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能互补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海大史宏达:深耕海洋能技术,为国家能源战略注蓝色动力
齐鲁晚报· 2025-07-03 12:37
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 - 团队自2008年起专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4] - 突破"宽谱俘能 高效转换 稳定供电"等关键技术瓶颈 研制出适应中国海况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 [4] - 建成中国首座600kW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 满足300多户居民部分生活用电及海水养殖需求 [5] 商业化应用与经济效益 - 与数十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样化应用场景 加速波浪能商业化进程 [4] - 技术应用于海上通信 海岛民生等领域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4亿元 [4] - 正在建设"海洋能海上综合测试场" 打造国家级实海况测试平台 [5] 关键技术突破案例 - 2014年成功投放自主研发"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 解决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 大浪易损坏"问题 [4] - 提出"海能海用 就地取能 多能互补 独立供电"理念 2012年启动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建设 [4] 未来发展方向 - 技术将向大型规模化与小型专精化发展 支撑远海岛礁供电 深海养殖等场景 [5] - 可与风能 太阳能耦合提升能效 保障海洋浮标等设备供电 [5]
“植”此青绿 绿动未来
人民网· 2025-07-01 15:15
生态治理成果 - 偏关县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40余年努力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 17万亩退化林修复14 5万亩黄河沿岸林木绿化率达60%以上 [1] - 采用柠条等防沙固沙植物构建生态屏障其根系发达成为黄河边重要防护体系 [1] 生物质能源产业 - 柠条作为生物质发电原料热值与煤炭媲美2022年晋电化工公司落地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2] - 柠条枝条木质化程度高含碳量稳定经粉碎燃烧发电并实现152万平方米区域集中供暖替代燃煤 [2] - 通过平茬补植形成柠条林全链条利用模式实现生态修复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目标 [2] 绿色能源战略布局 - 偏关县推行"三绿"发展战略涵盖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大方向 [3] - 新能源领域推动风、光、水、储、生物质多能互补华电山西7万千瓦风电大唐9万千瓦风电等项目相继落地 [3] - 农业领域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启用"谷蕴偏关"品牌打造羊肉、非笼养蛋鸡等优质产品基地 [3] 文旅产业融合 - 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配套99个观景平台连通全域旅游路线 [3] - 沿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公路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一体化项目 [3] - 生态治理成果直接转化为清洁电力和文旅收入形成"三绿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4]
2025能源产业生态报告发布—— 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仍面临挑战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09:53
能源结构转型 - 当前能源结构已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多元协同的转型突破 但行业整体仍面临严峻挑战 [1] 传统化石能源 - 石油和天然气产业需保供稳产与绿色转型并重 煤炭行业需清洁高效利用与低碳转型深化齐驱 [1] - 炼油能力将在2028年左右达峰 2035年成品油消费量降至2.3亿吨 石油需求进入由增转减阶段 [1] - 未来10~15年天然气将在工业、发电、城市燃气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 煤炭面临开采智能化程度低、煤电低碳化技术不成熟、高端煤化工技术待突破、经济性不足、碳排放难降低等问题 亟须提高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1] 新能源领域 - 氢能产业同时面临爆发式增长与大面积亏损 "安全稳定、经济合理、绿色低碳"的"不可能三角"对产业安全、成本和基础建设构成挑战 [2] - 太阳能产业实现"全球产能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全、产品转换效率最高"的"三最" 但光伏市场有待规范 [2] - 风能产业存在"内卷"问题 需解决风力发电机质量及退役风机回收问题 [2] - 生物质能年生产量约35亿吨 利用率仅为13% 需加快在生物质发电、生物甲醇等新兴领域步伐 [2] 多能互补 - 多能互补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本质和重要抓手 需各细分能源行业企业互通有无 横向纵向打通产业链体系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
青海拼出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新”图景
中国能源网· 2025-06-30 10:17
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 截至2024年底青海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超过94%、70%,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4] - 海南州光伏园区光伏装机容量达1773万千瓦,光热装机5万千瓦,风电装机470万千瓦,新能源场站数量与规模持续扩大[6] - 青海建成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园区和水光互补电站,塔拉滩光伏园区总面积超600平方公里,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时[5] 多能互补与技术创新 - 龙羊峡水电站与塔拉滩光伏形成"水光互补"系统,通过330千伏高压输电实现"削峰填谷"[7] - 青海建成全球首个"风光热储调荷"多能互补项目,总装机70万千瓦,年发电12.625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40.15万吨[17] - "双高"实验室研发国内首套移动直流/冲击试验设备,支持海拔1000-5000米电力设施测试[8] - 百兆瓦太阳能实证基地涵盖全球主流光伏组件与储能技术,2016年投运以来为高海拔项目提供技术支撑[9][10] 产业链集群建设 - 截至2024年青海投产新能源制造企业超40家,国内光伏10强中5家落户,形成从硅料至组件的完整产业链[14] - 西宁南川工业园区聚集阿特斯、晶科等光伏龙头及比亚迪等锂电企业,实现光伏全产业链联动发展[15] - 青海光热发电装机41万千瓦,熔盐资源全国第一,中广核德令哈光热电站累计发电超5亿千瓦时[10]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青海建成东部"日"字形、西部"8"字形750千伏骨干网架,交流送受电能力均超千万千瓦[18] - 青豫特高压直流等工程投运,规划新增跨省区输电通道,向北京大兴机场等输送绿电[18] - 建成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2025年将形成多元绿色算力供给体系[19] 社会经济效益 - 班彦村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300万千瓦时,贫困户年分红超20万元,带动电商与特色产业发展[15][16] - 多能互补项目使退化草原生态改善,风电场阻挡沙尘暴,光伏项目巩固土壤[17] - 清洁能源制造业降低用能成本,高比例绿电为工业产品碳足迹提供优势[15]
山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09
煤电一体化与清洁能源转化 - 塔山发电公司与塔山煤矿通过1500米封闭式输煤皮带实现煤炭就地清洁转化 煤电联营模式降低成本和污染 [1] - 山西通过煤电一体化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 落实"双碳"目标 [1] 新能源装机与调峰能力建设 - 山西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0% 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深度调峰能力 确保用电低谷"让得出"、高峰"顶得上" [1] - 华电朔州热电采用20兆瓦时新型储热系统辅助调峰 提升燃煤机组调峰速率 [2] - 截至5月底山西完成3561万千瓦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增加深度调峰能力611万千瓦 年增新能源消纳90亿千瓦时 [2] 电网稳定性与电力外送体系 - 山西推动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 平鲁区50万千瓦风电场通过500千伏变电站与火电、储能"打捆"外送 [3] - ±800千伏雁淮特高压线路以800万千瓦满功率输送山西清洁电力至江苏 [3] - 山西建成"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 晋北新能源基地投产后年外送京津冀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 外送能力达3600万千瓦 [3] 电力现货市场机制 - 山西电力现货市场通过15分钟更新的价格信号调节火电与新能源发电比例 白天低电价促新能源消纳 夜间高电价激励火电顶峰 [4] - 2.1万余户经营主体参与现货市场 实时价格信号成为核心调度手段 [4]
正略管理咨询:能源行业“十五五”发展的四大趋势
能源行业"十五五"规划核心观点 - 能源"十五五"规划是碳达峰攻坚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关键期的战略导向,需统筹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及全国统一能源市场体系 [1] - 规划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对建设能源强国至关重要,聚焦四大发展趋势:绿色低碳转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互联网成型、能源安全与国际竞合 [1][7] 趋势一:绿色低碳转型 - 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深化:煤炭减量替代与CCUS技术为重点,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自给率保持50%以上 [2] - 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提升:风电、光伏装机将突破12亿千瓦,氢能/储能规模化应用加速电力系统向"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型 [2] - 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钙钛矿电池商业化应用,深远海风电成新热点,水电调峰/储能效能提升,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 [2] 氢能与储能发展 - 绿氢制取技术取得关键进展,电解水制氢成本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续航提升且成本下降 [3] - 储能技术多样化:锂电池性能提升成本降低,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长时储能技术突破 [3] 趋势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 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年新增装机近3亿千瓦,需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 [4] - 系统构建重点:优化电网主网架与配网结构,提升调节灵活性,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突破构网型/长时储能等核心技术 [4] 趋势三:能源互联网与数字化 - 能源互联网成型:电力/天然气/热力网络互联互通,能源路由器/智能电表等设备普及实现精准调控 [5] - 多能互补深化:电力-天然气/热力系统协同优化,分布式能源整合,用户参与能源交易 [5][6] - 技术驱动升级:新型储能成本下降,绿氢制备平价化,智能电网/虚拟电厂普及,区块链/AI赋能能源交易 [6] 趋势四:能源安全与国际竞合 - 国内安全升级:页岩气产量突破500亿立方米,致密油占比提至15%,电网抗灾标准强化,氢能管道/LNG应急体系建成 [7] - 国际竞争转向全产业链:主导绿氢/储能国际标准,推动"一带一路"新能源基地落地,布局非洲锂矿权益产能超30% [7]
四川强化多能互补、水火互济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川日报· 2025-06-20 08:31
能源工程建设进展 - 眉山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优化四川500千伏电网结构 [8] - 金沙江叶巴滩水电站首台机组转子成功吊装,进入总装阶段,冲刺2025年底首批机组投产 [8] - 攀西电网优化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推动四川电网结构性升级 [9] 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 -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加速推进,包括两河口抽水蓄能电站、孟底沟水电站、扎拉山光伏电站等项目,未来装机规模将达8000万千瓦(相当于5座白鹤滩水电站) [11] - 四川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大渡河中上游等水风光一体化基地 [11] - 截至2024年底,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85%(水电71%,风电+光伏14%) [11] - 2024年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风光预计建成风电110万千瓦、光伏1100万千瓦以上 [11] 火电与天然气产能提升 - 华电内江、华能彭州等气电项目加快建设,提升电力顶峰兜底能力 [12] - 中煤广元、国家电投达州等煤电项目开工建设,在建火电装机容量达1075万千瓦 [12] - 2024年四川天然气产量超560亿立方米(全国第一),2025年目标突破600亿立方米 [12] 电网基础设施升级 - 四川电网"十四五"规划投资调增超2000亿元,重点建设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如阿坝特高压交流工程) [13] - 推进陇电入川、疆电入川等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研究藏电入川方案 [13] - 提升锦屏、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下网能力,建成川南、攀西地区承接能力提升工程 [13]
南疆首座醇氢电综合加注站即将投运
央广网· 2025-06-06 10:16
新能源综合服务站创新模式 - 新疆醇氢巨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疆温宿县建设"甲醇+氢能+充电"三网合一的综合能源补给站,突破传统能源补给模式 [1] - 加注站以甲醇为基础原料,配套氢燃料电池供能系统及充电设施,满足不同类型车辆能源需求 [1] - 站内提供传统燃油车甲醇改造、会员制服务、智能洗车等配套业务,形成一站式能源服务生态 [1] 甲醇燃料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 - 公司自主研发甲醇车辆改造技术,通过升级燃油泵防腐处理、优化喷油脉宽控制等核心部件,实现传统燃油车向甲醇动力安全高效转换 [1] - 改造后甲醇汽车每公里行驶成本仅3-4毛钱,较传统汽油车节省70%以上 [2] - 经多路况、多气候条件测试,改造车辆性能稳定,能耗优势显著 [2] 数字化平台与区域战略布局 - 开发"车享醇链"软件平台,整合全国加注站网络数据,提供实时导航、能源补给预约等服务,形成线上平台+线下站点的闭环生态 [2] - 选择新疆阿克苏地区布局首座加注站,利用当地丰富甲醇原料产能,计划今年合作建设20家加注站点 [2] - 与吉利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将阿克苏打造成甲醇汽车推广示范基地,吉利计划将主力甲醇车型投放新疆市场 [2] 区域能源转型与产业链整合 - 南疆地区能源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化石燃料,甲醇可依托新疆丰富的煤炭、生物质资源就地生产,减少运输成本 [3] - 氢能可通过甲醇重整制氢实现"绿氢"供应,降低对传统制氢工艺的依赖 [3] - 公司通过建设加注站网络、改造存量车辆、引入甲醇新车销售等举措,构建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2] 技术输出与国际市场拓展 - 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窗口,未来可通过加注站网络延伸,将甲醇-氢能技术模式输出至中东、中亚等地区 [2] - 醇氢电综合加注站为边疆地区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3]
700MW/2.8GWh!中绿电获取内蒙古、新疆储能项目建设指标
公司储能项目获批 -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将公司申报的"乌海市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纳入2025年第一批独立新型储能建设项目清单 [2] - 新疆巴音郭楞州发改委同意全资子公司中绿电(若羌)储能科技申报的"中绿电若羌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储能项目"备案 [2] 储能项目战略意义 - 项目通过削峰填谷、平衡用电负荷、降低容量电费等方式提升电价水平并降低用电成本 [3] - 储能电站可作为备用电源保障电力供给连续性,改善系统响应能力并提高电网供电质量 [3] - 项目与公司新能源发电项目形成协同效应,优化投资结构并增强综合竞争力 [3] 项目具体参数 - 乌海项目储能容量为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业主为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4] - 若羌项目储能容量达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项目法人为中绿电(若羌)储能科技 [4] 公司业务布局 - 主营业务为风能、太阳能投资开发运营,2024年重点发展陆上/海上风电及光伏发电 [5] - 形成"海陆齐发、风光并举、多能互补"业务布局,并开展储能业务实施差异化竞争 [5] - 作为中国绿发旗下唯一绿色能源上市平台,利用"绿色能源+文旅/酒店"等产业协同模式拓展综合开发场景 [5] 行业动态关联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规模储能价值收益及碳排放评估技术合作研究"启动 [6] - 国家层面出台绿电直连文件,明确电网企业不可投资储能领域 [6]
大河奔涌绿意满中原——华能河南分公司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网· 2025-05-29 17:56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华能河南分公司总装机规模超901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超3600亿千瓦时,供热面积3700多万平方米 [1] - 公司围绕"三六六"发展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能源安全保障和深化改革,支持河南"四高四争先"战略 [1] - 新能源装机容量超247万千瓦,覆盖全省18个地市,累计发电量18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5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3万吨 [4] 新能源项目与绿色转型 - 濮阳风电场50万千瓦为中国内陆最大平原风电项目 [2] - 安阳龙安10万千瓦"光伏+生态建设"项目实现荒山变绿色电站 [3] - 郑州中深层地热项目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预计供热面积百万平方米,服务7000户家庭 [3] - 推动"电热冷汽水"多元能源供应转型,建设河南沿黄地区绿色能源生态廊道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洛阳热电厂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泥掺烧技术,累计处理污泥26万吨,实现零异味、零废液废气排放 [6] - 沁北电厂投资2.39亿元完成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改造,能耗降低15克/千瓦时 [9] - 构建"多能互补、统一调控"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风、光、火、储协同运营 [9] 文化与产业融合 - 汤阴风电场将甲骨文与《诗经》元素融入风机设计,打造全国首创巨型甲骨文彩色风车群 [10] - 濮阳与汤阴风电场均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成为河南区域标杆项目 [12] - 公司探索清洁能源与地方文化、生态的深度融合模式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