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新品秀”登场!高交会来了,深圳福田展区亮点抢先看
南方都市报· 2025-11-11 23:59
展会概况 - 第27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即将在深圳举办,福田展区将联合逾50家企业打造"未来生活馆"[1] - 展区将首次在现场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打造福田科技的"新品秀",展示首发前沿技术和已完成市场化验证的明星产品[1][7] 展区设计与体验 - 展区顶部采用悬浮流线型结构作为视觉焦点,象征对前沿科技的探索[3] - 设置八大互动点位覆盖视听、竞技、医疗、情感等多个维度,观众可操控机器狗参与对战、与机器人舞蹈、体验AI便携超声设备等[5] - 福田区生态人文IP"福气家族"将换上科技新装,与Aimas机器人等共同迎宾[5] 展示内容与技术亮点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展示基础研究、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7] - 希格生科通过全息投影呈现心脏类器官模型,量旋科技和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将展出超导量子芯片、纳米红外光谱仪等尖端设备[7] - 智能硬件板块包括铨兴科技、宏芯宇的AI超显存解决方案和车规级存储芯片,以及领益智造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斩获双金牌的机器人[7]
盈康生命:公司始终致力于以科技创新驱动医疗服务升级
证券日报· 2025-11-11 22:11
公司战略方向 - 公司致力于以科技创新驱动医疗服务升级,推动业务从传统疾病诊疗向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升级 [2] - 公司的长期战略是深耕细分病种,创新预诊治康新模式,拓宽营养、心理、康复等非治疗服务业务 [2] - 公司旨在逐步降低对传统病床资源的依赖,推动医疗服务与医疗器械协同发展,实现从院内向院外延伸,从疾病精准治疗平台向科技赋能下的健康管理平台转型升级 [2] 业务运营与能力提升 - 公司正积极推动相关布局向更高层次演进,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应用生态 [2] - 在用户端,公司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质量,从而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诊率 [2] - 在运营端,公司将医护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价值创造,以实现人效与费效的提升 [2]
13项举措精准发力 激活民间投资新动能
中国经营报· 2025-11-11 21:40
政策发布与核心目标 -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并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1] - 《若干措施》提出了13项政策举措,旨在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三大维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1] - 政策目标是将民间资本参与从“可选项”变为“应选项”,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 当前民间投资表现 - 受国际环境变化、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民间投资有所放缓[1] - 前三季度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的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1%,保持稳定增长[1] - 其中,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2%,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 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瓶颈 - 民营企业普遍面临创新、融资、管理等多重能力瓶颈,投资可持续性不强问题日益突出[2] - 囿于人才、资金、科研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不足,民营企业大多存在创新意愿强但创新能力弱的困境[2] - 由于中试平台和中试服务缺乏,民营企业很难顺利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2] 针对创新瓶颈的政策措施 - 《若干措施》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2] - 支持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2] - 探索简化优化中试基地项目建设前置要件审批程序,以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障碍[2] 针对融资难的政策措施 - 《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2] - 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重要行业、重点领域民间投资项目,补充项目资本金[2] 政策影响与业界观点 - 政策以量化标准强化刚性约束,从准入到运营、从融资到转型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3] - 政策回应了民间资本“不敢投”、“不能投”的顾虑,并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领域[3] - 民间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预计将随政策落地进一步释放活力,为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提供坚实支撑[3]
“从历史展望未来的行程”,驻华使馆领事官员文旅体验活动走进海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1 21:17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科技脉动,文旅新姿”2025年驻华使馆领事官员文旅体验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 [3] - 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的50多名驻华外交官、领事官员参与 [1] - 活动旨在展示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1] 科技企业展示 - 活动首站参观视效科技企业利亚德集团,体验最前沿的CAVE沉浸式空间和3D显示技术 [3] -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展示了490余项核心科技创新成果,包括能精准完成复杂任务的人形机器人、亚轨道飞行器和尖端医疗器械 [3] - 当晚活动有小米、联想等知名企业展示最新科技产品 [5] 历史文化体验 - 各国嘉宾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参观了《山水连城——海淀历史文物展》,展品涵盖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到清代皇家园林风貌的珍贵文物 [3] - 嘉宾观看了海淀区出品的原创古典舞剧《曹雪芹》,通过表演感知一代文豪的传奇一生 [5] 国际交流合作 - 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谅解备忘录,形成覆盖全球的政府间文旅合作网络 [6] - 活动通过文旅交流,向外国嘉宾展示了历史与现代融合、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中国式现代化场景 [5][6]
“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科技先锋代表分享创新故事
第一财经· 2025-11-11 20:52
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 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神经外科医生吴泽翰,上海科技大学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梦想"号总设计师张海 彬,ATLATL飞镖创新中心创始人朱鹏程,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夏立雪等七组科技先锋代表分享了他们 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创新故事。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共同主办的"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科技 专场)11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出席会议。 他们的精神,是上海创新基因的核心代码。 本次报告会是"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系列宣传的首场活动。会议指出,科技先锋典型的故事, 是上海科技创新丰硕成果的鲜活展现以及不平凡历程的精彩缩影。他们的精神,是上海创新基因的核心 代码,更是上海城市血脉的生动注脚。 会议强调,要向先进学习,铭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 神,汇聚攻坚克难 ...
【新华解读】多部门发声 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迎来政策红利期
新华财经· 2025-11-11 20:27
政策核心目标 - 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 [1] - 系统阐释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的核心命题 [1][3] - 旨在全面提升中试服务能级,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4][6] 中试平台定义与现状 - 中试平台是为样品试制阶段转化到生产过程提供中试服务的载体,提供设计验证、工艺验证等综合性服务 [2] - 当前部分平台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2] - 2024年1月以来,行业已指导地方布局建设2400余个中试平台,并遴选出首批24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6] - 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共承担中试服务项目2.5万项,服务企业近万家,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自主创新成果中试验证项目1100余项 [6] - 中央企业190个中试验证平台面向社会累计提供超过400项中试服务 [6] 重点建设任务与方向 - 按照“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明确三项重点任务 [2] - “做强”指引导平台按“储备—重点培育—国家级”路径向更高水平迈进 [3] - “激活”指通过多样化方式增强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但能力有待提升的平台 [3] - “补齐”指指导地方聚焦关键行业领域结合特色优势布局建设一批平台 [3] - 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6个关键领域和37个行业重点方向布局 [3] -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清洁低碳氢、生物医药、工业母机等战略急需和新兴未来产业领域 [4] 支持措施与资本投入 - 相关财政资金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将明显增强 [1][5] - 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赋能中试平台发展 [7] - 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大中试平台,支持面向民营企业开放中试服务 [6] - 鼓励民营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进行一体化布局,建设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 [7] - 鼓励地方探索简化中试平台项目建设前置要件审批程序 [7]
总资产达2.3万亿元! “十四五”河北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上海证券报· 2025-11-11 19:37
总体发展成果 - 河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1.2万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43亿元增长到211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和10% [1] - 五年累计上缴税费超20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33.1万元增长到40.5万元 [1] - 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持续改善 [1] 科技创新进展 - 2021年以来监管企业研发经费累计投入1034.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15%增长到3.36%,保持全国前列 [5] - 累计授权专利7767件,制定标准587项,创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79个 [5] - 2022-2024年度分别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29项、29项、33项,预计2025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20%以上 [5] -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5家、创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 [5] 产业布局优化 - 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新增国家级智能工厂5个,发布前沿技术18项和先进算力创新应用场景22项 [6] - 19家企业获评环保绩效A级,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个、绿色矿山8个 [6] - 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点项目130个,投资额超900亿元 [6] - 实施“双示范”行动,遴选出示范企业22个、项目20个 [6] 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 - 与京津方面开展项目合作70个,投资总额超4900亿元,共同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26个,共建国家级平台3个,产学研合作79项 [7] - 新增城镇燃气管网长度2884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5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铁路投资任务458.5亿元,推动全省高铁运营里程提升至1888公里 [7] - 相关企业扎实做好煤、电、气、热、水、粮食等能源物资供应 [7]
广州已有11支AIC基金落地 规模超168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1-11 18:58
广州市委金融办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各有关部门持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积极引导AIC集聚更多资源赋 能广州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AIC与本地资本协同、产业与金融互促双强的良好生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嘉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广州已有11支AIC基金落地 规模超168亿元 中新网广州11月11日电 (记者 许青青)据广州市委金融办11日消息,自2024年9月广州市获批AIC直接股 权投资试点以来,目前已有11支AIC基金在穗落地,基金落地规模超168亿元,有力支持广州市先进制 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重点项目发展。 据了解,AIC基金是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简称AIC)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专注于通过股权投资支 持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实体经济,具有金额大、周期长、风险容忍度高等特征,是典型的"耐 心资本"。 当前,广州拥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近400家,全市金融业总资产超13万亿元。2025年前 三季度,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达 10.6%。截至8月末,广州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同比增长19.8%,高于各项 ...
2025北京金融街中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共话全球资产管理与中国机遇
证券日报网· 2025-11-11 18:40
活动概况 - 2025北京金融街中外交流活动于11月8日在北京金融科技中心举行 [1] - 活动主题为“长期资本全球资产管理与中国机遇” [1] - 活动由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国际专委会与国际私募股权论坛IPEM Asia联合主办 [1] 中国市场投资价值 - 中国市场凭借庞大经济体量、完善产业链布局、持续深化的金融开放政策成为全球长期资本配置的重要选择 [1] - 中国经济韧性、高质量发展路径及人民币资产低波动特性在全球资产组合中提供独特分散风险和稳定收益价值 [2] - 高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活力是吸引资本的关键因素 [1] 资本配置逻辑与案例 - 与会嘉宾分享了全球主权资本与投资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长期配置逻辑与案例 [1] - 同时探讨了中国主权资本全球长期配置逻辑与案例 [1] - 中国资本通过多元化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1] 未来合作重点方向 - ESG投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被视为未来中长期资本合作的重点方向 [2] - 活动增强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并为更深层次跨境资本合作奠定基础 [2] - 活动搭建了高效开放对话平台以促进全球资本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1][2]
人气爆棚!中信证券:权益资产红利时代刚刚开始
中国基金报· 2025-11-11 18:23
会议概况 - 中信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于11月11日至13日在深圳举办,主题为“奋进新征程”[2] - 会议邀请100多位发言嘉宾、千余家上市公司及众多企业和投资机构代表,是公司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年度大会[6] - 主论坛后设有20多场分论坛,涵盖全球经济展望、新兴市场投资、“十五五”规划、AI应用与创新等主题,并安排两千多场小范围交流[6] - 会议人气爆棚,下午有4000多人现场参会,3.3万人次在公司自有直播平台线上观看[5] 宏观与政策展望 -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2025年中国GDP增速在5.0%左右,2026年保持在4.9%左右,增长节奏可能呈现“前低后高”[11] - 预计2026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赤字率维持在4%左右,专项债额度提升并向项目建设倾斜[12] - 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空间依然存在,结构性货币工具将持续发力[12] - 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指出,“十五五”时期理想经济增速中枢或达4.8%,政策重心会更多向需求端平衡[14] - 服务消费的扩张是提升消费率的关键,预计政策将从收入分配改革、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等多维度协同发力[14] - 中美关系短期有望维持阶段性平衡,2026年或有多次元首会晤契机,长期看全球产业与金融秩序正经历重构[13] 资本市场趋势与A股展望 - 总经理邹迎光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积极动能正在不断积累,奠定低波动慢牛的基础[2][11] - 首席A股策略师裘翔认为,权益资产红利时代才开始,权益市场正逐步承接房地产在居民财富配置中的历史功能[5][16] - A股上市公司正从本土化企业转型为全球敞口的跨国公司,中企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中的位置有望进一步抬升,这是A股迈向低波动慢牛的基础[15] - 展望2026年,中美签署协议后到美国中期选举前,中美格局相对最稳定,是做多权益市场的黄金期[5][15] - 未来A股的基本面要看全球市场需求,而不是单看本土需求[15] 行业配置与投资机会 - 行业配置三大线索包括:资源/传统制造产业提质升级、中企出海与全球化、AI进一步拓宽商业化应用版图[16]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望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有望取得显著成效[13] - 资本市场改革正成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抓手,国企改革夯实央企科技创新主力军地位,能源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13] - 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全球宏观环境整体偏宽松,人民币汇率有望温和升值,黄金作为配置资产的长期价值仍具吸引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