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

搜索文档
300亿芯片巨头大动作!砸20亿设立先进封测公司
中国基金报· 2025-08-01 22:07
公司动态 - 华天科技拟斥资2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南京华天先进封装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为2 5D/3D等先进封装测试 [1][2] - 新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 由华天江苏(50% 10亿元)、华天昆山(33 25% 6 65亿元)、先进壹号(16 75% 3 35亿元)共同出资 [2] - 2025年一季度华天科技归母净利润-1853万元 同比大幅下降(上年同期5703万元) 扣非净利润-8286万元 [1] - 截至8月1日公司股价报9 91元/股 市值318亿元 [4] 行业趋势 - 先进封装正成为全球芯片产业发展大趋势 是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驱动力 [1][3] - 高性能运算/AI/数据中心/自动驾驶/5G等领域推动先进封装需求增长 [3] -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国际巨头已将先进封测列为战略重点 [3] - 2025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569亿美元(同比+9 6%) 2028年达786亿美元 2022-2028年CAGR 10 05% [3] - 2027年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占比将首次超越传统封装 [3]
随便聊聊 | 我为什么坚定看好未来半导体市场发展趋势
傅里叶的猫· 2025-07-30 17:28
半导体行业发展逻辑 - 全球半导体器件销售额从1977年的38亿美金增长至2024年的6179亿美金,涨幅达162倍,同期全球GDP仅扩大至15.1倍 [1] - 半导体器件市场增速长期显著超越GDP增速,两者比例变化呈现三阶段特征 [3] 行业发展三阶段 - **暴增期(1977~1994)**:半导体产业初期填补市场需求空白,呈现井喷式增长 [5] - **稳定期(1995~2009)**:器件销售额占GDP比例稳定在0.45%,市场饱和,增速与GDP基本同步(除2000年IT泡沫) [5] - **增长期(2010以后)**:智能手机普及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半导体市场增速再次大幅超越GDP [5] 半导体行业独特性 - **信息产业基座属性**:芯片是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的核心载体,信息量几何级增长推动需求持续扩张 [5] - **摩尔定律驱动**:芯片性能/性价比持续翻倍提升,技术迭代带动全产业链(如设备、材料)增长,例如ASML光刻机 [5] 第三阶段(2010~2020s)特征 - 移动互联网(3G/4G)推动数据量爆发,芯片需求聚焦更快处理能力、更大存储容量及更高通讯速度 [6] - 2010年后半导体市场规模保持6%年化增速,呈指数级增长 [6] - 设备市场及大硅片出货量(等效面积)同步增长,反映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 [7][8] 第四阶段:AI驱动的新增长 - AI算力芯片需求暴增导致器件销售额提升,但硅片出货面积未显著变化,表明增长主要依赖高端芯片单价提升 [10] - TSMC(先进工艺)与UMC(成熟工艺)营收分化,印证AI芯片对市场结构的重塑 [11] - 测试设备商爱德万销售额暴涨,反映下游设计公司扩产意愿强烈 [15] AI行业长期潜力 - 短期(2~3年)算力军备竞赛持续,大模型训练/推理需求维持高位 [14] - 长期AI应用落地(如Agent、智能驾驶、机器人)可能引发消费电子换机潮,带动全品类芯片需求 [16] - AI生成数据量将远超人类自发数据量,进一步放大芯片需求 [16]
有制造业,才有Rapidus
日经中文网· 2025-07-28 10:25
Rapidus技术进展 - 公司进入量产前试运转阶段 荷兰产EUV光刻机已顺利启动 [1][2] - 计划2027年正式生产 当前良品率目标需达到70%以上标准水平 [2] - 北海道千岁市工厂举行揭幕记者会 项目获数万亿日元国家经费支持 [1][2] 商业模式挑战 - 核心问题在于缺乏强大买家 客户数量与订单规模决定代工厂生死 [3] - 已与多家实力企业签订交易备忘录 包括为NTT集团生产通信芯片 [3] - 专家预测其订单规模可能比台积电主力客户少两位数 [3] 行业竞争格局 - 台积电客户包括苹果、英伟达等全球数字产业领军企业 [3] - 中国半导体企业数量近年增加150多家 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占据市场份额 [5] - 台积电主导2-3纳米尖端制程 中国企业在7纳米以上成熟技术领域形成优势 [5] 半导体产业特性 - 摩尔定律驱动性能指数级提升 每两年晶体管数量翻倍 [4] - 历史规律显示技术迭代引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AI三次产业革命 [4] - 行业良性循环依赖优秀产品→优质客户→技术升级的正向反馈 [3][4] 日本产业背景 - 日本数字产品贸易自2010年代持续逆差 智能手机等领域沦为纯进口国 [5] - Rapidus试图修复半导体与制造业的断裂 需同步培育客户与技术创新 [5] - 半导体复兴需与数字产品制造业复苏、新市场创建协同推进 [5] 政策支持与争议 - 民间投资反应冷淡 短期内仍需国家资金持续支持 [2] - 半导体具民用与国防双重用途属性 关乎AI时代基础设施竞争力 [2] - 政府主导项目历史成功率低引发市场担忧 [2]
芯片,要变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9:44
半导体行业技术演进 - 半导体行业过去依赖晶体管尺寸缩小提升性能,但该模式正失去动力,制造成本不降反升,功率传输成为瓶颈[2] - 行业转向3D集成技术,通过垂直堆叠逻辑、电源和内存组件突破平面限制,CMOS 2.0方案创建晶圆级多层专用层[2] - imec提出CMOS 2.0将芯片分成优化功能层并垂直堆叠,这代表从纳米片技术向三维功能集成的重大转变[3][5] CMOS 2.0技术架构 - 核心技术包含背面供电、细间距混合键合、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和双面工艺四大支柱[6][7][8][9] - 背面供电将电源轨移至晶圆背面,降低电压降30%并释放布线资源,但需解决20微米超薄晶圆处理难题[12][14] - 混合键合间距从40-50微米缩小至2微米以下,铜-铜互连实现高带宽,要求亚微米级对准精度[12][14] 设计与制造挑战 - 3D集成彻底改变设计规则,需重构SoC分区、布线和验证方法,EDA工具需支持跨层热梯度和机械应力建模[16][17] - 制造面临混合键合对准(100nm精度)、晶圆减薄(20μm)、工艺复杂性(500+蚀刻配方)和缺陷检测四重挑战[19][20][21] - 良率管理成经济性关键,多层堆叠使缺陷率呈指数累积,需建立"已知良好层级"测试体系[24][25] 替代技术方案比较 - 2.5D集成采用中介层芯片方案,优势在于灵活性和成熟度,但I/O密度比混合键合低100倍且延迟更高[27][29] - 单片CFET微缩保持现有流程,可提升密度30-40%,但无法解决互连瓶颈问题[28][29] - 高性能计算优先采用CMOS 2.0,中端市场可能延续2.5D或成熟节点,形成技术路线分化[25][29][33] 产业化推进路径 - 需突破亚微米键合可靠性(1μm间距)、EDA工具成熟度、超薄晶圆处理(翘曲<50nm)和生态协同四大里程碑[32][33] - 初期将应用于AI加速器/HPC等高端领域,随良率提升逐步向移动设备扩展,5年内或形成规模产能[33][34] - 行业需重构供应链合作模式,从晶体管微缩竞赛转向系统级三维集成创新[30][33][34]
对话赵奇:芯联集成的“冷”赛道“热”突围┃百亿千万计划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15:18
战略选择与行业定位 - 公司选择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作为核心方向 被视为非主流但具有前瞻性[3] - 功率半导体控制电能 传感器感知环境 二者共同构筑智能社会基础[5] - 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推动公司成为国内车规级芯片领先企业[5] 技术研发策略 - 采用"量产一代 储备两代"技术迭代策略 始终保持领先市场主流需求一代的优势[8][10] - 技术领先优势带来约20%性能提升 避免陷入价格战[10] - 研发团队高强度工作 每日工作16小时以实现快速技术突破[10] - 2021年决策进军碳化硅领域 当时碳化硅价格是硅的5-6倍[10] AI技术布局 - AI服务器产生高效电源管理需求 公司通过降低电阻损耗技术为算力中心节流[10] - 智能感知需求激增 MEMS传感器布局满足AI终端感知物理世界需求[11] - 搭建内部AI大模型辅助芯片设计和工艺开发 半年内实验效率提升30%[11] - AI筛选最优工艺条件 将十个工艺条件缩减至两三个 提升研发效率并降低试错成本[12] 财务表现与产能 - 2024年EBITDA达21.46亿元 同比增长131.86%[17] - 2024年毛利率1.03% 同比上升7.84个百分点 首次实现全年毛利率转正[1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7.34亿元 同比增长28.14%[17] - 车规功率模块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晶圆代工及模组封装收入快速增长[17]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提升至3.7% 净利润等多项财务指标持续向好[17] - 设备采用五年折旧方式 2024年为折旧高峰 后续将逐步回归平常[17] 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 - 通过技术领先性和稀缺性获得公平谈判基础 账期按商业规则执行[18] - 技术降本既满足车厂降价需求(单位芯片成本下降) 又保障自身合理利润(单片晶圆价值提升)[18] - 目标成为中国功率与模拟半导体最大最先进研发制造基地 并进入全球第一梯队[18] - 未来五年重点突破BCD工艺和MCU 补齐控制电完整链条 发力传感器后端集成[18] 行业发展机遇 - 中国新能源和智能化终端处于全球引领地位 由它们定义芯片需求[19] - 新能源车和机器人等智能终端正催生全球级芯片企业[19] - 客户成为世界第一为企业提供成为世界第一的机会[19]
芯片碰到的又一个危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2 08:56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能源消耗现状 -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速度是电网新增电力速度的四倍,这促使发电地点、数据中心建设地点以及系统架构的根本性转变[2] - 2023年美国数据中心消耗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4%(176太瓦时),预计2028年将增至325-580太瓦时,占比升至6.7%-12%[2] - 中国2025年数据中心能耗预计达400太瓦时,全球AI相关能源消耗年增长率达30%,中美两国贡献80%增量[4] 电力供应挑战与半导体行业关联 - 现有电网无法支撑AI行业增长需求,可能导致柴油发电机等临时解决方案泛滥[5] - 电力输送平均损耗5%,高压线路损耗2%低于低压线路4%,电源转换效率差异加剧损耗叠加[5][8] - 半导体行业需优化电压调节,减少中间电压等级,实现处理器与电源调节器协同工作以降低能耗[9] 能效优化四大技术方向 电力传输优化 - 缩短输电距离并保持高电压(如数据中心就近发电),400V→48V→12V的转换过程存在效率损失[9] - 电流平方与电阻乘积导致损耗,需平衡电压/电流关系以控制发热量[9] 数据移动减少 - 3D-IC封装通过垂直堆叠组件缩短互连距离,降低驱动信号功耗[11] - 设计阶段采用热图分析线长与拥塞,优化平面图布局以减少散热和电源拥塞[11] 处理效率提升 - 芯片设计存在20%冗余功耗,系统级优化可额外获得20-30%能效提升[14] - 新工艺节点预计带来最高30%功耗改善,但实际效果因架构和工作负载差异显著[15] 冷却技术革新 - 传统数据中心冷却耗电占比30-40%,液体冷却可降低一半但受水资源限制(大型数据中心日耗水500万加仑)[17] - 微流体通道与浸入式冷却成为方向,3D-IC需特殊热管理机制处理堆叠内部热量[18][19]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需在相同功耗配置下实现4-6倍计算能力增长,否则发展不可持续[22] - 总拥有成本(TCO)成为关键考量,液体冷却的资本/运营成本需与性能提升平衡[22] - 2028-2030年AI数据中心新增350太瓦时需求,相当于胡佛大坝+帕洛弗迪核电站+三峡大坝总发电量的3倍[22]
对先进制程未来需求的思考:从智驾到具身智能,世界还需几个台积和中芯?
东北证券· 2025-07-15 14: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势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 GPU火爆需求非先进制程未来主要增长方向,智驾和具身智能对先进制程未来需求远超AI GPU [2] - 以晶圆产能视角,智驾Die size近GPU但终端量数倍之,对先进制程产能消耗远超AI GPU [2] - 以应用场景视角,智驾芯片即为机器人大脑芯片 [2][3] - 智驾与具身智能起量将颠覆先进制程下游结构,成为晶圆厂最主要下游应用 [3] - 智驾和具身智能起量将大幅提升对先进制程晶圆产能消耗,先进制程晶圆厂将成确定性最高环节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观点一:以晶圆产能为视角,智驾Die size近GPU,但终端量数倍之 - AI GPU价值拆分,先进封装比先进制程价值量高,GPU需求对先进制程产能拉动弱,晶圆制造在AI GPU价值占比2.25%,先进封装占比5.5% [15] - 智驾芯片与AI GPU在制程、架构上关联度高,架构同源,核心AI神经网络单元本质相同 [22][23] - 智驾芯片与AI GPU Die size接近,主流智驾SoC Die size在400 - 600mm²,AI GPU在600 - 800+mm²,但远期智驾终端需求量十倍于AI GPU [32] - 全球智驾芯片与AI GPU晶圆产能消耗探讨,智驾远超AI GPU。智驾芯片Die size相近每片晶圆可切芯片数接近AI GPU;晶圆良率与芯片Die Size负相关;“一车多芯”是智驾趋势;测算显示远期全球智驾需每月13.62万片先进制程产能,AI GPU仅需3.97万片 [36][41][46][59] 观点二:以应用场景为视角,智驾芯片即为机器人大脑芯片 - 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大脑思维方式相似,感知到思维决策过程几乎一样,可认为智驾芯片即具身智能大脑芯片 [61] - Tesla一套AI Chip通吃车与机器人,车和机器人方案用同一颗FSD芯片,仅芯片数量有差异 [62][67] - 小鹏汽车图灵芯片为AI大模型定制,适用于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多场景 [69][72] - Nvidia Orin系列芯片广泛应用于车厂智驾方案和各类机器人的大脑方案中 [75] 观点三:智驾与具身智能起量,颠覆先进制程下游结构 - 若全球年产10亿台机器人,其大脑SoC对先进制程产能需求为151.36万片/月,全球智驾需求为13.6万片/月,世界需新增2个台积电,大陆先进制程需扩产17倍 [82] - 终端数量与芯片Die size共同决定晶圆产能消耗量级,当前先进制程产能最大需求端为手机,远期智驾和具身智能将颠覆先进制程下游结构,智驾和机器人芯片大Die size及庞大终端数量将使智驾SoC和机器人大脑SoC成为晶圆厂先进制程最大客户 [83][84] 投资要点与受益环节 - 智驾和具身智能起量对先进制程晶圆产能消耗拉动大,全球智驾和具身智能合计需求约165万片/月,约为台积电当前产能3.25倍、大陆产能37倍,先进制程将迎来扩产潮,投资优先级为先进晶圆厂、半导体设备、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封测等 [85][86] - 先进制程逼近极限,摩尔定律趋于失效,晶体管密度增速降低、成本飙升;摩尔定律放缓使单个芯片算力达天花板,AI算力进入“以量换性能”时代,晶圆代工行业将迎来持续增长 [87][92][94]
铜互连,挺进1nm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半导体技术发展 - 应用材料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2纳米及以上工艺节点的铜互连工艺流程,采用新型Low k电介质线和钌钴(RuCo)衬里技术,通过AI加速器测试芯片验证可行性 [1][2] - 铜互连技术面临电阻和电容挑战,尤其在2纳米节点,新工艺可降低电阻25%,提升性能2.5% [2][24] - 铜互连在芯片中负责连接数十亿晶体管,多层结构长度可达60英里,最小线宽约13纳米 [23] 晶体管与互连技术演进 - 早期晶体管使用铝互连,IBM在1998年推出首款铜互连处理器PowerPC 740/750,导电效率提升40% [7][11][12] - 平面晶体管在20纳米节点达到极限,FinFET在22纳米节点引入,3D结构提升性能并降低功耗 [15][16] - 全栅环栅(GAA)晶体管将取代FinFET,三星已量产3纳米GAA芯片,英特尔和台积电计划2025年推出2纳米GAA [20][21] 制造工艺创新 - 双大马士革工艺是铜互连标准方法,涉及介电材料沉积、蚀刻、阻挡层/衬里材料(TaN/Co/RuCo)及铜填充 [12][17][23] - 应用材料公司铜互连流程包括介电沉积、RuCo衬垫形成、退火、CMP平坦化等6步,IMS系统整合多项技术 [25][26][29] - 背面供电网络(BSPDN)在2纳米节点分离电源与信号线,背面处理电源以降低功耗,正面保留传统互连 [32] 行业背景与市场影响 - 半导体驱动汽车(含1000-3000芯片)、电子设备等,类型包括处理器、GPU、内存芯片等 [3] - 摩尔定律推动晶体管微缩竞赛,每节点特征尺寸缩小0.7倍,但成本和技术难度递增 [10][11][18] - 3纳米芯片如苹果iPhone处理器集成200亿晶体管,接触栅极间距48纳米,性价比优势逐渐减弱 [18][21]
“太晚了,追不上英伟达了”:英特尔新CEO内部讲话泄露
虎嗅· 2025-07-12 15:21
公司动态 - 英伟达市值短暂突破4万亿美元,英特尔承认已不在全球芯片公司前十名 [3][4] - 英特尔CEO陈立武在内部讲话中坦承公司在AI竞赛中落后,认为追赶英伟达已无可能 [4][5][7] - 英特尔新任CEO以罕见直白方式承认公司颓势,打破科技行业高管惯用的掩饰话术 [8][9] 行业地位变化 - 英特尔从PC时代芯片霸主沦为AI时代旁观者,被英伟达、AMD、台积电等竞争对手超越 [10][11] - 英特尔已不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之列,在AI芯片领域明显落后 [7][10] - 英伟达在AI训练芯片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领先优势预计持续3-5年 [7][16] 历史失误 - 英特尔多次错过技术革命:忽视智能手机市场、低估GPU在AI训练中的作用、CPU性能提升缓慢 [13] - 公司长期遵循摩尔定律的钟摆规则,而竞争对手已转向规模法则(Scaling Law)指导技术发展 [16][17] - 英特尔在移动芯片和AI芯片领域连续决策失误,导致技术路线落后 [13][14] 战略调整 - 英特尔CEO提出需要调整战略,但承认AI芯片需要长期投入 [15][16] - 公司面临从技术到指导思想的全面落后,需要根本性变革 [17][18] - 此次内部讲话可能成为英特尔触底反弹或继续衰落的转折点 [23]
全球首款二维材料芯片预计2029年量产 有望率先抢占超百亿美元市场 “上海方案”开辟芯片竞争新赛道
解放日报· 2025-07-12 10:12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国内首条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于6月中旬在上海启动,预计2029年实现全球首款二维材料芯片量产,标志着上海在全球二维半导体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1] - 二维半导体材料已完成"从0到1"技术突破,进入"从1到10"产学研转化阶段,正推进"从10到100"商业化进程 [1] 技术背景与战略意义 - 硅基芯片面临物理极限:2纳米以下制程工艺复杂度指数级上升,漏电控制困难且成本飙升 [2] - 二维半导体材料具备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电子输运特性,可精准调控电子、抑制漏电,为1纳米及以下节点提供新范式 [3] - 上海2022年率先将二维半导体列入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旨在通过非硅基材料实现半导体产业换道超车 [2] 技术成果与性能优势 - 复旦大学团队成功研制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32位RISC-V微处理器"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性能达国际最优,待机功耗仅为硅基芯片的1/5 [6] - 团队已建立完整二维半导体工艺库,具备晶圆生长、集成工艺、器件建模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能力 [6] 产业化布局与市场前景 - 原集微科技计划三年内建成国际领先的二维半导体示范商业化产线,目标实现1-2纳米级芯片性能 [7] - 全球二维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300-500亿美元,占先进半导体市场10%-15% [4] - 上海将通过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打造二维半导体产业集聚高地 [7] 生态建设与开放合作 - 浦东新区正在建设工程性示范产线,加速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转化 [7] - 未来将开放示范线工艺库,供全球学术团队和产业公司委托制造二维半导体芯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