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循环

搜索文档
我们能化危为机吗?
虎嗅· 2025-04-07 10:58
贸易战与关税政策 - 美国对华加征34%关税 累计税率达54% 中国政府宣布对等反制措施 对所有美国商品加征34%关税 [1] - 舆论对特朗普关税战意图存在三种解读:兑现竞选承诺推动制造业回流 系统性遏制中国重塑全球贸易体系 以关税为谈判筹码换取贸易条件 [3][4][5] - 中国反制措施基于进口商品分类:限制美国垄断产品进口 转向欧洲日韩采购替代品 通过巴西等渠道替代美国农产品 [10][11] 内需与消费结构 - 中国作为最大制造国面临内需不足问题 依赖外贸因消费端疲软 历史应对危机手段依赖地产+基建投资 [14] - 当前宏观条件变化 传统投资驱动模式失效 需转向消费驱动 重点包括2.5亿未市民化农民工和1.7亿低养老金农村老人 [15][16][17] - 城乡收入比2.34:1 农村养老金仅为低保标准30%(四川183元/月 vs 580元/月) 提升至800-1000元可释放消费潜力 [17][18] 结构性改革方向 - 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需配套养老金改革 否则进城压力加剧 系统性改革可释放四五亿人消费需求 [19][20] - 消费内需提升将降低外贸依赖 突破"世界第二消费国"瓶颈 需通过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实现 [20][21] - 当前关税战背景下 内需扩张成为应对贸易冲击的核心战略 但改革进度滞后于政策规划 [16][22]
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4-05 13:38
关税加码与贸易战升级 - 美国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等贸易伙伴征收20%-49%不等关税,最低对等税率为10% [1] - 若方案落地,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从2.3%升至26%,达131年来最高水平 [1] - 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属克制回应,留有谈判余地 [4] - 特朗普政策目标包括通过关税获取5000亿美元收入、重振制造业,同时精简政府机构 [4] 关税战的经济影响 - 加征关税将拉高美国物价,加剧通胀,限制移民可能进一步推高薪酬成本 [8] -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挑战,工人薪酬成本是新兴经济体8-10倍,供应链重建难度大 [8] - 全球股市下跌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担忧,关税战或加大全球经济衰退概率 [8] - 中国出口依存度下降,但2024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仍占30%,预计今年为负 [23] 中国经济与出口结构变化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从1992年2%升至17%,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已超美国 [1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部分行业产能份额超50% [17] - 出口占全球份额从8%提升至15%,但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口贸易增加 [20] - 2025年高关税下中国出口或现负增长,需转向内需驱动 [17][23] 应对策略与区域合作 -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多边经贸合作 [26] -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对接CPTPP规则,加大与日韩、欧盟合作 [27] - 南美经贸互补性强,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量是美国的2倍多,需深化合作 [27] - 维护巴拿马运河航运权益,巴西90%大豆经此运往中国,节省8000公里航程 [27] 促消费与内需提振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例55.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 [28] - 政府部署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拟增加财政支出中消费比重 [28] - 建议增发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如发放失业补贴、食品券 [28] - 居民储蓄达157万亿元,需分类施策提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 [28] 货币政策与风险应对 - 中国或面临物价下行压力,降准降息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5] - 主动汇率下调或成应对高关税策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首要任务 [35] - 全球股市暴跌背景下,需及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稳定市场 [35] 历史比较与长期趋势 - 19世纪初中国对英年均贸易顺差261.5万两白银,占全球出口70%以上 [12] - 当前美国单边主义与历史霸权更迭相似,修昔底德陷阱风险上升 [23] - 全球80年和平期后分化加剧,社会与经济结构扭曲可能引发冲突 [9][11]
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4-05 13:38
关税加码与贸易战升级 - 美国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越南等贸易伙伴征收20%-49%不等关税,最低对等税率为10% [1] - 若方案落地,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从2 3%升至26%,达到131年来最高水平 [1] - 2024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达54%,叠加2018年关税后整体超过70%,远超2018年贸易战水平 [1] - 中国采取克制回应,对原产于美国商品加征34%关税,留有谈判余地 [2] 美国政策的经济影响 - 特朗普政策核心为MAGA:对外加征关税目标收入超5000亿美元,对内精简机构、限制移民、国内减税 [2] - 高关税可能拉高美国物价,加剧通胀,同时限制移民推高薪酬成本 [6] - 美国制造业工人成本是新兴经济体8-10倍,供应链重建难度大,重振制造业面临挑战 [6] - 美国造船业全球份额不足1%,中国超50%,劳动密集型行业难以通过降薪竞争 [7] 全球经济格局与历史对比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从1992年2%升至2024年17%,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已超美国 [13][14]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超30%,部分行业产能份额超40%-50% [15] - 1830-1833年中国对英国年均贸易顺差261 5万两白银,占全球出口70%以上,成为鸦片战争诱因 [11][12] 中国出口与内需转型 - 2024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占30%,但2025年高关税下或现负增长 [15][23] - 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从2006年8%升至15%,但出口依存度下降,竞争力提升 [19][20] - 消费占GDP比例55 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7 4个百分点,内需提升空间大 [29] - 居民储蓄达157万亿元,高储蓄率与杠杆率偏高、富裕阶层消费意愿不足有关 [31] 应对策略与区域合作 -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多边主义应对美国单边政策,加强欧盟、东盟等合作 [26][27] - 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2348万吨,从巴西进口量是美两倍多,将加大南美合作 [28] -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 0版、CPTPP对接,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 [27][28] - 维护巴拿马运河航运权益,巴西90%大豆经此运往中国,节省8000公里航程 [28] 财政与货币政策建议 - 中央政府杠杆率仅25%,存在加杠杆空间,可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促消费 [30] - 美国联邦政府杠杆率超120%,中日英减持美债,国外持有比例跌破24% [30] - 降准降息可缓解企业融资成本,汇率调整或成应对高关税策略 [37][38] - 居民收入再分配改革可提振消费,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每提高1%或带来2500亿消费增量 [36]
人口争夺战!合肥、长沙、南昌,虹吸全省!
城市财经· 2025-03-25 11:36
人口增长与城市竞争力 - 12个重点城市中深圳以19.94万常住人口增量位居第一,合肥、长沙、南昌、杭州增量均超10万[7] - 深圳人口竞争力回归源于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稳定性,2023年疫情结束后人口重新向东南沿海聚集[10] - 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21.9万领跑全国,长沙2022年增量曾居首位[14] 合肥的产业驱动模式 - 通过"工业立市"战略绑定京东方,2007年投入60亿(占财政1/3)建设6代线,带动7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全球最大显示产业基地之一[22][23] - 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江淮、比亚迪、蔚来等车企,2023年产量137.6万辆全国第二[26][27] - 2017年联合兆易创新成立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2021年集成电路竞争力全国第六[29][30] 长沙的低房价战略 - 通过供需调节和强管控将房价控制在1.06万元/㎡,房价收入比中心城市最低[39] - 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全国第一,GDP超万亿背景下房价绝对规模保持低位[38][40] - 明确"制造业立市"方针,同步实施教育投入与房价控制政策[37] 南昌的经济复苏因素 - 2024年GDP增速回升至4.9%,受益于有色金属价格上涨(铜、钨等资源占全国前列)[55][56][59] - 高铁网络完善使江西成为首个市市通350km/h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提升[63][64] - 赣粤运河、浙赣运河规划若落地将重塑南北物流通道,强化南昌流量集散功能[68][70][72] 强省会的人口虹吸效应 - 长沙2024年增10.39万人但湖南全省减少29万,南昌增10.22万而江西全省减13万[91][92][95] - 合肥增21.9万时安徽全省减6万,成都、武汉、郑州等强省会均呈现类似趋势[96][98] - 内陆省份通过资源倾斜强化省会以对冲沿海虹吸,形成"弱则核心"发展逻辑[101][102]
全球资本流向大变局:从“拜登大循环”到“特朗普大重置”
华尔街见闻· 2025-03-24 19:37
全球市场变局核心逻辑 - 当前全球市场经历"几十年一遇"的巨变,包括特朗普政策转向、马斯克干预华盛顿、德国财政政策突变等[1][2] - 中金研报提出"拜登大循环"概念:2020年后通过天量财政刺激+AI产业政策推动美国高增长、高利率、股市繁荣,复现"里根大循环"但将估值推至历史高位[2] - "拜登大循环"存在两大缺陷:金融市场高债务风险(双赤字问题)和贫富分化加剧(前10%财富增长vs底层50%受通胀冲击)[3][6][7][8] 特朗普政策转向与"大重置" - 特朗普采取三招应对:1)削减政府开支至赤字占GDP 3.5% 2)放松金融监管推动私营部门加杠杆 3)关税政策重振制造业[12][13][14][15] - 政策核心是"脱虚向实":调整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关系,但面临政府减支导致经济衰退的风险[16][23] - 化债三大路径:1)债务重组(如"海湖庄园协议"提议百年期零息债) 2)通胀 3)技术进步[31][32][38] - 美联储陷入两难:经济需降息但通胀粘性+关税可能引发二次通胀[35][36] 金融市场影响与资本流动 - 特朗普胜选后美股美元双跌(33年仅5次),因政策重心转向美债而非股市[45] - 德国"财政火箭炮"政策推高欧债收益率,美欧利差收窄冲击万亿级"欧洲老钱"流向[45] - 美元体系重塑:贸易赤字改善将减少美元资产需求,挑战美股天价估值[47][48] - 中金预警短期"股债汇三杀"风险:对冲基金美债基差套利交易规模达2019年两倍,波动率上升可能引发平仓潮[52] 潜在发展趋势 - "海湖庄园协议"或落地:日本等国可能被迫接受美债重组[53] - 美联储可能重启QE或YCC措施,放宽银行持债限制[54] - AI技术革命成关键变量:DeepSeek创新动摇"美国例外论",市场质疑AI能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40][41] - 两种可能结局:成功则开启美国新黄金时代,失败则导致美元资产估值下行或矛盾外溢[56][58][59]
大公国际:两会解读:全方位提振消费,做强做优国内大循环
大公国际· 2025-03-13 13: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文档未提及报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以提振消费为出发点,探索其与国内大循环的关系、现阶段特点及实施有利外部条件,认为政策协同发力与深化改革开放共同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提振消费与国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 - 国内大循环注重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3] -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基础保障,能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3] - 提振消费是驱动升级的重要抓手,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3] - 提振消费是增强自主的关键载体,有助于增强经济自主性,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5] 现阶段的消费特点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投资和净出口 [7] - 消费结构和理念升级趋势明显,消费结构从物质型转向服务型,消费理念从传统型转向品质型 [8] 提振消费的有利条件 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如2025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9][10] - 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有机结合,产业政策聚焦重点领域,区域政策推动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 [11]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供给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 [12] -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3]
中西部,正在拼命挖运河
虎嗅APP· 2025-03-12 21:50
核心观点 - 中西部省份正掀起万亿级人工运河建设热潮,旨在通过水运网络重塑"内陆沿海化"交通格局,争夺大基建投资和发展权 [1][3][40] - 运河建设被视为产业转移背景下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举措,水运成本仅为铁路1/2、公路1/5 [7][12] - 项目普遍面临投资巨大(单条最高超3000亿元)、回报周期长(30年难回本)等挑战,需依赖国家财政支持 [20][23][26] 主要在建/规划运河项目 - **安徽江淮运河**:投资800亿元,2023年通航,实现长江-淮河联通,形成"双通道达海"水运格局 [2] - **广西平陆运河**:投资700亿元,预计2026年竣工,使南宁出海距离缩短500公里 [2] - **湘桂运河**:湖南重点推进项目,预计投资1500亿元,目标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 [1][20] - **浙赣粤运河**:江西核心工程,总投资或超3000亿元,连接长三角与大湾区 [3][20] - **荆汉运河**:湖北截弯取直工程,投资748亿元,旨在通行万吨巨轮 [3][20] - **河南内河体系**:规划47个航运项目,打造4条通江达海通道 [3][12] 建设动因分析 - **基建饱和转向**:中西部高铁/高速建设趋近饱和(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水运成新投资方向 [6] - **成本优势驱动**:水运适合大宗货物运输,成本仅为公路1/5,可解决产业转移中的物流瓶颈 [7][12] - **战略定位升级**: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国家规划明确要构建横贯东西的水运主通道 [10][12] - **经济拉动效应**:以平陆运河为例,建设期预计带动GDP增长800亿元(未折现) [14] 实施挑战与博弈 - **财政压力**:湖北/湖南财政收入不足4000亿元,江西约3000亿元,自给率低于50%,需中央支持 [21][23] - **投资回报争议**:学者指出房地产/基建退潮可能削弱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存在重复建设风险 [37][39] - **规划优先级**: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即,纳入国家规划是获取资金支持的关键 [28][29][31] - **地域竞争逻辑**:湘桂运河对湖南、浙赣粤运河对江西具有单省利益属性,全国战略价值存疑 [36][40]
政策高频 |中央财政预留充足空间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11 23:23
政策导向与战略部署 - 经济大省需承担更大责任,强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新增破除地方保护、区域协同及民生问题解决要求[1]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科技与人才互动,新增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管理自主权、"双减"深化及数字化战略部署[1] - 国内大循环为核心,提出文旅康养融合消费升级、"绿电+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西南开放枢纽建设及巩固脱贫成果[2][3] -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传统产业科技赋能、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为重点方向[3] - 宏观政策组合为积极财政与适度宽松货币,聚焦居民增收、供给优化、市场壁垒破除以激发消费潜力[3] 财政与货币政策 - 2025年财政赤字率按4%安排,规模达5.66万亿元,同比增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4.4%[6]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中央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8.4%)[6] - 货币政策将择机降准降息,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扩至8000亿-1万亿,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6][9] 行业金融支持措施 -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研究配套融资制度支持新模式,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扩大至更多民企[7][9] - 消费金融优化:提高贷款额度、延长期限,聚焦长期大额需求;科技金融试点包括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并购贷款比例提至80%及期限延至10年[8][9] -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试点破解质押难题,覆盖登记、评估、处置环节[9] 平台经济监管与营商环境优化 - 平台经济监管聚焦收费透明化(出台合规指南)、直播电商规范(专项抽检及监管办法)、促销规则公平及算法透明度提升[10][11] - 涉企执法整治重点查处乱收费、乱罚款,推行"守信免检"及非现场监管,严格查封程序审批与监督机制[11] 新质生产力与民生投入 - 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1万亿元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硬科技)、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开放创新生态构建[6] - 民生领域支出倾斜,卫生健康、住房保障保持高增幅,中央财政预留政策空间应对不确定性[6]
争夺经济第五大省
投资界· 2025-01-23 15:57
国民经略 . 在这里,读懂中国经济、城市和楼市 竞争未到终局。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民经略 ,作者凯风 作者 | 凯风 来源 | 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 经济大省的竞逐战,仍在继续。 日前,四川发布2024年经济数据,GDP总量达6.47万亿,而同期河南GDP总量为6.36万亿。 这意味着,四川守住了经济第五大省、中西部第一大省之位。 四川、河南双双跃升6万亿大省,既有经济普查调增的贡献,也与自身新兴产业的崛起不无关系,同样也不乏国家战略的加持。 两省差距1000亿左右,差距微乎其微,竞争远未到终局。 未来谁能站稳第五大省,谁能挑起中西部第一省的大梁? 第五大省,历来竞争激烈。 我国省域经济格局,粤苏一直稳居第一梯队,; 鲁浙位居第二梯队,双双超过9万亿,得"九"望"十",未来几年均有望站上。 而在第三梯队,则挤进了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等众多省份。 GDP总量5万亿、6万亿量级,彼此只有几千亿乃至1000亿左右的差距。 这意味着,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或某个传统支柱产业的衰退,就能在短短几年改变竞争格局。 四川与河南的第五大省之争就是如此。 川渝分家之前,四川经济更胜一筹。但自 ...
特朗普大循环-后续的影响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11-08 07:55
美国大选与全球右翼化趋势 - 自2016年以来全球政治格局显著右转 特朗普以压倒性优势赢得2024大选成为第47任总统 其"MAGA"运动在特定群体中更受欢迎 [2] - 共和党可能全面掌控参众两院 为特朗普实施"美国优先"政策提供更大空间 包括外交孤立主义、减少对外援助及重塑盟友关系 [2] 特朗普政策大循环路径 - **第一阶段地缘战略调整**:减少对地区冲突干预以节省开支 引发国际资本流动转变但不会导致全面崩溃 [3] - **第二阶段财税政策**:拟将企业税率从21%降至15% 对小费/社保福利等免征所得税 同时提高进口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 [3] - **第三阶段移民与监管**:收紧移民政策驱逐非法移民 放宽化石燃料行业监管 形成"减税-加关税-限制移民-刺激就业"经济闭环 [3][4] 美联储政策应对 - 当前美联储维持独立性 鲍威尔强调大选短期不影响决策 但暗示可能调整通胀目标制度 2026年前特朗普难以干预人事任命 [5] - "特朗普大循环"若实施可能引发二次通胀压力 长端债券收益率已反映市场对持续性通胀及薪资增长的预期 [5] 全球市场影响 - **美股**:企业减税与内需循环利好盈利预期 分子端驱动强于估值变动 政策组合或比民主党方案更刺激股市 [7] - **欧洲**:面临防务自主压力与财政困境 欧央行或加速降息 德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 美国采取旁观姿态 [8] - **中国**:外部地缘压力转向贸易摩擦为主 政策空间从军事对抗转为经济对冲 冲突级别降为"商业问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