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AI
搜索文档
英伟达盘前涨超3%,史上首家5万亿美元市值公司或将诞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8:56
作者丨倪雨晴 编辑丨张伟贤 视频编辑 丨 杨浩凯 10月29日美股盘前,英伟达股价涨超3%, 若保持至开盘后,将成为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 。 消息面上,在当地时间周二举行的GTC华盛顿大会上,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放出多个大招。 GPU支柱上,Rubin和Blackwell芯片的预期销量超过5000亿美元; 6G领域,英伟达投资入股诺基亚,还联合电信公司推AI-RAN; 在量子计算界,英伟达推新互联技术NVQLink,将GPU计算与量子处理器联合,以构建加速量子超级计算机; 面向物理AI,英伟达与Uber合作无人驾驶,机器人、AI工厂稳步前行。 算力印钞机: GP U可见收入超5 0 0 0亿美元 目前,Blackwell是英伟达最核心的算力印钞机。按照规划,英伟达将在2026年上市下一代Vera Rubin芯片,后继版本Rubin Ultra预计2027年 推出,更远期架构是2028年的Feynman。 在这次GTC上,黄仁勋透露了惊人的销售数据。他表示, 截至2026年的未来五个季度,Blackwell与Rubin的可见收入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 订单量约为2000万颗GPU 。 此次,黄仁 ...
完整全文丨黄仁勋GTC十月主旨演讲:开启AI新纪元,新工业革命的蓝图
创业邦· 2025-10-29 18:32
来源丨 Web3天空之城 昨晚在华盛顿特区的GTC大会上,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 整个行业描绘了一幅通向新工业革命 的详尽蓝图。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他系统性地阐述了AI如何从根本上重塑计算范式,并发布了革 命性的Blackwell平台,定义了"AI工厂"这一全新基础设施概念。这是一次产品迭代,也是一场关于 未来生产力、创新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宣言。 昨晚做了这场演讲, 英伟达的市值已经马上要突破5万亿了.. 核心观点摘要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工具,人工智能是工作。这是深刻的差异。实际上,人工智能是可以真正使用工 具的工人。" "摩尔定律已经基本终结……我们称之为极限协同设计。英伟达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家真正从一张白 纸开始,可以同时考虑新架构、新芯片、新系统和新软件的公司。" "我这里所说的计算机就是一个工厂。它运行人工智能,其目的是为了生产尽可能有价值的代币…… 这绝对是一个AI工厂。" "物理AI需要三台计算机:一台用于训练模型,一台用于在数字孪生中模拟,一台用于操作机器人。 这三台计算机都运行CUDA。" "就像电力和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每家公司都会使用它。每个国家都会构 建它 ...
小鹏汽车将在小鹏科技日展示量产Robotaxi新进展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18:11
小鹏汽车战略与产品进展 - 公司即将在小鹏科技日上全面展示人工智能与智能驾驶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1] - 量产Robotaxi产品的最新进展将是最大看点 标志着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重大战略突破 [1] - 公司计划在明年全球首发前装Robotaxi汽车 [1] - 通过前装量产方案 公司有望在成本控制、系统稳定性和规模化部署方面建立核心竞争力 [1] 智能驾驶行业趋势 - 2025年1至8月 L2及以上辅助驾驶车型累计销量达925.6万辆 渗透率为64.17% [2] - 同期L2++及以上车型累计销量达344.78万辆 占L2及以上车型总量的37.25% [2] - 智驾快速渗透得益于智驾平权、燃油车智能化以及端到端技术的颠覆性突破 [2] - 行业竞争进入长期阶段 智驾技术发展从前沿探索转向求稳务实 [2] 主要车企智驾战略分野 - 小鹏汽车更倾向于聚焦世界模型的应用 [2] - 蔚来发展智驾是为了弥补其短板 [2] - 理想汽车正从大组织向小团队转型以提升效率 [2] - 千里科技(吉利)可能旨在软件上对标引望 进行生态整合 [2]
英伟达冲击5万亿美元!黄仁勋透露GPU、6G、量子计算等重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5:05
GPU支柱上,Rubin和Blackwell芯片的预期销量超过5000亿美元;6G领域,英伟达投资入股诺基亚,还 联合电信公司推AI-RAN;在量子计算界,英伟达推新互联技术NVQLink,将GPU计算与量子处理器联 合,以构建加速量子超级计算机;面向物理AI,英伟达与Uber合作无人驾驶,机器人、AI工厂稳步前 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黄仁勋的一场深夜演讲发布,直接将英伟达市值带上4.9万亿美元,距离5万亿美元算力帝国,一步之 遥。 在这场GTC华盛顿大会上,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继续放大招。 当外界还在观察这家4万亿体量的企业时,这家AI巨头继续超前进化。从硅谷到华盛顿,从AI模型的狂 潮到底层算力的重塑,黄仁勋为加速计算、为人工智能规划了新的蓝图。 算力印钞机:GPU可见收入超5000亿美元 目前,Blackwell是英伟达最核心的算力印钞机。按照规划,英伟达将在2026年上市下一代Vera Rubin芯 片,后继版本Rubin Ultra预计2027年推出,更远期架构是2028年的Feynman。 在这次GTC上,黄仁勋透露了惊人的销售数据。他表示,截至2026年的未来五个季度,Blac ...
「美队」老黄深夜扔出地表最强GPU!算力百倍狂飙,下次改演雷神
猿大侠· 2025-10-29 12:42
下一代GPU产品路线图 - 下一代Vera Rubin超级芯片首次亮相,计算能力达100 Petaflops,是九年前DGX-1性能的100倍[5][20] - Vera Rubin是第三代NVLink 72机架级超级计算机,实现无线缆连接和全液冷设计[17][23] - 芯片配备8个Rubin CPX GPU、BlueField-4数据处理器、两颗Vera CPU及4个Rubin封装,推理性能达440PF[23] - 引入全新上下文处理器,支持超100万token上下文,提升AI模型处理能力[24] - BlueField-4处理器可加速AI模型加载时间,NVLink交换机确保GPU同步传输数据[26][28] - 完整机架包含150万个零件,重达两吨,主干网络一秒可传输整个互联网流量[30][31] - Blackwell芯片已全面量产,Vera Rubin预计明年10月投产[14][18] 营收预测与市场前景 - 公司预测在2026年底前,Blackwell和Rubin两款GPU累计营收将达5000亿美元[8][72] - 该预测未包含中国市场,未来两年GPU出货量预计达2000万,较Hopper增长5倍[9][72] - 全球六大云巨头资本支出正以史无前例速度飙升,推动AI算力需求增长[66] AI战略与行业定位 - 提出AI不是工具而是会用工具的工人,标志着技术从工具计算转向智能计算[37][41][69] - 公司是唯一从芯片、系统、软件到应用全栈协同设计的企业,实现极致协同设计[52] - 通过三大Scaling Law驱动模型越聪明用户越多,算力需求持续增长[49][50] - 推动双平台迁移,即通用计算转向加速计算,工具计算转向智能计算[69] 技术创新与性能突破 - Grace Blackwell NVL72采用72块GPU无缝互联,每块GPU性能是H200的十倍[55][61] - 极致协同设计实现10倍性能提升的同时,将计算总拥有成本降至十分之一[62][63] - 通过MoE架构优化万亿级参数模型,每块GPU仅需处理4位专家计算[58][59] 生态合作与行业应用 - 推出AI原生6G技术Aerial RAN Computer Pro,将AI与6G网络深度融合[12][90] - 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建造7座AI超算,强化超算基建布局[12][68] - 发布DRIVE Hyperion L4级自动驾驶平台,集成多模态传感器和Blackwell架构芯片[12][84][87] - 推出NVQLink技术连接量子处理器与AI超算,加速量子计算实用化[12][100] - 通过Omniverse数字孪生技术训练物理AI,目标直指美国再工业化[12][83] 开源贡献与模型生态 - 公司在全球开源贡献榜上有23个模型上榜,覆盖语言、物理AI、语音等领域[75] - 拥有全球第一的语音模型、推理模型和物理AI模型,下载量惊人[76] - 开源模型在推理、多模态、蒸馏效率三大维度实现巨大飞跃,成为开发者实用工具[74][77] 投资与市场反应 - 公司以每股6.01美元向诺基亚投资10亿美元,推动6G技术合作[92] - 交易宣布后诺基亚股价收盘上涨20.86%,创2016年1月以来新高[93]
黄仁勋凌晨炸场:6G、量子计算、物理AI、机器人、自动驾驶全来了!AI芯片营收已达3.5万亿|2025GTC超全指南
AI前线· 2025-10-29 08:40
英伟达GTC大会核心观点 - 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宣布了广泛的战略合作与技术愿景,涵盖6G通信、量子计算、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旨在推动AI从工具向主动执行者转变,构建未来的“AI工厂”基础设施 [2][6][17][56] - 公司股价在大会当日上涨约5%,总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创下新高 [9] - AI芯片Blackwell和Rubin的订单总额已达到5000亿美元 [8] 战略合作与产业布局 - 与诺基亚合作共建6G AI平台,推出Aerial RAN Computer Pro (ARC-Pro),并计划投资10亿美元,目标是将AI融入无线网络核心,升级全球数百万个基站 [3][10][13] - 与Uber合作计划在全球部署1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推动机器人出租车商业化 [15] - 与美国能源部、甲骨文合作打造7台AI超级计算机,其中阿贡实验室的系统算力将达到2,200 exaFLOP [16][20] - 与Palantir、CrowdStrike、Synopsys等行业巨头合作,将AI能力嵌入数据处理、网络安全、芯片设计等垂直领域 [15][28] - 其模型与库已深度集成进亚马逊云科技、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等主流云平台及ServiceNow、SAP等SaaS系统 [28] 前沿技术发展方向 - 在量子计算领域,推出NVQLink互联架构,连接传统GPU与量子处理器,并依赖GPU超算系统进行控制与纠错 [20] - 在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提出“三计算机”体系:Grace Blackwell AI计算机用于模型训练、Omniverse用于数字孪生仿真、Jetson Thor用于实际执行,形成物理智能闭环 [23][24] - 公司投资并合作Figure AI等具身智能公司,加速下一代机器人研发 [6][25] - 开源模型生态强大,已有23个模型登上性能榜单,并持续投入 [28] AI的重新定义与未来愿景 - AI被定义为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其核心是从基于规则的程序设计转向基于数据的学习模式 [32][33] - AI正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执行者,具备使用工具、制定计划、理解需求的能力 [34][35] - 未来计算的基础设施是“AI工厂”,其核心是使用GPU将能源转化为智能,以生产Token为目标,算力成为新的生产资料 [40][41][52][53] - AI的发展受两条指数曲线驱动:AI使用指数(智能与算力增长)和AI采用指数(用户体验与使用规模),二者形成正反馈循环 [46][47][48] - 推动AI前进需要“极致协同设计”,在芯片、封装、互联、系统、算法、应用等每一层同时创新,超越摩尔定律的限制 [49][50][51]
黑芝麻智能(02533.HK):物理AI芯片黑马 迎来产品与客户双拐点
格隆汇· 2025-10-29 03:28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技术周期与市场需求共振,2025年可能是中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级芯片放量元年,技术向上突破与向下普及双线并进 [1] - 预计至2028年,中国及全球乘用车市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系统级芯片规模将分别达到496亿元和925亿元,2023至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为28.6%和27.5% [1] - 主流汽车制造商推动“智驾平权”,在20万以下车型中推广搭载中阶算力芯片的智能驾驶方案,有望进一步打开中高阶智能驾驶芯片增量市场 [1] 产业链竞争格局 - 长期来看,仅头部车企会自研芯片,第三方芯片厂商下游市场空间可能超出预期 [2] - 低端智能驾驶方案将成为各车型标配,竞争核心在于同质化方案下的更低供应成本 [2] - 中端及少部分高端方案是第三方供应商竞争重点,比拼重点为方案的性价比 [2] - 高端方案为自研主战场,竞争核心在于企业对智能驾驶/物理AI领域的理解深度、组织效率及资源倾斜度 [2] 公司竞争力分析 - 公司具备健全的硬件产品矩阵,并与算法公司建立广泛产业联盟以补足算法能力 [2] - 管理团队具备技术前瞻性,战略布局了跨域计算芯片及机器人相关业务,可能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极 [2] - 公司积极开拓客户,定点量产车型持续增加,重点客户突破有望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为19.7亿元,为产品开发和新业务探索提供保障 [2] 公司财务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50亿元、16.16亿元、23.4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23%、90.12%、45.05% [3] - 因处于前期研发投入和客户拓展关键时期,采用市销率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市销率约为17.8倍 [3]
索辰科技20251028
2025-10-28 23:31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物理人工智能(AI)、机器人仿真与训练、低空经济、风电、半导体集成电路(CEE)[2][3][5] * 公司:索辰科技(A股/H股市场稀缺的CAE龙头企业)[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传统CAE主业市占率较高约4.5%-5%[2][4] 产品能力强[2][6] 受益于国产化率、渗透率及正版化率提高[2][6] * 预计2025年总收入接近5亿元[2][4] 同比增长约30%[2][4] 其中并表力控科技带来约4000万元收入[17] 物理AI收入上半年约375万元[2][5] 占总收入6.5%-7%[2][5] * 预计2026年收入达到6.2亿元左右[2][6] 未来几年复合增速预计保持25%[4][17] 利润率有望恢复至25%-30%[2][6] 新业务布局与进展 * 推出"开物"物理AI平台[2][5] 对标英伟达Omniverse[2][5] 发布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训练平台[2][5] * 致力于成为仿真平台商[2][11] 为泛机器人领域客户提供数据和动作模块[2][11] 发布开物平台四层架构和机器人仿真训练平台[2][11] 缩小Real to Sim差距[2][11] * 在风电领域通过物理AI平台优化风机设计[2][11] 在低空经济中标绍兴3000万元订单[2][11] 每平方公里建设成本150-300万元[11] 市场竞争与国产替代 * 中国CAE市场高壁垒[4][13] 国外巨头(Ansys、西门子、达索)占据大部分份额[4][13] 索辰是国内独家头部CE国产化公司[3][4] * 受益于国产替代政策[3][4] Ansys中国区增速显著慢于索辰[4][13] 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对基本面无影响[4][15] 因公司百分百对内销售[15]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机器人产业面临数据泛化和精细度问题[2][9] 仿真数据能降低成本、缩短时间、增加数据多样性[2][9] 英伟达、银河通用、Scale等企业已大量使用仿真合成数据[2][10] * 中国CAE市场潜力长期可达150亿元[4][18] 索辰有望占据20%份额[4][18] 对应30亿元收入[18] * CEE(微观尺度多物理场耦合)市场前景广阔[16] 因半导体行业小型化、集成化需求[16] EDA厂商看重CEE企业所具备的耦合场分析能力[16] 其他重要内容 公司战略与估值 * 公司产品布局全面[4][13] 尤其在多物理场、云化产品及AI领域领先[4][13] 通过并购拓展行业渠道及补齐硬件业务[4][14] * 2025年及2026年目标估值分别为100亿和124亿元[7][18] 长期估值天花板可达300亿元左右[4][18] 当前PS估值中位数约20倍[7][18] 认为估值合理且有上涨空间[7][18] * 物理AI业务2025年全年目标3000万元[2][5] 2026年目标5000万元[2][5] 在低空订单落地快情况下有望超额完成[12]
英伟达GTC大会召开在即,将重点聚焦物理AI
选股宝· 2025-10-27 22:42
当地时间10月27日-29日,英伟达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全球技术大会(GTC 2025),黄仁勋将发表现场主题 演讲。本次会议主题聚焦于"物理AI和机器人"等前沿技术。 上证报援引研究机构观点称,物理AI正在重塑机器人训练的底层逻辑,从依赖真实数据的"经验主义", 转向基于物理规律的"理性主义"。英伟达通过全栈技术方案,构建了从云端训练到边缘部署的完整生 态,推动物理AI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医疗、家庭等场景。未来随着具身智能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的结 合,机器人将逐步渗透至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最终实现"像人类一样思考,比人类更高效执行"的终极 目标。物理AI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方面,据上证报表示, 索辰科技:公司推出物理AI开发及应用平台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包括物理AI应用开发平台及机器人设 计训练平台等。 凌云光:公司AI能力已广泛渗透至智能器件、视觉系统、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四大业务板块,在消费 电子、印刷、新能源等行业形成规模化应用成果。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
晚报 | 10月28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10-27 22:29
物理AI - 英伟达将于美东时间10月27-29日召开GTC 2025大会,主题聚焦“物理AI和机器人”[1] - 物理AI重塑机器人训练底层逻辑,从依赖真实数据转向基于物理规律[1] - 英伟达构建从云端训练到边缘部署的完整生态,推动物理AI进入工业、医疗、家庭等场景[1] 无人驾驶 - 特斯拉于10月27日官宣神经网络系统“世界模型器”,可生成逼真虚拟驾驶场景[2] - 该系统使AI一天内学习相当于人类500年驾驶经验,大幅减少对真实测试依赖[2] - 世界模型器是特斯拉实现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跨越的关键工具,擎天柱机器人可共用[2] 深海科技 - 我国“探索三号”母船搭载“奋斗者”号在北极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开创密集冰区“船潜协同”新模式[3] - 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3] - 深海科技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明确列为“国家战略核心领域”[3] 机器人 - 首形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蚂蚁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等为股东[4] - 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专注于高端、超仿生仿人机器人研发[4] - 超仿生仿人机器人通过高精度仿生设计重塑人机交互范式,短期聚焦工业替代与服务升级[4] 商业航天 - 天兵科技完成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一箭36星”分离试验,创国内应用场景卫星数量最多纪录[5] - 此次突破为低轨星座组网任务提供可靠、高效、低成本发射服务[5] - 商业航天迎来政策面、业绩面和技术面三重拐点,中国星网今年实现密集组网[5] 快充 - 移动终端通用快速充电解决方案标准L.1004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审议并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6] - 该标准由华为、vivo、OPPO等公司联合攻关,实现跨品牌、跨设备快速充电功能兼容[6] - 标准落地将打破协议壁垒,消费者可使用一个充电器为更多不同品牌设备提供快充体验[6] 宏观与行业政策 - 证监会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7] - 证监会发布中小投资者保护“23条”,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回报投资者[7] - 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将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并允许参与更多商品期货期权品种交易[7][8] 前沿科技进展 - 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7] - 玻色量子中标招商银行首个量子计算采购项目“天秤AI”,国仪量子获1.31亿元战略融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