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转型

搜索文档
刚刚!000625,600006,两大央企均披露重组新进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5 09:07
央企重组进展 -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兵器装备集团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分立重组 汽车业务将分立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 剩余业务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2] -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汽车业务分立后的央企 但实际控制人未变化 生产经营活动不受重大影响 [2] - 东风股份公告明确其间接控股股东东风公司暂不涉及资产和业务重组 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4] 重组方案差异 - 长安汽车选择通过分立重组优化业务布局 东风股份暂未推进实质性业务重组 显示出两家央企在重组路径上的差异化选择 [4][6] - 市场此前猜测两大央企将深度整合以应对新能源转型压力 但实际方案与猜测形成对比 [6] 战略影响 - 长安汽车董事长表示重组有利于公司国际化、全球化及市场化发展 将把握政策机遇发挥协同效应 [4] - 行业分析认为长安汽车分立重组有助于聚焦汽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获得更灵活运营机制和资源整合能力 加速新能源、智能化布局 [6] - 东风股份暂缓重组可能基于自身业务整合需求及市场战略考量 保留更多自主调整空间 [6] 行业背景 - 两家央企均面临新能源汽车转型共同挑战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支持央企加大新能源业务投入 通过单独考核、专业化整合推动产业升级 [6] - 长安汽车与东风股份后续动作仍是行业关注焦点 [6] 时间节点 - 长安汽车与东风股份均于2025年2月首次披露间接控股股东筹划重组事项 [6]
“一个吉利”战略整合提速 龙头车企打响效率革命
中国经营报· 2025-05-22 10:0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25% [2] - 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264% [2] - 一季度销量70.4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8%,完成全年271万辆目标的26% [2] - 新能源产品销量33.9万辆,国内渗透率超50% [2] - 一季度毛利总额114亿元,同比增长26%,毛利率15.8%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4] 品牌表现 - 吉利银河品牌一季度销量近26万辆,同比增长214% [3] - 吉利星愿1-4月累计销量11.7万辆,成为全品类销量冠军 [3] - 领克品牌一季度销量7.2万辆,同比增长19%,新能源占比52% [4] - 极氪品牌一季度销量4万辆,同比增长25% [4] - 吉利银河品牌截至4月底总销量超93万辆 [4] 产品与技术 - 吉利银河产品矩阵覆盖轿车/SUV/MPV/硬派越野等新能源品类 [4] - 推出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标配100TOPS以上算力 [5] - 发布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包含800V快充/400V高能量密度/混动电芯 [5] - 2025年计划推出9款全新新能源产品 [8] 战略整合 - 计划收购极氪全部股份实现完全合并 [6] - 交易完成后将进行管理层调整:李东辉任吉利控股副董事长,安聪慧任CEO [6] - 淦家阅将出任合并后吉利汽车集团CEO,下设银河和极氪事业群 [7] - 戴庆被任命为吉利控股轮值总裁 [8] 全球化布局 - 全球销售网点覆盖86个国家超900个终端 [8] - 领克海外布局39个市场108家门店 [8] - 极氪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近50万 [8]
GEELY AUTOMOBILE(00175.HK):1Q2025SALES VOLUME GREW SIGNIFICANTLY YOY; RESULTS OF NEV TRANSFORMATION WERE REMARKABLE; MAINTAIN \"BUY\"
格隆汇· 2025-05-20 18:25
核心观点 - 维持吉利汽车"买入"评级 目标价上调至24港元 主要基于新能源转型成效显著 产品矩阵强化及海外市场突破三大驱动因素 [1] - 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预计达50%-55% 银河 极氪 领克三大品牌协同推动中高端车型销售 [2] - 2025年下半年三大品牌将全球战略扩张 加速海外销售增长 [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创单季新高 达725亿元 同比增24.5% 毛利率提升0.2个百分点至15.8% [1] - 归母净利润58.7亿元 同比激增321.6% 单车营收稳定在103,002元 [1] - 新能源渗透率提升17.9个百分点至48.2% 极氪品牌销量41,403辆 同比增25.2% [1] - 银河系列销量爆发式增长 达259,709辆 同比飙升571.1% 快速成为中高端品牌 [1] 新能源转型 - 极氪 银河 领克三大品牌形成协同效应 共同推动中高端品牌销售 [1] - 2025年将迎来新能源车型密集发布期 产品矩阵持续完善 [2] - "一个吉利"战略通过供应链协同和产能共享形成规模经济 [2] 海外市场 - 2025年一季度月均出口29,587辆 同比增2.0% 受限于新能源出口车型单一 [3] - 已进入中东 亚太 欧洲 拉美 非洲等关键市场 各品牌差异化布局 [3] - 吉利品牌主攻亚太和中东 极氪 银河覆盖欧洲 领克聚焦拉美市场 [3] - 2025年下半年将全球推出更多车型 战略布局销售网点 [3] 盈利预测 - 上调2025-2027年EPS预测至1.516元(+0.161) 1.814元(+0.204) 2.251元(+0.346) [1] - 采用14.8倍2025年预测市盈率 对应目标价24港元 [1]
二手小米SU7,“高保值”难再续
虎嗅· 2025-05-16 19:18
小米SU7二手车市场现象 - 小米SU7创始版二手车成交价28.88万元,仅比新车29.98万元低3.7%,随后被二手车商以31.28万元挂牌,出现价格倒挂现象[1] - 部分车主认为小米SU7一年保值率高达96%,社交媒体称其为"电车时代保值一哥",雷军亲自参与二手车交易中介[2] - 二手车商承认高保值率结论过早,高价收车导致低利润、高库存周期风险[3] 高保值率背后的市场机制 - 小米SU7成为现象级产品源于高知名度营销和长达37-45周的新车交付周期[5][7] - 2023年小米汽车实际交付量超目标37%,2024年连续7个月交付超2万辆,3月接近3万辆[6] - 二手车商高价收车主因新车交付周期过长,但实际库存周期达60天,远超行业平均41-44天[7][13][14] 二手车市场整体状况 - 2024年二手车市场交易量1961.42万辆,同比增长6.52%,新能源车平均成交车龄3.9年[15] - 92%二手车经销商亏损,41.7%汽车经销商集团亏损,仅4家百强企业单车毛利率超10%[17] - 二手车商转型新能源领域,借助小米SU7流量属性布局未来市场[16] 交付周期与市场趋势 - 小米SU7官方交付周期37-45周,但实际提车周期普遍为12-16周,存在预估偏差[19][24] - 受负面舆情影响,小米汽车销量连续4周下滑,第19周SU7销量降至0.47万辆[24] - 新车交付周期可能因下半年YU7上市进一步延长,影响二手车价格支撑[20] 二手车交易案例 - 武汉门店SU7 Pro挂牌价20万(新车80%),65天才成交;SU7 Max挂牌28万,20天未成交[11] - 北京SU7 Max创始版收车价仅比新车低2万,但40天才完成过户[12] - 首批高配车型利润较高,后期中低配车型逐步成为主流交易对象[12]
怒喷吉利新车是“烂车”,奇瑞高管为何急了?
商业洞察· 2025-05-15 17:48
核心观点 - 奇瑞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销量下滑和市场份额被吉利超越的困境,导致公司高管出现激烈竞争言论[1][6][8] - 奇瑞海外燃油车业务受俄罗斯政策影响严重,一季度销量暴跌32%,市场份额从68%跌至49%[16][21][22] - 奇瑞新能源布局落后于吉利,2025年4月新能源销量仅36,977辆,远低于吉利的118,813辆[26][27][28] - 奇瑞采取"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推出大量新能源车型但缺乏爆款,专利技术储备不足(新能源专利占比<20%)[24][36][3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4月自主品牌销量TOP5:比亚迪98万辆(+21.3%)、吉利23.4万辆(+53%)、长安20.6万辆(+5.2%)、奇瑞20.08万辆(+10%)、长城10万辆(+5.55%)[12] - 吉利银河系列4月销量:星愿36,119辆、熊猫17,831辆、E8 2,245辆、星耀1,535辆;奇瑞风云A8仅1,395辆[30][31] - 新能源车对吉利总销量贡献度达53%(12.56万辆,+144%),奇瑞新能源收入占比仅16%[26][35] 公司战略差异 - 奇瑞采取激进产品策略:2024年推出53款车型,计划发布39款混动车,与华为合作智界S800[24] - 吉利实施精品化战略:合并极氪与领克品牌完成私有化,银河星耀8以11.58-15.58万元定价冲击中高端市场[2][39] - 技术储备对比:奇瑞专利1.9万件(新能源<20%),比亚迪3.1万件[36] 市场趋势 - 新能源替代燃油车已成定局,传统车企面临转型阵痛[33][37] - 中国汽车出口格局变化:奇瑞连续22年出口第一但依赖燃油车,俄罗斯市场政策导致销量骤降[15][16][20] - 价格战加剧行业竞争,中高端电混车型进入10-15万元价格带(银河星耀11.58万起,风云A9对标)[2][24][25]
工银国际:予广汽集团“中性”评级 目标价2.2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5-14 16:06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98 8亿元人民币(同比-7 8%,环比-39 8%),归母净利润亏损7 3亿元,投资收益同比下滑36%至11 7亿元 [1] - 业绩疲软主因销量下滑、竞争加剧、促销开支增加及政府补贴减少 [1] - 新车交付量降至37 1万辆(同比-9 4%),大幅落后于行业11%的增长水平 [1][2] 销量分析 - 自主品牌中传祺销量6 9万辆(同比-19%),埃安4 7万辆(同比-4%) [2] - 合资品牌表现分化:广本9 3万辆(同比-21%),广丰16 2万辆(同比+4%) [2] - 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滞后于本土竞争对手 [2] 战略布局 - 提出通过华为合作在2025年实现国内智能驾驶领先地位、2027年全球领先的战略愿景 [1] - 采取双轨战略:大众市场依托传祺和埃安品牌推出10万元级车型,高端市场通过"华望"合作打造30万元级豪华品牌 [2] - 当前估值已充分反映市场对华为合作的乐观预期,但战略落地仍需时间 [1][2] 市场评价 - 目标价设定为2 2港元,基于11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给予"中性"评级 [1] - 管理层执行效果与市场接受度尚未明朗,需保持谨慎 [1] - 合资品牌销量持续下滑带来短期挑战,转型初期存在不确定性 [1]
拟私有化回归吉利,极氪能否迎来新生?
创业邦· 2025-05-10 18:11
极氪私有化决策 - 吉利汽车提出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极氪全部股份,较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3.6% [3] - 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目前吉利已持有极氪65.7%股份 [4] - 私有化动机源于吉利集团"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需求,包括此前几何汽车并入吉利银河、领克与极氪合并等重组动作 [6] 资本市场表现 - 极氪上市首日开盘价26美元较发行价21美元上涨23.8%,收盘价28.26美元涨幅达34.57 [6] - 私有化前股价报22.59美元,总市值从上市110亿美元高点缩水至57.4亿美元 [9] - 低估值状态为私有化创造窗口期,未来或重新以更高估值上市 [11] 战略整合与业务重组 - 极氪科技集团实施"极氪向上、领克向宽"双品牌战略,目标两年内形成年销百万的全球化高端新能源集团 [11] - 极氪系高管接管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研发部门,显示战略重视 [11] - 2024年极氪实现800亿元营收和22万辆销量,私有化后业绩将直接并入吉利财报 [12] 人事调整与运营挑战 - 林杰接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全面负责营销销售,原负责人转向后端支持 [14] - 2025年4月极氪销量13727辆同比下滑15%,前四月累计5.5万辆仅完成年度目标17.2% [14] - 领克同期表现较好,1-4月销量10万辆完成年度目标25.7% [14] 产品与市场策略 - 精简20%车型避免内耗,极氪定位30万元以上豪华市场,领克覆盖20万元以上大众市场 [16] - 2025年推出007GT猎装车、全尺寸旗舰SUV 9X等三款新车,9X搭载900V高压架构预计售价超百万 [23] - 极氪9X将搭载自研"满血版"千里浩瀚智驾H7方案,宣称实现车位到车位L3功能 [25] 行业竞争态势 - 特斯拉Model 3降价至22.75万元,小米SU7单月销量达26705辆相当于极氪001季度销量 [22] - 传统豪华品牌部分车型降价近10万元巩固百万级市场地位 [25] - 领克计划借助极氪技术资源聚焦A-B级小型车市场,渠道融合目标年内海外门店突破200家 [25]
胡琨:说德国“汽车神话”终结,大可不必
环球网资讯· 2025-05-09 06:41
大众汽车一季度财报表现 - 一季度营收776亿欧元,同比增长2 8% [1] - 营业利润29亿欧元,同比下滑37% [1] - 公司宣布对德国业务进行全面改革,包括裁员超3 5万人、削减产能及冻结未来4年工资 [1] 德国汽车行业整体概况 - 2024年行业从业人员78万,销售额5419亿欧元,为德国最重要制造业门类 [1] - 德国国内市场占全球不到3%,3/4汽车出口海外 [1] - 2024年海外市场贡献69 5%销售额,汽车及零配件出口2625亿欧元,占德国出口总额17% [1] 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挑战 - 燃油车产能利用率仅超2/3,闲置产能增加 [2] - 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劳动力需求低于燃油车,且技能不匹配 [2] - 行业预计到2035年需削减18 6万个岗位 [2] - 2023-2027年计划投入2500亿欧元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1300亿欧元用于新工厂建设及改造 [2] - 欧洲和北美市场停滞,中国、印度和南美市场增长迅猛 [2] 德国政府及企业的转型措施 - 2009年颁布《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通过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推动转型 [3] - 企业优化架构降低成本,重塑产业链推动电动化、电池技术及自动化发展 [3] - 三大汽车集团(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和五大供应商(大陆、博世等)依托研发体系、供应链和品牌优势保持竞争力 [3] 转型初步成果 - 2023年行业销售额5642 37亿欧元,超疫情前水平29 37% [4] - 2024年出口340万辆,同比增长2 5% [4] - 2024年纯电动汽车产量106万辆(占总量26%),同比增长11% [4] - 纯电动汽车出口88 1万辆,同比增长11 9%,占出口比重超1/4 [4]
轮到旅行车火一把了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6 10:33
新能源旅行车市场崛起 - 比亚迪海豹06 DM-i旅行版搭载第五代DM技术,起售价10万元,瞄准主流家庭消费市场 [2] - 极氪001、蔚来ET5T等新能源旅行车集中上市,形成前所未有的产品矩阵 [2] - 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突破50%,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购车重要考量因素 [2] - 年轻消费者崛起为购车主力军,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和喜爱度更高 [2] 旅行车市场现状与机遇 - 旅行车在国内市场长期低迷,销量低位徘徊,被冠以"小众车型"称号 [3] - 国内消费者对旅行车认知不足,传统观念认为其"不伦不类" [3] - 新能源技术为旅行车带来经济性和环保性质的飞跃 [4] - 新能源汽车转型为旅行车开辟全新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重新赢得关注 [3][4] 年轻消费者需求洞察 - 年轻消费者更在意产品能否赋予独特情感体验,旅行车生活态度与其高度契合 [6] - 外观设计需大胆创新,融入潮流元素与未来感设计 [6] - 智能化配置成为重要标准,需配备高清大屏、智能语音交互等 [6] - 价格因素在购车决策中举足轻重,传统旅行车高昂售价形成门槛 [6]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SUV市场增速放缓,旅行车市场呈现回暖迹象 [9] - 新能源旅行车兼具传统旅行车空间优势和新能源技术经济性优势 [9] - 旅行车有望凭借独特优势成为SUV市场有力竞争对手 [10] - 车企需加强场景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旅行车认知度和接受度 [10] 未来发展关键因素 - 年轻用户青睐、价格红利释放和技术创新构成增长引擎 [11] - 需打破"小众标签",从边缘走向主流 [11] - 需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兼顾实用性和普适性 [11] - 需在SUV市场挤压下突出重围实现逆袭 [11]
大变局:“崩坏与自救”
中国基金报· 2025-05-05 13:09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上市车企“一哥”易主,汽车行业固有格局加速崩坏,新能源汽车时代扑面而来且远超预期,转型成功的车企享受红利,转型迟缓的车企忙于自救,2025年行业迎来“淘汰赛” [4][6] 上市车企“一哥”易主,行业格局加速变革 - 2024年比亚迪营收7771.02亿元,首次超越上汽集团的6140.74亿元,两者营收差距达1630.28亿元,标志上市车企“一哥”易主,是行业新旧格局加速变革的缩影 [4][7] - 2023年比亚迪营收比上汽集团少1238.84亿元,2024年上汽、广汽营收同比分别下降15.44%、17.05%,而2023年分别增长0.72%、17.48% [9] - 合资品牌曾是上汽、广汽“现金奶牛”,如今成营收负担,2024年上汽大众、通用,广汽本田、丰田销量同比均下降 [10] - 2021 -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从14.8%提升至47.6%,崔东树预测2025年将达57%,燃油车营收超预期下滑 [15] “内卷”加剧侵蚀利润,新能源盈利拉开大幕 - 2024年汽车行业“内卷”加剧,长安汽车称行业价格竞争升温,上汽、广汽、长安、江淮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降,上汽下降153.85% [18] - 2024年上汽扣非后净利润为 - 54.09亿元,相比2023年减少154.54亿元,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为负 [20] - 2024年上汽、广汽、长安、吉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30.75%、22.70%、27.37%、40.81%,吉利新能源板块盈利,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52%至85亿元 [23][25] - 2024年赛力斯归母、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59.46亿元、55.73亿元,均扭亏为盈,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崔东树预测2025年达1614万辆,同比增长32% [25][27] 传统上市车企忙自救,联手华为需差异化竞争 - 上汽集团2024年对多家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设立“大乘用车板块”提高效率 [29] - 广汽集团2024年11月发布三年“番禺行动”计划,拟到2027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60%,挑战销售200万辆目标,多项改革措施已见成效 [29] - 多家传统上市车企选择与华为合作,如上汽打造“尚界”品牌,广汽成立华望汽车技术公司,但新能源高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广汽表示要提供差异化高端服务和打造好产品突围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