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

搜索文档
内存芯片,寒冬已过?
虎嗅APP· 2025-06-30 07:55
核心观点 - 全球芯片市场尤其是内存芯片领域正释放复苏信号,包括DRAM和HBM市场价格回升、库存去化、订单恢复 [3] - 行业供需结构、产品组合与资本流向正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存储周期正以不同于以往的节奏启动 [26] 韩国DRAM出口激增 - 韩国DRAM出口额自2月起连续四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3月增长27.8%,4月增长38%,5月增长36%,6月前20天增长25.5% [4] - 6月前20天韩国DRAM出口额达2.69万亿韩元(约19亿美元),同比增长25.5% [6] - TrendForce预计第三季度通用型DRAM价格将上涨18%~23% [6] 三星DRAM业绩复苏 - 三星半导体部门第二季度营业利润预计达2万亿韩元,环比翻倍增长,主要归因于通用DRAM价格回升 [9] - 三星已向AMD供应HBM3E 12层芯片,但需进入英伟达供应链以站稳HBM市场 [9] - 今年以来三星股价上涨12.9%,走势明显改善 [9] DDR4与DDR5价格走势 - DDR4芯片现货均价达12.5美元,最高价触及24美元,而DDR5价格维持在6美元上下 [11] - 16Gb DDR4 3200芯片现货价格从5月23日的5.6美元上涨至6月20日的11.5美元,几近翻倍 [13] - DDR5 4800/5000芯片价格上涨9%至6美元左右 [13] 美光财报表现 - 季度营收达93亿美元,环比增长15.5%,同比增长36.6%,高于预期的88.6亿美元 [15] - 调整后每股收益1.91美元,高于预估的1.60美元,毛利率提升至39% [15] - HBM业务季度收入环比增长约50%,计划2025年底将HBM市场份额提升至23%~24% [15] SK海力士HBM表现 - SK海力士第一季度在全球DRAM市场份额达36%,高于三星的34%和美光的25% [17] - HBM领域占据70%市场份额,市值突破200万亿韩元(1470亿美元) [17] - 预计第二季度营业利润达9万亿韩元(66亿美元),下半年季度营业利润有望突破10万亿韩元 [17] 行业结构性变化 - 三星、美光、SK海力士相继宣布停产DDR4系列,转向DDR5与HBM [22] - HBM生产带来更高单位利润,厂商将传统产线转向高附加值产品 [22] - 欧美关税政策不明促使终端厂商囤货避险,推高短期价格 [23] AI与HBM需求 - 英伟达预计"数十GW"的AI基础设施项目,每建设一个GW收入将在400亿至500亿美元之间 [24] - 预计英伟达2025年GPU出货量达650万台,2026年达750万台,平均销售价格超40,000美元 [24] - HBM供不应求,存储厂商宣布HBM库存将在2025年之前售罄 [23]
这类芯片,寒冬已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8 10:21
全球芯片市场复苏信号 - 2025年上半年全球芯片市场释放复苏信号,尤其是内存芯片领域,包括通用DRAM和HBM,市场价格回升、库存去化、订单恢复 [1] - 韩国DRAM出口额自2月起结束同比下滑,连续四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3月增长27.8%,4月增长38%,5月增长36%,6月前20天增长25.5% [2][4] - 6月前20天韩国DRAM出口额达2.69万亿韩元(约19亿美元),同比增长25.5%,不包括HBM等复杂多芯片封装产品 [4] 通用DRAM市场供需紧张 - TrendForce预计第三季度通用型DRAM价格将上涨18–23%,供应受限导致买家难以获得所需产品 [5] - 市场对头部半导体企业自2026年起实现盈利增长的预期增强,通用DRAM周期不会断崖式下滑 [5] - DDR4芯片价格大幅上涨,16Gb DDR4 3200芯片现货价格从5月23日的5.6美元上涨至6月20日的11.5美元,几近翻倍 [7] 三星业绩复苏与HBM布局 - 三星半导体部门第二季度营业利润预计达2万亿韩元,环比翻倍增长,主要受益于通用DRAM价格回升 [6] - 三星向AMD供应HBM3E 12层芯片,但需进入英伟达供应链以在HBM市场站稳脚跟 [6] - 今年以来三星股价上涨12.9%,走势明显改善 [6] SK海力士HBM市场主导地位 - SK海力士第一季度在全球DRAM市场拿下36%的份额,高于三星的34%和美光的25%,主要得益于HBM业务 [11] - SK海力士在HBM领域占据70%的市场份额,市值突破200万亿韩元(1470亿美元) [11][13] - 预计第二季度营业利润达9万亿韩元(66亿美元),HBM3E 12层芯片占HBM出货量一半以上,下半年占比将超80% [15][16] 美光财报与HBM业务增长 - 美光季度营收达93亿美元,环比增长15.5%,同比增长36.6%,调整后每股收益1.91美元,毛利率提升至39% [10] - HBM业务季度收入环比增长约50%,计划2025年底将HBM市场份额提升至23–24% [10] - 预计下一季度营收达104–1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0] DDR4与DDR5价格分化 - DDR4芯片价格飙涨,三星/SK海力士3200 MHz DDR4 16Gb芯片现货均价达12.5美元,最高价触及24美元 [7] - DDR5 4800/5000芯片价格上涨9%至6美元左右,首次出现DDR4价格显著高于DDR5的倒挂现象 [7] - 终端厂商因担忧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影响集中备货,推动DDR4价格飙升 [8] 行业结构性变化 - 三星、美光、SK海力士相继宣布停产DDR4系列,将产品重心转向DDR5与HBM [19] - HBM生产带来更高单位利润,厂商将传统产线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加剧通用型DRAM芯片短缺 [20] - 欧美关税政策不明朗,终端厂商囤货避险推高短期价格 [21] 行业周期反转与AI需求 - HBM供不应求,存储厂商宣布HBM库存将在2025年之前售罄,与摩根士丹利此前预测的供给过剩形成鲜明对比 [21] - 英伟达预计GPU出货量2025年达650万台,2026年达750万台,平均售价超40,000美元,推动HBM需求 [22] -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承认此前判断过于悲观,预计行业周期底部或提前至2026年初 [22] 行业展望 - 从通用型DRAM到HBM,多个维度数据表明芯片寒冬或已过去,新一轮存储周期悄然启动 [24] - 半导体行业供需结构、产品组合与资本流向发生深刻变化,春潮已至 [25]
2026年,99%的AI创业公司将会倒闭?
虎嗅· 2025-06-24 08:45
互联网泡沫与AI热潮的相似性 -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流量等同于收入,添加".com"即可吸引投资,许多初创公司缺乏商业模式却获得巨额融资 [2] - 当前AI热潮中,"AI驱动"成为新的".com",初创公司普遍依赖OpenAI等基础模型,缺乏核心技术 [7] - 两次热潮均出现大量同质化产品,商业模式脆弱,最终导致市场回调 [6][7][57] 套壳产品的本质与风险 - 多数AI工具仅是OpenAI API的包装,成本仅为直接调用API的1/15(60美元 vs 4美元) [9] - 典型套壳产品流程:输入→硬编码提示词→API调用→格式化输出,无后端系统或知识产权 [10][24] - 行业形成脆弱闭环:套壳产品依赖OpenAI技术,OpenAI依赖套壳产品获取API收入 [15][18] 关键企业生态位分析 OpenAI - 掌握核心模型技术但缺乏用户触达,90%以上套壳产品依赖其API [13][22] - 商业模式风险:套壳产品倒闭将导致API收入骤减,尤其免费用户消耗算力却不产生收益 [16][19] 英伟达 - 垄断AI硬件层,90%模型训练和70-80%推理依赖其GPU [38] - 控制全产业链:从芯片到CUDA框架,成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39][40] 微软 - 通过Azure掌控OpenAI运行环境,每个API调用均经过其云计算平台 [42][43] - 将GPT-4嵌入Office等产品,形成应用层垄断 [44][45] 典型案例研究 - Jasper:融资超1亿后受ChatGPT冲击,估值缩水并转型企业服务 [31] - Copy.ai:年收入1000万但零技术壁垒,用户切换成本极低 [32] - Writesonic:通过多模型动态调配降低成本,展现运营效率优势 [35] 系统性风险 - 硬件断供风险:英伟达供应链问题将导致全行业停滞 [47][52] - 监管风险:基础模型可能面临政策限制 [53] - 范式革命风险:新架构可能颠覆现有GPU依赖模式 [54] 行业本质规律 - 基础设施层(英伟达/微软)最终掌控最大价值,应用层多数公司将被淘汰 [62][65] - 可持续企业需回答彼得·蒂尔七问,当前套壳产品均不符合标准 [67][68] - 历史重复:如同互联网泡沫,最终存活的是提供核心工具的公司而非概念炒作方 [57][69]
AI专业再成热门:这一批少年,将亲身验证这个时代的算法
36氪· 2025-06-19 19:55
AI专业热潮 - AI相关专业连续三年成为高考热门选择,成为中产家庭和Z世代青年的焦点 [1][3] - 2024年全国已有621所高校开设AI专业,相比2018年首次批准时呈现爆发式增长 [7] - 顶尖学府如清华、上交、南大等10所高校的AI专业被评为A+,43所获评A类 [7] - 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智班",计划建设100门AI赋能课程 [7] - 复旦大学推出覆盖全体本研学生的"AI大课",将AI素养融入知识体系 [8] 行业需求与薪资 - 信息安全、微电子等AI相关专业占据2023届本科毕业生月薪榜前列 [7] - AI岗位应届硕博生五成起薪超两万元,有经验工程师月薪可达八万 [7] - 麦肯锡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AI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400万 [11] - 企业需求转向AI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及高端研发人才 [11] 教育产业鸿沟 - 大学课程体系更新速度远落后于AI技术迭代速度 [9] - 业内担忧可能培养出高学历但技能陈旧的毕业生 [9] - 621所高校培养的AI专业毕业生面临与市场需求"技能错配"风险 [11] 社会心态对比 - "学医热"反映对职业稳定性的追求,提供"稳定溢价" [15] - "AI热"体现对时代机遇的追逐,源于被时代抛弃的恐惧 [16] - 两种选择分别代表"确定性"战略撤退和"不确定性"主动出击 [14][16]
AI泡沫操盘实录
虎嗅· 2025-05-29 11:01
Builder.ai破产事件分析 - 公司曾是AI开发工具领域独角兽,获微软、软银等投资方4.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3亿美元[1][9][10] - 核心产品Natasha AI项目经理被曝实为人工外包团队支撑,技术造假[15][16][17] - 2024年营收预测2.2亿美元与实际5500万美元严重不符,存在系统性财务造假[13][14] - 2025年5月因债务违约导致全球账户冻结,五国同步申请破产[20][21] 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以Engineer.ai名义创立,主打"AI自动生成App"概念[4][5] - 2020年更名为Builder.ai,定位为"建造未来"的平台型工具[6][7] - 2023年D轮融资2.5亿美元,估值达12-15亿美元[10] - 创始人2025年2月改任"首席魔法师",被视作危机信号[18][19] 行业AI造假现象 - Nate公司AI购物助手实为菲律宾人工呼叫中心操作[27][28] - Joonko虚构AI招聘匹配能力骗取2500万美元投资[29][30][31] - Innodata将人工模板生产包装成生成式AI平台[32][33][34] - Evolv AI安检系统误报率极高且销售数据造假[35][36][37][38] AI行业投资警示 - 需区分真实AI能力与人工+PPT包装[48][49] - 建议引入第三方AI模型审计机制[54][56] - 建立资金托管与源代码托管制度[51][52] - 强制披露AI技术类型与功能边界[61][58]
今年最大IPO敲钟,1600亿
投资界· 2025-03-28 15:17
CoreWeave IPO概况 - CoreWeave将于3月28日在纳斯达克上市,每股定价40美元,计划融资15亿美元,估值达230亿美元(约1670亿元),成为2024年全球最大IPO [4] - 公司拥有25万个英伟达GPU,与微软、Meta、OpenAI等签订长期算力协议,其中微软贡献62%营收 [5][7] - 2022-2024年收入从1600万美元飙升至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37%,三年增长近120倍 [5] 创始团队与业务模式 - 由三名大宗商品交易员于2017年创立,初期通过加密货币挖矿积累GPU资源,后转型为AI云服务提供商 [5] - 业务模式为按小时出租英伟达GPU(A100/H100等),相比通用云服务速度提升35倍、成本降低80% [5] - 近期与OpenAI签订5年119亿美元协议,为其提供AI基础设施 [5] 英伟达深度绑定 - 英伟达持有CoreWeave 6%股份,累计投资超2.5亿美元,并在IPO中继续认购 [4][7][9] - 公司成为英伟达首选云服务商,享有GPU供应优先权,首创以H100为抵押品的融资模式 [7] - 截至2024年底通过债务融资129亿美元,其中79亿美元为GPU抵押贷款 [9] AI行业动态 - 英伟达过去五年股价上涨3500%,市值达3.3万亿美元,78%员工成为百万美元富翁 [11] - 国内GPU厂商沐曦集成、壁仞科技等启动IPO,大模型创业门槛升至200亿元 [11] - 行业争议:DeepSeek模型降低算力需求引发泡沫担忧,英伟达市值蒸发4200亿美元;微软、Meta等仍在加速囤积GPU [11]
美股即将崩盘,正处于“超级泡沫”!传奇投资大佬警告
华尔街见闻· 2025-03-01 19:17
美股泡沫预警 - 著名价值投资者Jeremy Grantham警告美国股市处于"超级泡沫"中,预言"重大下跌"即将到来 [1] - 当前美股估值超过1929年和2021年水平,仅次于1989年日本超级泡沫,席勒市盈率超37(正常值为18),总市值/经济总增加值指标创历史新高 [1][3][5] - 行为模型显示美股需下跌50%才能回归正常估值水平 [4][5] AI热潮与技术泡沫 - 当前AI热潮与历史上铁路、互联网等技术泡沫本质相同,新技术早期常伴随泡沫形成 [1] - 互联网泡沫期间亚马逊股价暴跌92%,但最终成为行业巨头,暗示AI领域可能出现类似分化 [1] 投资策略建议 - 建议关注绿色经济领域,认为气候变化将推动该领域大规模重组和超额表现 [6] - 应选择低债务、高利润率的公司以抵御市场冲击,避免过度杠杆导致破产风险 [7] - 非美国市场估值相对合理,未来5-10年可能超越美股表现 [11] 人口与经济长期影响 - 人口下降导致劳动力减少,欧洲过去15年劳动力下降0.5%造成GDP增长下降2% [9] - 人口结构变化使企业和个人趋向保守,"动物精神"消失抑制投资和创新 [8][9] 资产类别观点 - 加密货币是"极好的投机媒介"但无实际价值,2020年刺激计划加剧其投机属性 [11] - 黄金虽无股息且90%属性为投机,但仍比比特币更适合作为避险资产 [12] 经济学理论批判 - 传统经济学模型忽略原材料和能源因素,在有限星球上追求复合增长违反物理定律 [12]
三位00后,估值145亿
投资界· 2025-03-01 15:35
AI招聘平台Mercor的崛起 - 成立仅两年的AI招聘网站Mercor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20亿美元(约145亿元人民币),是五个月前估值的8倍 [3] - 公司由三位00后创始人创立,从宿舍创业到百亿估值仅用24个月,员工平均年龄22岁 [5][7][11] - 商业模式为向企业收取员工年薪30%的招聘费用及薪资管理服务,ARR达7000万美元,预计本月实现100万美元利润和700万美元收入 [7] - 平台拥有46万求职者,采用AI视频面试+自动匹配模式,主要客户包括OpenAI等科技巨头 [7] AI行业融资热潮 - OpenAI正与软银洽谈400亿美元(约2900亿元人民币)融资,或创全球风投纪录 [12] - 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的新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成立11周估值达50亿美元,现寻求超300亿美元估值融资 [12] - Anthropic筹备35亿美元融资,估值或达615亿美元(约4366亿元人民币) [12] - 2024年Mercor融资历程:1月获360万美元种子轮,9月A轮融资3000万美元估值2.5亿美元,2025年2月B轮1亿美元估值20亿美元 [10][11] 行业争议与风险 - 硅谷猎头质疑Mercor两年实现7000万美元招聘收入不现实,认为主要收入来自薪酬管理业务 [8] - AI取代HR工作可能加速失业,但创始人称AI可消除招聘偏见并提升人类价值 [8] - 桥水基金达利欧警告AI投资泡沫类似互联网泡沫,微软CEO质疑部分AI里程碑无实质意义 [14] - 明星AI硬件公司Humane被惠普1.16亿美元收购(估值较峰值缩水80%),反映行业估值泡沫 [14] 创始团队特质 - 三位创始人Brendan Foody、Adarsh Hiremath和Surya Midha均为00后,大学退学创业 [5] - 团队曾获蒂尔奖学金(10万美元/人),以"996工作制"运营公司引发争议 [8][10] - 创始人认为招聘数据能反映行业资金流向,通过AI预测候选人能力已超越人类评估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