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

搜索文档
新央企董事长,登门拜访任正非
第一财经· 2025-08-11 08:13
公司动态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于8月8日拜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围绕产业竞争态势、未来竞争格局进行交流学习,任正非对长安汽车及阿维塔品牌提出针对性、指导性意见 [3] - 朱华荣还与华为公司领导徐直军、余承东等进行了交流 [3]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于7月29日在重庆挂牌成立,朱华荣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4] - 新央企由原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拥有117家分子公司,业务涵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汽车销售、金融及物流服务、摩托车等 [4] 行业动态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是继中国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后的第三家汽车央企 [5] - 新央企未来将着力打造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探索海陆空立体出行新生态 [4] - 公司计划加速全球化发展,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中南美洲、欧亚、欧洲五大区域市场 [4]
能娱乐能干活!广东硬核科技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引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08:08
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进展 - 深圳大象安泰科技在展会第一天即售出3台机器人,预计展会期间售出约20台,全年出货量预计达数百台[2] - 优必选公司展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实现3分钟自主换电,使机器人具备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2] - 逐际动力展示基于人形机器人平台的"遥操作系统",可应用于危险环境作业等场景[3] - 越疆科技发布第二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适配工业、商业、家庭场景[3] 机器人性能提升 - "大黄蜂"机器人展示可8小时续航工作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双臂协同可搬运30公斤[2] - 越疆机器人集合"机械臂+人形+多足"多功能于一体,六足机器狗可在灾区穿越险境[3] - 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价值创造新阶段[5] 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 - 机器人可应用于迎宾、商业引流、格斗表演、陪伴等场景[6] - 乐聚机器人产品应用于科研、实验室、导览导购、物料分拣搬运等场景[7] - 赛博格机器人产品覆盖灵巧手、高危矿业、工业、康养等领域[7] 企业订单与产能情况 - 大象安泰机器人移动导览版售价7.58万元,固定导览版5.98万元[5] - 众擎预告轻量化陪伴型人形机器人SA02,售价3.85万元起[6] - 安诺机器人在展会两天内收到意向客户订单超1000万元[6] - 乐聚机器人去年交付量100台,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增长200%,预计年销售达千台级别[7] - 赛博格机器人面临产能不足问题,灵巧手产能仅500只/年,人形机器人300台/年[7] - 数字华夏科技在手"星行侠"订单超500台,正在筹建生产线[7]
【财经早报】003008,拟10派3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08:08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配套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 [1] - 2025年暑期档(6月—8月)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85亿元 [1]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修订编制方案,明确剔除CXO公司,修订规则生效 [1] - 2025中国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发展大会将于8月11日至13日在杭州举办 [1] 市场数据 - A股本周34只股票面临解禁,合计解禁市值2325.10亿元,周环比增加149.66%,海光信息解禁市值超1900亿元,智微智能等流通盘增加超100% [2] 公司业绩 - 工业富联上半年营业收入3607.6亿元(同比+35.58%),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38.61%) [3] - 晶华新材上半年营业收入9.47亿元(同比+10.53%),净利润3767.44万元(同比-7.30%) [3] - 燕京啤酒上半年营业收入85.58亿元(同比+6.37%),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45.45%) [3] - 佰维存储上半年营业收入39.12亿元(同比+13.70%),净亏损2.26亿元 [4] - 开普检测上半年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3.23%),净利润4078.98万元(同比+3.73%),拟每10股派现3元 [4] 公司动态 - 方盛制药控股子公司紫英颗粒(中药1.1类创新药)获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4] - 佳创视讯控股股东拟变更为毛广甫与李莉夫妇,股票复牌 [5] - 春光科技子公司拟竞拍土地使用权,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800万台清洁电器项目 [5] - 世运电路拟投资1.25亿元获新声半导体3.8238%股权,标的专注SAW/BAW滤波器及FEM模组 [5] - 万通发展拟投资8.54亿元控股数渡科技(62.98%股权),标的研发PCIe5.0交换芯片并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6] 行业研究 - 中信建投: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海外业务高增长,部分产品从跟随到领跑,行业并购将加速,板块业绩拐点或现 [7] - 申万宏源:医药和海外算力为独立高景气方向,国内科技突破及全球市占率高的制造业或成行情主线 [7]
财经早报:超5万元现金存取或无需登记 美俄还在酝酿更大的核博弈
新浪证券· 2025-08-11 08:05
【头条要闻】 美联储或连续降息3次,每次25个基点,套息交易员已加大对新兴市场押注 随着市场押注美联储将在下月启动降息,美元走弱并刺激了对高收益货币的需求,套息交易在新兴市场 投资者中再度流行。从路博迈集团到安本集团,基金经理们正大量买入巴西、南非和埃及等国的货币。 他们表示,美元走弱和波动性下降,为套息交易策略创造了成熟的环境 —— 在该策略中,交易员借入 低收益率货币,买入高收益率货币。 今年,套息交易实现了两位数的回报,但在 7 月美元反弹时一度停滞。如今,在美国就业报告表现惨淡 引发政策制定者将不得不在下月降息以避免经济衰退的押注后,套息交易再次升温。近日,双线资本和 瑞银等机构加入了唱空美元的行列,称看空美元的说法 "重新生效"。 超5万元现金存取或无需登记!反洗钱监管转向风险为本 增量资金来了!MSCI指数调整新纳入14股(名单) 全球知名指数公司MSCI宣布了2025年8月份的指数审议结果。在本次调整中,MSCI中国指数新纳入地 平线机器人、老铺黄金、网易云音乐、三生制药等14只股票,剔除17只股票。本次调整将于8月26日收 盘后生效。值得注意的是,本次MSCI中国指数调整新增港股标的显著增多, ...
突破性38自由度!月泉仿生应手Y-Hand M1以力量×速度×精度×柔顺×灵活重新定义仿生手极限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1 08:0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 202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最大焦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展示前沿技术[1] - 人形机器人行业近年发展迅猛,技术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灵巧手成为产业链核心技术焦点[1] - 行业技术成熟度持续提高,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解决方案、机械结构优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1] 月泉仿生公司背景 - 由任露泉院士和任雷教授共同创立,长期致力于仿生科技领域创新[2] - 公司推出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仿生拉压体灵巧手应手Y-Hand M1,创下38个自由度纪录[2] - 基于"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发,实现三项颠覆性创新[2][4] 应手Y-Hand M1技术突破 - 颠覆传统刚性铰链设计,实现生物关节三维6自由度自然运动[4] - 自研磁集电驱人工肌肉重现人体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4] - 采用仿生多层多级刚柔耦合系统设计[4] - 整手握力28.7kg,超出传统刚性灵巧手6倍以上[4] - 五指闭合动作仅需0.2秒,是刚性灵巧手3倍[5] - 单指指尖重复定位精度0.04mm,为传统2倍[5] - 手指挠度59mm/N,具备优异柔顺性[6] - 38个自由度创全球最高纪录[6] 应手Y-Hand M1应用场景 - 解决"力量与速度难以兼顾"等行业难题[11] - 可承担高精度装配工作,提升生产效率[11] - 在汽车制造领域完成复杂线束插接等工序[11] - 在电子设备制造中完成芯片引脚焊接等精细操作[11] 月泉仿生产品矩阵 - 推出11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 M1[12][14] - 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51个自由度,关节峰值扭矩340N・m[16] - 全球最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人博文W-Bot,0.2㎡超小底盘[18] - 产品间技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构建完整技术生态体系[20][21] 行业展望 - 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迭代,产业生态逐步完善[22] - 月泉仿生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已验证应用能力[22] - 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系统的技术闭环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22] - 未来有望在人机协作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维度实现新突破[22]
“炫技”少了,“接地气”多了——WRC×WAIC机器人大盘点
红杉汇· 2025-08-11 08:04
展会亮点与行业趋势 - 2025年WAIC和WRC展会核心聚焦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展示,80家具身智能公司包场WAIC二层展区,机器人从炫技转向产线分拣、零售取货等真实任务[3][5] - 两大展会呈现"仿真性、小型化、产品矩阵化"趋势,机器人通过表情模拟、肌腱仿生驱动等技术提升拟人化程度,同时覆盖工业、服务、医疗等多元化场景[20][21][24] - 产业链深化趋势明显,灵巧手、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显著,如灵心巧手Linker Hand L6工业版灵巧手具备12个自由度并实现弹钢琴等高精度操作[30][31] 企业创新与产品表现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展示29关节高运动性能,新品Unitree R1集成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智能交互,创始人预测1-3年内或达"机器人ChatGPT时刻"[6][8] - **智元机器人**:WAIC最大展位(300平)展示"远征""灵犀""精灵"三大产品线,发布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智元灵渠 OS",其启元大模型获SAIL之星奖[9][11] - **云深处科技**:绝影X30展示全流程智能巡检能力,绝影Lite3结合AR手势操控,山猫M20完成70cm高台攀爬等高难度动作[12] - **傅利叶**:GR-3人形Care-bot主打"可触摸"交互,采用亲肤材质和暖调设计,构建康复港五大细分场景解决方案[12][14] 细分场景应用突破 - **工业场景**:银河通Galbot实现商超商品分拣商业化落地前期,跨维智能DexForce W1 Pro通过Sim2Real技术完成咖啡制作全流程[18] - **服务场景**:擎朗智能XMAN-F1依托垂域模型ProS实现餐厅酒店标准化服务,安诺机器人90秒完成拉花咖啡制作[18][19] - **医疗与居家**:云百生手术机器人展示鹌鹑蛋剥壳微米级精度,森丽康科技机器人具备老人陪伴与紧急呼叫功能[18][19] - **仿生技术**:汉王科技仿生机器鸟还原猛禽形态并应用于安防巡检,卓益得睿娜机器人1:1还原人脸表情[21][25][27] 产品矩阵与生态构建 - 魔法原子形成"硅基舞群"覆盖医疗零售等50+行业伙伴,众擎机器人T800重载人形机器人全球首发并搭建T台走秀[16] - 数字华夏IP机器人星行侠支持外观音色定制,清宝机器人高拟真表情头覆盖文旅直播等多元场景[24] - 动易科技PhyArc关节模组融合自研减速器与电机,他山科技"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实现三维力检测[32]
4个月斩获10亿元!比亚迪重投的人形机器人创企,又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1 08:03
融资与股东结构 - 帕西尼感知完成新一轮A系列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浦耀信晔、宏兆基金等跟投,老股东持续加码 [2] - 2025年4月以来累计完成三轮A系列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 [4] - 比亚迪为团队外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10.1791%,北汽产投也是股东之一 [4][5] - 公司成立以来已完成七轮融资 [4] 技术与产品 - 核心技术为全球首创的6D霍尔阵列传感技术,集成ITPU多维触觉传感单元和触觉算法,能以1000Hz频率输出六维力触觉信息 [12] - 核心产品包括多维触觉传感器PX-6AX系列、触觉灵巧手DexH系列、人形机器人Tora系列,形成全链路产品线 [14] - 自主研发的霍尔阵列式触觉传感器具备15种类人精细感知能力,为全球唯一具备高一致性物理交互数据获取能力的柔性力学传感器 [17] - 人形机器人Tora One具备47个自由度,13个灵巧手自由度,1956个多维触觉传感单元,续航8小时 [21] 数据与模型 - 布局亿级规模全模态具身智能数据集MotionSharing DB,带有稀缺触觉模态 [21] - 拥有12000平方米的帕西尼具身智能超级数据工厂,可高效采集全模态交互数据 [21] - 开发OmniVTLA跨本体具身智能模型,实现高维触觉数据与多目超同步新视角合成算法的结合 [23] 商业化与行业地位 - 核心产品触觉传感器出货量在多维度阵列触觉传感器领域位居第一 [26] - 灵巧手作为机器人"最后一厘米"的关键部件,性能决定整体工作能力 [29] - 公司为全球首家实现多维触觉传感器商业化的企业 [9] 行业动态 - 京东2025年以来领投6家具身智能领域创企,涉及机器人本体、大模型和核心零部件,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6] - 比亚迪在具身智能浪潮中投资帕西尼感知和智元机器人,开启国内车企投资人形机器人先河 [5] - 科技大厂以"自研+投资"双路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京东采取"投资+自研+生态"全方位布局 [6] 团队背景 - 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人许晋诚师从日本机器人学界权威菅野重树教授 [10] - CTO张恒第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OO聂相如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10]
国家统计局:7月份核心CPI同比持续回升,PPI环比降幅收窄;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讨论“接管加沙城计划”;美韩将举行联合军演 朝鲜:强烈谴责 严正警告丨早报
第一财经· 2025-08-11 08:01
宏观经济数据 - 7月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4%,同比持平,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1] - PPI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6%,降幅与上月相同 [1] 房地产行业 - 北京放开五环外住房限购,新政实施后看房量提升20%-30% [4] - 北京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二套房最高可贷140万元,缩短公积金缴存时间要求 [4] 大公司动态 - 工业富联上半年营业收入3607.6亿元,同比增长35.58%,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增长38.61% [17] - 宇树科技正在推进上市流程,创始人王兴兴将上市视为企业迈向成熟管理的阶段性标志 [16] - 娃哈哈正在砍掉年销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部分经销商被并入大型经销商后引发款项纠纷 [23] 资本市场 - 本周限售股解禁总市值2325.1亿元,涉及34家公司,解禁市值居前三位的是海光信息、智微智能、国信证券 [18] - 本周将有1只新股发行,宏远股份于8月11日发行,发行价9.17元 [21][22] 体育产业 - 粤港澳三地计划联合申办世界杯,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对联合办赛持开放态度 [5] 人口数据 - 日本人口连续16年减少,预计2026年跌破1.2亿,东京都是47个都道府县中唯一人口增长地区,涨幅0.13% [24]
人形机器人撕掉“花瓶”标签还要多久?亿元大单“破冰”,商业化元年终于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1 07:59
大会盛况与行业热度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百万人参观 人形机器人成为重点展示品类 [2] - 优必选、智元、宇树等厂商近期获得亿元级订单 验证工业场景需求突破商业化落地难题 [2][4] - 厂商首次公开人形机器人售价区间为数万元至近百万元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开业展示40余家厂商的100余款产品 [4] 商业化突破路径 - 工业场景成为当前主要落地方向 优必选中标车企近亿元采购 智元、宇树获运营商代工订单 [4] - 服务场景"散单"增长显著 宇树科技2024年建立租赁等新生态体系 [4] - EX机器人公司开设全机器人运营餐厅 并布局4个文商旅综合体 计划年内新增3-5个 [6] 技术演进与场景选择 - 行业共识优先发展工业场景 低速高频刚需领域如药房搬运、园区巡检成为早期切入点 [7] - 家庭场景普及仍需约十年 因环境复杂度高且缺乏标准化数据支撑 [9] - 养老等陪伴功能被视为消费级市场更好切入点 但个性化服务仍受技术限制 [9] 工业场景应用价值 - 人形机器人可填补工厂30%人力缺口 解决机械臂/AGV无法完成的非结构化任务 [13] - 类人形态适配现有工厂动线 无需改造布局 长期用电成本低于人力 [14] - 海克斯康预测2030年后人形机器人或替代传统工业机器人 因其灵活性优势 [14] 技术瓶颈与生态建设 - AI模型未达临界点制约"脑"能力 真实数据训练面临算力与资金压力 [18] - 产业链成本需优化至1万-2万美元区间 京东投入超百亿元布局全产业链 [19] - 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加速发展 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已有产品面市 [19]
从“秀技能”到“真干活”:2025机器人商业化破冰进行时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07:58
机器人行业落地应用现状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机器人已在商超零售、物流分拣、上下料等多场景演示应用潜力,但当前仅能执行有限场景的简单任务,复杂场景能力不足[1] - 大会共有200多家国内外公司参展,展出1500多台机器人产品,创国内展会之最[2] - 企业正推动部分场景商业化: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订单突破2000台(教育行业占比最大),傅利叶计划2025年交付数千台Care-bot GR-3,银河通用机器人已在北京10家无人药店上岗并计划年底扩展至100家[3] - 机器人形态多样化趋势明显,轮式底盘、下肢可折叠/可升降产品增多(擎朗智能、帕西尼等),以适配更多场景需求[4] 商业化阶段与技术分级 - 行业参考自动驾驶分级提出具身智能进阶路线:当前机器人智能水平处于L1(完成明确单一任务)至L2(拆分任务后自主调整执行)之间[4] - 乐观预计规模化落地需5-10年,但未来2-3年将有真实场景落地,首批应用集中于高危环境(矿井、电力)、有害健康场景(粉尘、辐射)及重复劳动(装配)[4]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智平方AlphaBot系列获近500订单(东风柳汽等工厂使用),星动Q5预计年内交付100台[3] 核心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主要痛点包括"大脑"能力不足(决策智能化水平低)、场景匮乏、制造精度受限,当前产品更多提供娱乐价值而非实用价值[6] - 具身智能大模型发展滞后:相当于ChatGPT推出前1-3年阶段,需处理物理世界复杂信息,技术难度高于语言类大模型[6] - VLA模型面临动作预测难、本体差异大、数据难兼容、任务泛化弱等问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四项核心成果加速技术突破[7][9] 数据与训练解决方案 - 物理世界真实训练数据稀缺(如空间感知需百万级数据),群核科技通过100万图纸信息实现80%准确度,但强泛化需数十万至百万数据[9] - 银河通用采用"物理仿真+合成数据"路线,用99%合成数据加1%真实数据训练模型,降低训练门槛[9] - 行业共识:未来2-3年需建立端到端通用大模型,优必选预计5-10年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级资金投入可支持机器人进入核心岗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