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技术
搜索文档
南都电源(300068) - 300068南都电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01
2025-09-01 18:54
公司概况与行业地位 - 南都电源具备三十年储能经验,从通讯储能起步,目前专注于新型电力储能、通信与数据中心储能、民用储能等全系列产品和系统 [1] - 公司自2005年开启国际化,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储能企业中国际化程度高、市场覆盖广的领军企业 [2] - 2024年中国储能系统(直流侧)全球市场出货量第三名 [2] - 2024年度全球市场基站/数据中心电池出货量(中国企业)第二名 [2] 数据中心业务表现 - 上半年数据中心业务铅电产品营收8.5亿,锂电产品营收5亿 [3] - 海外电池产品中约3亿是北美数据中心用备用电池,毛利约35% [4] - 主要竞争对手有三星、LG [4] - 公司现有数据中心锂电产能1.5GWh,铅电产能3.5GWh [4] 技术路线与研发进展 - 在北美市场,南都锂电池为铁锂技术路线,三星、LG等为三元技术路线 [4] - 半固态电池中标2.8GWh独立储能项目订单,标志着固态储能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6]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完全充放电500次容量保持率达92%以上 [6] 战略转型与未来规划 - 公司自2020年开始战略转型,2024年底基本完成业务结构、产能结构的整体转型及调整 [5] - 打造"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两端强、中间优"的哑铃式发展结构 [6] - 持续以锂电为主,推进新型电力储能、通信与数据中心储能、民品业务 [6]
光伏玻璃报价上调,多省发布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实施方案
中泰证券· 2025-09-01 17:05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设备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4] 核心观点 - 锂电产业链2025年有望出现供需拐点 行业进入2-3年上行周期 业绩和估值均有提升可能性[6] - 储能板块光储发货加速叠加海外比例提升 龙头业绩继续加速释放[6] - 光伏产业链整体呈震荡偏强走势 组件端涨价意愿仍存但终端观望情绪浓厚[6] - 国内海风建设节奏有序进行 预期迎来交付拐点[6] - 电力设备出口标的可能因关税恐慌情绪蔓延而错杀 下跌即是机会[6] 分板块总结 锂电板块 - 申万电池指数本周上涨6.47% 跑赢沪深300指数3.76个百分点[10] - 隆扬电子涨幅达44.48% 亿纬锂能上涨17.92% 中科电气上涨15.97% 国轩高科上涨14.72%[11] - 先惠技术与清陶能源深化合作 共促固态电池发展 装载清陶半固态电池的亲民价位车型将于近日上市[12] - 富临精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8.1亿元 同比增长61.7%[13] - 当升科技二季度归母净利润2.01亿元 同比增长13.6% 环比增长81%[15] - 湖南裕能二季度归母净利润2.1亿元 环比增长124%[16] - 欧洲9国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2.1万辆 同比增长41% 渗透率达26.5%[17] 储能板块 -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19][20] - 2024年新型储能等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接近2000亿元[20] - 河北省不再组织电源侧配建、共享储能转独立储能工作[21] - 国家能源局支持推广共享储能模式 推进共享储能与新能源联合运行[22] 电网设备板块 - 2025年7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2.36亿个 其中可交易绿证1.66亿个 占比70.63%[23] - 7月全国单独交易绿证3349万个 交易平均价格4.61元/个 环比增长35.42%[23] - 金盘科技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65亿元 同比增长19.10%[24] - 四方股份上半年营业总收入40.20亿元 同比增长15.62%[25] 光伏板块 - 多晶硅致密料本周均价46元/公斤 周环比上升2元/公斤[29] - N型182硅片本周均价1.2元/片 周环比上升0.05元/片[29] - TOPCon182电池片本周均价0.295元/W 周环比上升0.05元/W[30] - TOPCon双玻182组件本周均价0.685元/W 周环比不变[30] - 光伏玻璃3.2mm镀膜玻璃本周均价19元/平方米 周环比不变[34] -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拜登政府东南亚光伏产品关税暂缓令违法 预估补缴金额超540亿美元[34] - 华润电力3GW光伏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公示 投标单价0.7215-0.731元/W[35] 风电板块 - 浙江瑞安2号海上风电项目总容量调整为600MW 拟安装30台20MW风电机组[36] - 中能建广东院中标深能汕尾红海湾六海上风电项目风场EPC总承包 中标金额19.9亿元 折合单价3904.8元/kW[37] - 德国北海Waterekke海上风电项目将安装97台15.5MW海上风机[38] - 越南La Gan海上风电场总容量3.5GW 预计总投资105亿美元[38] - 2025年1-7月风电累计新增装机53.67GW 同比增长79%[52] - 陆风风电机组不含塔筒加权中标均价1455元/kW[53] - 中厚板均价3617元/吨 环氧树脂均价14200元/吨[55] - 2025年至今海风累计中标6.75GW[57] - 中天科技中标海缆金额28.15亿元 东方电缆中标26.63亿元[57] 新能源电价改革 - 贵州 重庆 海南 湖北 云南 安徽等多省发布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实施方案[39][41][42][43][44][45] - 各省方案推动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39][45] 投资建议 - 锂电推荐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 关注湖南裕能 万润新能 尚太科技 中科电气等[61] - 储能关注海博思创 阳光电源 盛弘股份 德业股份 艾罗能源等[61] - 电力设备关注许继电气 平高电气 中国西电 国电南瑞 海兴电力 三星医疗等[61] - 光伏关注聚和 帝科 博迁 爱旭 协鑫 双良 钧达等[61] - 风电关注中天科技 东方电缆 大金重工 海力风电 运达股份 金风科技等[61]
“易中天”强势上攻!先导智能领涨超15%,20CM高弹性——双创龙头ETF(588330)盘中拉升2.7%刷新阶段高点!
新浪财经· 2025-09-01 15:40
创业板和科创板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和科创综指9月1日携手大涨 双创龙头ETF场内价格盘中涨超2.7% 现涨2.64% 上探2021年12月以来高点 [1] - 双创龙头ETF标的指数50只成份股覆盖新能源和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 包含宁德时代和寒王等龙头企业 [1][2] - 先导智能领涨超15% 宁德时代下跌近1% [1]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全球首款半固态电池电车MG4于8月29日正式上市 起售价6.58万元 标志半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1] - 宝马集团在慕尼黑启动搭载大尺寸固态电池的BMW i7实车道路测试 预示技术向现实应用过渡 [1] - 华中科技大学与东风汽车8月30日签约六个科研项目 涵盖固态电池领域 规划从半固态过渡至全固态 能量密度目标达350Wh/kg至500Wh/kg [1] 科技板块交易活跃度 - TMT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比例达40.8% 低于Deepseek行情期间的46.5%和ChatGPT行情期间的50% [2] - 人工智能成为科技行业成长核心驱动力 国产大模型DeepSeek持续降本增效 加速AI应用商业化落地 [2] - 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成为政策鼓励方向 AI和创新药等新兴产业有望形成新叙事 推动科技属性宽基指数持续受益 [2] 双创龙头ETF产品特征 - 标的指数从科创板和创业板选取50只市值较大的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 覆盖新能源、半导体和医疗设备等热门主题 [2] - 产品定位为中国版纳斯达克 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自主可控重要性 [2] - 标的指数享受20%涨跌幅限制 投资门槛较低 按当前价格计算可实现高效布局 [2]
固态电池设备专题深度系列一:等静压设备:制约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瓶颈
东吴证券· 2025-09-01 13:02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固态电池设备行业给予积极评价 重点推荐固态电池设备整线供应商先导智能 并建议关注多家布局等静压设备的企业 [4][123] 核心观点 - 等静压设备是制约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瓶颈 其工艺可有效解决固态电池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实现致密化 其中温等静压是当前最优工艺路径 [3] - 等静压设备在固态电池产线中价值量占比约13% 2029年市场空间有望达29亿元 [3][55] - 国内外设备厂商与跨界玩家共同推动等静压设备产业化应用加速 传统设备厂依托超高压技术壁垒实现能力复用 电池厂与锂电设备商则携下游产线经验反向定义设备 [3][46][47] - 当前等静压设备存在安全性、产能小等瓶颈 需通过工艺优化、增大压力容器容积、采用卧式腔体结构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与产线适配性 [4][59][77][82] 等静压设备技术分类与应用 - 等静压技术按温度分为冷、温、热三类:冷等静压工作压力100-630MPa 室温操作 致密化率85-92% 量产效率高 温等静压工作压力50-500MPa 温度50-500℃ 致密化率90-95% 平衡性能与成本 热等静压工作压力100-200MPa 温度800-2200℃ 致密化率>99.8% 效率低且成本高 [2][18][20] - 等静压技术最初应用于金属与陶瓷领域 历经70年验证 成熟用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电子等工业场景 主要作用包括改善金属组织、近净成形、高性能陶瓷致密化、缺陷修复等 [2][8][12] - 等静压工艺基于帕斯卡原理 通过流体介质均匀传递压力 使材料致密化 主要流程包括包套密封、升温、抽真空、加压、保压泄压、降温等 [16] 等静压设备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优势 - 等静压技术可解决固态电池固-固界面致密化问题 传统热压与辊压因压力方向单一易产生边缘效应和层间滑移 而等静压可实现三维各向致密化 提升界面接触质量 [3][27][31][35] - 温等静压压力与温度区间契合固态电池需求 中温条件既能提升界面致密度(孔隙率可降至0.15%) 又可避免高温副反应 同时设备能耗和成本相对较低 具备产业化潜力 [3][39] - 等静压处理后离子电导率可提升30%以上 内部电阻率降低20%以上 循环寿命提升约40% 界面接触面积提升超40% 界面阻抗下降50–70% [31][35] 产业化进展与市场空间 - 全球固态电池产能预计从2024年17GWh提升至2029年190GWh 新增约173GWh 单GWh设备投资额从中试阶段5-6亿元降至规模化量产2.5亿元 [55] - 宁德时代采用硫化物路线 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达500Wh/kg 2024年7月完成10Ah等静压样品 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上车 已公开10件等静压相关专利 [53] - 先导智能推出卧式等静压设备 工作压力最大600MPa 温度150℃ 腔体尺寸内径≥400mm×长度≥4000mm 容积500L 适配自动化产线 [103][105] - 韩系玩家LGES计划2026年量产聚合物固态电池 2027年导入硫化物 三星SDI计划2027年启动6-9GWh硫化物产线 2028年扩建至20+GWh [119] 设备厂商布局 - 海外龙头Quintus推出温等静压机QIB 180 工作压力600MPa 温度145℃ 年产能可达22.6GWh [87] - 国内传统设备厂商川西机器、钢研昊普、包头科发等加快技术转化 钢研昊普推出热等静压设备HIPEX1850 热区尺寸Φ1850mm×3500mm 工作压力160MPa 温度1400℃ [89] - 锂电设备商先导智能、利元亨、纳科诺尔等布局整线设备 利元亨已交付广汽硫化物中试线 纳科诺尔辊压设备生产速度达120-140m/min 热辊温度均匀性±1℃ [107][114] 当前应用瓶颈与解决方案 - 等静压设备核心挑战在于腔体设计、温压控制精度(压力精度±2% 温度稳定性±5℃)及安全性 需采用高强度材料与冗余保护系统 [59][62] - 温等静压生产节拍较长 加压耗时2-12分钟 保压泄压耗时1-30分钟 升温降温虽无需每轮重复但仍影响效率 [64][65] - 解决方案包括:通过前处理工艺优化降低温度压力要求(目标温度从200℃降至120℃ 缩短升温时间至20分钟) 增大压力容器容积(容积从100L扩大至2000L可使单位加工成本下降10倍) 采用治具预装提升腔体利用率与良率 [65][66][70][76] - 立式腔体自动化程度低 卧式结构便于机械臂对接 减少行车依赖 但需克服介质清除与热损失问题 可通过自动化回收与保温系统优化 [77][82]
巴斯夫向卫蓝新能源交付用于半固态电池的创新正极材料
经济观察报· 2025-09-01 11:37
公司合作与技术突破 - 巴斯夫杉杉向卫蓝新能源交付首批用于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正极材料 标志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1] - 双方自2024年8月开始合作 一年内完成从概念到量产的全过程 [1] - 合作结合卫蓝新能源40余年固态电池研发经验与巴斯夫杉杉20多年正极材料技术能力 [1] 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势 - 研发团队设计具有独特复合包覆层的超高镍(镍钴锰)正极材料 解决固态电解质界面问题 [1] - 创新技术实现更高容量和更低阻抗 提升能量密度 [1] - 有效抑制正极活性材料与电解质界面副反应 大幅提高循环性能和日历寿命 [1] 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 - 卫蓝新能源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飞行和动力工具等领域 [1] - 卫蓝新能源将在新一代半固态电池中采用巴斯夫正极材料 并计划在国内外展开更多合作 [2] - 双方共同推动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解决方案的实质性进展 [2]
固态电池设备详解与现状分析
2025-09-01 10:0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固态电池设备制造与研发 包括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1] * 公司包括先导智能 航可科技 丽源亨 海木星科技 科瑞科技 银河科技 仙岛 绿源方 阿芬多尔等设备供应商 以及宁德时代 中航锂电 赣锋锂业 易伟新能源 青草 未来 泰兰等电池制造商[1][8][10][14][16][2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单G瓦时规模化后价值预计5亿以上 前段工序占比35% 中段占比30% 后段占比30%[1] * 干法工艺成本优势显著 无需溶剂和烘干 更适配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但干粉混合均匀性和滚压速度是技术难点[1][3][4] * 湿法工艺成熟稳定 但溶剂残留可能影响能量密度和导电性能[1][4] * 半固态电池市场已初步应用 非上市公司如青草 未来 泰兰订单量较大 传统厂商如宁德时代也有新产品推出[8] * 全固态电池仍处于中试阶段 赣锋锂业等公司积极开发 订单量较小[8] * 2025年预计半固态出货量达五至六个GWh 较2024年两三个GWh有所提升[9] * 全固态电池转变带来设备整体变化 客户工艺未定 所有供应商都有机会竞争订单[13] * 固态电池不会完全颠覆液态电池市场 不同类型电池将根据应用场景需求并存[19] 技术细节与设备价值 * 干法固态电池生产核心设备包括干粉混合机 高精密滚压机 高速涂布机 叠片机 等静压机[1][7] * 半固态产线基于液态电池产线 总体价值增加约5000万元左右(以2G瓦时计算)[5] * 全固态产线前段干粉混合设备占20% 制膜设备占10% 中段高精度叠片机占20% 等静压机占10% 后端高压分成化容占15% 检测及封装占15%[5] * 等静压设备单机瓦价值量约3000万至4000万 占总体市场份额约10%[14] * 胶框印刷环节通过激光刻蚀及UV胶实现微米级精度 仙岛绿源方处于领先地位[20] 竞争格局与国内外对比 * 先导智能在终端表现突出 丽源亨专注于叠片机 海木星在激光和叠片方面有突破 航可科技在后端真空注液及高压三化成方面有优势[1][10] * 半固态电池设备供应商格局相对稳定 传统液态电池供应商仍占据主导地位[3][12] * 国内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领先 日本和韩国缺乏相关设备厂商[3][17] * 日本在全固态硫化物路线研究方面起步较早 拥有技术沉淀 但中国在电池厂商规模 研发投入和产业链优势明显[17] * 电解质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硫化物和氧化物 未来几种电池技术路线将并存[18] 其他重要内容 * 干法和湿法工艺在成本及技术适配方面各有优势与挑战[3][4] * 全固态产业仍处于探索阶段 两条路线并行发展 没有终极路线确定[6] * 全固态电池生产后段工序需要高压激活固固界面的电池 并使用烧结设备进行高温处理[2] * 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如果能快速发展 全固态市场需求可能会增加[9] * 头部玩家更贴近客户 有更多售后工程师和研发对接 但本质上大家都平等竞争[13]
锂电更新推荐和中报总结
2025-09-01 10:01
行业与公司 * **锂电行业** 包括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以及锂电中游材料环节如正极 负极 隔膜 电解液 结构件 导电剂和铜箔等[1][3][6] * **涉及公司** 包括电池龙头**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 **欣旺达** **中创新航** 结构件公司**科达利** **震裕科技** 正极材料公司**当升科技** **厦钨新能** **容百科技** **德方纳米** **龙蟠科技** **万润新能** 负极材料公司**尚太科技** **中科电气** **贝特瑞** 电解液公司**天赐材料** **新宙邦** **天际股份** 隔膜公司**恩捷股份** **星源材质** **璞泰来** 导电剂公司**天奈科技** **黑猫股份** **道氏技术** 铜箔公司**诺德股份** **德福科技** 以及上游资源公司**华友钴业** **中矿资源** **永兴材料** **天齐锂业**等[3][6][9][10][13][14][15][18][22][24][26][27][28][29][30][3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需求与增长 * 2025年全球动储需求预计1.8-1.9TWh 2030年预计达到4TWh[1][2] * 2025年锂电动储需求增速预计30%-35% 2026年预计超过20% 2030年前保持15%-20%的增长率[1][2][11] * 二季度全球电动车同比增长近30% 环比增长约25% 储能端同比增速达60% 环比增速30%[3][8] * 储能需求超预期 原预计400GWh 实际可能超500GWh 厂商产能利用率接近满产[19] 盈利能力与业绩 * 电池环节盈利持续向好 动力和储能电池价格均有上涨趋势 尤其低价订单价格明显提升[1][4] * 头部公司如宁德时代满产 二线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 高价订单比例增加[1][4] * 材料端成本控制有效 涨价幅度低于预期 价格有所下调[1][4] * 锂电中游环节利润同比增长超20% 二季度环比增长18%[1][17] * 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改善 同环比净现金流均增长50%以上[1][17] * 二季度电池环节利润占比最高 达42%[12] 市场格局与竞争 * 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保持在38%左右 但国内份额略有下降 主要因经济型车占比提升[20][21] * 宁德时代欧洲市场份额从30%多提升至43%-44%[20] * 国内二线电池企业如国轩 亿纬 欣旺达份额有所提升[21] * 日韩电池企业如SK 松下 LG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20] 技术趋势与新兴领域 * 固态电池成为新趋势 三元正极厂商如厦钨新能和容百科技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积极布局[1][6][7] * 跨界公司如上海洗霸 海晨药业在硫化物固态方向取得进展[1][6][7] * 结构件公司如科达利与特斯拉合作 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3][6][22] * 导电剂需关注新产品如单壁碳管放量 其单吨利润是普通产品的五倍[30] * 高端电子铜箔需求旺盛 加工费高达15万到20万元/吨 是普通铜箔的数倍[31] 各细分板块表现 电池 * 宁德时代贡献了板块90%左右的利润[18] * 亿纬动力单瓦时利润达到3分钱左右 中创新航单瓦时利润约1分左右[18] 正极材料 * 铁锂正极板块二季度整体亏损3亿元 但已有减亏迹象[23] * 豫能和富临实现盈利 龙蟠 万润 德方等仍亏损[23] * 加回补税因素 龙头公司单吨利润基本维持在1000元以上 其他厂商一般亏损2000到3000元[23] * 三元材料板块二季度整体利润良好 当升 厦钨受益库存收益 容百因美国需求不及预期出现亏损[29] 负极材料 * 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0%以上 二季度环比增长34%[25][26] * 尚太科技单吨利润超过3000元 中科电气约2000元[26] * 预计尚太科技2025年盈利9亿元 2026年约11至12亿元 贝特瑞2025年盈利24至25亿元 2026年约30亿元[26] 电解液与六氟 * 二季度利润不到4亿元 同环比略微下降[27] * 天赐材料每吨利润800元 新宙邦 天际股份等出现亏损[27] 隔膜 * 行业处于底部状态 恩捷股份出现亏损[28] * 利润弹性未来主要来自海外工厂 如星源材质海外工厂目标出货10亿平 有望贡献利润四五亿元[28] 结构件 * 二季度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左右[22] * 震裕科技净利率提升 对三季度净利润指引较高 科达利净利率维持在12%左右[22] 导电剂 * 道氏技术受益原材料涨价业绩较好 天奈科技 黑猫股份同比环比均下降[30] * 单壁碳管上半年出货1000吨 三四季度可能达到3000到4000吨[30] 铜箔 * 行业整体有所改善 大部分公司实现微利 仅诺德股份亏损[31] * 高端电子铜箔加工费高达15万到20万元/吨[31] 上游资源(碳酸锂) * 碳酸锂价格反弹至8万元/吨左右 预计短期在7-8万元/吨区间震荡[3][16] * 行业整体供需仍供给过剩 需经历底部价格磨合[3][16] * 主要公司二季度业绩处于微亏或微利状态[13][14] * 天齐锂业微盈利 但风能业务亏损近2亿元 永兴材料盈利较小 中矿资源二季度出现亏损[15] 其他重要内容 资本开支 * 电池环节资本开支增加明显 包括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等头部及二线厂商[1][17] * 隔膜环节资本开支略有增加 但低于高峰期水平[1][17] * 负极 正极材料资本开支仍处于收紧状态 同比无明显改善[1][17] * 碳酸锂环节资本开支同环比均有缩紧[13][14] 存货与现金流 * 电池企业为四季度备库 存货有所增加 美国抢装导致发出商品增加[18] * 锂电中游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改善[1][17] 估值与投资机会 * 核心龙头企业2025年估值约20倍左右 2026年估值水平在十几倍左右[11] * 铁锂正极 铜箔 碳酸锂等最差时期已过去 环节逐季改善[32] * 拓展新领域如固态电池 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估值弹性更大[32]
德尔股份(300473) - 德尔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9
2025-09-01 09:5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4,110.15万元,同比增长6.72% [1] - 归母净利润5,087.06万元,同比增长178.09% [1] - 新能源车配套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4.1% [1] - 降本增效措施带来期间费用率下降 [2] 全球化战略 - 2017年收购卡酷思拓展降噪/隔热/轻量化产品线 [3] - 海外生产基地覆盖美/墨/德/西/比/波/斯洛伐克7国 [4] - 海外研发基地分布于美/德/奥/日4国 [4] - 形成"就地研发-生产-供应"闭环供应链体系 [4] 客户与合作 - 直接供应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等一线整车厂 [5] - 与大众/福特/通用/斯特兰蒂斯等全球车企战略合作 [5] - 国内客户含上汽/江铃/长城/吉利等品牌 [5] - 欧美产能可配套中国整车厂出海需求 [6][7] 固态电池布局 - 2017年基于日本技术接触启动布局 [7] - 采用氧化物电解质技术路线 [8] - 通过针刺/加热/过充测试及UN38.3认证 [8] - 耐高温性能突出且支持自然散热 [8] - 应用领域含新能源车/人形机器人/两轮电动车/储能 [9]
国轩高科上半年实现营收193.9亿元 动力电池收入同比增长近20%
新华财经· 2025-08-30 18:28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93.94亿元同比增长15.48% 其中第二季度收入103.3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2][3] - 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增长35.22%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8.53% [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3.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35% [3] - 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连续5年同期保持两位数增长 [3] 业务板块表现 - 动力电池业务收入140.34亿元同比增长19.94% 毛利率提升2.16个百分点 [4] - 储能电池系统收入45.62亿元同比增长5.14% [4] - 海外市场收入64亿元占比33% 较2024年底提升1.9个百分点 [3] 产能与市场地位 - 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达3.6%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 国内装机量市占率5.18%排名第四 [4] - 为奇瑞混动及增程系列乘用车配套交付超过5.2万套电池系统 [4] - 储能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七位 新型储能系统获超3GWh意向订单 [5] - 拟在南京建设20GWh新型锂离子电池基地 在芜湖建设20GWh新能源电池基地 [2] 技术创新与研发 - 研发投入13.82亿元同比增长13.34% [6] - 全固态实验线正式贯通 设计产能0.2GWh良品率达90% [6] - 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设计 [6] - 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 已通过穿刺测试并进入客户测试阶段 [6] 战略布局 - 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 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2][3] - 进军小动力电池领域 与庐江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布局万亿级市场 [5] - 规划建设12GWh准固态电池产线 样车总里程已超1万公里 [6]
国泰海通证券:前瞻布局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与设备的企业受益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21:03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 固态电池凭借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优势成为未来高性能电池重点发展方向 [1] - 技术路线主要分化出两条 短期氧化物半固态路线相对成熟且与现有电池设备兼容度高 [1] - 氧化物半固态路线已实现产业化落地并有望放量 [1] 市场应用前景 - 固态电池在消费电池 新能源汽车和低空领域具有广阔市场空间 [1] - 前瞻布局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与设备的企业将受益于产业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