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调节政策

搜索文档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理解三部委的一揽子金融政策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5-07 19:24
广发证券 资深宏观分析师 钟林楠 zhonglinnan@ gf.com.cn 广发宏观郭磊团队 摘要 第一, 2025 年 5 月 7 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 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宣布了一揽子逆周期调节政策。我们理解,这是 4 月 25 日政治局会议"加强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精神的落地。政策涉及内容较多,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金融政 策、市场政策四个方面。 第二, 货币政策举措共有十项,其中较为关键的包括:( 1 )降准 50BP ,投放大约 1 万亿元流动性;( 2 )降息 10BP ,引导 LPR 下降 10BP ;( 3 )结构性工具降息 25BP ,科创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 支小再贷款额度均增加 3000 亿元,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5000 亿元额度)与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 担工具,汽车金融公司与金融租赁公司法准率降至 0% 等。与 924 新闻发布会提出的"降准 50BP+ 降息 20BP "组合相比,这次"降准 50BP+ 降息 10BP+ 结构性工具降息 25BP+ 结构性工具扩容 1.1 万 亿 元"的组合 ...
复盘和展望:贸易战如何影响银行股?
国信证券· 2025-05-07 19: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维持)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伴随关税冲击逐步显现,资本市场交易将回归基本面,复盘2018 - 2019年贸易冲突下银行业表现,选取可借鉴线索探讨此轮贸易战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前言 - 特朗普新一轮关税策略使冲突升级,A股最初回落但快速修复,伴随关税冲击显现,资本市场交易将回归基本面 [7] - 对比2018 - 2019年,当前关税博弈更剧烈,但我国应对能力提升,两轮贸易冲突对银行业影响有相似但不可比,复盘2018 - 2019年银行股表现供参考 [8] 上一轮贸易战对银行基本面和资本市场定价的影响复盘 2018 - 2019年贸易冲突复盘 - 2018 - 2019年贸易冲突分四个阶段,最终短期妥协缓和贸易战,但未改变深层矛盾,今年贸易冲突全面升级 [11] - 详细梳理2018 - 2019年中美贸易冲突重要事项,包括多次加征关税、谈判、达成协议等事件 [12] 贸易冲突下国内逆周期政策加码,2019年经济企稳弱复苏 - 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2.5%,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0.5%,出口到美国比重降至16.8% [13] - 我国实施“组合拳”逆周期调节政策,货币政策包括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LPR改革、普惠金融政策加码等;财政政策包括大规模减税、专项债扩容且资本金制度松绑 [15] - 2019年我国实际GDP增长6.1%,处在目标区间,四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同步改善 [18] 贸易冲突下银行业基本面和资本市场表现 - 2017 - 2019年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是5.4%、5.7%和6.9%,2018年业绩受贸易冲突等冲击,2019年业绩因逆周期政策和经济企稳提升 [25] - 2018年A股回落,银行有超额收益;2019年银行指数有绝对收益但无超额收益,个股分化大,高成长银行涨幅好 [27][28] 此轮贸易战下银行股如何投资 逆周期政策为经济企稳保驾护航,不改此轮银行业绩下行周期进入尾声的判断 - 此轮贸易战虽冲击经济,但我国应对能力增强,逆周期政策当前提前发力,空间充足,若经济承压将加码,预计2025年经济实现5%左右增长 [34] - 对银行业基本面短期有冲击,但对上市银行业绩拖累有限,维持2025年净利润增长1%预测,出口型企业资产质量压力可控,维持净利息收入降幅收窄至零附近、净息差收窄约12bps判断 [37][38] 银行股:从估值修复行情转向宏观经济复苏下的估值提升行情 - 2023年以来政策维稳驱动的银行信用风险悲观预期修复行情或结束,宏观经济是银行股投资核心逻辑,静待逆周期政策加码 [41] - 当前市场大概率与2019年4月之后行情相似,银行板块难跑出超额收益,但看好绝对收益,下半年看好高成长性银行,逆周期政策加码明确前,“业绩稳定 + 股息率高”银行有配置价值 [44] 投资建议 - 新一轮关税博弈剧烈,我国应对能力增强,逆周期政策大概率加码,2025年经济能实现5%左右增长,不改业绩下行周期进入尾声判断 [47][48] - 银行板块难跑出超额收益,但看好绝对收益,下半年看好高成长性银行,逆周期政策加码明确前,推荐“业绩稳定 + 股息率高”银行 [48]
品牌工程指数上周涨0.45%
中国证券报· 2025-04-28 05:02
多只成分股表现强势 星石投资认为,短期看,国内暂时缺少新的驱动因素,叠加临近五一假期,海外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 预计市场以震荡为主。中期来看,海外扰动因素冲击最大的时刻已经过去,中国市场进一步下行风险有 所减小。全球经济秩序重构和美国政策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可能会持续,这可能导致全球资金流出美国 市场,相应非美资产有望受益。 上周市场反弹,上证指数上涨0.56%,深证成指上涨1.38%,创业板指上涨1.74%,沪深300指数上涨 0.38%,品牌工程指数上涨0.45%,报1614.56点。 上周品牌工程指数多只成分股表现强势。具体来说,科沃斯上涨12.34%,排在涨幅榜首位;信立泰上 涨9.99%,居次席;上海家化和珀莱雅涨逾9%;药明康德上涨8.53%;丸美生物、中际旭创、宁德时代 涨逾7%;华谊集团、小熊电器、石头科技涨逾5%;阳光电源、恒瑞医药、盾安环境涨逾4%;兆易创 新、恒顺醋业、新宝股份、步长制药、亿纬锂能涨逾3%。 □本报记者 王宇露 2025开年以来,上海家化上涨34.83%,排在涨幅榜首位;信立泰上涨28.19%,居次席;丸美生物和广 联达涨逾20%;安集科技上涨19.48%;韦尔股份、山西汾 ...
经济数据|一季度GDP增速有望迎来“开门红” (2025年1-2月)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8 08:03
经济总体表现 - 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超出市场预期的5.1%,但较前值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拉动力量来自运输设备、金属制品和装备制造业[3] - 服务业生产保持较高增速,现代服务业景气度尤为亮眼,但高频数据和关税影响可能导致后续阶段性走弱[3] - 需求端加权平均增速为3.8%,低于生产端的5.7%,显示供需格局分化,内需增速4.0%弱于去年外需主导的格局[2] 生产端分析 - 工业增加值超预期主因季调因子紊乱削弱PMI指向性,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景气度较好,而非金属矿物、医药等行业偏弱[3] - 六行业平均开工率在历史同期表现较好,但近期开始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6][13] - 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在1-2月表现较好,但3月美国加征10%关税可能拖累后续出口链景气度[2][9] 投资端表现 - 1-2月总体投资同比4.1%,基建投资(广义)同比9.9%成为主要拉动项,专项债资金充足和重大项目开工推动"开门红"[14] - 制造业投资同比9.0%延续韧性,但受设备更新政策接续不足和低物价环境制约,预计Q2特别国债发行后将改善[14] -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9.8%,降幅较前值收窄3.5个百分点,二手房成交回暖但新房销售仍承压[14] 消费市场特征 - 1-2月社零总额同比4.0%,低于预期的4.5%,其中商品零售增速3.9%持平前值,餐饮收入增速4.3%受春节带动提升1.6个百分点[25] - 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增长亮眼,但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补贴受益品类增速回落,七大相关家电零售额同比显著下滑[11][25]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可能通过财富效应、居民增收等渠道对后续消费形成支撑[25] 政策与市场预期 - 全国两会部署年度政策取向,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特别关注3月16日消费政策的全面升级[2] - 债市长端利率宽幅波动可能成为常态,政策预期扰动下需关注央行对流动性的态度及降准等工具落地时点[26] - PPI同比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呈现负相关,低物价环境制约利润修复,但边际改善可能带动制造业投资回暖[24]
如何提振内需?学者集中建言:财政支出不松劲,深化改革增动能
券商中国· 2025-02-27 18:28
经济政策与内需提振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今年经济工作首位任务,长短结合、双管齐下是核心思路 [1] - 短期需坚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加大支出力度并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领域 [1] - 长期需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以释放发展红利 [1] 宏观经济展望 - 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将平稳开局,全年季度间波幅小于2024年,呈现平稳运行特征 [2] - 消费需求不足叠加出口下行压力可能增大经济下行压力 [2] - 汇率稳定对重振内需意义重大,央行稳定汇率的政策导向有助于稳定资产价格和提振消费 [2] 短期政策建议 - 传统投资拉动模式面临基础设施空间收窄、地方债务压力增大等问题 [3] - 财政政策需加大力度并调整支出结构,将部分投资资金转用于惠民生、促消费 [3] - 货币政策应提升社会融资增速,将金融市场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 [3] - 破除汽车限购等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可快速释放消费潜力 [3] 长期改革方向 - 户籍制度改革是促进内需的关键门槛,3亿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潜力待释放 [4] - 需建立中央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地方政府落实常住地户口登记和基本公共服务 [4] - 收入分配改革可通过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增加居民分红,测算显示10万亿元划转可创造1.5万亿元年收益 [5] - 向月收入低于1000元群体分配社保收益可带动超1万亿元消费 [5] 农村社会保障 - 新农保政策直接向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补贴可提高家庭劳动效率 [6] - 研究显示若补贴金额提高5倍,可带来4.5%的GDP增长 [6] - 农村消费尤其是养老保障支出对提振内需具有显著作用 [6]
深度丨学者建言扩内需之策:财政支出不松劲 深化改革增动能
证券时报· 2025-02-27 08:22
扩大内需政策思路 - 短期以财政政策为主进行逆周期调节,需加大支出力度并调整结构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领域 [2] - 长期需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以释放持续发展红利 [2] - 通过消费引导投资,从注重"物"的投资转向"人"的投资,形成扩大消费长效机制 [6] 2025年经济展望 - 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将平稳开局,全年季度间波幅较2024年缩小,呈现平稳运行特征 [4] - 消费需求不足叠加出口下行压力可能增大经济下行压力 [4] - 汇率稳定对提振内需至关重要,央行稳定汇率的政策有助于稳定资产价格和消费 [4] 短期政策建议 - 财政政策需加大力度并调整支出结构,将部分投资资金转用于惠民生、促消费以拉动居民收入 [6] - 货币政策应提升社会融资增速,将金融市场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 [6] -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放松汽车限购可短期内释放消费潜力 [6] 长期改革方向 - 户籍制度改革是促进内需的关键,解决3亿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问题可大幅提升其消费规模 [8] - 中央财政可通过补助或奖励机制激励地方政府落实常住地户口登记和基本公共服务 [8] - 收入分配改革需增加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分红,如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 [9] 社保改革与消费提振 - 划转10万亿元非金融国有资本至社保基金,按7%回报率测算每年可新增1.5万亿元收益,分配给低收入群体可带动超1万亿元消费 [9] - 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支出5倍,预计可带来4.5%的GDP增长,因劳动效率提升和就业增加 [10] - 新农保政策直接向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补贴,可减少其劳动时间并提高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效率 [10] 结构性调整需求 - 产业政策长期侧重供给端,需转向消费端尤其是抑制严重的农村消费 [10] -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需从传统基建投资转向民生消费领域以缓解经济失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