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化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盛科通信: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盛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5-21 18:23
持续督导工作情况 - 保荐机构已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持续督导工作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 [1] - 保荐机构与盛科通信签订保荐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并报上海证券交易所备案 [1] - 持续督导期间盛科通信未发生违法违规情况,保荐机构通过日常沟通、定期回访等方式开展督导工作 [2] - 保荐机构督导盛科通信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并履行承诺 [2] - 保荐机构督促盛科通信严格执行公司治理制度和内控制度,确保规范运营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26.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亏损4,873.40万元 [4] - 2024年研发费用42,846.1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40%,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9.61%,同比增加9.33个百分点 [4][19] - 2024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0,847.02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4,194.59万元 [4]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7元/股,扣非后基本每股收益为-0.26元/股 [18] 研发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持续加大高端领域芯片研发投入,2024年面向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高端旗舰芯片实现小批量交付 [19] - 公司产品在端口速率、FlexE、可编程隧道等特性方面具备技术优势,性能达到国际竞品水平 [20]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225项,获得发明专利506项,新增发明专利78项 [25][26] - 公司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为国内首个开放虚拟化联盟(OVA)成员,并加入OCP、ODCC等组织 [21] 行业与市场 - 公司产品已进入新华三、锐捷网络等国内主流网络设备商供应链,并在运营商、金融、政府等行业规模应用 [13][23] -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技术升级快,公司需紧跟市场发展步伐以维持竞争力 [5] - 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主要供应商包括芯片量产代工商、封测厂商等 [8] - 公司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但不存在对单一客户严重依赖的情况 [9] 募集资金使用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为20.04亿元,截至2024年底募集资金余额为8.98亿元 [27] - 2024年募投项目支出金额为2.83亿元,闲置募集资金8亿元用于现金管理 [27][28] - 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符合监管要求,不存在违规使用情形 [29] 股权结构 - 公司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0.15% [29]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持股,截至2024年底均未出现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况 [29]
北方华创(002371):薄膜沉积收入高增,进军离子注入强化平台能力
华安证券· 2025-05-21 17:5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亿元,同比增加38%,环比减少13%;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加39%,环比增加36%;扣非净利16亿元,同比增加46%,环比增加20% [4]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同比增加35%;归母净利润56亿元,同比增加44%;扣非净利56亿元,同比增加56% [4]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12、94.16、117.32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14.44、17.63、21.96元,对应最新收盘价PE分别为30x、24x、19x,维持“买入”评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薄膜沉积收入高增,设备领域多点开花 - 2024年公司电子工艺装备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41% [5] - 刻蚀设备收入超80亿元,同比增长约33%;薄膜沉积设备收入超100亿元,同比增长约67%;热处理设备收入超20亿元;湿法设备收入超10亿元 [5] - 刻蚀设备领域完成全系列产品布局;薄膜沉积领域形成全系列工艺与设备阵容;热处理板块覆盖全系列产品;湿法领域构建全面解决方案 [5] 进军离子注入,多领域协同厚积薄发 - 2025年3月公司正式进军离子注入设备市场,并发布首款离子注入机Sirius MC 313 [6] - 离子注入设备主要用于12寸逻辑、存储芯片的B、P、As等元素注入,浸没式机型主打高剂量、低能量离子注入,面向存储和逻辑领域的CMOS、加氢钝化、SOI等工艺 [6] - 公司形成半导体制造装备四大核心环节闭环覆盖,将提升在国内外晶圆制造市场的竞争力,为持续技术创新与国产化替代奠定基础 [6] 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9838|39707|49175|60987| |收入同比(%)|35.1%|33.1%|23.8%|24.0%|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5621|7712|9416|11732| |净利润同比(%)|44.2%|37.2%|22.1%|24.6%| |毛利率(%)|42.9%|42.2%|41.9%|41.8%| |ROE(%)|18.1%|19.9%|19.6%|19.6%| |每股收益(元)|10.57|14.44|17.63|21.96| |P/E|36.98|29.57|24.22|19.44| |P/B|6.71|5.89|4.74|3.81| |EV/EBITDA|26.46|21.40|17.06|13.70| [8][11] 财务报表与盈利预测 资产负债表(单位:百万元)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流动资产|46211|61233|75916|94906| |现金|12347|17093|21228|27230| |应收账款|6045|6618|8196|10164| |其他应收款|113|110|137|169| |预付账款|889|1836|2285|2840| |存货|23479|31824|39566|49133| |其他流动资产|3338|3752|4505|5369| |非流动资产|19498|21435|24230|26739| |长期投资|66|66|66|66| |固定资产|6205|7431|8946|9805| |无形资产|4703|5503|6603|8103| |其他非流动资产|8524|8435|8615|8765| |资产总计|65709|82668|100146|121645| |流动负债|23482|31731|38677|47305| |短期借款|3|3|3|3| |应付账款|10165|11475|14280|17753| |其他流动负债|13314|20253|24395|29550| |非流动负债|10002|10981|12001|13021| |长期借款|3946|4946|5946|6946| |其他非流动负债|6055|6035|6055|6075| |负债合计|33484|42712|50678|60326| |少数股东权益|1144|1222|1317|1435| |股本|534|534|534|534| |资本公积|16427|16364|16364|16364| |留存收益|14121|21837|31253|42986| |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31082|38735|48151|59884| |负债和股东权益|65709|82668|100146|121645| [12] 利润表(单位:百万元)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29838|39707|49175|60987| |营业成本|17051|22949|28559|35505| |营业税金及附加|178|238|246|305| |销售费用|1085|1390|1721|2135| |管理费用|2111|2779|3442|4269| |财务费用|60|-101|-165|-216| |资产减值损失|-75|-50|-50|-80|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0|0|0| |投资净收益|3|0|0|0| |营业利润|6527|8753|10809|13316| |营业外收入|18|0|0|0| |营业外支出|34|0|0|0| |利润总额|6511|8753|10809|13316| |所得税|817|963|1297|1465| |净利润|5694|7790|9511|11851| |少数股东损益|72|78|95|119|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621|7712|9416|11732| |EBITDA|7653|10195|12609|15331| |EPS(元)|10.57|14.44|17.63|21.96| [12] 现金流量表(单位:百万元)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经营活动现金流|1573|7516|8052|9930| |净利润|5694|7790|9511|11851| |折旧摊销|1071|1543|1965|2231| |财务费用|168|146|177|208| |投资损失|-3|0|0|0| |营运资金变动|-5311|-2023|-3651|-4441| |其他经营现金流|10961|9873|13212|16372| |投资活动现金流|-2212|-3481|-4760|-4740| |资本支出|-2039|-4110|-4710|-4710| |长期投资|-173|0|0|0| |其他投资现金流|1|629|-50|-30| |筹资活动现金流|740|711|843|812| |短期借款|-20|0|0|0| |长期借款|-1889|1000|1000|1000| |普通股增加|3|1|0|0| |资本公积增加|1456|-63|0|0| |其他筹资现金流|1190|-227|-157|-188| |现金净增加额|107|4745|4135|6002| [12] 主要财务比率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成长能力| | | | | |营业收入|35.1%|33.1%|23.8%|24.0%| |营业利润|46.7%|34.1%|23.5%|23.2%|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4.2%|37.2%|22.1%|24.6%| |获利能力| | | | | |毛利率(%)|42.9%|42.2%|41.9%|41.8%| |净利率(%)|18.8%|19.4%|19.1%|19.2%| |ROE(%)|18.1%|19.9%|19.6%|19.6%| |ROIC(%)|15.0%|16.3%|16.2%|16.5%| |偿债能力| | | | | |资产负债率(%)|51.0%|51.7%|50.6%|49.6%| |净负债比率(%)|103.9%|106.9%|102.4%|98.4%| |流动比率|1.97|1.93|1.96|2.01| |速动比率|0.84|0.80|0.81|0.84| |营运能力| | | | | |总资产周转率|0.50|0.54|0.54|0.55| |应收账款周转率|6.08|6.27|6.64|6.64| |应付账款周转率|2.09|2.12|2.22|2.22| |每股指标(元)| | | | | |每股收益|10.57|14.44|17.63|21.96| |每股经营现金流(摊薄)|2.95|14.07|15.07|18.59| |每股净资产|58.25|72.51|90.14|112.10| |估值比率| | | | | |P/E|36.98|29.57|24.22|19.44| |P/B|6.71|5.89|4.74|3.81| |EV/EBITDA|26.46|21.40|17.06|13.70| [12]
光洋股份看上这个IPO失败者!能不能擦出火花?
IPO日报· 2025-05-21 16:44
交易概况 - 光洋股份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银球科技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公司股票自2025年5月19日起停牌 预计10个交易日内披露交易方案 [1] 标的公司银球科技 经营与市场地位 - 银球科技为精密轴承制造商 具备年产11亿套轴承能力 产品覆盖2-60mm球轴承型号 应用于家电、汽车、工业电机等领域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戴森、日本电产等 [4] - 2024年营收超6.5亿元 同比增长30% 高转速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 全球市场占有率约28% [4] 股权与融资历史 - 实控人胡永朋与李定华直接持股合计68.96% 三家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股4.52% [4] - 完成两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泛海控股、中国中车、广汽资本、尚颀资本等 [5] 上市路径调整 - 2022年启动A股IPO辅导 2023年参与拟上市企业研讨 但最终选择通过并购重组间接上市 [3] 收购方光洋股份 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主营汽车精密零部件及高端工业装备 产品包括滚针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等 近年重点拓展新能源汽车项目 [7] - 2020-2024年营收从14.34亿元增至23.10亿元 但净利润波动大 2021-2023年累计亏损4.3亿元 2024年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120%) [8] - 2025年Q1营收6.06亿元(同比增6.33%) 净利润0.23亿元(同比增13.3%) [9] 收购动因 - 通过产业协同提升轴承领域竞争力 向高转速、低摩阻等方向升级 同时拓展业务增长点改善业绩 [9] 历史收购案例参考 - 2014年以5.5亿元收购天海同步 产生商誉9275万元 但标的2015-2017年连续未达业绩承诺(承诺合计1.66亿元 实际合计1.36亿元) 最终全额计提商誉减值 [11][12][13]
亚光科技:公司将持续推进国产替代研制工程项目
上海证券报· 2025-05-20 16:31
军工电子领域发展 - 公司军工电子领域产品自2020年以来按照100%自主可控开展研制工作 [2] - 对老产品或已定型产品根据需求方要求逐步开展国产化替代研制和验证工作 [2] - 公司持续坚持自主可控与核心关键技术能力提升,推进国产化替代研制工程项目 [2] - 已在单片集成电路设计、系统级封装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3] - 未来将聚焦高密度集成封装、大功率MMIC及GaN复合功能技术三大方向 [3] 业绩亏损原因 - 船舶板块资产减值计提涉及固定资产和量产库存船等 [2] - 船舶业务高负债、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财务费用及折旧摊销高企 [2] - 军工电子板块受客户采购延后、交付延期、物料齐套率不足及政策调整影响,收入及盈利不及预期 [2] - 子公司成都亚光因业绩不佳引发商誉减值 [2] 业绩改善措施 - 公司将聚焦军工电子主业、优化技术布局、提升订单交付效率、盘活船舶资产 [2] - 计划通过处置闲置资产、优化债务结构等措施缓解资金压力 [3] - 力争2025年实现市场突破 [3] 应收账款与资金管理 - 军工行业回款周期普遍较长但客户资质优良且历史回款记录稳定 [2] - 公司已调整坏账计提政策并成立专项小组强化催收力度 [2] 商誉减值问题 - 收购成都亚光系基于产业链整合需求 [2] - 近年减值主要受外部经营环境影响 [2] - 未来将动态评估风险并严格遵循会计准则 [2] 订单与资产情况 - 当前军工电子在手订单约4亿元 [3]
小米自研3nm芯片量产!机构预测本土芯片供应占比有望升至4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0 11:28
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表现 - 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上涨0 11% 成分股中科飞测上涨2 95% 耐科装备上涨2 55% 联动科技上涨2 04% 三佳科技上涨1 87% 金宏气体上涨1 75% [1] -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上涨0 09% 最新价报1 07元 近1年累计上涨27 38% [1] 资金流动情况 - 半导体材料ETF最新资金流入流出持平 近10个交易日内有6日资金净流入 合计1288 25万元 日均净流入128 82万元 [1] 行业动态与政策支持 - 小米玄戒O1 3nm旗舰芯片开始大规模量产 [1] - 研究机构TrendForce预测2025年中国AIServer外购英伟达/AMD芯片比例将从2024年63%降至42% 本土芯片供应占比有望升至40% [1] - 美国高强度管制措施加速中国AI产业国产化替代 重点关注晶圆代工 算力芯片设计 国产设备及零部件 先进封装四大方向 [2] 半导体材料ETF投资方向 -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紧密跟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 半导体设备(55 8%)和半导体材料(21 3%)合计权重超77% 覆盖光刻胶 大硅片 刻蚀机等关键赛道 [2]
小米玄戒O1已开始大规模量产,科创芯片ETF(588200)近3月新增规模居可比基金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5-20 11:12
流动性表现 - 科创芯片ETF盘中换手率达1.56%,单日成交金额3.88亿元 [2] - 近1年日均成交22.24亿元,在可比基金中排名第一 [2] 规模增长 - 近3个月规模增长60.96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2] - 近1周份额增长3600万份,新增份额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2] 资金流向 - 近5个交易日有3天实现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6490.04万元 [2] - 本月融资净买入553.78万元,融资余额达14.07亿元 [2] 指数构成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8.53% [2] - 主要成分股包括中芯国际、海光信息、寒武纪等芯片企业 [2] 行业动态 - 小米宣布自主研发的3nm旗舰芯片开始大规模量产 [3] - 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AI服务器本土芯片供应占比将升至40% [3] - 政策推动下本土芯片厂商市场份额加速提升 [3] 投资方向 - 中长期重点关注晶圆代工、算力芯片设计等四大领域 [3] - 场外投资者可通过科创芯片ETF联接基金参与投资 [3]
实验室走出产业舰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赵国锋教授的创业故事   
中国化工报· 2025-05-20 10:48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 天津久瑞盛科技有限公司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赵国锋教授创办,专注于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典范 [1] 高端光引发剂国产化替代 - 我国高端光引发剂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该材料用于新型环保紫外涂料、UV油墨等关键领域 [2] - 1998年赵国锋教授创办天津久日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久日新材),开启光引发剂国产化替代征程 [2] - 公司成功研发系列光引发剂产品,开创国内大分子光引发剂先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 - 首批国产化产品迅速被国内印刷油墨、家具涂料企业采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 - 公司与南开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与湖南大学共建研发中心,组建强大研发团队 [2] 公司上市与业务拓展 - 2019年久日新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3] - 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多项资质 [3] - 新型光引发剂产品应用于涂料、油墨等传统行业,并拓展至光纤制造、3D打印等领域 [3] 光刻胶技术攻关 - 公司将目光投向光刻胶领域,该材料是半导体产业核心材料,长期面临"卡脖子"困境 [4] - 公司制定"光固化产业为核心、半导体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4] - 累计投入5亿元成立半导体化学材料研发平台,并在江苏建成年产600吨光刻胶专用光敏剂PAC生产线和年产4500吨光刻胶生产线 [4] - 部分光刻胶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4] 合成生物学创新 - 2023年成立天津久瑞盛科技,致力于用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传统植物提取行业 [5] - 公司主要从事单宁酸、姜黄素、罗汉果苷、白藜芦醇等系列产品的提取、加工及下游产品开发 [6] 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 - 形成覆盖光固化材料、电子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天然提取物、大健康产品的产业集群 [6] - 采用"母舰+舰队"模式,以久日为"母舰",久瑞盛等新主体为"舰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6] - 产品应用场景从家具环保涂料扩展到光纤涂料、烟酒包装油墨、线路板油墨等 [6]
又一并购重组!慧博云通拟收购宝德计算 并引入战略投资者长江产业集团
新浪财经· 2025-05-19 21:58
交易方案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宝德计算67 91%股份 交易对方包括59名股东 但不包括原控股股东霍尔果斯宝德(持股31 59%)及其一致行动人宝德研究院(持股0 50%) [1][3] - 交易同时拟向实控人余浩 控股股东申晖控股及战略投资者长江产业集团募集配套资金 其中实控人通过募配增持以巩固控制权 [1][4] - 本次重组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的首批案例 体现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 [3] 战略意义 - 交易将助力公司从IT服务向硬件算力领域拓展 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布局 [2][5] - 标的公司宝德计算是国内自主安全产品研发先驱 在高性能计算 保密 信息安全等领域有深厚积累 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资质 [5] - 战略投资者长江产业集团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 将带来电子信息产业资源赋能 [4] 业务协同 - 公司为全球TMT 金融等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信息技术服务 客户包括字节跳动 小米 三星等 2024年营收17 43亿元(同比+28 3%) 2025Q1营收5 06亿元(同比+37%) [5] - 宝德计算主要研发生产鲲鹏 昇腾等架构服务器及台式机 2024年营收100 08亿元 在昇腾服务器市场排名第三 鲲鹏服务器排名第四 [6][7] - 并购后将形成"软硬一体"全栈信创解决方案 强化产品生态 技术研发及客户资源协同 [8] 行业背景 - AI领域大国博弈加剧 美国对华为昇腾芯片及中国AI行业实施新禁令 倒逼国产化替代加速 [8] - 当前国内AI生态企业分散 需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突破技术封锁 完成AI应用向国产硬件的迁移适配 [8] - 交易将构建"技术自主可控+生态协同进化"体系 提升国产AI产业竞争力 [8]
调研速递|亚光科技接受全体投资者调研 解析亏损原因与发展策略
新浪财经· 2025-05-19 20:05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近年亏损主因包括船舶板块战略调整导致资产减值、高负债重资产运营导致财务费用高、电子板块受客户采购延后及军工免税政策取消等影响收入不及预期[2] - 船舶板块对固定资产、量产库存船等计提资产减值 电子板块因交付延期、物料不齐等因素引发收购成都亚光的商誉减值[2] - 军工行业回款周期长导致应收账款较高 但客户主要为军工科研院所等优质客户 坏账风险可控[2] 财务问题 - 公司通过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成立专项小组加强催收 因会计估计变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0.41亿元[2] - 2024年确认成都亚光商誉减值损失4.24亿元 公司将根据会计准则动态评估风险[2] - 计划盘活船艇存量资产、处置闲置资产、改善债务结构、拓展融资渠道应对高有息负债现状[2] 技术发展与业务布局 - 在单片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取得成果 未来聚焦高密度集成封装等三大技术方向突破"卡脖子"技术[3] - 无人艇业务自2012年研制 已为多单位提供产品并应用于多领域 多次参展[3] - 军工电子产品自2020年起按100%自主可控研制 老产品逐步开展国产化替代[3] 其他关注事项 - 公司保障近四亿备产协议订单交付 成都亚光经营正常[3] - 已处置部分资产回笼约1亿元 今年继续处置珠海园区资产 沅江园区部分资产处置与政府洽谈中[3] - 目前未触及退市与风险警示情形 将依规披露信息[3]
宝信软件40年深耕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10年研发推出全栈自主可控PLC
长江商报· 2025-05-19 08:51
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中国宝武集团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服务外包、系统集成业务,历经40年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1] - 公司前身是宝钢1978年成立的自动化部门,2001年借壳上市,通过"外延并购+内生发展"模式成为国内智能制造领先企业[2] - 公司依托钢铁及先进材料业产业基础,提供流程型制造数字化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遍及钢铁、交通、有色等多个行业[2]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14.61亿元,占营业收入10.7%,2021-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56.37亿元[1][3]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194人,占员工总数36.64%[4] - 2024年9月发布全栈自主可控PLC T3、T4系列产品,耗时10余年研发,实现工业控制领域国产化替代突破[1][4][5] 业务布局与并购 - 公司提供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产品和服务[3] - 2020年以8.23亿元收购飞马智科75.73%股权,2023年拟增资1.97亿元控股工业机器人研发商图灵机器人[6][8] - 2024年5月拟投5.4亿元建设智慧制造研发中心[8] 财务表现 - 2024年及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65亿元、4.45亿元,2023年归母净利润25.54亿元同比增长16.82%[1][9][10] - 2001-2023年营业收入从3.96亿元增至129.16亿元,归母净利润从0.39亿元增至25.54亿元[9][10] - 截至2024年3月底货币资金45.16亿元,有息负债仅1.43亿元,借壳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00.57亿元[10][11] 战略定位 - 公司践行"新基建""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国家战略,建设国际领先工业互联网平台[2] - 致力于打造全栈国产化控制系统,填补冶金流程行业空白,促进国内工业生态体系完善[2][5] - 目标成为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的新型制造体系领导者[3]