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6月份全国碳市场放量上涨
证券日报网· 2025-07-01 19:10
复旦碳价指数发布 - 研究中心公布2025年7月全国CEA价格指数为买入70.67元/吨、卖出76.67元/吨、中间价73.67元/吨 [1] - 2025年7月CEA买入价格指数176.66(上涨3.37%)、卖出价格指数172.98(上涨2.52%)、中间价格指数174.73(上涨2.93%) [1] - 同步发布2025年12月CEA价格指数、2025年7月CCER价格指数及GEC价格指数 [1] 碳金融工具创新 - 研究中心推出"复旦碳价指数"小程序 包含指数报价、趋势可视化、交易意愿填报等功能 [1] - 未来将优化小程序服务范围 提供以碳价指数为核心的碳金融解决方案 [1] 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 - 6月碳价从月初68.34元/吨升至月末76.57元/吨 月涨幅超12% [2] - 6月碳配额日均成交量78.10万吨 较5月54.58万吨增长43.1% [2] - 6月五个交易日成交量破百万吨 最高达185.46万吨 [2] 全球碳市场特征 - 全球主要碳市场行情分化 成交量涨跌不一 [2] - 全球碳价环比普遍上涨 新西兰碳市场涨幅最大 [2]
碳价下跌约三成 供需博弈持续升级
金融时报· 2025-07-01 11:11
全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启动四周年 行业扩容落地 方法学完善 市场运行逐渐成熟 [1] - 截至6月27日碳排放配额(CEA)成交均价为74.96元/吨 较去年11月高点累计下降约三成 [1] - 碳价下降主因包括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 宽松政策叠加 需求放缓 供给预期增加 [1][2] 碳价下跌原因分析 - 需求端:火电发电量下降导致碳配额需求疲弱 1至4月全国总发电量同比仅增0.1% 明显低于去年同期6.1% [2] - 国际能源市场影响:4月上旬原油价格下降约10美元/桶 天然气价格同步下降 碳价与国际清洁能源价格正相关 [2] - 政策端:2025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同比微增3% 改变市场对碳配额稀缺性预期 [2] - 供给端:部分企业因短期资金紧张卖出CEA变现 CCER启动增加碳配额供给 [4] 碳市场中长期展望 - 业内普遍认为中长期碳价稳中有升概率较大 碳价有序上升是高排放产业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壮大的内在要求 [5] - 全球主要碳市场对我国市场有溢出效应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起实施 可能拉动我国碳价 [6] - 欧盟碳市场价格远高于国内 尽管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欧盟碳市场运行近20年 机制成熟 [6][7] 碳市场发展建议 - 建议有序引入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加快推出碳金融衍生产品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完善交易规则 [8] - 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 产能过剩严重 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的重点行业 [10] - 协调CEA与CCER的作用边界 明确功能定位和衔接规则 建立规范有效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0]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在沪集聚
中国证券报· 2025-06-19 04:58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政策支持与机构集聚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推动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对在沪机构授权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1] - 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在上海落地 [1] - 支持更多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行业协会及新型多边金融组织落户上海 [1] 碳金融与绿色金融发展 -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2] -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带动碳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 [2][3] - 碳金融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创新产品及服务,监管部门需制定合理的定价规则和标准 [2] 金融创新与监管机制 - 支持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金融创新试点,对金融创新试点探索实施尽职免责机制 [3] - 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机制,支持上海金融监管局通过监管互动机制等方式推进创新试点 [3] - 上海应以《行动方案》为契机,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推进 [3] 金融机构与市场影响 - 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专门机构或扩大授权范围,可抢占金融开放前沿高地,获取政策创新红利 [2] - 金融机构可依托上海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开发特色金融产品 [2] - 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将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地位,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市场影响力 [2]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积极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
快讯· 2025-06-18 15:06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 提出做实"五篇大文章"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1] - 强调提升科技金融工作质效并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1] - 支持上海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前提下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务 [1] 科技金融发展 -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 [1] -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 [1] - 目标打造上海成为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其他金融领域发展 - 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1]
校企合作、拓展特色岗位,文科特色高校多措并举破解就业难题
新京报· 2025-06-06 14:53
校企合作实习项目 - 中铁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自2023年起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2] - 2024年组织两批近30名学生参与实习面试,7人进入公司实习 [2] - 实习生根据专业特长和意愿安排工作,由部门骨干指导,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 - 实习经历帮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快速学习实际业务流程,适应职场身份 [2] 人才培养与学科调整 - 学校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如碳金融等前沿学科 [3] - 新增专业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6] - 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帮助学生感知市场运行现实状况 [3] 就业市场拓展 - 学校与全国各地社科院及地方党校建立联系,邀请多地社科院进行专场招聘 [4] - 已建立具有社科大特色的就业市场,部分毕业生入职湖北、重庆、青岛、广东等地社科院 [4] - 2021年至2024年累计招聘校聘教学、行政、科研助理岗位93人,2025年计划新增33个岗位 [4] 校园招聘与就业服务 - 2025届毕业生约2000人,累计组织校园双选会9场,参会单位2234家,提供岗位7800余个 [4] - 开展专场宣讲会24场,单位质量和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4] - 每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开展公务员培训、职业规划等活动,累计300课时,参与学生1600余人次 [5]
22家ESG强信披券商全“交卷”,气候信披质量过关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20:28
ESG报告披露情况 - 22家券商中19家已披露运营层面碳排放(范围1+范围2),其中12家实现同比减排,光大证券降幅最大达30.86% [1][3] - 9家券商(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披露范围3碳排放量,招商证券和国信证券指标细分程度最高 [1][3] - 中原证券碳排放量增幅最大达31.60%,华泰证券因高温天气和业务量增加导致耗电量及范围3排放上升 [3][4][5] 碳金融发展动态 - 超10家券商研发碳金融产品,中金公司参与上海碳市场首批碳回购交易,国泰君安2024年碳交易量达1300万吨 [6] - 地方碳市场差异化明显,上海启动碳回购交易,北京发布碳金融实施方案,湖北出台质押融资细则 [7] - 券商通过金融创新工具升级传统碳交易服务模式,帮助实体企业实现低碳转型 [6] 公司治理与合规 - 12家券商成立董事会ESG委员会,2家设立董事会下属ESG部门,其余8家建立ESG治理架构 [8] - 2024年证监会处罚38名违规从业人员,对7家券商采取监管措施,开出单笔最大罚单1800万元 [7] - 金融机构需平衡发展速度与合规质量,通过技术监控和文化建设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8][9] 监管政策与挑战 - 财政部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强制披露投融资活动间接排放,对数据基础薄弱的券商构成挑战 [1][9] - 被投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取困难,小微企业缺乏碳核算经验,数据质量和一致性存疑 [10] - 建议从建立数据库、搭建管理系统、明确披露职责、培养专业人才四方面应对挑战 [10]
千余家扩围企业加入全国碳市场 约40家鄂企“晋级”加速绿色转型
长江商报· 2025-05-28 07:25
行业扩展与市场升级 - 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加入全国碳市场,新增10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账户开立,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多行业协同减排2.0时代 [1] - 三大行业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纳入后全国碳市场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从40%跃升至60%以上 [3] - 管控种类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拓展到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等工业过程温室气体,管控更精准 [3] 碳市场发展数据 -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截至2024年底累计成交量达6.3亿吨,成交额430.33亿元 [2] - 三大行业纳入后,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加上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中国强制性碳市场总规模达80多亿吨 [4]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5亿吨,成交额102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2.9%和41.5%,交易规模稳居试点市场首位 [5] 湖北碳市场建设 - 湖北提出打造全国碳市场中心,发布实施方案聚焦5项重点任务和21条举措,目标到2027年初见成效,2030年建成碳交易核心枢纽和碳金融中心 [6] - 湖北碳市场覆盖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涉及市场主体2万余个,市场履约率连续10年保持100% [5] - 中碳登开发"统一开户"功能,一次注册可完成全国碳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4个账户开立,提升企业便捷性 [4] 配额分配与行业规划 -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配额量等于实际排放量,2025-2026年整体盈亏平衡,2027年后逐步收紧配额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 [3] - 生态环境部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计划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 [3]
三峡电能等申请碳金融产品投资组合推荐方法及系统专利,确定目标推荐组合进行碳金融产品投资推荐
金融界· 2025-05-24 13:51
碳金融产品投资组合专利 - 三峡电能与中国长江电力联合申请碳金融产品投资组合推荐系统专利 公开号为CN120031665A 申请日期为2025年4月 [1] - 专利采用量子旋转门更新策略 结合用户画像与碳金融产品历史数据计算目标投资比例组合 [1] - 系统可基于客户端请求生成候选推荐组合 并通过算法优化最终推荐方案 [1] 三峡电能企业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注册资本20亿人民币 主营电力与热力生产供应业务 [2] - 对外投资23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323次 持有159项专利及6个商标 [2] 中国长江电力企业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2年 注册资本2446.82亿人民币 同属电力热力生产供应行业 [2] - 对外投资43家企业 招投标参与量达5000次 拥有5000项专利及250个商标 [2]
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万亿元
中金在线· 2025-05-13 15:12
绿色金融业务规模 - 截至一季度末兴业银行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0175亿元 [1] - 集团口径绿色金融融资规模达到23181亿元较年初增长4.98% [2] 环境效益成果 - 所支持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968万吨年节水量1816万吨 [1] - 投向水和固废治理等减污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超1200亿元 [1] - 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公共出行等降碳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超3400亿元 [1] 区域布局重点 - 长江流域沿线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超5100亿元 [1] - 黄河流域沿线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超1700亿元 [1] 产品创新方向 - 2024年以来落地碳资产质押类、碳减排挂钩等碳金融领域贷款产品超200亿元 [1] - 依托企业碳账户体系提供碳咨询、碳核算等非金融服务 [1] - 积极拓展绿色债券、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一揽子产品 [2] 战略定位 - 公司是国内绿色金融、ESG领域的领先者 [1] - 深化降碳减污领域布局助力新兴赛道成长壮大、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1]
春秋航空获评上海碳市场2024年度“低碳实践奖” 创新举措引领民航绿色发展
中国民航网· 2025-05-12 15:58
核心观点 - 春秋航空凭借碳金融与绿色航空实践荣获"低碳实践奖",彰显其在民航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标杆作用 [1] - 公司通过碳配额质押贷款和碳普惠交易探索碳资产盘活与融资渠道拓宽,成为民航业碳金融先行者 [1] - 系统性减排措施(机队迭代、运营优化、SAF应用等)推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2024年累计减排3.3万吨二氧化碳 [2] 碳金融实践 - 2024年5月完成"碳配额质押贷款"交易,合作方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和国泰君安 [1] - 2024年9月参与首批上海碳普惠示范交易,通过上海环交所购入碳普惠用于配额履约 [1] - 连续11年完成上海市碳市场履约,体现企业执行力 [1] 绿色航空技术 - 2024年新引进11架空客A320neo飞机,该机型占比达42%,燃油效率显著提升 [2] - 实施巡航高度优化、单发滑行、飞机减重等措施,2024年累计减排3.3万吨二氧化碳 [2] - 国际定期航班加注特定比例SAF,降低长途航班碳排放 [2] 新能源应用 - 2024年引进31辆新能源车,场内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至22% [2] - 加速机场地面车辆电动化进程 [2] 未来规划 - 公司将持续深化绿色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