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药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研发与精益管理联动 东北制药战略转型开启新成长周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5-14 04:29
战略转型与创新布局 - 公司推动战略转型,通过创新研发和管理改革提升经营质量,加快从传统化学药向生物药龙头企业转型 [1] - 收购鼎成肽源获得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领域核心技术和研发团队,构建TCR-T、CAR-T等前沿技术自主研发体系 [2] - 开发10余款肿瘤靶点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其中DCTY1102注射液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进入Ⅰ期临床的靶向KRAS G12D的TCR-T药物 [2] 研发与产品矩阵 - 实施"创新药+仿制药"双轮驱动战略,覆盖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肿瘤等多领域产品 [2] - 2024年研发投入显著提升,聚焦肿瘤免疫治疗风口领域 [2] - 拥有243个国家医保品种和120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保障短期业绩确定性 [3] 经营效率与成本控制 - 混改后推行精益管理,2024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0.5%,管理费用缩减,研发费用同比激增88% [4] - 通过提升产销平衡、降低采购成本等措施优化运营效率,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 [4] 国际化与出口业务 - 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外销售收入达9.02亿元,同比增长26.3% [6] - 重点推广维生素C、磷霉素等系列产品,优化销售结构并开拓新市场 [6] - 全球化布局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收能力 [7]
迈威生物与深势科技合作,推动生物药研发模式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生物药研发主要依赖传统的实验驱动模式,这种模式往往面临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 等问题。迈威生物与深势科技的战略合作,致力于推动生物药研发从"实验驱动"迈向"计算驱动",开启 了生物药研发模式的重大变革,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 知识引擎构建:依托Uni-SMART多模态科学文献大模型打造生物创新药研发知识引擎,实现精准的科 学文献智能筛选,识别和提取多模态元素,并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由此构建丰富可靠的 靶点数据库,显著提升研究效率,加速分析与研发进程。 创新靶点探索:RiDYMO高质量Hit发现和优化平台,能够解锁难成药靶点的动力学机制,探索更广泛 的分子化学空间,其核心算法强化动力学RiD可使分子模拟采样效率提升近百倍,有效捕捉生物大分子 动态构象变化。合作将融合迈威生物ADC技术优势与深势科技RiDYMO平台优势,共同探索突破创新 靶点机制研究,加速药物分子从0到1的发现。 迈威生物与深势科技的战略合作,本质上是生物制药技术与AI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双方凭 借各自在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相互赋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生物药研发带来了全新的技术解 决方案和发展机遇。 ...
2025年中国大发酵行业概览:万亿级生物经济新蓝海,多元化应用场景开启行业增长第二曲线(精华版)
头豹研究院· 2025-04-30 20: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大发酵技术凭借绿色生产、成本优势及技术创新,成为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应用方向 [3] - 政策支持、生物药市场扩容及技术突破共同推动中国大发酵行业高速发展 [4] - 中国大发酵行业未来发展需突破技术瓶颈并加速跨领域应用渗透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合成生物与大发酵 - 合成生物技术包括大发酵、化学结合生物学合成技术、基因技术等,大发酵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占合成生物总体市场的80%-90% [8][9] - 大发酵借助微生物生长代谢转化原料,可应用于食品、制药、生物燃料领域,但存在产物浓度与纯度受限、易受杂菌干扰、菌株筛选培育较难等问题,当前生产成本高、产品种类少 [9] - 化学结合生物学合成技术可精准设计合成复杂生物活性分子,但反应条件苛刻、设备技术要求高,且有环境问题和合成步骤复杂的困扰 [9] - 基因技术能根本改变生物特性、生产特殊生物制品,但面临伦理争议,对生态平衡有潜在风险,技术难度大且存在脱靶隐患 [9] 大发酵技术优势 - 大发酵技术在二氧化碳、能耗、成本方面具备优势,相较传统化工生产工艺,碳排放量降低了63%-100%,符合“碳中和”发展宗旨 [14] - 大发酵技术是目前L -缬氨酸生产的主要技术,其原材料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已实现商业化 [16] - 大发酵法为L -丙氨酸生产的较优选择,其原料可再生、成本相对较低、工艺路线简洁、环境友好度高,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 [22] 发展现状——全球最大的大发酵市场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发酵市场,得益于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优势 [29] - 中国在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全球领先,率先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多家企业研发出重组白蛋白产品,研发进程全球领先 [26][29] - 中国大发酵潜在市场庞大,拥有庞大消费群体,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需求旺盛,未来有望实现现有产品替代,存在千亿乃至万亿市场空间潜力 [29] 驱动因素——中国生物制药市场 - 中国生物药市场快速扩张,2017年占比约15%,2024年占比增长至32%,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为8,075亿元,占比将达37% [33] - 大发酵技术是生物药的重要制备技术,生物药市场扩容刺激产能需求,推动大发酵技术升级和创新,形成正向驱动循环 [33] 大发酵行业产业链 - 大发酵上游为原材料与生产设备,技术门槛较高,以龙头企业为主,设备领域依赖专业技术厂商,格局较为集中 [35] - 中游为大发酵产品的生产制造与加工,规模化生产与工艺优化由头部企业主导,集中度较高,部分细分领域存在分散竞争 [35] - 下游为大发酵应用领域,目前医疗为主要细分市场,占比达80%,随着技术成熟,其余市场占比将逐渐提升 [35] 中游——大发酵市场竞争情况 - 国际大发酵企业先发优势显著,部分已上市,下游应用广泛;中国企业中凯赛生物工业领域领先,恩和生物、蓝晶微生物覆盖领域广,获资本支持,发展势头强劲 [38][39] - 大发酵市场竞争格局呈现梯队化、多元化特征,海外企业Ginkgo、Zymergen与中国恩和生物构成第一梯队,Amyris、弈柯莱生物、蓝晶微生物等组成第二梯队 [45] - 企业竞争布局各有侧重,未来竞争聚焦技术商业化转型,头部企业向“下游产品型”发展,市场竞争核心围绕技术创新力、产品线丰富度展开 [45] 大发酵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及中国大发酵市场规模分别为198.3亿元、148.8亿元,预计2030年将分别超1,600亿元、1,200亿元,2024 - 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2.5% [53] - 目前中国大发酵以医疗市场为主,未来食品保健品、农业等市场占比将逐渐增长,预计2030年医疗与食品保健品市场占比分别为44.0%和35.0% [53]
最新健康研究:气候变化或加重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负担
环球网资讯· 2025-04-29 11: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北京时间4月28日夜 间上线一篇中国学者的健康研究论文认为,世界当前的气候变化路径以及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 能会导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的全球负担加重。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廉平团队及合作者一起,分析了对抗微 生物药物耐药的6个关键耐药性细菌病原体的3200万分离株的4502份记录,这些记录收集自1999-2022 年,涉及101个国家。他们利用预测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会如何影 响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在最坏的气候变化适应情景下,即21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4-5℃(SSP5-8.5),与低排放情 景(SSP1-2.6)相比,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到2050年可能会增加2.4%。这一增幅在高收入国家为0.9%,在 中低收入国家为4.1%,在低收入国家为3.3%。 本项研究成果的相关示意图。杨廉平 供图 研究团队还发现,可持续发展行动包括降低自费医疗开支、扩大免疫接种规模、增加健康投入以及保证 全民获得水、 ...
神州细胞(688520):八因子强劲 盈利转正;管线丰富 发力可期
新浪财经· 2025-04-29 10:40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25.13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1.12亿元,扣非净利润4.74亿元,全年首次实现正盈利(2023年为净亏损)[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19亿元,同比下降15%,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下降14%,扣非净利润0.24亿元,同比下降85%,业绩符合预期[1] - 盈利预测下调:2025/2026年营收预期下调7%/17%至30/39亿元,归母净利润下调47%/39%至2.24/4.50亿元,预计2027年营收49亿元,归母净利润7.89亿元[4] 产品表现 - 重组八因子产品安佳因全年销售额18.9亿元,同比增长6.18%,在集采降价背景下通过市场策略维持稳定增长[2] - 三款抗体产品(瑞帕妥单抗安平希日、阿达木单抗安佳润8、贝伐珠单抗安贝珠0)2024年销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499.80%,均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 - 菲诺利单抗SCT-110A于2025年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治疗[2] 研发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9.36亿元,主要用于SCT1000、SCT650C及SCTB14等产品的临床研究[2] - IL-17单克隆抗体注射液SCT650C(治疗银屑病、脊柱关节炎)和双特异性抗体注射液SCTB14(实体瘤治疗)已启动II期临床[3] - 公司持续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包括免疫耐受诱导治疗、围手术期替代治疗等,拓展产品使用场景[2]
中山大学发表最新Nature Medicin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4-29 08:53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1 年,细菌的 抗微⽣物药物耐药性 ( AMR ) 导致了全球约 114 万例死亡,其中中低收⼊国家受到的影 响最为严重。这个数字预计到 2050 年会增加⾄近 200 万。 然⽽,⼤部分的 AMR 应对策略都关注过量使⽤抗⽣素问题,很少关注⽓候变化的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 2025 年 4 ⽉ 28 ⽇,中⼭⼤学公共卫⽣学院 杨廉平 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 Changing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的研究论⽂。 该研究指出,当前的⽓候变化路径以及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能会导致到 2050 年抗微⽣物药物耐药 性 ( AMR ) 的全球负担加重。研究团队预计,到 2050 年,全球 AMR 可能会增加最多 2.4% ,并呼吁在 单纯减少抗⽣素使⽤之外,⽴即采取⾏动应对更⼴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从⽽缓解全球 AMR 负担。 分析结果显⽰,在最坏的⽓候变化适应情景下,即本世纪末全球⽓温升⾼ 4 – 5 ℃ ...
亿帆医药(002019):收入和利润端均实现高速增长,亿立舒商业化持续落地
太平洋证券· 2025-04-28 18:1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5元,昨收盘11.43元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收入和利润端均实现高速增长,Q4利润环比减少受计提减值损失影响;公司毛利率略有下滑,资产减值损失收窄7.82亿元;创新生物药商业化持续落地,大分子新产品研发有序推进 [5][6][7] - 预测公司2025/2026/2027年收入为64.17/74.23/85.20亿元,同比增长24.40%/15.70%/14.80%;归母净利润为7.21/9.12/11.33亿元,同比增长86.80%/26.50%/24.30%;对应当前PE为19/15/12X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票数据 - 总股本/流通为12.16/8.41亿股,总市值/流通为139.03/96.18亿元,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为14.4/9.94元 [3] 事件 - 4月27日晚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60亿元,同比增长26.84%,归母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增长170.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48亿元,同比增长146.58% [4] 点评 - 2024年公司收入端营收实现51.60亿元,同比增长26.84%,主要系自研及引进医药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医药自有存量产品销售额大幅增加所致,其中医药收入42.60亿元,同比增长37.51%,原料药收入7.18亿元,同比下降10.21% [5] - 利润端归母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增长170.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48亿元,同比增长146.58%;单季度来看,Q4实现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14.39%,归母净利润为0.20亿元,同比增长102.81%,扣非净利润为亏损0.04亿元,单季度利润端环比减少主要系Q4计提减值损失9334.78万元所致 [5] - 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24.47亿元,毛利率达47.42%,比去年略微下滑0.42pct;期间费用率下降明显,销售费用率为23.66%,同比下降3.85%,管理费用率为7.91%,同比下降1.52%,研发费用率为5.66%,同比下降2.02% [6] - 2024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1.05亿元,同比收窄7.82亿元,受此影响整体利润端改善显著 [6] - 2024年公司继续推进重点产品亿立舒上市注册及商业化进程,截至2024年底已实现亿立舒在34个国家获准上市销售,并于2024年10月底开始陆续向境外市场发货,实现对外发货超过27万支 [7] - 公司在F - 652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IIb临床试验方面持续推进;就F - 652治疗酒精性肝病II期临床方案的修订内容亿一生物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沟通交流并得到认可;F - 652治疗重度酒精性肝炎适应症的II期临床试验获得美国FDA默示许可和境外资助用于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7] - 公司相继完成了创新药N - 3C01项目的立项,B02、B06、B10项目申报批的生产,及B06项目pre - IND沟通与B07项目药学及非临床对比研究 [7]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5160|6417|7423|8520| |营业收入增长率(%)|26.80%|24.40%|15.70%|14.80%| |归母净利(百万元)|324|721|912|1133| |净利润增长率(%)|170.00%|86.80%|26.50%|24.30%| |摊薄每股收益(元)|0.32|0.59|0.75|0.93| |市盈率(PE)|35.72|19.29|15.25|12.27|[10]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预测指标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货币资金(百万)|698|889|2973|3595|4308| |应收和预付款项(百万)|1223|1442|1199|1387|1592| |存货(百万)|929|1056|1314|1521|1749| |流动资产合计(百万)|3251|3778|5873|6926|8112| |固定资产(百万)|1368|1283|1185|1083|976| |资产总计(百万)|11500|12286|14134|14935|15865| |负债合计(百万)|3245|3859|5444|5908|6419| |归母公司股东权益(百万)|8276|8522|8785|9122|9541| |股东权益合计(百万)|8255|8427|8690|9027|9446| |营业收入(百万)|4068|5160|6417|7423|8520| |营业成本(百万)|2122|2713|3380|3912|4498| |销售费用(百万)|1119|1221|1412|1559|1704| |管理费用(百万)|384|408|449|482|511| |资产减值损失(百万)|-887|-105|-9|-9|-9| |净利润(百万)|-886|324|721|912|1133| |归母股东净利润(百万)|-551|386|721|912|1133| |毛利率|47.84%|47.42%|47.33%|47.30%|47.21%| |销售净利率|-13.55%|7.48%|11.23%|12.29%|13.30%| |销售收入增长率|6.03%|26.84%|24.36%|15.68%|14.78%| |净利润增长率|-388.19%|170.04%|86.77%|26.50%|24.29%| |ROE|-6.66%|4.53%|8.21%|10.00%|11.88%| |ROA|-7.37%|2.72%|5.46%|6.27%|7.36%| |ROIC|0.59%|3.98%|6.56%|8.06%|9.65%| |EPS(X)|-0.45|0.32|0.59|0.75|0.93| |PE(X)|—|35.72|19.29|15.25|12.27| |PB(X)|1.69|1.63|1.58|1.52|1.46| |PS(X)|3.44|2.69|2.17|1.87|1.63| |EV/EBITDA(X)|45.17|17.84|11.49|9.11|7.20| |经营性现金流(百万)|349|641|2579|1232|1464| |投资性现金流(百万)|-533|-545|-37|-36|-36| |融资性现金流(百万)|31|113|-454|-575|-714| |现金增加额(百万)|-139|205|2084|622|713|[12][13][14]
国金证券:给予神州细胞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4-28 08:39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25.13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1.12亿元,扣非净利润4.74亿元,首次实现全年正盈利 [2] - 1Q25单季度营收5.19亿元,同比下降15%,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下降14%,扣非净利润0.24亿元,同比下降85% [2] 核心产品表现 - 重组八因子产品安佳因2024年销售额18.9亿元,同比增长6.18%,在集采降价背景下通过市场策略维持稳定增长 [3] - 瑞帕妥单抗安平希、阿达木单抗安佳润、贝伐珠单抗安贝珠三款抗体产品2024年销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499.80% [3] 研发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9.36亿元,主要用于SCT1000、SCT650C、SCTB14等产品的临床研究及临床前开发 [4] - 菲诺利单抗SCT-I10A单药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细胞癌的两个适应症于2025年2月获批上市 [4] - IL-17单抗SCT650C(治疗银屑病、脊柱关节炎)及双抗SCTB14(实体瘤免疫治疗)已启动II期临床 [4] 盈利预测 - 下调2025/26年营收预测至30/39亿元(原预测未披露),下调幅度分别为7%/17% [5] - 下调2025/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24/4.50亿元(原预测未披露),下调幅度分别为47%/39% [5] - 预计2027年营收49亿元,归母净利润7.89亿元 [5]
药明生物20250326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药明生物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业务数据 - **项目数量**:2024年项目数从近700个增长17%至817个,非新冠商业化项目数从16个大幅增长到21个,若不考虑新冠项目调整,应为31个[1][2][8] - **未完成订单**:未完成订单达185亿美元,虽有略微下降,但主要因拿掉孟沙东疫苗项目近30亿美元订单,若不考虑该项目仍有增长[2] - **员工与人才**:员工数稳健,关键人才保留率良好[2] - **研发项目**:R和D增速快,去年达30%,与客户黏性强;一期和二期临床项目为个位数增速;有66个三期临床项目和21个商业化生产项目,均刚起步,M业务有很大爆发力[4][5] 财务数据 - **收入**:2024年营销收入超186亿,同比增长9.6%,剔除5.3亿新冠收入,非新冠收入上升13.1%[14] - **经调整指标**:经调整的EBITDA增长14.4%达约80亿人民币,利润率增加170个基点至42.8%;经调整净利增长9%到54亿人民币;经调整基本每股盈利117分,同比上升3.5%[2][18][20] - **净利润**:2019 - 2024年净利润以31.3%的复合增长率增长4倍,去年达近40亿人民币,IFRS纯利增长10.5%,规模净利同比基本持平,小幅下滑1.3%[19] - **毛利率**:2024年毛利率为41%,同比提升90个基点,剔除股权基地后调整后的毛利率为45.4%,同比上升10个基点[20] 市场区域 - **北美**:收入占比57%,增速最快,原因是大部分客户在北美,且中国很多项目出海至北美[6] - **欧洲**:大客户如阿斯利康、GSK过去几年提供很多新冠项目[6] - **中国**:收入占比稳定在15%左右[7] - **其他**:日韩等地区基数不大但增速不错[7] 商业模式优势 - **R端**:2013 - 2014年开始投资,有技术平台,与跨国公司合作项目多,能获得销售提成,利润远超生产利润,被投资人低估,对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增长贡献大[23][24][27] - **D端**:与中小公司合作赋能,加快研发速度,平均时间从18个月降至9个月;在项目收购中,CMC部分占比高,中国项目出海带来收入大幅增长[28][29][30] - **M端**:到去年全球做了600个项目申报,去年做了124个,远超竞争对手;PPQ项目多且成功率高;有多个重磅商业化项目启动,未来发展可期[31][32][41] 生产基地与技术 - **爱尔兰**:三个厂获爱尔兰HPRA的GMP认证,有三个重磅产品在生产,证明海外能做一万六千升规模且成本与不锈钢相同[34] - **新加坡**:将成投资重心,预计投资超20亿美元建生产基地,能体现速度和质量[35] - **美国**:工厂设计从中等规模变为中大型规模,进行数字化升级,有望成全球标杆厂[46] - **技术**:主推一次性生产技术,在研发和商业化生产上优势明显,结合WBS平台可降低污染和碳足迹[38][39] 未来展望 - **增长趋势**:2025年加速增长,盈利也会增长,R和D继续强劲,M端有多个重磅项目推动;2026 - 2027年预计M端维持30%增长推动公司增长[40][41][58] - **中国市场**:目前处于大浪淘沙阶段,存活公司未来有竞争力,与跨国公司合作对公司有利[4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订单增长与执行速度有关,R和D端执行速度小于一年,部分订单未体现于backlog就已转化为收入[51] - 2026 - 2027年自由现金流预计每年达20亿以上,CAPEX预计每年在50亿左右[55] - 药明合联业务中,单抗生产部分从2023年的8亿人民币增长到2024年的17亿人民币[59] - R端去年签的7个项目今年约有7千万美元(约5亿人民币)贡献[62]
对话悦康药业董事长于伟仕:创新是公司不变的定位,布局生物药只为闯“无人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7 15:58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于伟仕拥有40年医药行业经验,其中24年专注于悦康药业发展,带领公司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领域 [2] - 2001年创立悦康药业,初期以仿制药为主,成功推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年销售额破亿元甚至10亿元的黄金单品 [3] - 2012年进入仿创结合阶段,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启动首个1类新药项目 [4] - 2020年登陆科创板后加速创新转型,2021年推出国内首款原研抗ED药物并收购天龙药业切入核酸药物赛道 [4] 研发与产品管线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研发项目合计42项,其中在研创新药21项,在研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项目21项 [4] - 中药领域:3款中药1类新药(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络健脑片、紫花温肺止嗽颗粒)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进入NDA审评阶段 [6] - 生物药领域: - 注射用CT102(肝癌治疗)完成IIa期临床试验 [7] - YKYY015(降脂药)在中美获批临床,为国内唯一获美国IND的PCSK9 siRNA项目 [7] - YKYY017(抗冠状病毒雾化吸入剂)即将启动Ⅲ期临床 [7] - 两款mRNA疫苗(YKYY026带状疱疹疫苗、YKYY025 RSV疫苗)获FDA临床批准 [7] - 公司已形成核酸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11大技术平台,包括小核酸药物和mRNA疫苗研发及中试生产平台 [9] 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 - 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4.22亿元,占营收11.16% [9] - 技术突破: - 小核酸肝靶向递送技术GalNAc取得重大进展 [10] - 攻克mRNA疫苗Cap1型加帽类似物"卡脖子"难题 [10] - 阳离子脂质辅料YK-009获多国专利授权并应用于管线 [10] - AI应用:搭建全链条AI药物研发平台,首款AI研发产品YKYY018推进临床前研究 [10] - 国际化战略:创新药均采用中美双报策略,计划通过跨国合作分区销售 [8] 研发体系与合作 - 研发团队规模超500人,核心成员来自清华、中科院等知名院校,并有十余位院士领衔 [5][6] - 与华为开展数字化战略合作,成为国内首家与华为合作数字化转型的生物医药企业 [11] - 未来目标:聚焦生物药前沿技术治愈疾病,利用AI提升研发效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