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路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杀出73亿超级独角兽:全国第一,揭示无人驾驶3大机会
36氪· 2025-06-13 20:27
公司概况 - 驭势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估值约为73亿元[1] - 专注L4级自动驾驶技术 核心业务覆盖机场、厂区等封闭场景[1] - 在香港机场实现7年无人化运营 大中华区市场份额达91.7%[1] - 累计融资超17.5亿元 资方包括Sinovation Fund III等机构[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548.3万元、16136.3万元、26549.6万元 三年翻四倍[7] -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2.5亿元、-2.13亿元、-2.12亿元 呈现"每赚1元倒贴0.8元"状态[7][8] - 毛利率波动明显 2022-2024年分别为45.7%、48.8%、43.7%[7] - 研发开支占比从2022年288.4%降至2024年74%[7] 业务结构 - 自动驾驶车辆解决方案为收入主力 2024年占比55.2%[6] - 主要产品包括L4级自动驾驶商用车、自动驾驶套件、软件解决方案及租赁服务[6] - 典型客户香港机场管理局 合作历史达7年[6] 技术特点 - L4级自动驾驶系统完全控制车辆 无需驾驶员介入[2] - 行业主流技术路线为传感器融合方案 新兴车路协同方案可提升决策准确性[15] - 国内企业在封闭场景技术领先 与国际企业差距逐渐缩小[16] 行业应用 - 物流领域:顺丰800台无人车单票成本降1.32元 规模化后年利润可增厚46亿元[3][12] - 港口场景:香港机场案例显示L4技术可降本60% 青岛港无人IGV连续50个月零事故[4][10] - 矿区场景:北方铜矿无人车队运输矿石达10亿吨 国内洛钼集团引入5G实现远程操作[24] - 农村配送:九识智能无人车在四川大凉山效率提升40% 运营成本下降超40%[27] 市场前景 - 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2023年达4461亿元 预计2029年将达12233亿元 CAGR18%[9] - 智能港口领域:新加坡大士港总投资200亿新元 预计204年成最大自动化码头[21] - 智能矿区需求:未来5年自动驾驶车辆年增速预计20%[26] - 农村市场潜力:九识智能计划2025年底交付规模达万辆[27] 竞争格局 - 行业同质化严重 未形成绝对头部企业[14][17] - 百度Apollo旗下萝卜快跑2024Q3订单98.8万单 占全国全无人驾驶订单量超70%[18][19] - 驭势科技在机场场景份额91.7% 西井科技主导港口物流领域[19][20]
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
国证国际· 2025-06-10 15: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 [4] - 6个月目标价为31.4港元 [4] - 股价(2025 - 6 - 9)为26.3港元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佑驾是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能实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全栈自研,产品梯队和客户矩阵优秀,未来业绩弹性强 [1]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达10.3/15.0/21.0亿元,同比增长56.6%/46.4%/40.0%,归母净利润达 - 1.4/-0.6/0.9亿元 [2] - 综合PS与DCF估值,首次覆盖给予目标价31.4港元,较现价有20%上升空间 [1][2] 各部分总结 公司概况 - 佑驾是中国领先自动驾驶科技公司,2014年成立,总部在深圳,多地设中心,采取渐进式策略,产品覆盖L0 - L4,客户包括上汽等车企 [1] - 发展分初创期(2014 - 2019)和高速发展期(2019 - 2025),2024年在港上市 [13][14] - 控股股东是刘国清,管理层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19.4%,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40.8% [17] - 管理团队经验丰富,高级管理层平均超10年经验 [20] - 业务有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2024年底智驾对22家整车厂67款车型量产,销量超90万套,座舱与9家整车厂30款车型量产 [12] 行业概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3年汽车销量3050万辆,占全球32.9%,预计2028年达3500万辆 [42] - 智能驾驶分L0 - L5等级,产业链上游是核心部件供应商,中游是解决方案供应商,下游是整车厂和出行服务供应商 [43][46] - 2019 - 2023年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从1071亿元增至2687亿元,预计2028年达5609亿元 [49] - 2023年全球配备L2智能驾驶汽车渗透率32.1%,预计2028年达61.1%,市场规模4914亿元 [52] - 智能座舱2019 - 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从1302亿元增至3213亿元,预计2028年达7694亿元 [56] - 车路协同2019 -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从161亿元增至709亿元,预计2028年达1685亿元 [59] - 比亚迪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预计2030年国内乘用车L2及以上智驾功能标配市场渗透率超90% [60][61] - 2017 - 2025年中国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法规与标准体系 [67] 竞争优势 - 采取渐进式开发路线,提供量产验证且市场认可的自研方案,在L0 - L2++级保持优势,专注前沿领域 [69] - 有五个研发中心,研发团队376人,占员工总数64.6%,全栈自研能力强 [71] - 拥有智能制造量产能力,高效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优势强 [72] - 客户基础好,获采埃孚“2023年供应商创新奖”,正从内资向全球整车厂合作扩张 [73] 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10.3/15.0/21.0亿元,归母净利润 - 1.4/-0.6/0.9亿元 [2][75] - 毛利率从22 - 24年的12.0%/14.3%/16.0%增长至25 - 27年的16.7%/18.2%/19.3% [75] - 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总和从22 - 24年的92.2%/62.3%/51.0%下降至25 - 27年的33.1%/23.9%/16.8% [75] - 采用PS估值法,以26年8.2倍预测PS为参考,目标价34.0港元 [81] - 采用DCF估值法,给予WACC为14%,假设永续增长率为2%,市值115.2亿港元,对应股价28.8港元 [84] - 综合DCF和PS估值法,合理股价31.4港元,较现价有20%上升空间 [2]
佑驾创新(02431):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
国证国际· 2025-06-10 13:44
投资评级 - 报告对佑驾创新的投资评级为“买入”,6个月目标价31.4港元,当前股价26.3港元,总市值104.99亿港元 [4] 核心观点 - 佑驾创新是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产品覆盖L0至L4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能全栈自研,有优秀产品梯队和客户矩阵,未来业绩弹性强 [1]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达10.3/15.0/21.0亿元,同比增长56.6%/46.4%/40.0%,归母净利润达 - 1.4/-0.6/0.9亿元,2027年有望扭亏为盈 [2] - 综合PS与DCF估值,首次覆盖给予目标价31.4港元,较现价有20%上升空间 [2] 公司相关总结 公司概况 - 佑驾创新是中国领先自动驾驶科技公司,2014年成立,总部深圳,多地设中心,客户包括上汽、奇瑞等车企,2023年L0至L2+解决方案收入在新兴科技公司中排第四,获采埃孚“2023年供应商创新奖”等荣誉 [1] - 发展历程分初创期(2014 - 2019)和高速发展期(2019 - 2025),2024年在港上市 [13][14] - 控股股东刘国清,管理层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19.4%,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40.8% [17] - 管理团队实力强、经验丰富,平均超10年,核心成员负责不同业务板块 [20] 业务情况 - 业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路协同解决方案 [22] - 智能驾驶是核心业务,涵盖iSafety、iPilot和iRobo解决方案,2024年销量超90万套,iSafety提供L2及以下辅助驾驶功能,iPilot提供L2+功能,iRobo用于特定场景L4自动驾驶 [25] - 智能座舱提升驾乘安全与舒适性,有驾驶员疲劳检测等功能,2024年与9家整车厂30款车型量产 [35] - 车路协同参与21个项目,结合感知设备、算法与V2X技术,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 [38] 财务情况 - 2022 - 2024年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收入增长,2024年智能驾驶占比74%,总收入2.8/4.8/6.5亿,归母净利润 - 2.2/-2.0/-2.2亿,预计2027年扭亏为盈 [39] - 2022 - 2024年毛利率12.0%/14.3%/16.0%,净利率 - 76.9%/-41.4%/-33.1%,费用率下降 [40] 竞争优势 - 渐进式开发,L0至L2++级智能驾驶有优势,iPilot采用BEV和端到端技术,未来开发全栈智能座舱技术 [69][70] - 注重研发,有五个研发中心,研发团队376人,占64.6%,2022 - 2024年研发费用率49.9%/31.5%/23.9%,全栈自研增强自主性和竞争力 [71] - 有领先智能制造量产能力,宝安和广州生产基地提升产能,高效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72] - 客户基础好,获采埃孚奖项,与多家车企合作,已打入合资厂商供应链,计划海外扩张 [73] 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10.3/15.0/21.0亿元,归母净利润 - 1.4/-0.6/0.9亿元,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 [75] - 采用PS估值法,选取可比公司,以26年8.2倍预测PS得目标价34.0港元;采用DCF估值法,WACC为14%,永续增长率2%,市值115.2亿港元,对应股价28.8港元,综合估值目标价31.4港元 [81][84] 行业相关总结 行业概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3年汽车销量3050万辆,占全球32.9%,预计2028年达3500万辆,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2023年1750亿元,预计2028年43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9.8%,全球市场规模2023年5899亿元,预计2028年1330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7.7% [42] 细分行业分析 - 智能驾驶:按工信部标准分L0至L5等级,产业价值链分上、中、下游,L0至L2是主流,全球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1071亿元增至2687亿元,预计2028年5609亿元,中国供应商份额增加,全球L2智能驾驶汽车渗透率2023年32.1%,预计2028年61.1% [43][49][52] - 智能座舱:能提供人机交互体验,全球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1302亿元增至3213亿元,预计2028年7694亿元,中国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329亿元增至1069亿元,预计2028年2670亿元 [55][56] - 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相辅相成,中国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161亿元增至709亿元,预计2028年1685亿元 [59] 智驾平权 - 2025年比亚迪等车企发布智驾平权战略,推动智能驾驶普及,预计2030年国内乘用车L2及以上智能汽车智驾功能标配市场渗透率超90%,NOA标配搭载量达2400万辆以上 [60][61] 行业政策 - 2017 - 2025年中国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法规与标准体系,推动高阶智能驾驶落地,但存在企业过度宣传问题,2025年工信部强调不得夸大虚假宣传 [67]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车路协同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汇总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6-05 11:13
行业投资规模 - 2014-2017年车路协同行业投融资数量快速上升,2017年达到峰值133起,此后在100起左右波动,2022年降至65起 [1] - 投融资金额波动增长,2018年达757.92亿元,2021年达1220.47亿元,2022年起数量和金额均下降 [1] - 2021年单笔平均投融资金额大幅增长至12亿元以上,2024年下降至2.08亿元 [3] 行业发展阶段 - 融资轮次从早期天使轮-A轮快速发展到A轮、B轮及战略投资阶段,表明行业正从快速发展步入成熟期 [6] - 2024年政策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9] 投融资领域分布 - 投融资主要集中在感知设备、通信与数据平台等领域 [7] - 行业企业可分为五大领域:通信与数据平台、感知设备、高精定位与地图、网络安全、自动驾驶与决策,其中感知设备和通信与数据平台企业数量最多 [11] 投融资事件案例 - 2022-2025年代表性融资事件包括:云通数达A轮5000万人民币、联创汽车股权投资5亿人民币、国汽智控A+轮数亿人民币、博泰车联网股权投资15亿人民币等 [9][10] - IPO案例包括华谌科技4366万人民币、慧翰股份6.99亿人民币、博家程9.9亿人民币等 [9][10] 投资主体与兼并重组 - 投资主体以投资类为主,如百度风投、云晖资本,实业类包括四维图新等 [14] - 行业兼并重组以纵向整合为主,2023-2025年具体事件未披露详细内容 [16][17]
智能网联汽车ETF(159872)表现活跃,政策加码车联网示范区建设加速
新浪财经· 2025-05-23 10:34
市场表现 - 智能网联汽车ETF(159872 SZ)上涨0 33%,关联指数CS车联网(930725 CSI)上涨0 09% [1] - 成分股中比亚迪上涨2 05%,宏发股份上涨1 01%,宁德时代上涨0 88%,航天科技上涨2 22%,德赛西威上涨0 46% [1] - 比亚迪续创历史新高,汉马科技涨停,赛力斯跟涨,反映市场对新能源车及智能网联产业链的乐观预期 [1] 行业数据 - 5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预计总量约185万辆,同比增长8 5%,环比增长5 4%,带动汽车整车股表现活跃 [1] - 智能网联汽车ETF成分股中比亚迪、航天科技等领涨,或受行业需求回暖及政策预期提振 [1] 技术发展 - 卫星通信被纳入高等级自动驾驶应急链路体系,与5G 车路协同形成互补,尤其在西部、高速等场景 [2] - 国内政策对"智能网联汽车"及"车路协同"支持持续加码,国家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加速推动车载通信需求增长 [2] - 换电模式通过降低整车能耗和电池更新成本提升能效,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统一充放电管理延长电池寿命 [2] - 换电模式已应用于车联网基础设施领域,如蔚来换电站参与电网调峰,单站5分钟内可降低电网负荷约10千瓦 [2] 关联产品与个股 - 智能网联汽车ETF(159872),联接基金(A类 021080,C类 021081,I类 022885) [2] - 关联个股包括比亚迪(002594)、华域汽车(600741)、汇川技术(300124)、宏发股份(600885)、宁德时代(300750)、上汽集团(600104)、大华股份(002236)、欧菲光(002456)、科大讯飞(002230)、德赛西威(002920) [2]
智能公路未普及前,还是叫“辅助驾驶”吧
36氪· 2025-05-20 10:54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地位显著提升,公务用车优先选用国产新能源汽车[2] - 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长安汽车联合多家车企及科技公司共启全民智驾元年[2] - 行业从卷价格、卷技术转向卷宣传,存在普遍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现象[8] 智能驾驶技术现状 - 当前国内辅助驾驶主要处于L2级别,未达到L3水平[5] - L2级辅助驾驶的实际操作人始终为第一负责人,L3级责任可能转向车企[6] - 华为智驾系统表现突出,2025年春节出行报告显示智驾总里程达1.43亿公里,占比41.8%[16] 政策监管动态 - 工信部明确禁止使用"智驾""自动"等误导性词汇,建议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9] - 虚假宣传可能面临广告法处罚,严重者触犯刑法[12] - 车企积极响应政策,小米、华为、理想等已调整宣传用语[14] 消费者行为与认知 - 部分消费者对智驾存在过度依赖,忽视监督和接管责任[21][23] - 车企宣传侧重技术优势,对局限性提示不足,导致消费者误解[22] - 交通环境改善使部分人麻痹,低估智驾系统处理特殊场景的能力[18] 技术挑战与配套 - 智能公路建设全国覆盖预计需10-15年,目前仅部分城市试点[29] - 车路协同系统缺乏统一标准,通信和数据交互接口尚不完善[28] - 自动驾驶面临法规不完善、网络安全、责任划分等多重挑战[30][31] 事故与责任划分 - 3月底一起交通事故引发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关注,事故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3] - 责任划分需明确车辆质量问题和虚假宣传问题[5] - 行业需平衡技术发展与安全底线,避免过度宣传导致安全隐患[25]
皖通科技(002331) - 2025年5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6 20:55
财务表现与战略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执行"走出安徽、走向全国"战略、合并华通力盛、收回股权转让款及长账龄保证金导致计提减值减少 [3] - 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减少,但未来将聚焦高潜力领域并实施动态调整机制 [2] - 2024年成功中标秘鲁钱开港码头信息化建设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3] 业务合作与拓展 - 与华为海关与港口军团、交通智慧化军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布"智能闸口&智能理货联合解决方案"、开发"华东智能岸边理货系统" [3] - 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华为的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 [3] -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寻求并购机会,围绕主营业务及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新利润增长点 [4] 行业布局与技术发展 - 智慧交通行业重点发展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及车路云等技术 [4] - 持续布局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车路云等领域业务,积极开拓数字经济产业新业态 [4] - 依托子公司华东电子深耕全球港航信息市场,涵盖智慧港口、智慧航运、智慧物流、智慧监管四大板块 [3]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 - 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披露,将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两个月内完成分红 [5] - 市值管理以做好主业和保持业绩增长为基础,致力于提升公司价值最大化和回报投资者 [4] - 管理层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目标成为国内智慧交通领域领军企业 [6]
罗兰贝格:停滞转型期,中国零部件企业利润率全球最高
经济观察网· 2025-05-16 19:38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 - 全球零部件行业陷入"停滞转型期",传统增长引擎熄火,新秩序尚未形成 [2] - 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息税前利润率达5.7%,显著高于欧洲3.6%和韩国3.4% [2] - 软件定义汽车研发投入年增30%,但纯电车型渗透率增速从60%骤降至25% [2][3] 区域市场分化特征 - 中国市场增长动力:新能源政策牵引、消费升级需求扩容、供应链重构出口机遇 [2] - 欧洲市场面临双重压力:燃油车体系沉没成本+新能源转型节奏错配 [2] -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5%,动力电池占全球60%产能,车规芯片国产化率35% [3] 技术转型趋势 - 电动车渗透率增速从2022年60%降至2024年25%,与技术路线分化形成反差 [3][4] - 智能座舱模块实现年均15%成本优化,AI质检系统推动不良率持续下降 [3] - 技术标准区域分化:欧美侧重单车智能vs中国推车路协同,电池技术路线差异显著 [4] 企业战略转型方向 - 头部企业构建"现金流业务+战略业务"组合,如法雷奥传统业务3%利润率反哺新兴业务15%增速 [4] - 区域生态嵌套模式兴起,如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整合宝马供应链与欧盟政策 [4] - 数字孪生技术缩短研发周期30%,AI质检将不良率降至0.2%,数字化转型成为核心竞争力 [5]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价格战导致零部件毛利率较三年前缩水2.8个百分点,行业洗牌加速 [3] - 博世等巨头通过"技术本土化+资本多元化"保持优势,反应迟缓企业面临本土新势力替代 [3] - 地缘政治推动供应链重构:北美本土化、欧洲近岸外包、中国一带一路深化 [4]
华设集团: 关于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13 16:2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3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为5789.5万元,均同比下降 [1] - 2024年业绩与预算目标差距较大,利润差距42.03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差距23.34个百分点 [4]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主要因购买理财产品增加 [4]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主要因支付2023年度股东红利 [4] 业务转型与增长点 - 公司推进"数字化、产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双增长曲线 [2] - 2024年新业务板块营收达13.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31% [2] - 低空经济板块订单量同比增长96% [2] - 基础设施数字化业务与智慧业务合同总额突破4亿元,总营收达4.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近10% [2] 行业现状与前景 - 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受宏观基建投资影响 [2] -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量时代较难再现 [3] - 数字技术、AI技术、低碳技术引领的新领域创造巨大蓝海市场 [3] -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交通融合等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2][3] 可转债与市值管理 - 公司发行的4亿元可转债自2024年1月29日起开始转股 [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累计有10.9万元可转债转换为公司普通股 [4] - 公司将市值管理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 [4] - 公司已建立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4]
车路云专题解读
2025-04-28 23:33
纪要涉及的行业 车路云一体化行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汽车芯片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现状与发展 - **政策驱动建设加速**:2024 年 1 月工信部联合五部门发布通知,明确政策导向,各地和车企积极推动建设;2025 年 4 月发布支持政策,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2][3] - **财政投入情况**:2025 年预计约 1000 亿元预算内投资用于地方先行先试及开工建设项目,专项债规模约 3000 多亿元用于车路云及相关基建和数字化转型;以北京为例,2024 年投资规模约 99.7 - 100 亿,全国投入大,需社会自筹与市场参与[2][4] - **建设重点与创新场景**:各地积极推进智能驾驶与 V2X 通信相关项目,重点关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V2X 通信技术应用,创新场景包括智慧停车、公交、物流等系统,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体验[2][4][5] - **建设节奏与重点项目**:2025 年 4 月起项目密集落地,进入加速建设阶段,政府对速度和质量要求高;各地有多个重点项目,如无锡 3.59 亿元项目、北京近 1000 万元勘察项目、杭州约 4000 万元建设项目等[6][7][8] 自动驾驶发展模式 - **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关系**:两者是互补关系,单车智能强调车辆自身硬件配置及算法能力,车路协同将部分主动权交给公共管理系统,通过云端算力实现更高效的资源优化[15][16] - **应以车路协同为主发展**:从行业和市场资源最优化应用角度,车路协同涉及公共交通大规模活动,需政府或授权组织管理,将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可提高整体效率,实现最优资源配置[18] 技术融合与协同 - **软硬件协同**:车辆测试中,高阶自动驾驶发展中车辆芯片算力最大化、传感器配置优化等技术能与道路测试良好协同,边缘算力和云端算力结合可实现超视距功能[17] - **数据融合与信息补充**:车辆硬件可通过云端传输数据给人工智能系统,构建道路协同场景,单车采集可补充未被路端传感器覆盖的交通参与者信息[21] - **硬件互动联系**:计算单元、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硬件通过融合算法生成数据与路端联系[23] - **软件互动联系**:软件层面中间件提供通讯和数据传输及调度功能,应用软件在车载屏幕显示数据及警告信息,OBU 具备 BTRX 通讯技术实现数据通信[24] 车企动力与云端应用 - **车企动力**:当前车企在 V2X 技术设备及更高阶自动驾驶通信方面动力依然较高,主要试点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建设,配合车路云一体化,但多数车企选择部分车型配置硬件和软件[24][25] - **云端解决方案进展**:云端解决方案发展有先后顺序,20 多个主要试点区域取得较好进展,如快速救援、智慧路口等解决方案落地实施[26] - **云端技术应用案例**:导航系统超视距信号灯读秒功能、绿色通道技术在一线城市全面覆盖或推广,上海落地高速公路和快速路 V2X 预警服务[27][28] 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 - **eCall 系统发展**:海外 eCall 系统推进迅速,国内 eCall 及 ACS 建设逐步推进,相关部门正研究制定标准[29] - **新政策预期**:预计 2026 年正式批准新政策并实施,不追溯既往,仅适用于新出车辆[30] - **对乘用车市场影响**:中国乘用车市场平均销量约 3000 万辆,TBOX 渗透率 70% - 80%,新能源车改造成本约两三百元,燃油车低配车型改造成本约七八百元[32] - **欧洲市场启示**:欧洲市场救援后市场健全,中国若推行全民性强制性政策,需加强救援体系建设,高端品牌可接入第三方服务提升竞争力[33] - **后市场情况**:后市场需求存在但难度较大,欧洲无追溯既往安装 EQRx 先例,国内不强制安装,第三方企业可能推动但对低价车型消费者吸引力有限[34] 汽车芯片国产化 - **国产化水平**:2025 年国产座舱芯片国产化水平约 15% - 20%,自动驾驶域控芯片国产化水平约 40 - 45%[34] - **市场份额**:地平线产品不会全面替代其他品牌,在中档芯片领域市场份额预计最多占 80%,剩余 20%留给其他玩家[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无锡财政结构为中央财政占比 30%,省级财政占比 20%,地方财政占比 20%,地方企业自筹资金占比 30%[14] - 2024 年 6 月国家多部委联合披露 9 个联合试点主体,上汽使用主体为赛可出行,后续政策更新涉及具体试点城市及领域[24] - 有公司推出接送小朋友车辆停靠收费服务引发居民困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