周利鲁唑单药导入期后,1:1随机分配至IL-2 LD组(200万国际单位)或安慰剂组,持续18个月[5] - 主要终点:640天(21个月)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ALSFRS-R评分和生物标志物检测[5] 临床试验结果 - 筛查304名受试者,220名(72%)完成导入期并随机分配,男性占62%,女性占38%[6] - 未校正分析显示IL-2 LD组死亡风险降低19%(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死亡风险显著降低68%[6][7] - 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CSF-pNFH水平与治疗效果存在显著交互作用[6] - 基线CSF-pNFH分层显示:低水平组(70%)死亡风险降低48%,高水平组(21%)无显著差异[6] 临床意义 - 低剂量IL-2作为利鲁唑附加疗法可安全改善渐冻症患者生存率并减缓功能衰退[9] - 研究证实调节免疫系统可能是减缓渐冻症进展的有效策略[2] - 该结果为渐冻症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特别是对特定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患者群体[6][9]
Nature:炎症是衰老之源
36氪· 2025-05-09 08:40
衰老与慢性炎症机制 - 巨噬细胞线粒体随年龄增长丧失钙离子摄取能力,导致钙信号功能下降并引发免疫系统慢性激活[1] - 线粒体钙信号障碍引发NF-κB炎症通路持续开启,形成"线粒体钙信号障碍→免疫系统慢性激活→炎症性衰老"链条[2][3] - 慢性炎症系统性损害大脑神经元(增加阿尔茨海默症风险)、肌肉组织(IL-6升高致肌无力)及代谢功能(诱导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5] 抗炎饮食策略 - 核心抗炎食物包括深色绿叶蔬菜(菠菜、羽衣甘蓝)、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浆果(蓝莓)及富含Omega-3的深海鱼(每周2-3次)[9][10] - 需限制精制碳水、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及红肉,避免高温烹饪产生的AGEs[14][15][16][17] - 特级初榨橄榄油、全谷物(糙米、燕麦)、香料(姜黄、肉桂)及镁(坚果、绿叶菜)具有显著抗炎效果[10][11][12][13] 运动与炎症调控 - 规律运动通过释放抗炎肌细胞因子(如IL-10、BDNF)和减少内脏脂肪降低炎症[21][22]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结合力量训练(每周2-3次)可产生协同抗炎效应[23][24] - 需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炎症反弹,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需注意强度控制[25][26] 生活方式多维干预 - 睡眠不足(<7小时)会升高CRP、IL-6等炎症标志物,建议维持7-9小时高质量睡眠[27][28] - 慢性压力通过HPA轴激活和肠道菌群紊乱加剧炎症,需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29][30][31] - 需控制体重(尤其腹部脂肪)、戒烟限酒、减少PM2.5等环境暴露以阻断炎症源[32][33][34] 补充剂辅助方案 - Omega-3鱼油、姜黄素、维生素D(缺乏时)和益生菌具有临床验证的抗炎潜力[37] - 辅酶Q10、白藜芦醇、NAD+前体(如NMN)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间接调控炎症[38][39]
INmune Bio(INMB)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9 05:32
INmune Bio (INMB) Q1 2025 Earnings Call May 08, 2025 04:30 PM ET Company Participants David Moss - Chief Financial OfficerRaymond Tesi - CEO & ChairmanMark Lowdell -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 Chief Manufacturing OfficerDenis Reznik - Senior Equity Research AssociateChristopher Barnum - VP - NeuroscienceGeorge Farmer - Managing DirectorLaura Suriel - Equity Research Associate Conference Call Participants Thomas Shrader - MD & Healthcare Analyst Operator Greetings, and welcome to the Immune Bio First Quar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