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

搜索文档
21社论丨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7 15:34
国内大循环战略核心观点 - 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 - 中国具备14亿人口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消费市场潜力[1] - 内需为主导的内部循环是大国经济特征市场资源是核心优势[1] - 当前全球化逆流需依托国内大市场化解外部冲击[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需通过改革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提升市场运行效率[2] - 市场规模和深度依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2]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化 - 建立自主完备产业链供应链是避免"卡脖子"风险的关键[2] - 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竞争力[2] 扩大内需与供需平衡 - 扩大内需需与供给侧改革结合形成供需动态平衡[3] - 当前社会总需求不足主要体现在消费短板需以消费提振经济循环[3] 消费升级与服务业主导 - 扩大就业增收减负是提振消费基础服务业成为就业主要领域[4] - 中国正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低于发达国家[4] - 数亿中等收入群体服务消费需求受制于供给创新与质量[4] 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 需同步强化制造业供应链自主与改善服务业供需短板[4] - 建筑业和自动化制造业就业吸收能力下降服务业成关键[4]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国家能源局· 2025-05-16 09:32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意义 - 将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2]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需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点方向 - 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3] - 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3] - 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3] 夯实国内大循环基础的具体措施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应对外部冲击 [4] - 稳定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大服务业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4] - 提振消费: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 [4]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资金筹集使用和项目建设,大力促进民间投资 [4]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4] 政策协同与市场活力 - 各部门各地区需强化政策谋划实施,加强工作协同配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4] - 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中开创发展新局面 [4]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证监会发布· 2025-05-15 22:34
国内大循环战略部署 - 将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1][2]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需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 [3] 国内大循环重点方向 - 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3] -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3] - 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3] 经济循环关键措施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冲击 [4] - 稳定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大服务业就业,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4] - 提振消费: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 [4]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资金筹集使用和项目建设,促进民间投资 [4]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4]
李强: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证券时报· 2025-05-15 20:47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举措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 需将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突出位置 统筹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经济循环质量和层次 [2] -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 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 现阶段重点体现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供需动态平衡四个方面 [2] 资源要素配置与市场建设 - 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2] 产业链与供需优化 - 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协作 持续补链强链拓链 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2] - 加快补齐消费短板 推动经济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以优质供给满足需求 [2] 经济循环薄弱环节突破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应对外部冲击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支持企业稳岗并扩大服务业就业 [3] - 深挖消费潜力 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 激发服务消费和新兴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 加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 [3] 地方发展与风险防范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 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 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3] - 统筹发展与安全 防范化解风险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强化政策实施和工作协同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丁薛祥主持会议
新华社· 2025-05-15 20:29
国内大循环战略部署 - 将发展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 以国内大循环稳定性和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 [1]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独有优势 需统筹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 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 [2] 国内大循环四大重点方向 - 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2] -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加强地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持续补链强链拓链 增强产业韧性 [2] - 供给需求动态平衡:补齐消费短板 经济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2] 经济循环关键举措 - 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冲击 稳定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 [3] - 提振消费:推动大宗消费升级 激发服务消费潜力 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 [3]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 大力促进民间投资 [3]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 依托特色资源创建品牌 [3] 政策执行要求 - 各部门各地区需强化政策实施协同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 - 形成竞相发展氛围 开创国内大循环新局面 [3] 地方政府参与 -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浙江、江西、甘肃省政府代表参会发言 [4]
中国驻印大使:美国不是世界的全部 欢迎更多印度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快讯· 2025-04-30 18:23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 - 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 肩负发展振兴的共同使命 [1] - 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印度致力于实现"2047发达印度"愿景 [1] - 中印作为超10亿人口规模的大国 市场对接可产生"1+1=11"叠加效应 [1] 经济增长贡献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中印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总和将达36% 超过所有G7国家总和 [1] 中国市场机遇 - 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将释放巨大消费潜能 [1] - 中国欢迎更多印度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1] 贸易政策立场 - 中国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补贴纪律和市场规则 不搞市场倾销和恶性竞争 [1] - 中国承诺不会冲击他国产业和经济发展 [1]
新视野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29 08:11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辩证关系 -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 - 供需失衡会导致资源浪费或短缺,引发经济波动,需通过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协同破解结构性矛盾 [1]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供给与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现代经济学体现为"双向适配"机制 [2] 供需动态平衡的特征 - 动态平衡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螺旋式上升,需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3] - 相互转化性:供给侧改革印证"供给创造需求"规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3] - 制度依存性: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供给体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3] 供需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 - 供给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供给质量,需求侧管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4] - 需打破"供给决定论"或"需求决定论"单向思维,在动态平衡中释放增长潜能 [4] - 国际经验表明供需协同是宏观经济治理核心命题,中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 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制度完备"的高质量供给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 [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6]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 构建"消费牵引、投资优化、分配协调"的内需新格局,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7] - 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消费集群,推进5G基站、AI算力中心等新基建 [7] - 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创新慈善信托等公益模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7] 数字技术赋能供需适配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匹配的数字化发展范式 [7] - 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数据中枢,归集13个重点领域数据,杭州"城市大脑"提升供需对接效率37% [7] -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推动个性化定制模式,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 [7] 政策协同与治理体系 - 完善跨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治理框架,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调控"体系 [8] - 在长三角试点产业链供需平衡指数,建立跨省市产能调配补偿基金 [8] - 动态监测41个工业大类产能利用率,建立战略性资源"产供储销"全链条预警机制 [8]
任平文章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4-09 13:20
经济增长目标与推动力 - 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5%左右的增长目标,被国外媒体评价为"雄心勃勃",体现中国保持增长的明确决心[2][3] -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经济体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5]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5] 政策与战略实施 - 中央政治局2023年9月部署增量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运行回升,社会信心提振[11] - 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投向民生领域[12] - 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领跑,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12] 产业转型升级案例 - 辽宁本钢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65%、产量提升25%,6类产品获低碳认证[14]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加紧推进封关准备工作[16] -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89.0连续四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超50%[24] 消费与内需潜力 - 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5%,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18] - 华为三折叠手机近2万元仍一机难求,国博文创单品8个月销量破百万件[18] - 政策层面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等30条促消费措施[19] 区域经济发展 - 广东培育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珠海横琴15年间经济总量增至538亿元[26] - 山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点布局14个海洋新质生产力领域[26] - 安徽2024年1-2月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7] 技术创新应用 - 山东泰山景区应用外骨骼设备提升游客体验,智能机器狗实现年清运垃圾超2万吨[20] - 武汉氢能重卡实现400公里零碳续航,24条低空航线覆盖物流运输等场景[20] - "人工智能+"行动加速智能穿戴、机器人等新技术产品商业化应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