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数智技术催生金融风险新形态 业内建言监管治理体系要跟上
证券时报· 2025-10-29 02:08
金融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金融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质效提升,同时改变风险形态和安全边界 [1] - 风险防控进入精准化、程序化新阶段,海量数据分析技术降低风险预测难度,金融机构通过数据模型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1] - 人工智能在信贷审批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但也带来算法偏见和模型黑箱等新问题 [1] - 金融机构需构建全流程、多层次、智能化风控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实时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精准评估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1] 数字技术对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 - 数字技术显著改变金融风险传导路径和传染速度,传统路径为“金融机构产品—市场—非金融机构—宏观经济” [2] - 数字技术使风险可能突然向平台乃至整个生态传染,信息传播与资金流动速度加快导致风险快速蔓延 [2] - 银行与云服务商、数据服务商、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合作加深,其风险溢出效应显著增强 [2] - 同质化算法和模型的大量运用可能带来“羊群效应”,在高频交易、自动化做市和算法定价场景中增加市场共振概率和顺周期风险 [2] 监管与治理体系建设 - 金融监管部门需持续提升自身数智化水平,健全与数字技术发展相适配的监管机制和治理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1] - 系统推进金融法治建设,加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挥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职能 [3] - 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需完善跨行业协同,推动金融数据、算法、算力等基础要素完善,强化数字技术标准构建和评估机制 [3] - 监管部门应通过创新友好型监管,在管住风险的同时为金融创新留下充足空间,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 [3]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证券日报· 2025-10-29 01:14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管理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 -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 - 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2] -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2] 金融监管与法治建设 - 大力整治金融机构无序非理性竞争,强化董事和高管任职资格准入管理 [2] - 加强穿透式监管,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以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2] - 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 [2] - 统筹推动金融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重点领域立法修法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向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3] - 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同 [3] - 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3] - 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3] 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4] - 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4] - 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做好资本补充后续工作,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4] - 制定政策性银行业务分类监管政策 [4] 金融开放与国际合作 -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4] - 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 [4] - 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好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工作 [4] - 持续推进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和发展 [4] 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 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 - 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支持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4] - 继续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融资制度 [4] - 继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巩固资本市场向好势头并健全稳市机制 [4]
解读来了!关于资本市场、经济金融等
中国证券报· 2025-10-29 00:58
资本市场改革与建设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1] - 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企业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1] - 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差异化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塔基 [1] - 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 [2] -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多层次市场体系,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市场生态,提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 [2] - 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深化科创板改革,完善注册制和并购重组等制度安排,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要素的高效配置 [3] 宏观经济政策与治理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促进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4]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5] - 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6] - 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前提,需关注商业银行净息差和经营可持续性,平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稳健运营 [7]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8] - 强化监管协同,完善跨部门联动机制,增强市场监测和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监管前瞻性、精准性与有效性,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8] 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发展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与竞争力 [9] - 推动国资央企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9] - 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10] - 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实施务实举措,加强产业、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0] 消费、投资与房地产 - 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帮助群众增收减负,解除消费后顾之忧,完善促进消费的制度机制 [11] -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投资方向和重点,中央投资应支持跨区域跨流域重大标志性工程,重点投向科技自立自强、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 [12] -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支持优质房企合理融资,加快推进“保交楼” [14]
潘功胜:持续释放政策效能,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22:05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管理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 -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1] - 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 - 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 [1] 金融监管与法治建设 -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不断增强监管质效 [1] - 加强国务院各部门间和央地间金融监管协同 [1] - 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构建全方位涉诈涉赌"资金链"治理防护网 [1] - 继续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统筹推动金融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重点领域立法修法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2] - 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 [2] - 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 - 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2] 金融改革与市场发展 -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持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2] - 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2] - 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 [2] 房地产与风险防范 - 继续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融资制度 [2] -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1] - 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1]
【金融街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大力整治金融机构无序非理性竞争 不断增强监管质效
新华财经· 2025-10-28 21:17
货币政策执行 - 2025年以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月份推出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降准和降息 [1] - 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的力度,并优化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 [1] - 流动性保持充裕,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1] 金融市场运行与稳定 -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我国金融市场受到高强度冲击 [1] -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探索丰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中央汇金公司"类平准基金"作用以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1] - 金融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信心大幅提升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 [2]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2] - 金融支持重点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 [3] 金融改革与对外开放 - 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 [2]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2] -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4] 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和62%,风险明显缓释 [2] - 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2] - 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支持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并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4][5] 未来工作方向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相匹配 [3] - 大力整治金融机构无序非理性竞争,加强金融监管协同,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3]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 [3]
香港金管局余伟文建议:密切监测数字资产等新兴金融风险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21:11
国际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 - 非银行金融机构丰富了企业融资渠道但具有更强跨国联结性并涉及杠杆交易等高风险业务且监管相对宽松导致金融风险更易扩大和传播 [1] - 科技在金融体系应用带来正面作用但也衍生新风险如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加深第三方依赖和市场联动性 [1] - 银行业务高度电子化及社交媒体兴起使负面消息传播更快从而大大增加存款挤兑风险 [1] 监管建议与合作 - 国际组织应协调全球央行和监管机构提高监测能力并填补关键领域数据空白特别是密切监测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数字资产等新兴金融风险 [1] - 国际组织需持续推动金融监管标准落实以确保全球金融体系韧性 [2] - 针对加密资产等全球亟须建立一致监管框架和跨境协调机制 [2] - 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之间分享经验与加强合作对于应对未知变数尤为重要 [1]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第一财经· 2025-10-28 20:38
货币政策执行与效果 - 2024年11月以来实施一揽子较大力度的货币政策措施,2025年5月进一步降准降息并推出新措施 [3]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8.4% [3] - 2025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4%,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3] 金融业运行与监管 - 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 [4]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上证综指累计上涨18.4%,2025年10月突破3900点创10年来新高 [5] - 2025年8月以来沪深股票日均成交额约2.3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约7000亿元的水平 [5] - 2024年11月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处罚责任主体或机构超8000家次,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处罚1978人(家)次 [5]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 [6]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6] - 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 [6]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6] 金融改革与对外开放 - 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功定向增发5200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 [7]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8] - 2025年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3万亿美元,较2024年11月末增加728亿美元 [8]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 [9] - 通过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新增贷款2.2万亿元 [9]
国务院:金融市场顶住高强度外部冲击,将研究新货币政策举措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20:37
货币政策执行与成效 - 2024年11月以来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2]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8.4% [2] - 2025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4% [2]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1.75%—1.85%左右,扭转了2024年单边较快下行的趋势 [3] - 下一步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6] 金融市场表现 - 金融市场顶住高强度外部冲击考验,预期明显改善、信心大幅提升 [2][3]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上证综指累计上涨18.4%,2025年10月突破3900点创10年来新高 [3] - 2025年8月以来沪深股票日均成交额约2.3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日均约7000亿元的水平 [3] - 2025年6月以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7.1—7.2元左右,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均衡 [3] 金融业机构运行状况 - 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 [3]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 [3] - 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 [3] - 证券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295%,期货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226%,均显著高于监管标准 [3]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4]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4] - 2025年9月末科技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贷款增长22.9%,普惠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5]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5] 金融监管与执法 - 2024年1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处罚责任主体1978人(家)次,金融监管总局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127家次,中国证监会处罚责任主体1423人(家)次,国家外汇局查处外汇违法违规案件959起 [3] - 下一步将大力整治金融机构无序非理性竞争,强化董事、高管任职资格准入管理,加强穿透式监管 [6] - 继续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统筹推动金融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重点领域立法修法 [2][6]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末下降71%,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下降62%,风险明显缓释 [5] - 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指导商业银行通过"白名单"机制新增贷款2.2万亿元 [5] - 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委员会 [5] -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巩固资本市场向好势头 [7] 金融改革与开放 -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做好资本补充后续工作,制定政策性银行业务分类监管政策 [7]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7] - 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好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 [7] - 持续推进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和发展,跟踪研判海外经济形势及政策影响,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7]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财联社· 2025-10-28 19:55
货币政策执行 - 2024年11月以来实施一揽子较大力度货币政策措施,2025年推出新措施进一步降准降息并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 [3]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8.4%,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3] - 2025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4% [3] 金融业运行与监管 - 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 [4] -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期间,相关部门打好政策组合拳维护稳定,上证综指从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累计上涨18.4%,10月突破3900点创10年来新高 [4] - 2025年8月以来沪深股票日均成交额约2.3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约7000亿元的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1.75%-1.85%左右 [4] - 2024年1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处罚责任主体1978人(家)次,金融监管总局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127家次,中国证监会处罚责任主体1423人(家)次 [4]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6] - 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6]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6] 金融改革与开放 - 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功定向增发5200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 [7]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7] - 2025年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3万亿美元,较2024年11月末增加728亿美元 [7] 风险防范与化解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 [8] - 指导商业银行通过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新增贷款2.2万亿元 [8] 未来工作方向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相匹配 [10]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11]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12] - 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2] - 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13]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中国基金报· 2025-10-28 19:49
来源:中国人大网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4年11月以来金融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金融工作,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 遵循。国务院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李强总理对做好金融工 作作出部署安排,丁薛祥、何立峰等领导同志提出明确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金融工作,2022年以来第四次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 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通过立法修法、督办建议、专题调研等方式,有力推动我国金融 改革发展。 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 会议部署,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5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 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金融工作主要进展及成效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