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战略

搜索文档
一诺威:以全员质管,创建高品质全球化品牌
齐鲁晚报网· 2025-05-19 14:35
公司荣誉与评选 - 新华制药、一诺威、华光国瓷入选第二届淄博市质量领军企业,体现其在质量管理、产品创新、市场影响力方面的卓越表现 [1] - 淄博高新区组织"质量领军企业媒体行"活动,展示企业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领域的成就 [1] 公司概况与产品 - 一诺威成立于2003年,注册地位于淄博高新区,主营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等产品 [1] - 产品应用于轻工、建筑、机械、纺织、冶金、运输、水利、印刷、医疗器械、石化、矿山、体育等多个领域 [1] - 公司聚焦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己二酸下游衍生物三大产业链 [1] 质量管理体系 - 公司提出"零缺陷、零投诉、零退货"的质量目标,以顾客满意为唯一衡量标准 [2] - 通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制度文件及表单记录实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的工作模式 [2] - 推行"三不原则"(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 [2] - 形成以"满足顾客需求并超过顾客期望"为核心的全员质量管理模式 [1] 研发与创新 - 公司建设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2] - 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2] - 推动聚氨酯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2]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8.57亿元,归母净利润约1.77亿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3] 发展战略 - 聚焦三大产业链,立足主业,延链发展,横向拓展实现相关产品多元化 [3] - 以技术研发为驱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致力成为全球最可信赖的聚氨酯原料供应商 [3] - 2025年计划围绕安全生产、能源管控、设备管理、工艺技术改进等关键节点实现安全零事故、产品零缺陷目标 [4] - 将加大工艺技术革新力度,持续落实精益管理,提升标准化水平 [4] 质量文化建设 - 形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质量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向员工贯彻质量文化 [3] - 高层领导通过全员质量大会、有感领导等方式倡导质量文化 [3] - 推行卓越绩效模式,采用激励措施强化质量重点工作方向 [3]
2025-2031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市场供需状况分析与投资策略研究预测
搜狐财经· 2025-05-16 14:07
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概述 -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 - 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航道以及城市轨道、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等 [2] - "十三五"期间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 [2]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 2023年中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达39,142亿元,2011年至2023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5.30% [3]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落地见效快、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3] - 交通运输行业持续发挥交通投资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3] 公路发展现状 - 我国公路建设投资总额由2011年的12,596.3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240.0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6.96% [5] - 我国公路总里程由2011年的410.64万公里增长至2023年的543.68万公里 [6] - 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25年公路里程目标达到550万公里 [6] 未来发展趋势 - 预计到2030年,全社会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将分别是当前的2.7倍、3.2倍、2.2倍和2.4倍 [8] - 主要公路通道平均交通量将超过10万辆/日,达到目前的4倍以上,京沪、京港澳等繁忙通道交通量将达到20万辆/日以上 [8] - 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公路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8] 政策环境 - 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 [5] -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5] - "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对于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预计会进一步加大 [5] 市场前景 -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总量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8] - 公路桥梁里程的持续增长将给桥梁受力产品及相关服务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 [8] - 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海外市场分布情况 [19]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5 06: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
高校专业调整,学生选择应更理性
南方都市报· 2025-05-12 20:42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趋势 - 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撤销、调整专业点达3424个,29种新专业亮相,调整力度前所未有[1] - 教育部首次设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为重点领域开通专业设置"绿色通道"[1] - 专业调整直接呼应国家发展战略,如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响应"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部署,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对接"双碳"目标[2] 市场导向型专业发展 - 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近五年在"双一流"高校新增41个,全国含"智能""智慧"字眼的专业十年新增2146个,其中70%集中在最近五年[2] - 2025年春招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显示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高度联动[2] - 传统文科专业通过交叉转型焕发新生,如"计算金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复合型专业兴起[3] 高等教育生态变革 - 学科边界趋于模糊,高校需打破传统壁垒加强交叉融合,新专业普遍涉及多学科领域[3] - 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实践性增强,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以提升学生实操能力[3] - 高校需避免盲目跟风热门专业,应立足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专业建设[4] 专业选择逻辑重构 - 学生需警惕"热门专业陷阱",历史表明短期热门可能转为长期过剩[4] - 理性决策框架应基于个人兴趣、能力特质与职业规划的三角匹配,而非就业风向[4]
述评:香港科创为由治及兴添能蓄势
新华网· 2025-05-12 20:41
香港科创生态圈发展 - 香港凭借产业集聚、基础研发与金融中心结合的综合优势,以及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传统优势,科创生态圈蓬勃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加速聚集 [1] - 香港正全力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可为本地经济社会培育新增长点,并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 [1] 政府政策与产业转型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产学研1+计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等新举措,展示主动求变的积极态度 [2] - 香港创科蓝图聚焦发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科技集群,并成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启用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发布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 [2] - 创新及科技基金为企业和高学历人才提供直接资助金,包括"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下每条智能生产线最高1500万港元资助,以及"研究人才库"下对科技公司和机构的研发资助 [2] 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互动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助推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允许保密形式提交申请,精准解决企业核心痛点 [4] - 香港金融市场为科技与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科技股带动港股表现良好,市场估计今年港股新股筹资金额约1300亿至1600亿港元 [4] - 港交所上市规则18A章吸引大量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在港上市,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加速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4][5] 人才引进与产业布局 - 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累计引进84家重点企业,预计未来数年投资约500亿港元,创造逾2万个就业机会,涉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等领域 [6] - 特区政府将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推出1.8亿港元"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预留1亿港元推出"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 [6] 香港独特优势 - 香港依托自由港政策、普通法体系及国际竞争力税收环境,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在"一国两制"下既能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又能保持与国际创新体系无缝衔接 [5] - 香港多所大学在生命科技领域建立高水平平台,集聚大批高层次人才,运用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与前沿基础研发优势 [5]
中航成飞一度涨停,军工ETF易方达(512560)标的指数半日涨超4%,盘中创近两个月新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2 12:43
军工板块市场表现 - 5月12日早盘军工板块低开后持续走高,中航成飞一度拉升封板,带动板块再掀涨停潮 [1] - 军工ETF易方达(512560)跟踪的中证军工指数早盘平开后放量拉升,一度涨近6%,创近两个月新高,上午收盘涨幅为4.22% [1] - 高端制造ETF(562910)早盘共振走强,因其成分股与中证军工指数存在交集(如中航成飞、中航沈飞等) [1] - 上周国防军工(申万)指数上涨6.33%,在31个行业中排名第一,周成交额达2736.92亿元(+236.57%),占中证全指周成交额比例为5.23%,为近十年最高 [1] - 军工ETF易方达(512560)3月下旬以来份额由约11.3亿份增至12.44亿份(截至5月9日) [1] 军工行业驱动因素 - 军工行业正迎来"DeepSeek时刻",外贸订单或有望爆发,军工股迎来价值重估 [1] - 人民日报刊文《加快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高新技术武器应用,智能技术、无人装备、大数据等成为战斗力新增长点 [2] - 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强调为强国之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 技术面信号 - MACD金叉信号形成,部分个股涨势显著 [3]
政企协力加速推进甘肃平凉机场项目
中国民航网· 2025-05-12 10:16
平凉机场项目战略定位 - 平凉机场建设是推动甘肃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1] - 项目被列入民航局"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1] - 承担优化区域航空网络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三大战略使命 [1] 项目推进进展 - 5月8日甘肃省平凉市与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正式签订建设管理协议 [1] - 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1] - 协议签订被视为项目重要里程碑 [2] 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 采用"专班专责、挂图作战"模式推进 [2] - 组建专业团队并建立常态化调度会商机制 [2] - 重点加快可研报告编制报审及配套工程方案优化(进场道路/用地/水电供应) [2] - 强调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等关键环节的协同攻坚 [2] 建设目标与预期影响 - 秉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落实原则 [2] - 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并加速建设进度 [2] - 项目将为甘肃及平凉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经济日报· 2025-05-07 06:02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 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加强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布局,把统筹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大国崛起 往往也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息息相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 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耦合、互为支撑。 首先,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源 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以高等教育为龙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全方 位、多层次的高质量学科教育、科学研究,才能筑牢各学科各领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基础;也只有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贯通联动的育人模式,才能为科技创新持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其次,科技 是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持续动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
中国海防(600764):2024年报点评:稳增向好成长可期,深海科技新方向有望突破
东吴证券· 2025-05-06 16: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海防业绩承压,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产品价格波动、市场因素、行业细分领域投资规模缩小等影响,且在销售回款和库存管理上有压力,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2] - 2024年公司在多个领域取得产品积累和技术突破,为未来业务拓展奠定基础,未来发展聚焦多个核心领域,驱动因素包括政策、市场和科技创新 [3] - 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值,新增2027年预测,考虑公司业务受益海军信息化建设及资产整合预期,维持“增持”评级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1.73亿元,同比-11.65%;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26.11% [1][2] - 2024年应收账款41.45亿元,较上年增长19.11%,存货16.86亿元,同比增长11.4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1.08个百分点至2.80% [2]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7.95亿、45.33亿、54.81亿元,同比分别为19.61%、19.42%、20.9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5亿、3.67亿、4.63亿元,同比分别为29.20%、24.54%、26.25% [1][3][10] 产品与技术突破 - 2024年在水声电子防务领域研发水下信息获取等系统及设备、水声救援设备等;在特装电子行业开发水下信息系统等产品,在卫星通导等领域推出多模接收机及芯片等产品;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取得智能加工制造系统等成果 [3] 未来发展计划 - 确保防务领域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加强创新资源投入构建技术发展体系;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业务成长,提升国内市场核心地位;通过多元化市场开拓和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3] 市场数据 - 收盘价27.75元,一年最低/最高价17.46/35.00元,市净率2.41倍,流通A股市值和总市值均为197.1997亿元 [6] 基础数据 - 每股净资产11.51元,资产负债率27.00%,总股本和流通A股均为7.1063亿股 [7]
中国海防:2024年报点评:稳增向好成长可期,深海科技新方向有望突破-20250506
东吴证券· 2025-05-06 16: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海防业绩承压,营收31.73亿元,同比降11.65%,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降26.11%,主要因产品价格波动、市场因素致部分产品毛利率下降,且应收账款和存货增长,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1][2] - 2024年公司在多个领域取得产品积累和技术突破,为未来业务拓展奠定基础,未来聚焦防务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发展,受政策、市场和科技创新驱动 [3] - 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值,新增2027年预测,考虑公司业务受益海军信息化建设及资产整合预期,维持“增持”评级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盈利预测与估值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3,592|3,173|3,795|4,533|5,481| |同比|(16.31)|(11.65)|19.61|19.42|20.93|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308.58|228.00|294.57|366.84|463.14| |同比|(47.23)|(26.11)|29.20|24.54|26.25| |EPS - 最新摊薄(元/股)|0.43|0.32|0.41|0.52|0.65| |P/E(现价&最新摊薄)|63.90|86.49|66.95|53.76|42.58|[1] 市场数据 - 收盘价27.75元,一年最低/最高价17.46/35.00元,市净率2.41倍,流通A股市值和总市值均为19,719.97百万元 [6] 基础数据 - 每股净资产11.51元,资产负债率27.00%,总股本和流通A股均为710.63百万股 [7] 三大财务预测表 资产负债表(百万元)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流动资产|9,400|9,710|10,910|11,212| |非流动资产|2,344|2,521|2,837|3,076| |资产总计|11,744|12,231|13,748|14,288| |流动负债|2,878|3,048|4,166|4,206| |非流动负债|453|453|453|453| |负债合计|3,331|3,501|4,619|4,659| |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8,145|8,439|8,806|9,269| |少数股东权益|269|291|323|360| |所有者权益合计|8,414|8,730|9,129|9,629| |负债和股东权益|11,744|12,231|13,748|14,288|[10] 利润表(百万元)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3,173|3,795|4,533|5,481| |营业成本(含金融类)|2,284|2,603|3,146|3,791| |税金及附加|28|46|47|61| |销售费用|68|110|114|149| |管理费用|283|300|381|447| |研发费用|349|353|460|533| |财务费用|(1)|(10)|(12)|20| |加:其他收益|85|93|116|138| |投资净收益|0|5|3|5| |公允价值变动|0|0|0|0| |减值损失|(25)|(151)|(81)|(81)| |资产处置收益|0|0|0|0| |营业利润|221|341|434|542| |营业外净收支|55|1|1|2| |利润总额|277|343|436|544| |减:所得税|27|26|37|44| |净利润|250|317|398|500| |减:少数股东损益|22|22|31|37|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28|295|367|463| |每股收益 - 最新股本摊薄(元)|0.32|0.41|0.52|0.65| |EBIT|201|630|582|720| |EBITDA|358|733|720|848| |毛利率(%)|28.02|31.43|30.59|30.84| |归母净利率(%)|7.19|7.76|8.09|8.45| |收入增长率(%)|(11.65)|19.61|19.42|20.93|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26.11)|29.20|24.54|26.25|[10] 现金流量表(百万元)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经营活动现金流|77|494|(1,943)|1,059| |投资活动现金流|(993)|(243)|(409)|(309)| |筹资活动现金流|(295)|38|0|17| |现金净增加额|(1,211)|289|(2,351)|767| |折旧和摊销|157|103|138|128| |资本开支|(246)|(66)|(135)|(99)| |营运资本变动|(371)|(93)|(2,578)|332|[10] 重要财务与估值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每股净资产(元)|11.46|11.88|12.39|13.04| |最新发行在外股份(百万股)|711|711|711|711| |ROIC(%)|1.99|6.22|5.45|6.46| |ROE - 摊薄(%)|2.80|3.49|4.17|5.00| |资产负债率(%)|28.36|28.62|33.60|32.61| |P/E(现价&最新股本摊薄)|86.49|66.95|53.76|42.58| |P/B(现价)|2.42|2.34|2.24|2.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