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医疗
icon
搜索文档
多只沪港深创新药ETF、传媒ETF领涨丨ETF基金日报
搜狐财经· 2025-07-10 11:32
证券市场回顾 - 上证综指日内下跌0.13%,收于3493.05点,最高3512.67点 [1] - 深证成指日内下跌0.06%,收于10581.8点,最高10656.58点 [1] - 创业板指日内上涨0.16%,收于2184.67点,最高2204.64点 [1] ETF市场表现 股票型ETF整体市场表现 - 股票型ETF收益率中位数为-0.14% [2] - 规模指数ETF中汇添富中证A100ETF收益率最高,为0.71% [2] - 行业指数ETF中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收益率最高,为1.36% [2] - 策略指数ETF中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收益率最高,为0.67% [2] - 风格指数ETF中浙商汇金中证浙江凤凰行动50ETF收益率最高,为0.78% [2] - 主题指数ETF中国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ETF收益率最高,为1.98% [2] 股票型ETF涨跌幅排行 - 涨幅最高的3只ETF:国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ETF(1.98%)、国泰中证影视主题ETF(1.51%)、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ETF(1.45%) [5] - 跌幅最大的3只ETF:华安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2.25%)、永赢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2.15%)、华夏中证细分有色金属产业主题ETF(-2.13%) [6] 股票型ETF资金流向 - 资金流入最多的3只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流入5.94亿元)、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流入4.53亿元)、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ETF(流入3.46亿元) [8] - 资金流出最多的3只ETF:易方达创业板ETF(流出5.47亿元)、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流出4.4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发起式(流出2.96亿元) [9] 股票型ETF融资融券概况 - 融资买入额最高的3只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5.91亿元)、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ETF(2.31亿元)、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2.1亿元) [11] - 融资卖出额最高的3只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2242.22万元)、广发中证1000ETF(1459.81万元)、南方中证500ETF(791.01万元) [12] 机构观点 - 兴业证券认为创新药板块景气度可持续,"创新+国际化"趋势不变,政策支持+全球竞争力加强+商业化盈利兑现 [13] - 兴业证券建议关注基本面改善的创新药产业链,海外业务订单和业绩恢复,国内业务具备自主可控逻辑 [13] - 兴业证券预计2025年需求有望复苏,消费医疗领域(医疗服务、中药OTC与连锁药店等)基本面可能回升 [13] - 湘财证券认为2025年国内创新药产业有望迎来拐点 [14]
三生制药(1530.HK):核心大单品长期空间可观 创新研发成果即将集中落地 首予买入
格隆汇· 2025-06-21 10:19
核心品种特比澳 - 特比澳是全球唯一获批用于CIT适应症的特异性升板药物,指南重点推荐,持续替代IL-11类竞品,销量市场份额增长潜力大[1] - 竞争格局良好,中短期内仿制药上市可能性小,定价压力有限,2023-24年医保谈判解除CIT适应症报销范围并纳入儿童ITP适应症,但医保支付标准不变[1] - 预计2024-26年特比澳销售CAGR达11%,长期销售峰值将达70亿元,是未来三年业绩最大驱动力之一[1] 蔓迪及消费医疗布局 - 蔓迪销售长期增长逻辑清晰,预计峰值达25亿元,驱动因素包括中国内地脱发人群超2.5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市场天花板高[2] -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营销策略强化品牌认知,新剂型、新包装和周边产品完善,为品牌打开新市场[2] - 消费医疗产品线拓宽,引进柯拉特龙乳膏剂Winlevi(痤疮)和司美格鲁肽(减重),未来2-3年内上市,借助蔓迪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快速放量[2] 创新管线及BD出海 - 创新产品即将进入收获期,1Q25管线在研产品达30个,12款有望2025-27年在中国内地获批,覆盖血液/肿瘤、自免、肾科、皮肤/代谢四大领域[3] - 2025年5月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交易总金额最高达60.5亿美元,MNC背书验证自研平台能力[3] 财务及估值 - 预测2024-26年收入/净利润CAGR分别为10%/15%(剔除合作收入),特比澳、蔓迪等大单品持续增长叠加新品种放量驱动[3] - 基于DCF模型给予目标价27.0港元,对应20.7倍2025年市盈率(剔除707 BD首付款影响)和1.4倍2025年PEG[3] - 公司从传统大单品主导转向新品迭代+出海驱动,未来估值中枢有较大上调空间[3]
三生制药(01530):核心大单品长期空间可观,创新研发成果即将集中落地,首予买入
交银国际· 2025-06-19 17:3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三生制药(1530 HK),给予买入评级 [3][4][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核心大单品长期空间可观,创新研发成果即将集中落地,公司正从传统大单品主导业绩转向新品迭代+出海驱动长期增长,未来估值中枢有上调空间 [4][8] - 预测公司2024 - 26年收入/净利润分别录得10%/15%的CAGR(剔除合作收入后),基于DCF模型,给予目标价27.0港元,对应20.7倍2025年市盈率(剔除707 BD首付款影响)和1.4倍2025年PEG [8] 各部分总结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24.00港元,52周低位5.52港元,市值50,583.82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26.88百万,年初至今变化252.80%,200天平均价10.52港元 [6] 财务数据一览 |年结12月31日|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收入(百万人民币)|7,816|9,108|19,236|11,283|12,193| |同比增长(%)|13.8|16.5|111.2|-41.3|8.1| |净利润(百万人民币)|1,549|2,090|8,631|2,813|3,005| |每股盈利(人民币)|0.64|0.86|3.60|1.17|1.25| |同比增长(%)|-19.0|35.8|317.4|-67.4|6.8| |市盈率(倍)|30.9|22.8|5.5|16.7|15.7| |每股账面净值(人民币)|5.75|6.44|9.35|10.26|11.24| |市账率(倍)|3.42|3.05|2.10|1.91|1.75| [7] 投资亮点 - 核心品种特比澳2024年销售额达51亿元,2020年以来CAGR达16%,2024年升板类药物销量市占率34.3%、销售额市占率66.6%,预计未来三年销售放量,最终峰值70亿元 [11] - 消费医疗类品种蔓迪2024年销售额13.4亿元,2020 - 24年CAGR达38%,预计销售长期增长,最终峰值25亿元,引进的柯拉特龙乳膏剂Winlevi®和司美格鲁肽有望未来2 - 3年上市 [12] - 自研平台产品出海潜力获验证,与辉瑞的PD - 1/VEGF双抗授权协议总金额60.5亿美元,截至1Q25在研产品30个,12款有望2025 - 27年获批,预计已上市和近商业化品种峰值销售超百亿 [13] 核心产品分析 特比澳 - 全球唯一商业化rhTPO产品,2005年上市,2017年纳入医保,2024年新增儿童ITP适应症,收入从2017年9.75亿元增至2024年50.62亿元,CAGR达26.5%,2024年末销量市占率34.3% [24][25] - 专利到期后无仿制药上市,技术壁垒和生产难度高,外围专利延至2030年,短期内受仿制药冲击概率有限 [32] - CIT适应症市场地位稳固,全球及中国内地癌症化疗患者群体扩大,rhTPO治疗CIT起效快、安全性高,使用率逐年提升 [33][38][40] - ITP适应症覆盖人群持续扩大,是成人ITP二线推荐、儿童ITP理想药物,已覆盖成人及儿童ITP患者 [41][45] - 适应症持续拓展,CLDT患者基数大,可治疗药物少,特比澳是唯一临床后期rhTPO药物,III期临床研究达预设主要终点 [46][47] 重组人促红素 - EPO控制红细胞生成,ESAs分三代,中国内地需ESAs治疗患者基数大,已上市rhEPO药物使用成本低,是临床首选 [48][50][51] - 三生制药的益比奥和赛博尔为rhEPO,分别于1998年、2002年上市,覆盖多种适应症,2024年末合计占内地rhEPO市场42%份额 [53][54] - 布局长效促红素领域,SSS06已递交上市申请,SSS17进行II期临床试验,预计S06一年内获批,峰值销售超10亿元 [57][58] 蔓迪 - 中国内地脱发人群基数大且年轻化,AGA患病人数多,米诺地尔是AGA主要治疗药物,安全性高 [60][63][64] - 蔓迪是米诺地尔酊剂,2001年上市,2024年销售额13.4亿元,2019 - 24年CAGR达39.8%,渗透率低,有市场拓展空间 [67] - 持续丰富产品矩阵,推出不同包装规格、新剂型及周边产品,夯实竞争优势 [71] - 采用线下+线上营销模式,预计2024 - 27年销售收入CAGR达10%,长期峰值25亿元 [74] 益赛普 - TNF - α抑制剂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患者群体基数大且增长 [76][77] - 益赛普2005年上市,2017年纳入医保,市场竞争激烈,2020年降价,集采后销售额回暖,预计未来销售收入保持3 - 5%温和增长 [81][82][86]
去年净利润创16年来最差成绩,乐普医疗布局医美能否破局
新京报· 2025-06-06 19:58
公司动态 - 乐普医疗自主研发的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皮肤科领域,预计将对业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 - 除童颜针外,公司还布局了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等多款皮肤注射类产品,以及角膜塑形镜等眼科产品 [4] - 2024年公司完成管理层更替,蒲忠杰之女蒲绯接任总经理,面临扭转业绩颓势的挑战 [5] 行业概况 - 童颜针是一种以聚左旋乳酸为主要成分的真皮填充剂,用于修复皱纹和轮廓矫正 [2] - 全球童颜针市场规模2024年约14.88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15.445亿美元,2033年将增长至20.815亿美元(2025-2033年CAGR 3.8%) [2] - 中国童颜针市场规模从2021年1亿元快速扩张至2024年超30亿元 [2] 竞争格局 - 国内已有7款童颜针获批(含乐普新品),其中国产4款(艾维岚、濡白天使、普丽妍、四环医药产品),进口2款(艾塑菲、塑妍萃) [2] - 华东医药、吉林杭盖秱博生物等多家企业正在布局该领域,行业竞争加剧 [2] - 东吴证券预测行业毛利率将从90%降至80%以下,进入价格战前夜 [3] 财务表现 - 乐普医疗2023年营收79.80亿元(同比-24.78%),归母净利润12.58亿元(同比-42.91%) [5] - 2024年业绩加速下滑:营收61.03亿元(同比-23.52%),净利润2.47亿元(同比-80.37%),创2009年以来最低 [5] - 2025Q1延续跌势:营收17.36亿元(同比-9.67%),净利润3.79亿元(同比-21.44%) [6] 产品盈利性 - 爱美客凝胶类注射产品(含童颜针)毛利率从2020年92.27%持续提升至2024年97.98% [3] - 同类产品营收增长显著:爱美客2021年凝胶类产品收入3.9亿元(同比+52.8%),2024年达12.16亿元 [3] - 乐普医疗提示新产品销售受临床推广、渠道开拓等因素影响,业绩贡献存在不确定性 [3] 战略方向 - 公司逐步缩减仿制药投入,重点发展心血管创新药及皮肤科注射产品 [1] - 未来利润增长点拟聚焦结构性心脏病、皮肤科、神经调控业务,传统器械目标维持10%收入增速 [6]
乐普医疗“童颜针”获批 再生医美针剂竞争白热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18:28
公司动态 - 乐普医疗自主研发的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获得国家药监局Ⅲ类医疗器械注册批准,适用于鼻唇沟皱纹矫正 [1] - 该产品基于公司可降解材料学平台自主研发,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和低副作用发生率,是皮肤科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5] - 公司预计2025年将迎来皮肤科注射剂类产品获批高峰,包括聚乳酸填充剂、透明质酸钠等多款产品 [3] - 公司战略重点聚焦眼科与皮肤科,角膜塑形镜已商业化,消费医疗产品将成为新增长引擎 [3][4] 产品与技术 - "童颜针"主要成分为聚左旋乳酸(PLLA),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安全性,在体内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2] - 产品价格区间为数千元至上万元,如"艾维岚"340mg最低9500元,"濡白天使"0.75ml最低4550元,"艾塑菲"200mg超2万元 [6] 行业格局 - 再生医美针剂竞争激烈,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包括华东医药、爱美客等 [2] - 国内已获批PLLA/PDLLA类"童颜针"包括圣博玛"艾维岚"、爱美客"濡白天使"等6款,PCL类"少女针"有2款 [2] - 2024年全球"童颜针"市场份额最高为"艾塑菲"(28.3%),其次为"塑妍萃"(25.8%) [6] 市场前景 - 再生抗衰类是医美注射剂增速最快细分市场,占比从2019年3%增至2023年19%,预计2028年达31% [5] - 中国医美注射剂市场规模2023年212亿元(出厂价),预计2028年增至6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3% [6] 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61.03亿元(同比-23.52%),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80.37%),连续两年双下滑 [3] - 公司布局自费医疗产品市场以降低政策扰动,确保长期稳定发展 [3]
乐普医疗主营业务持续萎缩后,开始卖“童颜针”了!
第一财经· 2025-06-04 17:55
行业趋势 - 医疗公司在主营医疗业务发展乏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押注消费医疗赛道,尤其是医美产品 [1][3] - 医美产品在监管审批方面存在"擦边球"做法,更容易获批并能更快产生收入 [1][3] - 科伦药业、四环医药、冠昊生物等上市公司均在主营业务外开拓医美业务,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 [3] 乐普医疗动态 - 乐普医疗股价涨停,因其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获批上市 [1] - 公司业绩持续下滑,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近10%至17.36亿元,净利润同比大跌超21%至3.79亿元 [1] - 2024年净利润大降超80%,三大核心业务板块营收齐跌,医疗器械板块营收33.26亿元,同比下降超9%,较2021年61.69亿元缩水近一半 [1] - 公司市值约为265亿元,曾因使用闲置募集资金1亿元进行现金管理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被北京证监局指出规范运作不足 [1] 医美产品竞争格局 - 国内已有7款"童颜针"产品获批,厂商包括长春圣博玛、爱美客、江苏吴中、高德美、普丽妍和四环医药等,赛道拥挤 [3] - 随着更多产品获批上市,"童颜针"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利润增长空间面临挑战 [3] - "童颜针"是一种真皮组织填充剂,通过注射聚左旋乳酸(PLLA)修复外形和矫正轮廓 [3] 消费者提醒 - 整形外科医生提醒消费者应选择有医疗资质的正规机构、使用国家药监局审批认证的产品、由正规整形医师进行注射 [3]
美白和脱发赛道的“中国答案”:对话开拓药业CEO谈转型深水区生存法则
格隆汇· 2025-05-26 08:58
核心观点 - 开拓药业通过"外用创新药研发+化妆品产品业务+化妆品原料业务"三驾马车驱动转型,近期在脱发治疗和美白原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 - KT-939作为全球首款基于人源模型开发的美白原料,具有"精准靶向"和"高效安全"的技术壁垒,已启动全球销售业务 [3][7][8] - KX-826与米诺地尔联合治疗脱发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显示差异化优势,有望改变脱发治疗市场格局 [17][18] - 公司战略转型聚焦皮肤科领域,通过B2B原料销售实现自我造血,预计未来2-3年迎来关键拐点 [24][26][28] KT-939的竞争壁垒 - 技术原理:基于人源酪氨酸酶模型开发,通过高通量筛选和AI技术实现靶点精准优化,抑制效率是肽安密多的4倍、377的300倍+ [7] - 核心优势:低剂量高效(0.2%浓度即可达到1%377的效果)、专利保护期长达20年、安全性更高规避脱靶风险 [7][8] - 市场前景: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2023年达5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619亿元,未来五年CAGR分别为3.6%和5% [6] 全球化布局 - 监管策略:中国采用审批制正在准备注册,其他市场通过INCI国际命名和JNCI备案推进 [12] - 渠道布局:聚焦中间原料商、终端品牌商和377替代制造商三类合作伙伴,通过B2B直供和自主品牌赋能双线推进 [13][14] - 里程碑事件:KT-939成为唯一入选2025纽约化妆品原料展Inspiration Hive展区的"中国成分" [14] 生产规划 - 产能布局:已实现百公斤级生产规模,未来可扩展至数十吨级别,目前供货无障碍 [15] - 生产模式:采用专利许可委托生产,保护核心技术不被泄露,背靠中国供应链优势 [16] KX-826临床价值 - 差异化:作为外用AR拮抗剂避免系统性激素干扰,与米诺地尔联用显著提高健康毛发比例 [17][18] - 市场空间:全球脱发药物市场规模超千亿,90%为雄激素性脱发,现有疗法存在明显局限性 [17] - 商业化路径:定位植发后维持治疗市场,III期临床试验结果预计2025年底公布 [28][29] 战略转型逻辑 - 行业背景:创新药价格受限导致biotech估值下降,临床III期试验需上亿资金难以为继 [25] - 聚焦领域:优化管线专注皮肤科,利用外用药物技术优势延伸至功效性化妆品 [24][26] - 商业模式:通过B2B原料销售实现现金流,与创新药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26][29] 未来规划 - 短期目标:KT-939原料销售和KX-826 III期结果将成为关键拐点,预计未来2年内获批上市 [28][29] - 长期愿景:3-5年成为全球医疗大健康领域领导者,通过license out等模式加速技术转化 [31] - 国际定位:以"中国成分"解决全球健康痛点,提升中国创新药企话语权 [31][32]
“滴血验癌”成真?这家筛查胃癌的公司要上市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5-21 21:36
核心观点 - 觅瑞集团的核心技术基于miRNA检测,主打产品GASTROClear用于胃癌早筛,灵敏度达87.5%但特异性仅68.4% [5][9] - 公司面临技术未成熟、市场教育不足、商业化能力弱等问题,2024年营收下滑16.14%至2028万美元,亏损扩大32.55%至9221万美元 [6][22] - 产品定价150-250美元高于传统胃镜(80-200美元),且未被纳入医保,商业化前景存疑 [8][22] - 公司依赖资本市场输血,现金储备仅261万美元,IPO募资8.81亿港元仅能覆盖1.5年亏损 [18][23] 技术分析 - 核心技术基于诺贝尔奖研究成果miRNA,通过检测5ml血液实现胃癌筛查,一期灵敏度87.5%但假阳性率31.6% [5][9] - 对比传统胃镜,产品优势为无创检测,但需胃镜二次确认假阳性结果,消费者接受度受限 [10] - 研发投入占比达94.19%,但其他管线产品(九癌联检CADENCE等)均处早期阶段 [20] 商业化进展 - 集中资源推进GASTROClear在中国IVD注册,暂停印尼肺癌检测产品LUNGClear及新冠检测业务 [6] - 中国尚未批准任何癌症早筛产品进入医保,国家医保局明确表态条件不成熟 [22] - 2024年销售费用占比79.86%,行政费用占比226.59%,营销转化效率待验证 [22][23] 资本运作 - 获阿里系孙彤宇持续投资,持股22.03%为第一大股东,C轮融资8700万美元,D轮融资5000万美元 [13][15][16] - 行业热度消退,可比公司燃石医学成仙股、泛生子退市、诺辉健康陷造假风波 [17] - 港股IPO发行价23.3港元/股,募资净额8.81亿港元,市值约10.9亿港元 [23] 行业背景 - 癌症早筛被视为消费医疗"轻奢品",2021年诺辉健康等上市曾引发投资热潮 [12][14] - 中国缺乏标准化早筛体系,商保覆盖不足,依赖政府主导的医保推广 [22] - 行业面临技术验证周期长、市场教育成本高、政策不确定性三重挑战 [4][19]
葛兰聚焦创新药械,医药健康板块政策市场双助力前景如何?
搜狐财经· 2025-05-19 10:36
医药健康板块市场表现 - Wind创新药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20% 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近50%领跑市场 [1]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单日大涨6.1% 恒生创新药指数近3个月累计上涨24.91% [1] - 港股创新药ETF规模达135.9亿元 近5个交易日净流入2.30亿元 近一个月涨幅超6% [1] 资金流向与投资逻辑 - 港股医药类ETF重仓药明生物 百济神州等研发投入占比超15%的头部企业 [1] - 资金追逐核心逻辑为净利润增速与出海能力 [1] - 中欧医疗基金规模稳定在400亿元 持仓聚焦创新药械 消费医疗及国产替代 [2] 重点公司业绩与动态 - 恒瑞医药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2.63% 归母净利润增长47.28% [2] - 恒瑞医药17款自主研发创新药贡献销售收入138.92亿元 占比近50% [2] - 恒瑞医药将GLP-1类创新药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Kailera Therapeutics公司 [2] 政策环境与行业影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制定创新药目录 [2] - 高价值创新药如ADC 双抗被纳入丙类目录试点 推动商业化放量 [2] - 医保谈判规则趋于稳定 部分企业利润压力缓解 [2]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政策导向从仿制药集采转向创新药支持 具备研发能力药企估值修复更快 [3] - 创新药械 消费医疗复苏 产业链国产替代成为重点配置方向 [3] - 创新药及其相关产业链将迎来更有利发展机遇 [3]
传统医疗企业开辟新赛道 转型大健康能否帮助“回血”
搜狐财经· 2025-05-19 00:51
消费医疗市场趋势 - 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明显增强,消费医疗潜力巨大,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1] - 2024年国内医美领域融资额超过10亿元,共30起融资,未受整体创投走势下滑影响 [3] - 截至4月9日,今年已注册9754家医美相关企业,现存超16万家,其中超六成成立于近三年 [2] 企业转型与布局 - 科伦药业决定挺进大健康赛道,旗下川宁生物推出抗衰产品"麦角硫因" [1][6] - 四环医药2024年上半年医美板块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66.4%,占总收入34% [6] - 冠昊生物细胞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已达10%以上,涉及自体软骨移植、干细胞储存等技术 [6][7] - 和元生物成立子公司和元和美,布局干细胞治疗药物及外泌体CRO/CDMO服务 [8] 技术与创新 - AI技术将加速突破材料研发瓶颈,效果模拟技术替代传统医美咨询,实现"千人千面"精准定制 [3] - AI可分析面部结构、肤质及骨骼,精确模拟术后变化,辅助医生诊断 [3][4] - 外泌体等新兴物质被用于抗衰领域,医疗器械公司悄然布局医美赛道 [2][3] 行业挑战与监管 - 再生医学在医美领域落地较简单,但技术未达真正再生医学水平,存在概念炒作 [4][5] - PRP注射等违规应用频发,需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5] - 国家药监局发布多项指导原则,规范细胞治疗产业化方向 [8] 业务表现与收入 - 科伦药业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30%和43%,押注抗衰产品 [6] - 川宁生物合成生物学产品收入占比不足1%,远低于生物发酵业务 [6] - 医美业务成为传统医疗企业新增长点,多家公司医美收入占比差距较大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