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11-16 10:28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 具有高科技 高效能 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1] - 由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1] - 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特点是创新 关键在质优 [1]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 能催生新产业 新模式 新动能 [1] - 抓科技创新需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多出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 抓产业创新需守牢实体经济根基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1]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 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1]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 坚决破除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完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 - 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2] -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 [2] - 打通影响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2] “十五五”时期的战略部署与地方实践 - “十五五”时期需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突出战略位置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实体经济为根基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各地需从实际出发 根据本地资源禀赋 产业基础 科研条件 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 新模式 新动能发展 [2] - 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现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2]
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实验室群揭牌
辽宁日报· 2025-11-16 09:20
论坛概况 - 2025国际智能轨道交通前沿论坛暨2025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学术研讨会于11月15日在大连举行 [1] - 会议主题为“轨道交通强国·科技创新引领”,旨在为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拓展思路、注入动能 [1] 重要合作与平台建设 - 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实验室群正式揭牌,以大连交通大学和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为群主单位 [1] - 实验室群将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组织科技项目并推动成果转化 [1] - 该平台旨在支撑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会议内容与专家参与 - 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振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宇作主旨报告 [1] - 会议设置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轨道交通载运工具结构设计”、“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造与运维”、“轨道交通安全与环境” [1]
造出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的“60多岁”企业不断挺进新赛道—— “工业牙齿”与新兴产业“咬合”越来越紧密(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传统力量)
人民日报· 2025-11-16 06:00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为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三磨所),是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的研发者,其研发任务课题代号“121”与公司厂址门牌号相同 [1][2] - 公司于1963年成功研制出中国首颗人造金刚石,并于1965年参与研制出第一台六面顶压机实现国产金刚石量产,1966年成功研制第一颗立方氮化硼 [2] - 目前中国人造金刚石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5% [2] 核心技术与设备演进 - 公司核心设备为六面顶压机,早期功勋压机现已退役保存,新型六面顶压机具有缸径更大、性能更高、寿命更长的特点 [1][2] - 人造金刚石合成过程是在压机内对碳原料施加高温高压,从而孕育出金刚石晶体 [2] - 公司近期在实验室突破了用于机器人关节加工的多齿精密超硬磨具的微米级修整技术,研发难度被形容为在头发丝上“绣花” [5] 业务转型与市场拓展 - 上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改制后,公司面临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等挑战,随后调整定位,瞄准汽车和电子信息领域寻求突破 [3] - 公司开发的超高速砂轮实现了国产替代并进入国际知名车企生产线,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及刹车系统等精密零部件加工 [3] - 超硬材料应用领域已从传统机械工业拓展至矢量发动机、手机芯片、船舶曲轴、医用刀具及人形机器人关节等多个新兴领域 [3][5] 产品与应用创新 - 超硬材料产品从最初的磨具、刀具,发展到培育钻石等消费产品,公司设有自有钻石品牌展柜 [5] - 公司针对人形机器人关节中使用的内齿轮加工难题,研发精密超硬磨具以提升齿面硬度和精度,从而改善关节顺滑度、省力效果及使用寿命 [5]
创新是走出低谷、完成突破的动力(亲历者说)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公司历史与转型背景 - 上世纪90年代公司产品技术及产业化能力严重不足,面临发展低谷 [1] - 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成为公司当务之急 [1] - 公司服务领域由单一机械领域拓展至多个新兴领域 [1] 公司管理改革与激励机制 - 公司将研发人员待遇调整为管理人员的1.2倍以激励创新 [1] - 公司制定了快速响应市场的科研管理办法和一系列研发创新激励机制 [1] 关键技术突破与产品发展 - 1999年初公司瞄准国内大型电子企业对0.14毫米超薄砂轮的需求进行攻关 [1] - 当时国产最薄砂轮仅0.5毫米,而公司成功实现技术突破 [1] - 公司历经技术预研、样品开发、批量试制等阶段,研发出成套制造技术,实现国产替代 [1] - 目前公司薄片产品最薄厚度已达到0.04毫米 [1] 行业地位与发展动力 - 金刚石是硬度最高的超硬材料(莫氏硬度10级),被誉为“工业牙齿” [1] - 科技创新是引领公司60多年发展的第一动力 [2] - 行业需瞄准新兴领域,期待年轻人才助力超硬材料领域取得更大成绩 [2]
“工业牙齿”与新兴产业“咬合”越来越紧密(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传统力量)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三磨所)于20世纪60年代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和第一台六面顶压机,并于1965年实现国产金刚石量产 [2][4] - 公司参与完成超硬材料领域关键突破,包括1966年成功研制第一颗立方氮化硼 [4] - 目前中国人造金刚石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5% [4] 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 - 公司持续进行设备迭代,新型六面顶压机具备更大缸径、更高性能和更长寿命 [4] - 公司研发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加工的精密超硬磨具,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其研发难度被形容为在头发丝上“绣花” [6] - 团队已完成机床软硬件升级改造,并在实验室突破了多齿精密超硬磨具的微米级修整技术 [6] 业务转型与市场拓展 - 上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改制后,公司调整发展定位,瞄准汽车和电子信息领域谋求突围 [4] - 转型初期通过艰苦攻关,其超高速砂轮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并进入国际知名车企生产线 [5] - 公司业务从传统磨具刀具拓展至新兴产业,产品应用于矢量发动机、手机芯片、大型船舶曲轴及医用刀具等领域 [5] 产品应用领域扩展 - 超硬材料产品从工业磨具刀具,扩展至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变速箱、转向系统、刹车系统等精密零部件加工 [5] - 人造金刚石的应用领域已从工业材料拓宽到功能材料及消费产品,公司展柜陈列有培育钻石制成的胸针、钻戒等产品 [6] - 在人形机器人新市场,公司针对其内齿轮硬度低、加工难的问题,研发精密超硬磨具以提升“关节”的顺滑度、省力性和使用寿命 [6]
探寻万亿之城“园”动力
新华日报· 2025-11-16 03:43
南通经济发展总体成就 - 经济总量在2020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持续攀升,2024年超过1.24万亿元,增速位居全国27个万亿城市中的第二位 [1] - 公司定位为“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1] - 通过推动跨江融合、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制造强市等策略,成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1] 开发园区的规模与贡献 - 累计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20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5个,数量全省第一 [1] - 开发园区以不到全市20%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过50%的地区生产总值、70%的进出口总额以及90%的实际使用外资 [1] - 自198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并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园区经济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1] 媒体关注与产业创新重点 - 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访了南通创新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重点区域 [2] - 采访活动聚焦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产城融合等方面的新成就 [2] - 此次集中采访活动的全平台受众超过3亿人次,成果将通过各大媒体的线上线下平台以融媒产品形式传播 [2]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一线见闻】灵巧手里的创新密码
央视网· 2025-11-15 20:33
核心观点 - 国家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发展 机器人灵巧手技术实现关键突破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100%国产化并实现广泛应用 [1][7][9] 技术突破与产品演进 - 机器人灵巧手具备感知温度、湿度、材质和力的方向的能力 指尖有数千个传感单元协同工作实现精细操作 [5] - 触觉传感器技术五年间打破“卡脖子”壁垒 实现从技术空白到定义行业标准的跨越 [1][9] - 产品价格显著下降 从五年前单片零售价超10万元降至如今199元起 成本降幅超过99% [7] 公司发展历程与团队 - 公司团队平均年龄20多岁 从几个人初创团队发展到超过600人规模 [1][9] - 公司原有休闲午餐咖啡角转变为跨部门协作的“脑力激荡区” 用于合力攻克技术难题 [7] - 产品已服务上千家企业 市场覆盖欧美 应用于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医疗康养等多个领域 [9] 行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十四五”期间国家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投入超30亿元专项支持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 [7] - 深圳机器人产业生态完备 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 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格局 [11] - “十四五”期间深圳机器人累计专利申请量达7.8万件 居全国首位 人形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90% [11]
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家能源局· 2025-11-15 20:31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定义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7] - 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7] - 显著特点是创新,涵盖技术、业态模式、管理、制度等多个层面[7] 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作用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8] - 需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8] - 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8] 产业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3] - 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3] - 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13]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9] - 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10] - 需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10] 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不要搞一种模式[13] -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发展[13] -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只盯着“新三样”,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16] 体制机制保障与改革方向 - 需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20] - 要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坚决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22] - 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打通影响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22] 重点发展领域与技术方向 - 需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领域加大技术研发[17] - 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新兴产业[17] - 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7]
刘宁到漯河市临颍县源汇区调研时强调: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落细 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新局面
河南日报· 2025-11-15 18:56
大健康与功能性食品产业 - 沃健康(河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大健康产业,研发生产多种康复医疗器械和功能性食品,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3] - 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天然色素在食品领域应用的开拓者,研发生产高标准功能性食品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3] - 行业需践行大食物观,加速产学研融合,推动药食同源产业持续发展,并坚持创新引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入食品全产业链以实现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3] 文旅融合与电商新业态 -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3] - 河上街电商中心发展“直播+文旅+美食”等电商新业态,鼓励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做大做强本土品牌以释放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 [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5]
五个经济大省,谁的上市公司更强
搜狐财经· 2025-11-15 17:23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省,其A股上市公司在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均全面领先其他主要经济强省,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1][3][8][20] 上市公司规模体量 - 广东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887家,稳居全国第一,比江苏多174家,比山东多577家 [4][5] - 广东A股总市值达19.42万亿元,在省级经济体中位居全国第二,市值规模接近浙江(9.05万亿)和江苏(8.56万亿)两省之和,是山东(4.66万亿)的4倍有余,是四川(3.37万亿)的近6倍 [6][7] - 广东887家上市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03万亿元,归母净利润6358.19亿元,其总营收远超苏、浙两省之和,净利润也超过了苏、浙两省的总和 [8] 产业结构与质量 - 广东上市公司高度集中在电子、计算机、通信等高研发投入、高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科技与信息赛道 [9][11] - 广东拥有29家超千亿市值公司,数量远超江苏(12家)、浙江(8家)、山东(8家)和四川(5家) [12] - 五大经济强省中A股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全部来自广东,包括工业富联、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比亚迪、美的集团等全球性、平台型“金融+科技+先进制造”巨头 [13][14] - 深圳10家世界500强企业2025年合计利润达786.8亿美元,超过了长三角27家上榜企业的利润总和(731.4亿美元) [15] 市场活力与营商环境 - 截至2025年9月,广东全省经营主体总量历史性突破2000万户,稳居全国第一,深圳(457万户)和广州(421万户)包揽全国城市经营主体总量冠亚军 [19][20] - 深圳约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广州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创业密度全国最高 [20] - 广东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理念,为民营经济(占比超96%)提供发展空间和精准助力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