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辅助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双节路途观察
虎嗅· 2025-10-08 12:5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橙竹洞见,作者:竺大炜,头图来自:AI生成 双节假期出游,携妻女去丈人家小聚。旅行内容没什么可说的,不是去迪拜或巴厘岛,可以晒朋友圈; 无非最传统的走亲访友,看山看海,以及看人山人海。 单说行程本身,从杭州到连云港,单程565公里,正常用时大约6小时。 这次却花了十个小时过去,九个小时回来,而且还是避开高峰的。 一、事故和辅助驾驶 这一路,发现高速上的"智能驾驶"提示比以往多了许多,但都是警告: "前方道路施工,禁止使用辅助驾驶"; "前方拥堵,请勿使用辅助驾驶"; "谨慎使用智能驾驶"。 老实讲,如果没有辅助驾驶,我真未必能独自撑完五六百公里的高速。 可从管理方的态度来看,他们显然对这些系统仍然不信任——宁可相信疲惫的人,也不敢信任"人工智 能"。 我不知道,路途所见的那些事故,有多少是真人驾驶造成的,有多少是滥用辅助驾驶,或者是技术不灵 造成的。 但至少从我使用的特斯拉来说,打开辅助驾驶后,变道必须打灯,车速有限制,不可以超过120km/h。 虽然有时驾驶策略偏激进,但整体上看,比起大多数人,它更稳健。 耽误时间的首要原因,是一路上的事故。 来回遭遇不少于六起。每次一堵车,总有一些"大 ...
“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在行驶中"脱手脱眼"或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央视网· 2025-10-08 07:19
央视网消息:相关法律人士提示,如果驾驶人在开车时使用"智能驾驶",且由于注意力分散或关注与驾 驶不相关的活动导致事故,驾驶人可能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返程路上别陷入这些致命误区
环球网资讯· 2025-10-07 11:56
高速公路事故主要原因 - 假期返程高峰期间高速公路车流量大 剐蹭和追尾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未保持安全车距以及变换车道时未注意避让其他车辆 [1] - 在济广高速江西石城段 一辆车在车头刚超过快车道另一辆车时便突然向左变道 导致碰撞事故 驾驶人温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1][3] - 在湖北黄梅高速路段 一辆小车在即将超越慢速车道大货车时车头突然向右侧偏移 径直撞上前方厢式货车尾部 造成两车受损 [5][6] 辅助驾驶功能误用风险 - 小车驾驶人陈某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仅将双手搭在方向盘上 在车辆超车轨迹偏移时未主动介入修正方向和制动 导致事故并负全部责任 [8] - 驾驶人刘某开启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后 前方货车违法变道 刘某减速避让不及导致车辆失控撞上护栏和货车 [9] - 驾驶人钟某开启车辆辅助驾驶功能后误以为可自动驾驶 将操控权完全交给车辆 结果车辆撞上路中央临时隔离设施 [10] 辅助驾驶功能法律定义与现状 - 目前市场销售汽车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车辆最终需由人操控 驾驶过程中"脱手脱眼"有很大概率发生交通事故 [12] -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 中国汽车智能驾驶分为L0至L5共六个级别 目前消费者能购买到的车辆均配备L2级以下的辅助驾驶功能 [13][15] - L2级辅助驾驶功能仅承担"助手"角色 无法像人一样应对所有复杂多变交通场景 驾驶人若注意力分散可能面临民事赔偿 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15] 误用辅助驾驶的法律后果 - 若因分心驾驶造成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导致人员重伤 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 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17] - 明知分心驾驶可能造成公共安全隐患 若出现交通事故 还可能触犯危险驾驶罪 [17]
开着辅助驾驶 昊铂GT高速追尾工程车
第一财经· 2025-10-05 21:41
事故概述 - 一辆昊铂GT 560后驱七翼版在开启ACC状态下撞开雪糕筒警示物后追尾静止工程车,全程未减速 [1] - 事故车辆为2023款车型,搭载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配置为1个雷达和1个单目摄像头,未搭载激光雷达,目前该车型已停售 [1] - 碰撞时车速超过80公里/小时,超出了AEB系统的触发时速限制 [2] 公司回应与产品说明 - 公司表示事故车辆为1R1V配置,目标为防撞工程车,属于用户手册中说明的异形车,存在识别局限性 [1] - 用户手册明确提示ACC系统在施工路段、十字路口等场景需退出并采用人工驾驶,且系统可能无法对静止车辆、不规则外形车辆采取制动措施 [1][2] - 在售的2025款昊铂GT两个版本配置均搭载了1颗激光雷达 [4] 行业技术现状与争议 - L2辅助驾驶广泛搭载以来,AEB触发局限性备受争议,其工作速度范围、响应障碍物限制等仍需迭代改进 [3] - 当前汽车AEB主要为纵向AEB,大部分触发速度在每小时60公里以内,识别静态物体能力有限,且遵循“驾驶者优先”原则 [3] - 行业同配置AEB功能类似,例如小米SU7的AEB工作速度在8至135公里/小时之间,且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 [3] 行业政策与规范发展 - 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对L2辅助驾驶安全问题进行进一步规范 [3] - 新规要求辅助驾驶系统应能有效应对可预见的驾驶员误用,探测并响应道路环境中的障碍物,且不应抑制正在执行紧急制动的AEB系统 [4] - 上述L2强标首次将激光雷达纳入体系,多个测试场景高度依赖激光雷达 [4]
聚焦20-30万级智能SUV,问界新M5 Ultra与小米YU7谁更值得入?
搜狐网· 2025-09-30 13:08
在20万-30万元新能源SUV市场,问界新M5 Ultra与小米YU7凭借突出的智能属性,成为都市精英群体的热门选 择。两款车型均以辅助驾驶为核心卖点,但在实际体验、安全理念与市场表现上存在差异。今天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剖 析二者的核心竞争力,为消费者购车提供参考。 辅助驾驶硬件软件双重驱动,形成体验差异核心分水岭 辅助驾驶是两款车型的核心竞争领域,问界新M5 Ultra与小米YU7二者虽在基础硬件配置上存在共性,但细节差 异与软件实力的不同,造就了体验上的显著分野。 从硬件层面来看,问界新M5 Ultra与小米YU7均搭载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及超声波雷达,其中摄像 头(11个)、超声波雷达(12个)与激光雷达(1个)的数量保持一致,满足辅助驾驶的基础感知需求。但关键硬件参数存在 明显区别:问界新M5 Ultra采用三颗4D毫米波雷达设计,激光雷达为192线规格;小米YU7则配备单颗4D毫米波雷 达,激光雷达线数为128线。 硬件参数的差异直接转化为感知能力的差距。更多的4D毫米波雷达让问界新M5 Ultra能更全面地覆盖车辆周边环 被动安全层面,问界新M5 Ultra的白车身高强钢占比超60%,其中 ...
新闻1+1丨“醉驾”+“智驾”,危险!
央视网· 2025-09-30 06:17
央视网消息:近日,最高检发布6件醉驾以案释法案例。这批案例明确对6种不同情形的醉驾犯罪依 法从重处理。同时,浙江杭州一男子酒后用"智驾神器"驾车获刑的消息也引发关注。如何规范"辅助驾 驶"行为?接下来还需要怎样的法律制度跟进?《新闻1+1》本期节目,为您带来分析解读。 ...
地平线配售募64亿港元 H1亏52亿元H股1年募165亿港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9-29 17:48
股价表现与配售信息 - 公司股价于9月29日收报9.59港元 单日跌幅1.13% [1] - 公司于9月25日签订配售协议 以每股9.99港元价格配售6.39亿股现有股份 占公告日已发行股本约4.6% [1] - 配售股份总数639,028,800股 认购完成后占扩大后股本约4.4% [1] 融资规模与资金用途 - 本次配售所得款项总额63.84亿港元 净额约63.39亿港元 [2] - 资金将用于海外市场扩张、研发投入、Robotaxi等新兴领域投资及产业链策略性投资 [2] - 加上2025年6月配售所得47.19亿港元 两次募资总额达101.26亿港元 [4][5] - 包含IPO募资净额51.42亿港元 累计融资规模达165.10亿港元 [3][5] 历史融资记录 - 2024年10月24日港交所上市 发行价3.99港元 募资净额51.42亿港元 [3] - 2025年6月完成配售6.81亿股 配售价6.93港元 募资总额47.19亿港元 [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5.67亿元 同比增长67.6% [5][7] - 同期毛利10.24亿元 同比增长38.6% [5][7] - 期内亏损52.33亿元 较去年同期50.98亿元扩大2.6% [5][7] - 经调整亏损净额13.33亿元 较去年同期8.04亿元扩大65.7% [6][7] 历史财务数据 - 2021-2024年收入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和23.84亿元 [5] - 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20.64亿元、-87.20亿元、-67.39亿元和23.47亿元 [5] - 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11.03亿元、18.91亿元、16.35亿元和16.81亿元 [5]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消费者大数据洞察白皮书》正式发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9 17:05
白皮书核心观点 - 消费市场进入“新质型”阶段,消费者决策体系演变为性价比、质价比、颜价比、心价比“四价比”共存 [3] - 新能源市场从“首购驱动”转向“增换购主导”,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增换购率同比提升16.4个百分点至53.3% [4] - 消费者结构呈现“全域重构”,新能源用户平均年龄升至39岁,与传统车持平,3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从2022年的54.7%降至44.1% [5] - 购车决策逻辑从“功能满足”转向“体验驱动”,L2+级辅助驾驶搭载率从2023年的4.3%升至12.1% [6][7] - 预测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995万辆,渗透率75%,技术路线将呈现纯电占比44.3%、插混30.5%的多元并行格局 [8] 消费市场演变 - 中国消费市场自1978年以来历经五大演进阶段,当前进入“新质型消费”阶段,形成“哑铃型消费”格局 [2] - 当前消费价值观多元,消费者在追求理性的性价比、质价比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满足和情绪价值的颜价比、心价比 [2][3] 新能源市场趋势 - 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1077.3万辆,渗透率达45.7%,市场进入“质变元年” [2][4] - 市场增长由政策、产品、价格三大引擎协同驱动,2024年全新上市新能源车型达104款,对市场增量贡献率高达96% [4] 消费者结构特征 - 新能源用户性别结构更趋均衡,2024年与传统车市场女性用户占比的差距从15.6%大幅收窄至7.7% [5] - 用户区域分布实现“全域渗透”,从华东、华南等沿海区域和一线城市,向西北、西南等内陆地区及三四五线城市延伸 [5] 购车决策路径 - 新能源用户获取购车信息更青睐汽车类网站、抖音V测评等线上渠道以及商超店等新兴线下渠道 [6] - 能源类型选择体现成本与体验双重需求,50%的插混用户曾在纯电和插混间抉择 [6] 技术产品前瞻 - 辅助驾驶技术正加速普及,预计2025年L2+级搭载率将突破30%,并从“高端选配”转为“大众标配” [8] - 舱驾一体化趋势明确,高算力芯片和AI大模型推动软硬件协同,实现跨域资源整合 [8] - 个性化设计升级,猎装车、跨界SUV等小众造型兴起,柔性制造支撑定制化需求 [8]
调研速递|德赛西威接受高盛等80家机构调研,智能汽车业务亮点多
新浪财经· 2025-09-26 21:30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业务发展 - 第四代智能座舱已在理想、小米、吉利等客户规模化量产 并持续获得广汽乘用车、吉利汽车、广汽埃安等新项目订单 [1] - 第四代旗舰智能座舱域控产品已在奇瑞汽车配套量产 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获理想汽车新项目订单并受全球顶级主机厂关注 [1] - 多款辅助驾驶域控制器为小米、理想、长城等车企规模化量产 轻量级辅助驾驶方案获广汽丰田、奇瑞汽车、TOYOTA等主流客户订单 [1] 辅助驾驶法规应对策略 - 新国标要求提升系统感知处理能力、算力、算法和传感器标准 公司通过规模化降本、高性能安全冗余及安全体系保障三维度应对 [2] - 技术层面采用8775舱驾一体增加4D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解决高速NOA场景需求 [2] 全球化布局与出海进展 - 已完成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外分支机构战略布局 [3] - 西班牙智能工厂预计2026年量产 为欧洲市场提供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产品 [3] - 持续与全球核心芯片厂、主机厂战略合作 培育供应链网络赋能协同出海 [3] 无人车业务技术突破 - "川行致远"无人车采用车规级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体系 爬坡高度提升至25% [4] - 自研"远行"电池正常运行可达6年30万公里以上 具备L4自动驾驶端到端算法并自建数据中心 [4] 全栈智能化技术能力 - 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涵盖硬件集成、系统融合与核心算法三大核心 [5] - 硬件集成提升开发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系统融合实现"一芯双系统"协同与资源复用 [5] - 采用"同套硬件、两套算法"模式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核心算法确保算力高效利用 [5]
德赛西威(002920) - 2025年9月25日-2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26 20:54
业务进展与客户合作 - 第四代智能座舱已在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吉利汽车等客户规模化量产 [5] - 第四代旗舰级智能座舱域控产品已在奇瑞汽车配套量产 [5] - 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已获得理想汽车新项目订单 [5] - 多款旗舰级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已为小米汽车、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小鹏汽车、广汽丰田、吉利汽车、广汽埃安等多家知名车企规模化量产 [5] - 已获取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广汽埃安、东风乘用车等客户新辅助驾驶项目订单 [5] - 轻量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获得广汽丰田、奇瑞汽车、TOYOTA等主流客户新项目定点 [5] 法规应对与技术策略 - 新法规要求辅助驾驶系统需处理复杂特殊场景,对算力、算法和传感器提出更高要求 [6] - 公司通过规模化降本、高性能支撑和安全体系保障三个维度应对新规 [7] - 高速NOA场景可用8775舱驾一体增加4D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解决 [7] - 4D高性能雷达点云与图像前融合,AI感知能力解决特殊场景 [7] 全球化布局与产能扩张 - 已完成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外分支机构战略布局 [7] - 西班牙智能工厂预计2026年开始量产,为欧洲提供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产品 [7] - 建立"强协同、共成长、共布局"机制赋能核心伙伴协同出海 [7] - 培育全球化与本地化融合的供应链网络,引入区域本土优质供应商 [7] 无人车业务进展 - 车规级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已获取客户订单 [8] - 无人车爬坡高度从20%提升至25%,实现全场景适配 [8] - 自研车规级"远行"电池通过2倍国标时长震动试验,正常运行可达6年30万公里以上 [8] - 采用L4自动驾驶端到端算法,自建数据中心,支持全场景全天候运行 [8] 全栈技术能力 - 发布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覆盖高端性能到普惠应用多元场景需求 [8] - 硬件集成通过单颗芯片实现座舱与辅助驾驶功能一体化集成 [8] - 系统融合实现"一芯双系统"高效协同与资源复用 [8] - 采用"同套硬件、两套算法"模式,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法规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