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超15国及港澳侨知名企业将参加2025长春健博会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5:44
展会概况 - 2025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将于12月6日至8日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主题为"新质引领健康 科技共创未来" [3] - 展会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的"1+4"办展模式 并设置线上展厅提供"永不落幕"的展示空间 [3] - 整体展出面积约5万平方米 参展企业超过600家 [4] 参展范围 - 美国 俄罗斯 日本 韩国 越南等超过15个国家及港澳侨地区的知名企业确认参展 [1] - 重点招商对象包括医药产业世界500强 中国500强 知名跨国公司 医药百强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 - 对西藏 蒙古 甘肃 四川 云南等特色中医药地区实施定向招商 [4] 展示内容 - 集中展示新医药 中医药创新产品 新型生物医药制剂 基因检测 智慧医疗系统 数智医疗设备等前沿技术与产品 [5] - 重点聚焦林下参 突出"林下参+大健康"理念 展示吉林高质量高端化人参产品 [3] - 推动梅花鹿 林蛙 食用菌等特色资源走向国际市场 [3] 配套活动 - 设计近20场各类活动 邀请院士专家 重要嘉宾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知名企业家等近千人参与 [3] - 同期举办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路径 [3] - 组织海外买家配对会 设立"国际采购专区" 邀请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参会 [3] 战略定位 - 打造东北亚医药健康产业枢纽平台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合作窗口 [3] - 通过设立中日 中韩及港澳侨专题日 促进全球健康产业资源在长春高效对接与深度融合 [3] - 致力于促进吉林人参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 全面提升品牌力和美誉度 [3]
王浩在萧山区调研
杭州日报· 2025-09-11 10:10
制造业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 恒逸石化与兆丰机电坚持创新引领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废纺循环利用和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2] - 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2] - 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 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 - 探索人才共享使用模式 实现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2] - 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最具活力的黑土地[2] 消费升级与新业态发展 - 无忧传媒发展个人IP 内容IP和商品IP业务 推动行业规范管理和高质量发展[3] -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引进有影响力赛事项目 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业态深度融合[3] -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3] 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 -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 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3] - 坚持建改结合 推进好房子 好小区 好社区和好城区一体化建设[3]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打头阵科研重器“破圈” 新兴产业“拔节”
新华日报· 2025-09-05 07:54
研究院建设与成果 - 江苏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研究院整合600余名顶尖学者和60余家团体会员 通过高校+专家+企业三位一体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1] - 研究院配备300kV冷冻电镜平台和人工智能精准医学中心等国际一流硬件设施 已为20余家单位提供蛋白质三维结构解析服务[1] - 专家团队在人类血清中发现完整结构miRNA 相关成果荣获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 技术突破与产业合作 - 研究院与华为合作打造金陵·女娲核酸基础大模型 为药物研发提供通用技术支持[2] - 与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及生物医药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累计孵化引进企业20余家 其中4家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 - 3家孵化企业获得社会融资超1亿元 形成基础研究突破 技术创新落地 产业价值转化闭环[2] 集成电路产业进展 - 无锡长电科技研发国产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 填补集成电路产业关键环节空白[3] -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500亿元 产值稳居全国第二 形成设计 制造 封测协同发展格局[3] - 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群效应 同时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持 形成相互促进融合模式[3] 产学研融合成果 - 江苏省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产生产业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200余项[4] - 成果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集成电路 新能源 新材料 低空经济 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4]
杭实集团传统制造业“新”意盎然
杭州日报· 2025-08-28 10:49
核心观点 - 杭实集团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上半年制造业合并利润归属集团超5.6亿元 旗下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战略调整实现逆势增长[5] - 华丰集团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延伸实现高端纸领域快速发展 卷烟纸销量预计突破1.6万吨 营收同比增长近10%[5][7][8] - 金鱼集团通过数字化改造和质量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 上半年洗衣机出口量达9.3万台 同比增长8.4% 利润逆势增长5.55%[5][10][11] - 杭实集团通过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创新 2024年系统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24.45亿元 增长67% 申请与授权专利195项[11] 杭实集团战略布局 - 聚焦5+5+5特色产业体系构建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以成就未来实业为使命推动系统企业做强做优做大[5][6] - 深化科技强基提升行动 实施研发投入三年倍增计划 年设2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 构建集团集成—企业研发—院所策源创新矩阵[11] - 通过混改实现国有资源配置优化 引入央企推动大桥油漆与北新建材联合重组 运用资产划转让离心机等企业焕新前行[12] - 构建平台+贸易+产品全球化布局模式 助力杭实系产品走向全球 推动绿色转型和产品升级实现稳健增长[12] 华丰集团业务发展 - 深耕卷烟纸市场并拓展新区域 成功实现多个头部卷烟品牌纸基材料国产化替代 开发新型烟草配套用纸如防渗透纸等[5][8] - 围绕以纸代塑开发食品包装用纸等高附加值产品 应用于麦当劳等品牌 在涂布彩色特种纸制造领域实现0到1技术跨越[8] - 构建纸基新材料产研一体化 医药大健康集成化 绿色供应链智慧化及能源管理清洁化的四驱战略布局[8] - 从造纸延伸至医药能源供应链四大板块 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耦合 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适应市场趋势[9] 金鱼集团运营优化 - 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强化部品全流程追溯 投资先进智能设备优化生产 对人机料法要素实施全面管理[10][11] - 形成技术革新与体系创新双轮驱动模式 将产品品质视作核心竞争力 依托新材料新工艺精进核心性能[11] - 在贸易摩擦不利形势下主动调整战略 实现利润逆势增长 产品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5][11] 其他企业表现 - 杭叉集团出口发货总量同比大幅增长30% 重要参股企业推动绿色转型和产品升级[5][12] - 杭华油墨收购日本液晶显示用彩色光刻胶生产企业 产业链主功能凸显[5][12] - 路先新材料复合水刺非织造过滤材料入选2025年杭州市优质产品推荐目录 荣获政府质量奖[12]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8-26 20:41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 - 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 高于全国6.91%的水平 [1]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 其中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 占比达29% 较2023年23%显著提升 为2006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新高 [1] - 授奖数量较2023年度减少 体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1] 奖项结构分析 - 自然科学奖占比29.32% 技术发明奖占比15.71% 科技进步奖占比50.79% 科学普及奖占比4.19% [3]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 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 占比54% [1] - 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正刊或子刊 占论文总数1/4 [6] 重大科技成果 - 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 [6]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有望实现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6] - 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团队"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成果应用于10型运载火箭 助力4型运载火箭首飞 [9] 产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十余年来首个获批针对所有三种VEGFR的选择性抑制剂 [14] - 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 202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 其中海外占比71% [14] - 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 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8] 人才结构特征 - 2024年度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 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1171人 占比65% 较2023年61%提升 [15]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82位 占比43% 较2023年40%提升 [15] -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名获奖人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15]
破除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
经济日报· 2025-08-22 06:10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现状 - 多地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形成"科学—技术—产业"深度交互的共生关系 [1] - 长三角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北京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安徽提出十大举措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天津 四川 湖北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衔接双链 山东 湖南 陕西推动人才链 教育链 产业链 创新链深度融合 [1] 现存发展瓶颈 - 存在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 表现为要素供给短缺 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区域发展不平衡 [2] - 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 组织协同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产业化创新生态建设滞后 [2] 基础能力强化措施 -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 优化创新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 - 福建去年实施3300多项省级科研攻关项目 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和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创新需求 [2] 企业主体作用 - 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龙头企业 骨干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核心技术攻关 [2] - 京津冀地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优化R&D经费配置结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 多元协同机制 - 企业出题促技术创新 高校科研院所领题攻关 政府优化政策环境与服务 [3] - 政府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机制 推动联合解题 促进创新链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3] 成果转化体系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建设高效转化平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3] - 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35万件存量专利中 94万件纳入可转化资源库 与45万家企业实现精准对接 [3] 资源保障体系 -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链接政银企研用户 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3] - 广东运用"贷 债 股 基 期 指"等手段形成全链条金融服务矩阵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3] -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 打造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
畅通经济循环 凝聚创新合力——看中国经济之“融”
人民日报· 2025-08-17 09:05
产业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增值[2] - 苏州绿的谐波攻克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打破国外垄断[2] - 江苏苏州吴中区形成机器人全产业链集群,覆盖研发到应用环节,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2] - 中国钢研利用AI技术将高温合金材料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1-3年,开发出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3] - 全国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居全球第二,1-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 - 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等联合研发26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4] 市场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政策层面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健全信用体系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8] - 合肥合翼航空获全国首批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证,低空经济准入限制破除[8] - 中通快递新疆集运仓使运输成本降30%、时效提升35%,物流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9] - 跨电网电力交易机制建立,7月起实现全国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10]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推进技术、人才、检测标准协同,年度归集岗位超150万个[10] - 汽车行业整治无序竞争后产销双超1500万辆,同比增速达两位数[11] 内外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 春雪食品上半年出口禽肉1.3万吨,国内销售1.6万吨,生产线衔接国际国内双标准[12] - 海南自贸港12月启动全岛封关,促进全球要素自由流动[14]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服务业扩大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16] - 新增多国免签政策,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零关税待遇[16]
畅通经济循环 凝聚创新合力 ——看中国经济之“融”
人民日报· 2025-08-16 16:57
产业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增值[2] - 苏州绿的谐波攻克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打破国外垄断,带动江苏苏州机器人全产业链集聚发展[2] - 中国钢研利用AI技术将高温合金材料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1-3年,开发出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材料[3] - 中国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居全球第二,1-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4] - 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等联合研发26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5] - 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区入驻197家科技企业,授权专利1160项,推动锂电检测设备等成果转化[6] 市场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政策层面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规范财政、土地等招商引资行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8][12] - 合肥合翼航空获全国首批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证,低空经济准入限制突破[8] - 中通快递升级新疆物流网络,运输成本降30%时效提35%,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9] - 跨电网电力交易机制建立,7月起实现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10]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推进技术、人才、计量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年度归集岗位超150万个[10] - 汽车行业整治无序竞争后产销均超1500万辆,同比增速达两位数[11] 内外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 山东春雪食品上半年出口禽肉1.3万吨,国内销售1.6万吨,通过国际认证衔接双标生产线[13] - 海南自贸港12月18日启动全岛封关,推动内外市场双向联通[16] - 中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新增多国免签,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零关税待遇[17] - 上海自贸区77条试点措施全国推广,制度型开放加速[16]
周红波主持召开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建设工作座谈会
南京日报· 2025-08-16 09:46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座谈会 - 市委书记周红波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回顾转移转化中心实践成果,探讨优化工作机制和转化路径 [1] - 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以及百济神州、先声药业、威凯尔医药等企业代表参会并发言 [2] 科技成果转化建议 - 提出建立校地联络人制度、深化科技成果确权改革、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以推动高校成果转化 [2] - 建议加强概念验证和中试、仪器设备共享、智能医学等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药进医院、进处方,构建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 [2] - 提出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进一步扩大开放创新 [2] 金融支持与投资建议 - 建议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构建多样化、接力式的基金投资矩阵,提高早期投资宽容度 [2] 市委书记周红波总结 - 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南京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的重要抓手 [3] - 强调建好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关键在于形成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让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各展所长、融通互补 [3] - 提出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做好规划、建好平台、增强功能、完善配套,营造创新竞相涌现、成果高效转化、企业茁壮成长的生态 [3] 参会人员 - 市领导陆卫东、蒋敏参加座谈会 [4]
人民日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武汉造”攀高逐新活力足
人民日报· 2025-08-16 09:38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宪法和法律保护 党和国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2] - 民营经济已形成相当规模 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政治经济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2] - 要破除民营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 武汉产业发展 - 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15] - 东风汽车研发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微控制单元芯片 计划明年量产上市[16] - 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 同比增长152%[16] 光电子信息产业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17] - 长飞光纤推出空芯光纤 光信号传输速度大幅提升[17] - 华工科技研发出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 精度达0.01毫米[17] 未来产业布局 - 武汉锚定脑机接口等13个细分领域 实施前瞻技术攻关等五大行动[18] - 湖北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 临床应用进入快车道[18] - 华中科技大学完成华中地区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18] 传统产业转型 - 武钢老厂区变身绿色超级工厂 高等无取向硅钢产线可支撑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16] - 马应龙药业建成中药软膏智能工厂 实现数字化转型[16] - 武汉推动商业航天应用场景开放 目标年均增速20%以上[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